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德]恩斯特·彼得·费舍尔特•墨菲著,海南出版社,2018年4月版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囊括整个世界。”这个洞见精准地契合了爱因斯坦异于常人的伟大形象,同时也间接为本书提供了书名。尽管没有人能明确指出这句话是爱因斯坦于何时何地说的,但大多数人依然很赞同这个观点。那些各个时代中的伟大的大脑,那些不仅为人类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同时还不忘为这些知识添上想象的翅膀的
人,将在这本书中发声。在他们那些受到同时代人景仰的智慧中,想象力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一个好奇心强的现代人——即生物学家口中的“进阶到‘智慧人类’这一阶段的物种”,在维基百科这本巨大的百科全书中搜索过受教育者对“智慧”一词的理解,他们首先看到的肯定是年长男人的智慧或者来自古中国的智慧这一类词条。很明显,这些词条是根据某人的出生和籍贯来划分的。天真的人就会问了,为什么没有女人?近现代东方人和年轻人又去哪儿了?为什么西方世界没有露脸?如果同样一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在同一台电脑上用亚马逊查找,在搜索栏输入“智慧”一词,出现的大多是“马的智慧”“印第安人的智慧”“图阿雷格人的智慧”“佛教徒的智慧”这类词条。再次令人震惊的是,所有这些词条里都没有出现“科学”这一概念。甚至“智齿”都能在此找到一席之地,而它原本仅是波斯人晚生的牙齿罢了。之后它被转译为拉丁语的“dentes intellectus”,即智慧的牙齿。人们觉得只有拥有智齿的人才能咬住智慧的匙子,并用这种强有力的牙齿将它咬碎,从而获得智慧。
“智慧”一词从字面上看就多少跟年龄有些关系,因此,人们可能必须等到一个人生命将尽时,才会去评判他的智慧和才华,尽管这件事我们可能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在做了。我上学时经常听到有人劝诫我们要耐心冷静。那时候曾教过我的一位哲学老师认为在进入男女同校的学校之前,孩子们就应该被培养出分辨聪明的言论和智慧的言论的能力。比如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评论就属于聪明话,这句话大意是 :哲学家不断努力想要达到的是去理解这个世界,然而在现实世界里,重要的是去改变这个世界。而这位老师则将下面这句带有些许讽刺意味的论断归入了智慧的行列 :马克思的所有努力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变,尤其是从人类登上世界舞台以来。我们不需要什么特殊学者来改变这个世界。相反,我们需要的是理解这个世界的人,或者,如那位老师所说——是那些能够坚持一种顺序的人,即在着手改变这个世界前,先努力去理解它(尽管这样做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有性命之忧)。另外一个以试图理解这个世界而著名的人物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一句名言经常在小学课堂里被引用 :智慧不是教育的产物,只有通过毕生不懈地追求和尝试,人们才能得到它。而那些孩子们则坐在课桌椅上静静地思考,爱因斯坦所说的“它”究竟是指教育,还是指智慧呢?
无论如何,在这句名言中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智慧,或者为了再次让大家注意到这本书的标题,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洞见——它是需要时间积淀的,在后者不断流逝的同时,人们才能更加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理解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受西方文化浸淫的人会向东方寻求智慧。此外,这一点可以从书店里单辟出的书架上放置的那些书看出来,同时也可以从近期出版的《物理之道》以及《爱之道》这两本书中看出来。谁要是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东方的智慧”一词,肯定会对满屏的标题目瞪口呆,因为它们大多与佛教有关。要是有人搜索“西方的智慧”,他很可能所获甚寥,或者他搜索
“西方的智慧头脑”,得到的是“原始人的智慧”,而搜索“西方人的日常”,得到的却是“远东的学说”。
内容简介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德]恩斯特·彼得·费舍尔特•墨菲著,海南出版社,2018年4月版
这本书介绍了50个伟大的科学头脑在一生中灵光闪耀的智慧洞见。书中原样呈现了他们的见解,并没有提供任何细致主观的解读。智慧犹如芝兰,只能让它自己发挥作用,而不能去解释它,否则它就会被稀释甚至会腐坏。对此,读者可以从这些完好保存了自己的想象力的科学洞见中,获取那些深埋其中的智慧。如果对那些说出如此智慧言论的人很好奇,随后的生平简介可以为你提供有关他们的信息。或许这些文字还能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热情。不管这种科学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它们都属于全人类并且都值得我们努力去了解和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