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三国演义》是怎样改写史实的?“刘皇叔”是编出来的

刘备不仅认为兄弟高于他的妻子,而且高于西蜀的事业。

《三国演义》的全称应该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创作的一本历史小说。虽然说是以《三国志》为基础,但是它并不是照搬史书。小说家对史实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刘备的形象也是如此。我们围绕这一形象对小说中所叙述的重要情节做一点抽样考察。

第一个是从“先主”到正统皇帝。

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魏、蜀、吴三个政权同时并称,《礼记》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叫作“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也就是说,在中国这个国土上只有一个皇帝,不能有几个皇帝,就像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一样。所以,历史学家在写中国历史的时候,写到三国这一历史时期,就要选择一个中国历史谱系中的皇帝,谁才是正宗的皇帝?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处理。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他是尊曹魏为正统的,把曹操尊为“武帝”,把曹丕尊为“文帝”,把曹叡尊为“明帝”,排在《三国志》全书的开篇;而把刘备称为“先主”,把刘禅称为“后主”,排在刘焉、刘璋之后。这是《三国志》。后来司马光撰著《资治通鉴》也沿袭了陈寿的先例。

《三国演义》是怎样改写史实的?“刘皇叔”是编出来的

另外有一位史学家叫作习凿齿,他写过一本书叫《汉晋春秋》,他在这本书中改蜀汉为正统,该书记载的是从东汉一直到西晋的历史,起自东汉光武帝,直至西晋的愍帝。在汉献帝之后写的就是先主刘备、后主刘禅,再后来就是晋武帝和晋惠帝,剔除了曹操、曹丕、曹叡,晋直接接续汉,是这么来叙述的。那就是尊蜀汉为正统。

所以明人《三国志传序》这样写道:“《三国志》一书,创自陈寿,厥后司马文正公修《通鉴》,以曹魏嗣汉为正统,以蜀、吴为僭国,是非颇谬。”他认为从陈寿的《三国志》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尊曹魏为正统都是错误的。“迨紫阳朱夫子出,作《通鉴纲目》,继《春秋》绝笔,始进蜀汉为正统,吴、魏为僭国,于人心正而大道明,则昭烈绍汉之意,始暴白于天下矣。”在这篇序言里,一方面他把历史学家的关于谁是正统,谁是僭国做了一个梳理;另一方面,他认为尊蜀汉为正统是正确的,尊曹魏为正统是错误的。

尊蜀汉和尊曹魏,虽然历史学家有自己的选择,各自的观点不太一样,但是,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从实力和地盘来看,三国时期曹魏无疑是最强的,最大的,而且他占据的是中原;而蜀汉的势力是最弱的,占据的是西南地区。所以,尊曹魏肯定有他的道理。

《三国演义》是怎样改写史实的?“刘皇叔”是编出来的

我们看一看这些史学家,他们选择正统的依据。清代有一个史学家叫章学诚,他写过一本书,叫《文史通义》。《文史通义》中就这么说,历代的史学家凭借什么选择正统?说“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陈氏就是指陈寿,司马氏指司马光。“苟黜曹魏之禅位,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这个朝代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而且你占据的是中原地区,建都在中原地区,那么往往会选择曹魏作为正统,因为他和当朝的政治中心以及所占据的地位有密切关系。如果是半壁江山,偏安江南,那么往往会选择蜀汉为正统,因为他们就生活在南方。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这是章学诚总结出来的。

《三国演义》是怎样改写史实的?“刘皇叔”是编出来的

我们看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明显是选择刘备或者说蜀汉为正统的。小说开篇出场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刘备,第一个精彩的情节就是桃园结义。而且,在曹丕废汉献帝之后,蜀汉大小官员纷纷上疏劝刘备继皇帝位。刘备继位,小说称之为“正位续大统”。都可以看出来,《三国演义》选择的正统,那就是蜀汉,是刘备。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开篇有这么一段文字,他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朱熹)《纲目》之所以为正也。”毛宗岗就认为,《三国演义》所选择的正统就是蜀汉,是刘备。而且历史上选择蜀汉为正统的都被毛宗岗所肯定的,选择曹魏为正统的则被毛宗岗所否定。这里毛宗岗评点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他这个《读法》中所说的情况就是对《三国演义》小说的一种解读,认为《三国演义》的正统应该就是蜀汉集团,应该就是刘备。

这种解读对《三国演义》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小说为了证明刘备继位的合法性,还为刘备编了一份详尽的家谱。我们看小说家是怎么给他编家谱的。

