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1993,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记

几代梦:辛苦一年成现实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电影事业迅猛发展,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张骏祥、徐桑楚、谢晋、白杨、秦怡和吴贻弓等顺应电影发展的潮流,积极倡议要在上海举办国际电影节。吴贻弓在2002年出版

几代梦:辛苦一年成现实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电影事业迅猛发展,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张骏祥、徐桑楚、谢晋、白杨、秦怡和吴贻弓等顺应电影发展的潮流,积极倡议要在上海举办国际电影节。吴贻弓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导演系列丛书·灯火阑珊》中这么回忆:“我们要有自己的国际电影节,这是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他写道,“1993年,在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我和我的同事们靠着我们自己的摸索和努力,终于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两年以后,举办了第二届,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为这个电影节倾注了我的全部精力。回想起那时候曾有过多少不眠之夜啊!”

躬逢盛事,我有幸在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著名导演吴贻弓的领导下,担任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办公室主任,参与电影节整个筹备工作,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美好回忆。

1993年10月7至14日的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幕幕场景,宛如昨日,历历在目。开幕式当晚,新落成的上海影城迎来近一千名中外来宾。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电影盛会。电影节期间,主会场设在上海影城,另有大光明等八家电影院为分会场。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担任,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日本导演大岛渚、中国香港导演徐克、澳大利亚导演保罗·考克斯、俄罗斯导演卡伦·沙赫纳扎洛夫、巴西导演赫克托·巴本科等国际电影界翘楚出任国际评委,奠定了电影节评奖的高规格和权威性。

八天丰富多彩的电影节活动圆满完成了电影节预定的全部程序,评出第一届电影节的五个奖项:即在20部参赛片中评出了四项金爵奖和一项评委会特别奖,其中中国台湾中影公司出品的《无言的山丘》获最耀眼的最佳影片“金爵奖”。此外,20万观众观摩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参赛参展影片,其中深受观众欢迎的是:“上海电影回顾展”“谢晋电影精选”“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电影作品展”“日本大岛渚电影特快”等专题影展。首届国际影片交易市场初具规模:共有来自海内外16家制片商设展台。第一届电影节嘉宾云集:著名国际影星索菲亚·罗兰、德博拉·拉芬、桃井熏等参加电影节有关活动。共有200余名中外记者对电影节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报道。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获得了圆满成功,经国际制片人协会的严密勘察和论证,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被列入世界九大国际电影节行列。

10月14日晚在大光明电影院举行了电影节闭幕式,台下的吴贻弓局长激动不已,热泪盈眶。闭幕后第二天电影节工作班子的内部工作总结会上,跟着吴贻弓局长创办国际电影节的同仁们,也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此时此刻,我脑中也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行路难》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梦自何来:天时地利人和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诞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圆梦之作。上海电影界曾在十年“文革”中遭遇摧残,是整个文艺界的重灾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上海电影界进入了百花齐放高速发展的春天。1985年3月,上海电影系统开始在体制与机制方面探索改革,为电影事业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1991年岁末,作为当年上海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上海影城和相邻的银星假日酒店相继落成,1992年秋正式对外开放。上海影城集电影放映、娱乐、餐饮、广告、展览、会议为一体,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前来参观和娱乐,她成为上海电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上海的标志性“窗口”,也为今后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提供了艺术交流、影片首映式、电影展映等活动的场所;银星假日酒店具有良好的设施与先进的管理团队,为来沪进行电影交流的中外宾客提供了舒适的下榻环境。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浦东开发开放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上海电影人心潮澎湃,几代电影人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憧憬化成了从申办、筹办到举办为时一年的积极行动。

国务院十分重视上海举办国际电影节的申请,国家广电部领导对未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作出宏观上的指导,再三强调:举办电影节是上海1993年下半年的重大活动。电影节应办成高规格、高格调、高层次,要打上海牌、打中华牌。因此,1992年上海申请举办国际电影节,很快获得国务院批准。接着,电影局立即组织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和筹备工作班子,并在1992年7月分别于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时向新闻界公布这一消息,消息公布后,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国际影坛的浓厚兴趣与关注。1993年初,局长吴贻弓考察了柏林电影节后,决定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考柏林电影节办节模式。柏林电影节是著名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之一,办节宗旨和奖项设置,现代感强,筹备模式严谨科学,是一个坚持艺术探索的著名国际电影节。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红高粱》获得第3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世界A级电影节最高奖。1989年,吴子牛的《晚钟》获银熊奖。1990年,谢飞的《本命年》亦获银熊奖。此外,上海市电影局又及时和设在巴黎的国际制片人协会取得联系,按举办国际电影节应有的程序,予以了申报,确保了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邀请国际影片参赛参展的如期进行。与此同时,由电影局机关、电影局下属有关单位、社会相关人士组成的电影节工作人员在选片、嘉宾邀请、宣传、展映、评奖、论坛、广告等环节全面展开工作。电影局副局长张元民同志,由于劳累过度,病倒在岗位上,他进医院稍作治疗后,又投入繁忙的协调与组织工作中。

