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易中天品读中国》:发现中华文化中的种种妙趣

天地玄黄,五谷杂粮,男人女人,北方南方。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本文摘自《易中天品读中国》,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

南方与北方——选自《大话方言》

天地玄黄,五谷杂粮,男人女人,北方南方。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南方和北方吃的不一样。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就是水稻,面则是小麦。水稻的籽儿去了壳就能吃,因此是米。麦子要磨成粉以后才能吃,因此是面。米就是“去皮后的作物子实”,如稻米、薏米、花生米。由此及彼,凡粒状的也都叫米,如姜米、虾米、高粱米。面,本写作一个麦字加一个丏字,也写作麵,就是麦子磨成的粉,所以粉状的东西都叫面,如豆面、药面、胡椒面。北方人以面食为主,甭管是吃包子、饺子、馒头、面条、饼,都先得把麦子磨成了粉再说。所以麦子磨成的粉,干脆就直接叫面。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就是磨浆,比如豆浆、米浆。所以那麦子磨成的粉,不能简单地只叫面,得叫面粉,就像在北方,大米做成的主食不能简单地只叫作饭,得叫米饭一样。

米饭不能单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调,功夫花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是南方人大显身手,没北方人多少戏。北方厨师的用武之地在白案。那麦子磨成的粉,可以做出好多花样来。光是条状的,就有拉面、擀面、压面、揪面、切面、挂面、刀削面、拨鱼子等等,而拉面之中,又有拉条子、揪片子、炮仗子种种。南方人弄不清这么多名堂,统统称之为“面”。要细分,也就是宽面细面、汤面炒面、云吞面炸酱面。北方人就不能把面粉做成的条状食物简称为“面”,得叫“面条”,以区别于面糊、面皮、面包,以及其他用“面”(面粉)做成的东西。同样,南方人也不把粉状的东西称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

可见,活法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

说法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赵悲歌,苍凉激越,声遏行云,气吞万里;南方人唱的是吴越小曲,玲珑剔透,凄婉隽永,韵味无穷。歌变剧(歌剧),曲变戏(戏曲)。所以宋元时期的戏剧,北方的叫杂剧,南方的叫戏文,这就叫“北剧南戏”或“南戏北剧”。

戏剧戏剧,戏和剧,都有嬉戏娱乐的意思,它们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欢剧烈的剧,南方人则更喜欢游戏的戏。在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执。北方人只不过“剧”字用得多一点,有时也说“戏”。南方却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还拒绝使用“剧”这个字。一应与戏剧有关的词,均以“戏”字命名,如戏子、戏台、戏园、戏班、古装戏、时装戏、木偶戏、文明戏。文明戏就是话剧,而电影则叫影戏。1939年,上海的报纸上开始提倡“越剧”这个名词,可老百姓还是管它叫“绍兴戏”(绍剧则叫“绍兴大班”)。甚至京剧,原本也叫京戏,后来要普及国语,北方话占了上风,京戏才变成了京剧。但在南方许多地区,地方戏还是不叫“剧”而叫“戏”的,比如闽南的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就连“地方戏”这个词,也没人改成“地方剧”。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戏,不叫“剧”,而叫“戏”,如坠子戏(河南)、郿鄠戏(陕西)。于是,既有豫剧、越剧、川剧、粤剧、汉剧、楚剧、湘剧、赣剧、闽剧、沪剧,又有柳琴戏、辰河戏、采茶戏、花鼓戏、皮影戏、滑稽戏。南北“戏”“剧”之争,算是打了个平手。

但如果要较真,就会发现还是南方吃了亏。叫“剧”的都是大剧种,叫“戏”的则多半是小剧种。最有名的,也只有一个黄梅戏。其他就名不见经传。当然,最牛的还是秦腔。它不叫“戏”,也不叫“剧”,而叫“腔”。说起来秦腔也是有资格牛逼。京剧(还有汉剧和徽剧)里的“皮黄”(西皮、二黄)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从襄阳传到武昌、汉口,就变成了“西皮”;传到安徽桐城,就变成了“高拨子”;高拨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变成“二黄”。这西皮、二黄,汉调、徽调,北上进京一搅和,就成京剧了。看来这京剧也是“南腔北调”,秦腔自然也有资格不掺和什么“戏”“剧”之争,自顾自地吼它的“腔”。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的地方还很多。南人睡床,北人睡炕,这叫“南床北炕”。南人坐船,北人骑马,这叫“南船北马”。“南方人指路,总是说前后左右;北方人指路,总是说东西南北。”(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说前后左右,是以人为坐标;说东西南北,是以物为参照。这也许可以叫“南人北物”。南北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环境使然。南方潮湿,架床便于通风;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马;南方多水乡,水乡里要行船。马驰平原,视野辽阔,东西南北,一目了然;船行水乡,曲里拐弯,说东西南北也去不了,就只好说前后左右了。

就连打架,南方和北方都不一样。南方人喜欢用拳,北方人喜欢用腿,叫“南拳北腿”。南方人个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挤挤巴巴,难以施展,还是用拳头便当。北方天高地阔,一马平川,好汉们又一个个人高马大,一脚飞起,能把对方踢出二三里地去,很是过瘾,所以愿意在腿脚上下功夫。也所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关系暧昧,在南方就叫“有一手”,在北方则叫“有一腿”。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作品简介:

《易中天品读中国》:发现中华文化中的种种妙趣

《易中天品读中国》,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

2018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易中天品读中国》套装。在这套书中,易中天穿过时间与空间,品读了中华文化里的多姿多彩,包括饮食男女、风流人物、城市记忆、方言异趣等等。

由四册增加至六册

据悉,易中天重视此次“品读中国”系列的修订再版,不仅在内容校订上投入时间,而且在这套书的整体规划上,也有一些调整。

原“品种中国”系列套装包含易中天四本著作,分别是《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品人录》和《读城记》。

易中天和编者慎重考虑后,决定将易中天作品《大话方言》和《中国人的智慧》也纳入这次的“品读中国”系列套装。

编辑表示,中华文化里有趣好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两本确实也都是与其密切相关的。新的六册版《易中天品读中国》,是对“品读中国”四个字更好的诠释。

发现中华文化中的种种妙趣

作为畅销近二十年的经典,《易中天品读中国》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中华文化里的种种妙趣,饮食男女、城市方言,这些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对在中华文化里成长起来却对这个文化本身了解不够的新一代年轻人来说,无疑颇具价值。

在整体的设计上,这次也有较大的改变。据这套书的编辑介绍,易老师的文字本就是好读有趣、亲近读者的,所以这次为了摒弃之前稍显古板的设计风格,他们找来了新锐插画师anusman,为全系列的每本书都量身绘制了插画。《易中天中华史》的设计师朱镜霖操刀设计,最终呈现出一种清新活泼又极具人文气息的效果,与易中天的文字可谓相得益彰。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