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最后一公里村庄:新乡土中国的区域观察

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且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差异。

本文摘自《最后一公里村庄:新乡土中国的区域观察》,贺雪峰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且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差异。不计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仅以人口密集的汉族居住区为例,中国乡村社会就有很多差异很大的村庄类型,且这些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说来,有两种不同的区域因素对乡村社会性质具有影响,并因此决定了村庄的不同类型,这两种不同的区域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东中西部农村与南中北方农村的差异。

南北差异:团结型村庄与分裂型村庄

过去十年,我和我所在学术团队重点研究中国农村存在的南中北方农村区域差异,我们发现,中国农村可以依据村庄结构的差异划分为南方农村、北方农村和中部地区的农村。南方农村村庄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聚族而居,宗族结构比较完整,宗族力量比较强大,一个村庄往往就是一个宗族,村庄与宗族同构,从而形成了团结型的村庄结构。比较典型的南方农村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湘南、鄂东南、浙东南地区的农村。

与南方农村不同,华北地区村庄内大多是分裂的结构,一个村庄内存在着众多“门子”“门派”等小亲族结构,即使出自同一祖先的村民也大多以五服为限,分裂为互不相关的不同“门子”“门派”。村庄内众多分裂结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华北农村特定的治理状况。华北农村的村庄因此呈现出分裂的村庄结构,我们称之为分裂型村庄。不仅华北地区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皖北、苏北农村多为分裂型村庄,而且西北地区的陕西关中等地也大多是分裂型村庄。华北、西北地区可以称为北方农村,我们因此说北方农村多为分裂型村庄。

以长江流域为典型的中部地区农村,村庄内缺少强有力的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行动结构,农民往往以户为单位行动,甚至兄弟分家之后也缺少责任连带关系,村庄内部高度原子化。这种内部缺少宗族结构、缺乏行动力的小亲族结构的村庄,就是原子化程度很高的农村,我们称其为分散型村庄。地处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农村大多为分散型村庄结构,典型如云贵、川渝、湖北大部、安徽大部、江浙、湘中湘北。此外,东北地区的农村,因为开发时期比较晚,建村时间比较短,其村庄结构与长江流域极为相似,因此也被我们划入中部分散型村庄。

中国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这与历史、地理、种植结构、战争以及开发时期等很多因素有关。无论如何,从村庄社会结构维度上看,可以将中国农村划分为南方农村、北方农村和中部农村三大区域。

作品简介:

最后一公里村庄:新乡土中国的区域观察

本文摘自《最后一公里村庄:新乡土中国的区域观察》,贺雪峰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变,这种巨变还会持续若干年。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持续进行的现代化最终在农村地域上的体现。延续数千年的稳定村庄结构,因为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家庭收入越来越依赖村庄以外的城市工商业收入而发生变化。村庄空心化,建立在家庭以上的村庄基本社会结构如宗族、门子等家庭联合体受到冲击,家庭结构本身也处在变化之中。农民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变化,传宗接代观念受到冲击,为什么活,活着要干什么,现在成了问题。

“最后一公里”既是贺雪峰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也是他研究的重要乡村治理现象。作者历经十年,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运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明显的区域特征。记录了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村庄类型、乡村政治、熟人社会、高价彩礼、乡村生活秩序的构建、农民收入与乡村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通过对村民个体、家庭及乡村社会组织等多层面的乡村调查,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并在村庄治理这样一个宏大而又紧迫的命题下,深入探讨了如何重塑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