上海市电影局《上影信息》报道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成功之链:把每一环节打造好

第一届电影节的筹备工作,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面临困难,前进一步十分不易,而成功之链恰恰在于链条的每一环节的打造。记得我那时为说服上海家化集团参与、赞助首届电影节前期热身活动“沪港电影明星联欢活动”,与同事俞百鸣等与家化市场部领导谈了两个多小时,嗓子都快冒烟嘶哑了,最后我们的真诚和沪港明星的号召力终于取得了对方的认同与支持。日后,我们在吴贻弓局长带领下还专程登门拜访上海家化领导葛文耀。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广告赞助,通过我们努力工作,先后争取到上海宝钢、上海石化、柯达公司、上海大众汽车等著名中外企业的资金支持。

电影节宣传工作开展得也十分不易。上海电影集团原副总裁许朋乐当时负责电影节新闻委员会的工作,电影节前期编辑会刊十分辛苦。电影节会刊是体现电影节脸面的一张重要名片,一册在手,一目了然,内容涉及电影节的评委介绍、参赛片和参展片的介绍、主要活动的预告等,不能遗漏,也不容有误。由于那时的印刷技术还是照相排版,设备落后,给编撰会刊带来很多麻烦。许朋乐回忆道:“每天晚上,新落成的影城四楼大会议室里,一群人围立在会议桌旁,找的找,剪的剪,贴的贴,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行或一个字不见了,几个人趴在地毯上,瞪大眼睛角角落落里寻个遍。”现任东方卫视编委钱晓茹当时担任电影节《每日新闻》主编,在电影节活动期间,每天为选题、采访对象、影片介绍等忙碌,常常通宵达旦,确保第二天早晨《每日新闻》如期出版,送至参加电影节的中外来宾手中。首届电影节吸引了国内外各路媒体的眼球。200名中外记者整天挤在上海影城,寻找新闻热点。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光临上海电影节,尽管来上海前后不到24小时,但要采访她的中外记者络绎不绝。为了做好协调工作,我和新闻部的同事煞费苦心,终于如期组织记者去机场迎接,并在影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首届电影节结束后,有关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吴贻弓局长立即布置总结,为以后电影节举办提供成功经验。我和电影节筹备班子成员俞百鸣、钱晓茹及时讨论撰稿,又经吴贻弓局长认真批阅修改,很快成稿。吴贻弓局长在回忆首届电影节筹办和举办期间的经历时,动情地吐露真言:“为申办奔波;为经费苦恼,为程序发愁,为每一个细节的安排绞尽脑汁,我和所有关心过、帮助过和为之不遗余力工作的圈内外人士一道为她的举办竭尽所能。”

第一届电影节举行的八天里,常有感动人的情景出现。一位来自加拿大、名叫玛丽的电影节新闻部志愿者,她的忘我工作给大家留下了美好印象,同事们夸奖她为“当代白求恩”。她在上海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在首届电影节《每日新闻》担任英文编辑。《每日新闻》每晚编辑翻译常常直至下半夜甚至清晨,玛丽毫无怨言,每天乐呵呵地工作到完稿。每晚或凌晨回学校,由于校门已关,她无奈只得翻墙进校,以后这段经历成为电影节的一段佳话。

首届电影节志愿者队伍大都由来自各高校、热爱社会公益活动的青年学生组成。他们积极参与电影节筹备工作,为电影节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辛勤付出。令人高兴的是在第一届志愿者队伍中,不乏优秀才俊,日后成为文化行业的佼佼者。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何小兰同学,现在是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广播电视台五岸传媒公司总经理;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王隽同学,现在担任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裁。

