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到底想问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许知远的《十三邀》其实是一个和信念有关的节目。

先说点别的。

去年读过的小说里,让我琢磨了很久,也经常会想起来的,是石一枫的《心灵外史》。小说里的少年杨麦,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姨,大姨一直想要信点什么,也一直在找能让她信的东西,气功、传销、家庭教会,什么都行,不管这种东西是有阵仗,有信徒,还是有神秘感,只要能浇灭她心中不安的火焰就好。从年轻到年老,她到处追逐这种东西,最后死于非命。

杨麦一直想要把她拉回正途,却一次次失败。他后来也明白了,真想把她拉回来,除非给她一点能信的东西,但他给不了,谁都给不了。何况大姨也并不真正想要信仰,她的信仰,不过是自毁欲和非理性的另一个名字,是披着羊皮的狼,是涂成绿色的毁灭按钮。

但那种对信念的渴望,那种沙漠里想水,火焰里想清风,稻草人想心脏的渴望,我懂,我很懂。

所以,在我看来,许知远的《十三邀》其实是一个和信念有关的节目。许知远找名人聊天,近距离观察他们,甚至像刑讯逼供一样,和他们相处四五个小时直到筋疲力尽,都是为了问出那个问题:你的信念什么,你靠近你的信念了吗?之所以选择名人,是因为他们久经磨砺,可能离信念更近一点。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到底想问什么问题?

单看视频,还看不太出来,因为现阶段观看视频,还是有种种麻烦,不能像读书一样一目十行,拖进度条,会导致长时间缓冲甚至死机,一刷新,就回到广告之前。更重要的,你还要受到皮囊传递的信息的干扰,例如许知远并不美的外型,还有每个人的坐姿、吃相、微表情,这些都会干扰人的判断。苛刻的人尤其在意这些细节,所以,微博上关于这个节目的讨论,有好多都是关于他们外表油腻不油腻,腰围到底有多少,穿衣是否得体,吃饭为什么要biaji嘴的,这很干扰判断。

所以,我又读了《十三邀》第一季的节目内容整编成的书:《偏见》。

我原有的看法更清晰了,他讨论的,就是信念,就是稻草人的心脏,这个问题。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到底想问什么问题?

这一季,他的聊天对象,是罗振宇、姚晨、蔡澜、俞飞鸿、陈嘉映、白先勇、贾樟柯、李安、冯小刚、叶准、二次元(未末、董志凌、驰骋)、金承志、王小波(李银河、李静、姚勇),各行各业的精英,正处在波尖浪端,在他看来,这些人,是炼丹的好材料,悟道的好同道,所以,他向每个人,都会问出和信念有关的问题。

他问罗振宇:“你想过用什么方式来打破绝望吗?”“你有没有担心你对知识的再次表述和传达,把知识变得过分实用,变成某种俗称,但人生从来不会如此?”“你怎么看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他问蔡澜:“您父亲那代人身上有中国文人的忧国忧民……这个东西怎么平衡呢?”“西方有强烈的自我分析的清教传统,自我分析可能不一定解决,但也会解决一部分。”

罗振宇回答他:“人生从来如此”。蔡澜回答他:“解决不了。这个是我跟你最大的分别。”

在他说“我记得是宋代哪幅画里的:森林着火了,小鸟去衔一点点水交货,您怎么看中国文人的这种传统?”的时候,蔡澜的回答是:“吃吃吃,尤其是你。”

他还跟李安跟蔡澜聊到了“失败”的问题:“你对中国文人崇拜失败这事是什么感觉?”

后来,他用类似的问题,去问了马东、李诞、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

但他并没有向所有的人提这些问题,对那些聊天对象,他是区别对待的。

跟作家、学者、诗人、演员、科学家,以及李安这样的导演(对,我把他单独列出来)聊的时候,他就安定下来了,他没有问这些问题,他知道他们有信念,他甚至知道他们的信念是什么,他不用问,他的状态是安定的。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到底想问什么问题?

