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艰辛八载粹真知:《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刊行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同时也确立了军国主义国家体制。由于国内政治的演变与持续的战争推动,近代日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争决策体制。6月28日上午,《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以下简称“丛编”)出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同时也确立了军国主义国家体制。由于国内政治的演变与持续的战争推动,近代日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争决策体制。6月28日上午,《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以下简称“丛编”)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丛编所发掘整理的有关政治体制建构、军事战略制定、社会经济动员、思想文化控制诸多领域的史料,正是其战争决策的多方面表现。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学者与会。

与会者合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勇教授、臧运祜教授任《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总主编,“丛编”以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日本侵华史料整理与研究”的结项成果为基础,先后共有中日两国三十七位学者参与,前后耗时近八年编纂而成。丛编全书分为政治外交、军事战略、殖民经济、社会文化四编,共选定十七个专题,结集四十六卷册。

此套丛编的主体材料,大多出自日本原防卫厅(现防卫省)战史部、外交史料馆、国立公文书馆及国会图书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各大学图书馆、亚洲历史资料研究中心等各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各类非卖品文献、旧报刊、人物专辑等,更有相当一批在日本也未公开发表的一手档案。此外,丛编还选录了一部分台北“国史馆”、中央研究院,及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等馆藏史料。可以称得上是海峡两岸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相关史料收录最为完整的日本侵华决策专题史料汇集。

新书发布:历时八年,鸿篇巨制

图书发布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首先致辞,他向编委会成员与出版团队表示祝贺,同时高度肯定了丛编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

其后,徐勇教授对丛编从酝酿到问世的整个历程做了详细回顾。他特别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史应该包括中国抗战与日本侵华两大侧面。丛编所涉的日本侵华这一侧面,旨在从资料层面还原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军政高层的政策与战略决策的历史,廓清中日关系与近现代日本历史研究中的疑难歧见。这也正是该书最大的特色与价值所在,对抗日战争史、中日关系史、世界近现代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汤重南教授 指出,这部鸿篇巨制具有篇幅最大、最为完整;系统性、全面性;中日专家共同合作等特点,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张海鹏教授认为,史料编纂是一项“吃力讨好”的工作,丛编作为抗战专项工程子项目的成果之一,做出了很大的学术贡献。从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中日战争,为何日本全民支持这种不正义的战争?不仅令人难以理解,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丛编从史料的方面,特别是通过日本自身史料,来凸显、分析和解读日本发动战争的机制,有助于今后弄清日本举国战争体制的形成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会长徐蓝认为,丛编的出版不仅是抗战史学界的大事,也是二战史学界的大事。她评价该书谋篇布局、统筹规划独具匠心,主题的设计具有很高的战略格局。决策研究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关决策过程的档案资料能够揭示出一个国家的体制与性质。这对于国际法西斯的比较研究也有很大价值。目前国际学界对于法西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认识存在分歧,日本也曾有过关于法西斯肯定论和否定论的争执。如果能从决策层面考察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的动机,将会更有利于看清战争的性质。

此外,李玉与彭敦文两位教授则分别代表南京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含中国抗战)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团队,向丛编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李玉教授更带来其特意为丛编出版而创作的打油诗一首,赠予编委会。


会议现场

出版座谈:从决策层面探究日本侵华

随后的出版座谈环节由臧运祜教授主持,汪朝光、杨伯江、高士华、张俊义、彭玉龙、张皓、潘洵、罗存康等学者分别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谈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史料支持。关于抗战研究的史料十分丰富,但如何运用这些史料值得思考。日本侵华史料与中国抗战史料非常之多,丛编从决策层面收集、编辑史料,有明确的重点,也有助于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全过程。全书在侵华决策的主题之下,又分成不同的专题领域,除一般熟知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决策外,该书还有意识地完善了经济与思想方面的内容,在决策层面思考日本发动的思想战、文化战、教育战与心理战等具体事实。结合自身的电影史研究,汪朝光指出,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电影战略也有其决策过程,而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沦陷区电影检查制度方面,日本对于中国基层信息的收集与掌握之全,远超于当时的中方。

