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称“齐鲁大地”,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有两个著名的诸侯国——齐国和鲁国。可是问题来了,齐国作为曾经的春秋五霸之一,与同时期的鲁国相比强大很多,可为何现在山东的简称取的是“鲁”,而不是“齐”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有上溯到周朝分封,有追溯孔子影响,也有认为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沿革,与先秦时期的齐鲁两国没有关系。
封地与周王室
将时间追溯到先秦时期齐国与鲁国的由来,是很多人解释山东简称的主要依据。简单来说,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要比齐国更亲,更具正统性。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实行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亲属、功臣或前朝遗贵,这些人在封地上成立诸侯国,要履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以及缴纳贡赋、定期朝觐等义务。
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的殷人和东夷人势力强大,屡次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子牙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
▲周公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由于当时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由其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定都曲阜。鲁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在今山东省的济宁、泰安、菏泽等地。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是同姓分封之地,这么看,鲁国和周王室是有血亲关系的。
齐国是姜子牙因其辅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位于山东北部,其国都临淄就是今天山东省淄博市的临淄区。与鲁国相比,姜子牙毕竟是外姓,与一般诸侯国无异;此外,在战国时期,姜姓吕氏的齐国被田氏所取代,国君由姜姓转变为姒姓,从这一点来看,鲁的正统性要强于齐。
周礼文化影响力
从周礼传播角度讲,鲁国的影响力是高于齐国的。齐国和鲁国虽然都是侯爵国,地位相当,但《史记》的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国排在齐国前面,仅次于周。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更有历史厚重感。
周公的治国方略是“尊尊而亲亲”,他十分重视传承,所以专门制礼作乐,为周王朝制定出一整套典章制度,鲁国作为其子的封国,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周礼,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是著名的礼仪之邦。春秋时期,鲁国是唯一一个把周礼完整继承下来的国家。当时,如果谁想学习周礼、恢复周礼,只能去鲁国。
齐国的理念和鲁国刚好相反,他们办了稷下学宫,吸引了各类人才,文化氛围非常好。也就是说,齐国在文化方面重视的是汇聚百家,如此一来,自然会丧失一部分已有文化的传承。
另外,当初宋国的孔父嘉全家遇害,他的儿子逃到了鲁国定居,六代之后又出现了孔子。而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乃至现在,影响都十分深远。
▲孔子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实力,其实也并非脆弱得不堪一击。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可与齐国争夺东方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873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为楚所灭,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子师徒的弘扬早已深入人心,它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反而是齐国之俗泯于千年之中。
地理因素与发音
唐朝以来,齐地对应的地方是齐州及后来的济南府,鲁地对应的是兖州及后来的兖州府。
到了宋朝,齐和济南基本脱钩,而鲁和兖州的联系则保留到明朝,也是因为当初封地之后,保留了绵长的亲密关系。这也令山东地区更偏向简称“鲁”,而不是“齐”。
实际上,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曾在同一文化圈的齐鲁两地交流越来越密切,不然,也不会出现“齐鲁大地”的说法。在明末以来的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山东的简称常在齐与鲁之间切换,没有严格界限。
《崇祯实录》:
甲子,刑科给事中李如灿上言……又遇骄阳亢旱,吴、越、楚、豫、燕、齐之间,不知几千万里……
《清史稿·穆宗本纪》:
癸亥,以闽、粤、鲁省玩视军饷,予疆臣严议。
《宣统实录》:
并请概准晋鲁两省作正开支等语
《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景耀月致辞》:
燕、辽、齐、豫、湘、鄂、秦、晋、苏、浙、皖、赣、闽、粤、蜀、滇、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颂而致辞曰……
这里面,明末用的是“齐”,清末就以用“鲁”为主。山东真正开始逐渐简称“鲁”,是近代才有的事情。
为什么直到近代才开始逐渐偏向了“鲁”?是因为电报的出现。清末,电报等先进技术逐步引进中国,了解电报的应该清楚,电报架设中,文字越简洁越好。所以涉及到各省名称,也需要他们准备一个最能代表本地的简称,以便在电报中使用。当时的河北地区属于直隶省,使用了“冀”这一简称。而山东“齐”和“鲁”都可以用来当简称,但是“齐”的读音和“冀”相近,所以最终选择了“鲁”。
不过,这一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商榷,因为在民国十年(1921年)的《巨野县志》中,对山东的称呼还是齐。
所以,也有人认为,山东之所以简称“鲁”,是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鲁西县委、鲁西南地委、苏鲁豫党委等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