跟商人、名利场中人聊的时候,他的焦虑马上就起来了,他反而像挑衅一样,很愿意问这些问题,尤其是那些,让他怀有期待,但期待没有落实的人聊天的时候,他的焦虑会达到顶点,而且是本能的焦虑,他几乎是不依不饶地在问这些问题。他因此在对方那里收获了隐蔽的敌意,在网络上收获了海量的嘲讽。

他甚至会挂相。聊着聊着,神色变得冷峻了,聊着聊着,有了不满的表情,尤其是和华大基因的汪建的聊天,他的表情管理,几乎就在崩塌的边缘。要知道,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挂相是大忌,很多时候,人们在意的,不是你有没有坚持黑白是非,而是坚持的姿态,不管怎样,都要好看,要若无其事。但许知远就公然地挂相了。

但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些焦虑的、挂相的,甚至近乎撕破脸的聊天。和李安、李银河、陈嘉映、姚晨、白先勇、金承志、西川的聊天,不意外,没有戏剧性,尽管他们很诚实。跟李安的聊天,几乎是所有聊天里最乏味的(但也是最让人安定的)。反而,是那些带着冒犯色彩的聊天,让我们涨了更多知识,通过他们的对话,通过播出后的讨论,我忽然知道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又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世道如何。

这些对话,表面上看起来,和赚钱有关,和专业有关,但背后的画外音是“信念”,你相信你做的东西吗,你做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你做的事情,对于让人更幸福,社会更文明,有没有帮助?在赚钱之外,你有更大的信念吗?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到底想问什么问题?

他是用“信念”去冒犯他们,也用“信念”去冒犯观众,好多人都经不起这样的冒犯。哪怕是那些久经磨砺的人。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就像《心灵外史》里的大姨妈,用信仰去冒犯众人,尽管她的冒犯简单、粗野、笨拙、没头没脑、混沌一片,尽管她完全没有理论指导,全靠一条命去博,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冒犯,也照射出许多看起来堂皇不可破的事物的原形,原来它们不过是气功、传销、残缺的宗教。

而许知远的冒犯,更熟练,蓄谋已久,也更有前因后果。这是我喜欢看《十三邀》和《偏见》的原因,就想看看他带着不太好看的外表,近身肉搏一样的姿态,和不满意就会挂相的镜头表现,去问问他们:你们有信念吗?就问这个就好。

怎么问的,问的结果如何,根本不重要。只要有人问就好。

信念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但我确实想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信念。甚至,说穿了,我也不想知道,罗振宇、蔡澜、李安、冯小刚、李银河有没有信念。我只是想知道,究竟有没有信念这件东西。

就像,稻草人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心脏,却很在乎,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心脏这件东西。

我们就是带着对这颗心脏的期待活下去,所以需要有人时时证明它的存在,需要时不时有人出来喊一声:你在吗?你好吗?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到底想问什么问题?

谈话自有它的内在逻辑,它逼迫讲述者勾勒自己的轮廓、探视自己的内心。判断很可能片面、浅薄与武断,但背后,是我们对他人与时代真诚的理解欲望。

十三邀是一档单向空间与腾讯新闻合作的访谈节目,邀请当今商界、娱乐界、文化界的杰出人物,许知远作为主持人,带着“好奇心、偏见与虚荣”, 深入探寻每位嘉宾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涟漪,在与这十多位“社会切片”的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本辑嘉宾是罗振宇、姚晨、蔡澜、俞飞鸿、陈嘉映、白先勇、贾樟柯、李安、冯小刚、叶准、二次元(未末、董志凌、驰骋)、金承志、王小波(李银河、李静、姚勇)。

这本书里,记录了:

罗振宇对知识付费行业的大胆前瞻;

姚晨渴望创造独树一帜的屏幕形象的努力;

蔡澜对享乐与遁世一体两面的回避;

俞飞鸿对成长中性格障碍的坦白;

陈嘉映对精神思辨与随遇而安的无差别追求;

白先勇对风云与风月的淋漓解读;

贾樟柯对当代思潮与电影的感知;

李安对电影“地道”的精确把握;

冯小刚对京片话语逝去的一丝不满;

叶准对接续“咏春”传统的恬然淡漠;

二次元从业者对二次元亚文化的赤诚坚持;

金承志对雅俗的无障碍切换;

王小波亲友对小波的感怀与剖析……

高傲的、自省的,佻达的、禅静的,机心的、童真的,逐利的、遁世的,在长时间的无主题访谈的刺探中,逐一卸下防备,在镜头里上演。

他们对世界的一管之见,我们对他们的先入之见,在交锋和挖掘中,得“偏见”二字以概之。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