《三国演义》是怎样改写史实的?“刘皇叔”是编出来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汉献帝见到刘备,就问他的出身,刘备有这么一段回答,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汉献帝取出宗族世谱来检看,刘备的确实是皇帝的后裔,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生陆城亭侯刘贞。刘贞生沛侯刘昂。刘昂生漳侯刘禄。刘禄生沂水侯刘恋。刘恋生钦阳侯刘英。刘英生安国侯刘建。刘建生广陵侯刘哀。刘哀生胶水侯刘宪。刘宪生祖邑侯刘舒。刘舒生祁阳侯刘谊。刘谊生原泽侯刘必。刘必生颍川侯刘达。刘达生丰灵侯刘不疑。刘不疑生济川侯刘惠。刘惠生东郡范令刘雄。刘雄再生刘弘。刘备就是刘弘的儿子。这个世系排出来之后,汉献帝说,从这个家谱来看,刘备还是献帝的叔叔辈。汉献帝觉得有这么一个叔叔,就有了靠山,于是乎,就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所以后来人们也称刘备为“刘皇叔”,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这完全是小说家言。《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记载刘备的:“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也就是说,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刘备的世系只知道有刘胜、刘贞、刘雄、刘弘,其他的世系,完全不可考,史书上没有记载。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三国演义》中的这么一个谱系,所谓的“皇叔”是编出来的,是不存在的。而且编得还不靠谱,不靠谱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看汉献帝的辈分,皇帝的谱系是很清楚的,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17代孙;如果按照《三国演义》所编的这个谱系,刘备是汉景帝的第18代孙,汉景帝又是汉高祖的第四代孙,也就是说刘备是汉高祖的第22代孙,汉献帝辈份应该比刘备要高出好几辈。刘备怎么还成了汉献帝的叔叔呢?这是没有的事。

作家为什么要这么编呢?第一,刘备是姓刘,是皇帝的同宗,还是汉献帝的叔叔。所以他后来能够继位当皇帝,应该是天经地义的。第二,编的谱系中间,你看从刘贞一直到他的祖父,基本上代代封侯,出身非常高贵。当然实际上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编这么一个身份,也就意味着刘备占领城池乃至继皇帝位,都是名正言顺的。我们看刘备占领荆州,东吴鲁肃来索还荆州的时候,诸葛亮曾经给了东吴这么一番答复:“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正统。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汝主乃钱塘小吏之子,素无功德于朝廷;今倚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土。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争?……适来我主人不即答应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不待细说。何公不察之甚也!”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诸葛亮之所以不还荆州,是因为荆州本来是刘家的土地,是汉朝的土地,刘备姓刘,而且是汉皇叔,东吴怎么可以索还荆州呢?诸葛亮理直气壮,说得鲁肃哑口无言,为什么?第一,刘备是皇室后裔;第二,他是刘皇叔。这样他占领荆州,就有充分的理由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出身、刘备家的世系、刘备的身份都是进行了改写的,与史实是不一样的。

《三国演义》是怎样改写史实的?“刘皇叔”是编出来的

我们再看看桃园结义的故事。《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个精彩的故事就是刘、关、张桃园结义。说刘备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以贩屦织席为业”,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但是他有人命在身,逃难江湖。张飞“颇有庄田,卖酒屠猪”,比较富裕,家里还有一个桃园。这三人在桃园宰牛吃酒,结拜为异姓兄弟。当时他们有这么一个誓词,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他们结义的誓词中心内容有二:一个是要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再一个是要誓同生死,绝不背叛。这是刘、关、张结义故事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看它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是陈寿《三国志》所写的《关羽传》。《关羽传》只是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说他们关系非常亲密,像亲兄弟一样。关羽还有这么一句话:“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就是说刘备对我特别好,我不能背叛他,所以一定要去找刘备。这是所谓“桃园结义”最初的史实。这则史实既没有结义,也没有誓词,这些都是后来的小说家言。

有了桃园结义,后面写刘、关、张三人一直恪守诺言,重兄弟情谊,成为古今朋友相处的典范。

刘备把这个兄弟之义看得高于一切,第十五回写张飞丢了徐州,刘备的两位夫人都陷在城中。张飞见到刘备的时候惶恐不安,拔剑自刎,刘备一把抱住,说了这么一番话:“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这段话问题很大,有“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类的怪论。张飞丢了城池,刘备的夫人陷在城中,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原谅兄弟的过失,不去追究责任,刘备是对的,宽宏大量,重兄弟情谊;但是你要是说结拜兄弟的生命高于妻子,这就不对了,人的生命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写是为了强调刘备重兄弟轻妻子,但是你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就会失真。

还有,刘备不仅认为兄弟高于他的妻子,而且高于西蜀的事业。刘备在诸葛亮和结拜兄弟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军队,但是后来东吴为取荆州杀害了关羽。这件事东吴非常害怕,害怕刘备来报复,所以东吴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那里,想以此转嫁灾祸。当时东吴、曹魏的目的都非常清楚,因为魏、蜀、吴三足鼎立,任何两方交战都只能有利于第三方,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东吴希望西蜀去打曹魏,曹魏希望西蜀去打东吴。这一点西蜀的谋士们看得非常清楚,诸葛亮就这样劝告刘备:“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诸葛亮一直主张蜀汉与东吴联合来抵抗曹操,成就大业。为给兄弟关羽报仇,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根本听不进诸葛亮的忠言,决意要与东吴决一死战,为关羽报仇。最后,被东吴的名将陆逊火烧七百里营地,他在失败和悲愤中死去,也践行了他的诺言。

这个决策本来应该是刘备的一次失误,然而小说并没有从他不顾西蜀利益的角度去谴责他,反而是歌颂他,认为刘备重兄弟情谊。

刘备最后染病去世,临终之前,他还做了一个梦,梦见关羽和张飞找他,说他们又要相聚。就是说刘备、关羽、张飞既然是结拜兄弟,当初的誓词,要同生共死,所以他们最终也会一起死,死后兄弟要再次聚首。桃园结义及其之后兄弟三人的关系,很多东西都是小说所虚构的,并非史实。这是我们对桃园结义这个问题的考察。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傅承洲讲《三国演义》

(文/傅承洲)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