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家与美好生活》,蔡颖卿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3月版
砖与我,与我的空间设计
十七年的制砖历史,对于父母亲是生活中永存的磨练, 在许多辛苦与挫折中,他们也总能看到自己避过不幸的好运。
日子就这样,如砖的印制与烧成、砌叠与支撑, 慢慢稳固了起来,成为蔡家子孙最值得珍惜的回忆。
我在澳门完成这篇可以作为我原生家庭口述历史的作品。述说的人,是我八十七岁与八十三岁的父母亲。而这趟三天两夜的澳门行,是哥哥嫂嫂安排的一趟家庭相聚小旅行。
父母亲再过两年就迈入结婚六十周年,回忆起当年家中砖工厂辛苦劳作、奋斗起家的岁月,他们的脸上没有任何的委屈,而是有着一种“也很值得”的生命回甘之意。于是,我以自己的记忆做为引导,与父母亲一一确认细节,在制砖的工法程序之间填写上全家十七年的回忆与情感之后,决定在自己的书中补上这一篇不知该往哪一部收存的文章。不过, 它很可能是这一整本书、或我之所以成为我,最重要的情感源头。希望读到此书的您,在一块砖的制作当中,能了解我想要“砌童年情思于四壁,镌父母恩情传子孙”的心念。
大量倚靠人工的制程,反映出一块砖所集结的心力
虽然我们家在一九五八年就开始经营砖厂,但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开始制砖部分的机械化。难以想象父母回忆中用手印砖时期的辛苦景象,那是我还未来得及参与的家庭岁月。
一九六一年,家中老幺的我,出生在九月的台风天。那年,为了让砖厂的生产量增加,爷爷奶奶与父母亲投资了十几万元添购设备,从当时父亲担任中学主任月领一千多元的薪资作为推算的基础,母亲认为这笔投资约可估算为今天的两百万元左右。
当时位于台东成功镇麒麟里的砖厂有两家,如果面朝东方,我们在左,镇民代表陈家所经营的在右,两家紧紧相连,陈家的规模大约是我们的一半。麒麟这一区土质均匀,黏度高、含细石少,铁质成分很足够,按照土质成分大概可分为黑与黄两种,烧出的砖块硬度高,颜色也很美。
当时机器化的部分只在搅拌与印制,其他工作仍大量倚靠人工,制作的程序真实地反映出一块砖头所集结的劳力与技术。在那纯朴的年代中,每天足足工作九个小时的,不只是我们家十几位长工或临时工,还有我那兼顾工作与家庭,真正是蜡烛两头烧的母亲。
工厂并不每日印砖,但是一定要每天掘土备用。母亲是很讲究效率的人,她对工厂生产的期待是一年烧砖九次或九次半。我们家的蛇窑本来只有八目,扩张到十四目之后,每次烧砖大约可得十万多块。开窑后的火头砖(过火的瑕疵品)与破砖约1%~2%,这些不良品母亲既不废弃、也不降价求售,而是以赠品相与买家,告诉他们在有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就用火头砖,至于有些砌砖难免要断块之处就用那些不够完美的缺角砖。光以此力求节省用料的思考,我相信如今已很少有工地在施作时对材料怀着同样的情感了。在讨价还价与计算成本之际, 我们的金钱观念比过去还要精明, 但对大地的惜物之情,却是年年淡薄了。
挖掘制砖用土之前,工人要先锄草,再以锄拍土,检查石块、挑去草根,为材料的纯净度把关。拍松的土先淋水以增加密度,印制时才会漂亮。在未购买搅拌机之前,这份工作完全由人力踩拌,其中辛苦可以由母亲的一句话解读到深处:“我们的土质因为很黏,搅拌机至少要20匹马力才能推得动。”当时并非使用电力发动,而是由柴油内燃机来推动,柴油燃烧的味道不是年轻一代所熟悉的空气臭味,却是我一直以来都深深记得的我们家工厂的气息。
内容简介
《家与美好生活》,蔡颖卿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3月版
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可以带给自己和家人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个空间能带给人的安慰,是其他事物难以比美的。蔡颖卿从自己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先是家的空间,然后延伸到其他生活空间,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并不强调自己的设计表现,而是出于对理想生活的表达。
空间的源头一定是生活的舒服、实用,美观是最后的;无须以他人归纳的“经典做法”来框限自己对空间的理解,而应回到生活的基本需求来;用心地清洁与维护,爱惜居家环境会使生活更丰富;把家弄得可爱开朗一点,不只为孩子也为自己……蔡颖卿帮助你以生活的主见与眼光、实用与美感兼备的思考,和打破惯性的勇气和想象力,来自己动手打造激起眷恋与信赖感的美好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