此外,中日战争是两国全方位的战争,以往中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日方资料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不及日本学者对中方资料的利用。如今,丛编收录了大量日文材料,不仅有助于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对日文资料的运用;同时,较之散落的原始材料,此次汇编成册更提升了学者的使用便捷度。最后,汪朝光强调,长期以来由于抗战观念的深入人心,导致现实中常常将中国抗战与日本侵华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抗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无限的荣耀,是一场胜利的、卫国与民族独立战争;而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留下的则是永远难以磨灭的灾难与苦痛记忆,这是两个需要区分的视角。诸如,细菌战、化学战并不属于抗战范畴,而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产物。从这一角度看,丛编立足于日本侵华决策的定位非常好。汪朝光期待今后能够出版一套中国抗战决策史料丛编,这样就能对中日战争的认识更为完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研究员指出,丛编将决策作为主线展开构思新颖,该书对于当前日本相关现实问题研究方向或选题的确定均有重要影响。日本与其他国家存在很大区别,其战后政治、经济、社会对历史的继承性、延续性比较强,因此对日本战前历史的研究就显得格外关键。

对于这样一项重要成果怎样充分发挥价值,杨伯江谈了几点建议。首先,关于史学研究的国际合作问题。丛编现已吸收了日本学者加入编纂工作,今后若从长远计,除日本外还可以考虑拓展到韩国、美国甚至欧洲学界。731部队的很多材料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韩国曾经作为日本的殖民地,亦存有许多史料。历史研究的国际合作,将是一个很好的创举。其次,重要成果的国际传播问题。为提高丛编的使用率、辨识度和国际影响力,建议将丛编序言单独出版,尽快翻译出英、日文版本向国际传播,并可增加一些索引类内容。杨伯江期待它能够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研究员则结合目前参与的日本战史丛书翻译项目,将丛编与之对比。相比于丛编已涵盖的有关日军撤退的相关内容,战史丛书尚有一些内容未及收入,高士华特别赞许该书军事战略部分中的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作战两个专题。日本虽然有许多进步学者在从事此项研究,但很难期待该国政府方面动员力量,对此投入精力。中国学者对生化武器作战问题的关注,将十分有助于真正认识这场战争,以及日本在二战、侵华战争中的作为。


《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书影

《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概述

丛编第一编集合了政治外交史料,借以考察近代日本对外战争决策的动力,即其政治形态与国家体制结构问题。分为《侵华战争指导体制及方针》、《战争体制的确立与演变》、《外交》、《战后审理》四编。

第二编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军事战略相关史料,这一编在全书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大部分为日方战败投降时曾设法加以销毁的战时机密文件。共发掘整理出如下七个专题:《战争的发动及其战略(太平洋战争前)》、《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对华战略与谋略》、《平型关与台儿庄作战》、《战略大轰炸》、《化学武器作战》、《生物武器作战》、《兵要地志测绘》。

第三编为殖民经济史料,包括《农业》、《货币金融》、《工商业》三个专题。这批史料的公布,对认识和分析战前日本高层的决策思维及决策过程,能够发挥重要参考作用。

第四编为社会文化方面史料,着重收集整理日本军政决策机关如内阁、陆军省、外务省、兴亚院、国民精神总动员中央本部、大政翼赞会等机构团体的有关决议、命令、通知、报告、宣传手册以及行动纲领、指导方针、法律政策、实施方案计划等文件,分为《思想战与文化宣传》、《战争社会动员》、《占领区的殖民教育》三个专题。

此外,尚有若干专题因出于各方面考虑而未及收入,只能忍痛割爱。而已收入的专题内容均按照,专题解说、资料影印件、资料点评的体例结构展开,以尽最大努力保持史料的可靠性及其原始面貌。

编纂者在进行学术史实清理的基础上,同样抱持着基于史实研究的现实关怀。在探寻并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并以促进东亚地区历史和解为使命,努力让记忆发挥新的、健康的、和平的作用。由此,丛编亦希望能够发挥以下几点作用:1、持续推进学界的基础性资料整理工作。2、拓展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相关研究的广度与深度。3、为解决历史认识问题提供研究的依据。4、为实际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如领土(含琉球主权归属)、劳工、“慰安妇”、生化武器作战、无差别轰炸等服务。5、通过历史认识与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促成东亚国家民族摆脱近代历史的阴霾,进而取得心灵和解,真正友好相处。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