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宣传品

为何成功:规模、起点和办节模式

如果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有什么公开的“秘诀”,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规模大。截至1993年9月1日,共有遍及亚、非、美、欧、澳五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影片参加这次电影节,其中20部影片参加比赛,其余影片参加展映。作为一个初创的国际电影节,第一届就拥有这样的规模,实属罕见。电影节八天期间共放映了574场电影,观众约20万人次。此外,还组织了“上海电影回顾展”“谢晋电影精选”“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电影作品展”“日本导演大岛渚电影特映”“巴西制片人L·C·巴雷托电影”和“张艺谋电影一瞥”六个专题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正规的国际电影节,交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片交易亦取得了成功。电影节市场部共有16家海内外制片单位和发行机构设立展台,国际制片人协会副主席别雷松几次亲临现场,对市场交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说:“电影节是否重要,就看电影节市场是否有吸引力,买卖兴隆就能吸引更多影片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可列入九大国际电影节的行列。”在这八天中,上海国际电影节市场共达成十笔影片交易,其中主要有2700万美元的合拍片项目、奥地利电视台购买了大陆影片《启明星》,德国制片人杜尼约克购买了14部大陆美术片,德国杜尔玛公司购买了15部故事片,巴西购买了两部故事片,上海东方电视台购买了四部俄罗斯故事片、一部纪录片,新加坡要求试映《神龙车队》,巴西和澳大利亚欲购《杏花楼三月天》,南方公司希望上映《秋收起义》等。

二是起点高。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经过认真选片,最后确定20部影片参加比赛,它们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日本、意大利、韩国、俄罗斯、土耳其、瑞士、荷兰和比利时(合拍)等国家和地区,另有147部影片参加展映。这些参赛、参展影片的艺术质量都比较高,其中,参赛影片都是1992年到1993年制作的。在众多的展映的影片中,许多国家是第一次在中国展映他们的作品,如以色列、冰岛、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比利时、丹麦等,其题材和风格样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骄傲的是,应邀担任电影节的7名国际评委都是国际影坛上声望颇高的电影艺术家或制片人。无论是我国的谢晋、中国香港地区的徐克、日本的大岛渚,还是美国的奥利弗·斯通、俄罗斯的卡伦·沙赫纳扎洛夫、巴西的赫克特·巴本科、澳大利亚的保罗·考克斯,都在国际电影界享有盛誉。第一届电影节邀请了630名中外贵宾参加电影节活动,星光灿烂,其中索菲亚·罗兰、德博拉·拉芬、桃井薰、柯均雄、中野良子等闻名遐迩,备受影迷瞩目。在首届电影节一周的时间内,我们举办了十次新闻发布会,200余名境外记者和国内记者对电影节各项活动作了广泛的宣传和报道。最后,电影节评奖公布,社会各界予以高度评价。中国台湾影片《无言的山丘》荣获“金爵奖”最佳影片奖;执导《悲歌一曲》的韩国导演林权泽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奖;在比利时影片《达恩斯教士》中出色扮演达恩斯教士的简·德克莱尔摘取了“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的桂冠;在韩国《悲歌一曲》中饰演女主角的吴贞孩赢得了“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奖;中国香港影片《笼民》荣获评委会特别奖。评奖结果令所有中外来宾尤其是电影工作者叹服。他们普遍认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奖工作真正做到了公平、合理。这样就为以后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更多海外艺术家和制片商参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俄罗斯评委沙赫纳扎洛夫在机场告别时激动地说:“我担任过许多国际电影节评委,现在许多国际电影节要么是靠金钱获奖,要么靠政治获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则不是,而是靠公众,靠对电影艺术的严肃态度,这样的电影节,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参加。”

三是办节模式严谨规范。在电影节筹备期间,组委会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制片人协会联系。经该协会考核承认,被接纳为该会会员。组委会严格遵照国际承办一流电影节通行的惯例和规范制订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章程,把比赛作为整个电影节活动的核心,全力组织好中心会场和分会场的影片参映活动,使电影成为八天活动的突出主题。开、闭幕式摒弃了文艺演出的常规模式,仍然是突出电影主题,因此获得了广大电影工作者和观众的好评。

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从筹备到圆满结束,自始至终体现了隆重而简朴的特色。整个活动的全部开支完全依靠社会各界的赞助和广告收入。在筹备工作中,所有工作人员做到律己节约,确保了电影节在经费上收支平衡,完满结束。

时至今日,上海国际电影节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走过辉煌的二十届历程,但是当年第一届办节理念和办节程序,依然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才有上海国际电影节誉满全球、闻名遐迩的今日地位。

(本文摘自《档案春秋》2018年06期。口述者江平是国家一级导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曾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上海国际电影节办公室主任、上海永乐影视集团副总经理、上影集团副总裁、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和中国广播艺术团党委书记。现任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