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贾樟柯塑造的人物有一种共性

1月5日 晚上,导演贾樟柯在北京郎园举行了电影手记《贾想II》新书沙龙。在沙龙上他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电影创作的心得。

1月5日 晚上,导演贾樟柯在北京郎园举行了电影手记《贾想II》新书沙龙。在沙龙上他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电影创作的心得。

《贾想I》一经出版广受欢迎,受邀出了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繁体字版。2017年6月,这本书由理想国再版,新增一些内容集结成《贾想II》。整部书的体例是按照时间刻度进行的,记录着他电影内外的见闻和思索。

 

贾樟柯塑造的人物有一种共性

贾樟柯在新书论坛

一个导演的文学梦

早在1990年,贾樟柯曾投稿给《山西文学》,获得作家田东照的赏识,后者还曾惋惜贾樟柯没有成为一名作家。1993年,贾樟柯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接受了大学四年的写作训练。成为导演之后贾樟柯并没放弃写作,也经常用文字和合作伙伴交流:“有一种写作就是围绕着自己的电影,电影在开拍之前我会写导演阐述,开拍之后我会写总结,有时候也会给主创写文章,让合作伙伴知道我在想什么。”

除了为工作上的沟通而写,贾樟柯认为和文字相比电影的周期太长,没法即时表达想法。“写一个剧本6个月、8个月,请演员、拍摄、后期、发行、宣传,我自己基本上保持每两年一部长篇的速度。两年一部也还算比较高的产量,但是在现实生活里面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感受出来,不能都去拍电影,这是实现不了的。”

贾樟柯的剧本写作有一定的随机性,“都是非常没有计划性的,就是坐在那儿,也不知道干嘛,想写了,写着写着人物出来了,逐渐故事出来了,逐渐完善它,逐渐写下去。我很享受这种,像种一棵树一样,只要你想种一棵树,挖个坑,准备好纸笔,栽树、浇水,至于长歪了还是长斜了,长出四根树杈还是五根树杈,没有计划性。”

时空在变,对社会的关注不变

时间上,如果说把《小武》20年分成两部分,《贾想I》和《贾想II》记录着贾樟柯1998年到2008年,2008年到2016年两个阶段的关注点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1996-2008),贾樟柯的镜头更多面向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我今年快48岁了,改革正好是40年,也就是在我8岁的时中国开始改革。所以在我第一个创作阶段里面,确实面临的是一个瞬息万变、不停在改变的社会,它让我振荡、激动,包括小武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巨变中他无法适应改变。包括像《站台》,从1979年到1989年,中国最重要的第一个变迁的十年,也是我个人从8、9岁到长大成人的时间段,我觉得我一直身处在变革里面。到《三峡好人》拍完之后,特别是到《海上传奇》,我开始把目光投向历史。”

第二个阶段(2008-2016)贾樟柯关注阶层固化的问题。“我觉得这场我以为的变革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了,这个尘埃落定就在于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越来越大的阶层固化,比如说地区差距没有缩小而是扩大了。逐渐我所忧虑的或者感受到的是这样一个改革的结果,其实它已经呈现了,如果我们要继续往前走的话,是要面对这些固化的问题,去解决这些问题。”

空间上,《贾想》也展示了贾樟柯行走过的地理广度,比如说衡阳、天水、黄河、北京胡同、怀柔、香港、釜山、戛纳……“因为做电影需要有很多被迫的旅行。江湖嘛,就得去走,就得去闯,乐趣也在这里面。”

解释自己为何从北京移居老家时,贾樟柯提到主要原因是北京没亲人。相比于大城市,他更喜欢小城市,更倾向于可以参加婚丧嫁娶、亲人相伴的生活。他认为大城市人们的职业焦虑让他们有些失真,而自己追求的是回到本位。“我们总是把我们职业里面、专业里面的东西无限放大,放大到窒息我们、包裹我们。”而行走让人打开视域,打破自我,“逐渐你会去掉很多虚火,在固定的行业里面,不管是做导演的,还是做律师的,还是做会计的,当你去行走,去接触到不同的人的时候,会让我们回到本位,会让自己变得很小,又变得很结实。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反差。”

一直感兴趣的是:那些被时间改变的人

贾樟柯表示自己的创作兴趣点从空间转移到了人物塑造上。“人是怎么被时间改变的?过去唧唧喳喳、吵吵闹闹,生活内容还没有展开的人,最后怎么迎接生活、生老病死这些事情。人是怎么变成熟的?一个话多的人怎么变得话少了,一个话少的人怎么变得滔滔不绝了。我过去就是一个话少的人,后来因为当导演变得话很多,怎么改变的我?”

贾樟柯认为电影作为大的文学概念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是在描述人、发现人。

“我觉得过去我们一直讲写一部小说,创作一个人物形象,阿Q是一个人物形象,阿桃是一个人物形象,高加林也是一个人物形象,回到电影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人的发现上。”

贾樟柯谈起对当初写《小武》时的激动:“因为在那样一个转型,在那样一个县城的空间里面,那样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夹缝中生存的人物,让我很想写,甚至他的容貌。”到了拍摄阶段给小武做造型的时候,还专门挑选了大一号的西装和知识分子气质的眼镜。

 

贾樟柯塑造的人物有一种共性

《小武》剧照

从《小武》到《山河故人》,贾樟柯感兴趣的是那些被时间改变的人:“我觉得我一直对塑造一种人特别感兴趣,比如说到了《山河故人》,特别想拍被时间改变过的人,我们大部分电影是拍一个短的时间阶段,一年、两年,三天、五天一个人面临的记忆,但是生命是一个河流一样漫长的过程。”

有使命感,但也随时准备不做艺术家

被问及是否会像很多第五代导演把自己的一些家国情怀放到电影里面,贾樟柯坦言自己有强烈的使命感,一定要为民族复兴做贡献:“这也不是开玩笑,人总有社会的一面。但是最近两年我总觉得社会非常纷杂,观念非常多,其实目标都是一样的。”

 

贾樟柯塑造的人物有一种共性

作者: 贾樟柯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8-1

和写作不一样的是,拍电影需要资本也要冒各种风险,但贾樟柯说自己一直很乐观:“因为考电影学院、拍电影这些事,母亲总叫他冒险家。但是我说:‘妈你觉得我做很多事情都很冒险,是因为我不怕失败,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险可冒的,无非就是回家陪着您,如果失败了,或者这个事情没做成,无非就是我们母子两个回汾阳,在家里一日三餐,很容易走下去。’为什么我一定要是个艺术家呢?不一定的,艺术家是后来很多东西赋予我的。作为一个人需要的很简单,我也随时准备不做这个艺术家,这也没什么,好好活着呗,拼命活下去。”(文/王星星)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