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亲外交和欧洲联姻外交,都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利用与其他国家的婚姻关系,在国际关系中,争取盟友,打击敌国,稳定周边,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拓展利益边疆的一种外交手段。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对于骑士和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4页。)中国的和亲外交与欧洲的联姻外交都是政治上的联姻,都是由朝廷或王室主导的国家行为;都出现过武力逼婚的现象;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和平外交;在世界外交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和亲外交与联姻外交,既有不少相同之处,更有不少不同之处。中国和亲外交与欧洲联姻外交有哪些根本的区别呢?
王昭君出塞图
一. 出发点不同
中国和亲外交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稳定周边,保障边疆的和平环境,欧洲联姻外交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扩张。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塞防是最基本的国防战略,和亲外交则是与塞防这一国防战略相配套的产物,建立在农工文明基础上的中原王朝的主导文化是内向型文化,对外扩张不是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和亲外交着眼于羁縻,总体上是睦邻外交。
欧洲联姻外交也有稳定周边的考虑,但是由于联姻和继承王位在欧洲是一对孪生问题,因此,一些国家往往通过联姻谋取别国的王位,以此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扩张。这一点,在与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联姻一事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去世前6天,女儿玛丽·斯图亚特降生,生下来只有6天,就成了苏格兰女王。詹姆士五世刚刚晏驾,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便决定为其子爱德华王子向还在吃奶、尚未加冕的玛丽女王求婚,并派出了特使前往爱丁堡与苏格兰贵族谈判。英王亨利八世坚持玛丽女王一断奶便送往英国抚养,直至婚礼的举行。他的意图昭然若揭,如果联姻成功,英格兰就利用娃娃亲,将作为英王儿媳妇的年幼的苏格兰女王控制在手里,以染指苏格兰的主权利益。
玛丽·斯图亚特
二. 与宗教的关系不同
自古以来,中国是王权至上的世俗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朝代,中国中原王朝和亲外交的对象国,也都是世俗国家,因此,中国的和亲外交,不存在顾忌宗教信仰是否相同的问题。但欧洲不一样,中世纪时的欧洲,那是一个信仰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可以为了信仰而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也是一个狂热的时代,为了信仰,新旧教徒展开了殊死搏斗。因此,宗教作为中世纪欧洲国际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往往又使王室联姻带有某种明确的宗教目的。尤其是在宗教斗争异常激烈残酷的16世纪,如果两国间的宗教信仰不同,民族风俗有异,一般来说,两国间的王室联姻是不能实现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对于联姻对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其天主教信仰的局限,而拒绝新教徒求婚者。
玛丽女王生活的时代,正是天主教与新教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在宗教冲突十分激烈、宗教改革呼声日益强烈的欧洲,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的归属便有了很重要的意义,如果其与天主教世界的国家联盟,即意味着天主教力量的胜利。反之,则是新教势力的胜利。另一方面,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苏格兰不论与哪个国家联姻,都意味着该国实力的增强,所以,玛丽女王一出生,便成为欧洲各国王室争相求婚的对象,玛丽女王的联姻便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英王亨利八世向苏格兰发动求婚的战争之后,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法国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因英格兰此时已是一个新教国家,作为天主教堡垒的法国唯恐一旦英格兰求婚成功,会使苏格兰也放弃其天主教信仰,而这是整个天主教世界所不愿看到的。由于英格兰一直以来都是法兰西的夙敌,英法两大民族争霸的斗争胜负未决。所以,英格兰“粗暴求爱”的战争一爆发,法国便派出军队帮助苏格兰,教皇也派出了使节。法王和教皇还给苏格兰送去了大量的大炮、弹药和大量的金钱,准备用来装备苏格兰军队。
三. 承载者不同
中国和亲外交的承载者无一例外是公主,在和亲外交中,中原王朝只是把公主或有“公主”名义的姑娘嫁出去,只是提供新娘,中原王朝的皇帝自己并不和亲,并不娶来自于草原王朝的女子为妻。和亲外交的另一方,即和亲公主的夫家,也不会为中原王朝的君主提供新娘。例如,汉匈和亲,汉家天子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但从来不纳匈奴单于家族的女子为妃。欧洲联姻外交的承载者,即当事双方不少都是君主,女当事方本人一些还是女王。中国的和亲外交,皇帝是决策者,但本人不是承载者,即本人不需要当新郎;欧洲的联姻外交,君主不少既是决策者,也是承载者,即君主本人或者当新郎,或者当新娘。
文成公主入藏
当然,中国和亲外交中一些公主并非货真价实的皇家女子,而是用民间女子冒充的。例如,和亲外交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王昭君就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农家女子。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由此在和亲史上写下不朽的一页。(《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在唐代,被指派和亲的公主多达15位之多,最有名的要数文成公主,她是宗室女而非皇帝亲生女,她嫁给了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除此之外,还有:肃宗女儿宁国公主,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宪宗女儿太和公主以及宗室女宏化公主,金城公主,永乐公主,燕郡公主,固安公主,东光公主,交河公主,和义公主,静乐公主,宜芳公主,崇徽公主等。其中只有前三位才是皇帝亲生女。至于欧洲联姻外交的承载者,都是百分之百的皇家血统,没有一个是假冒的。
由于中国和亲外交与欧洲联姻外交的承载者不同,导致了承载者在外交上的执行力、影响力的不同。总体上来说,欧洲联姻外交的承载者,其执行力、影响力比中国和亲外交的承载者要大得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中国和亲外交的承载者,和亲公主们出嫁后即使贵为王后,毕竟也不是决策者,受后宫不得干政制度的影响,不可能走向前台直接发挥作用,只能通过吹枕头风,通过影响君王,间接地发挥作用。就是说,作为负有特殊使命的特殊类型的外交官,她们的外交空间有限。就执行力、影响力来说,中国的和亲公主与欧洲联姻外交的承载者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在位)
欧洲联姻外交的承载者不少同时是联姻外交的决策者。以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为例,她们既是联姻外交的承载者,更是所在国家高居庙堂的君王。以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在位)为例:作为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女王利用未婚女性的特殊身份,树立了独特的处女女王的公众形象,并将此作为外交上的一张牌来打,凭借这个形象与欧洲国家开展“联姻外交”。“联姻外交”涉及的对象有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等国家,在不同时期主要表现为制衡法国的“联姻外交”和制衡西班牙的“联姻外交”,其主要目的是维持欧洲大陆强国之间的均势。女王把“联姻外交”这张牌打了21年,但并未和其中任何一个“联姻外交”的对象产生真正的婚姻关系,因为女王只是以“联姻外交”为外交策略解决自己面临的国内国际问题。历史证明,女王打“联姻外交”牌作用显著,为英国休养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持了西欧均势,为英国“黄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作者袁南生,编辑:吴珊莹,刘安琪。图片为编者所加,图片源于网络,合作、转载请留言。)
全文分两次推送,本次推送为全文的第一部分。本文从出发点、与宗教的关系、承载者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和亲外交与欧洲联姻外交之间的区别。下文将从功能、婚俗以及法律地位三个方面解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精彩分析,请期待明天的推送。
作者简介
袁南生,小学没有毕业考上北大,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教授总领事、博士大使。现任外交学院教授,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
在3家企业先后工作过17年,在4所大学先后工作过15年,曾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二把手,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驻苏里南大使,驻印度孟买总领事、驻美国旧金山大使衔总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