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在红与黑里感受“漆之美”:根津美术馆展传统漆器工艺与设计

漆器是日本传统工艺的重要标志。日前,位于日本东京的根津美术馆正在举行“传统艺术入门:漆器工艺与设计”特展,从绳文时代到明治时代,展品年代横跨上万年,从中可以见到漆器的不同工艺与造型。展览同时展出中国与

漆器是日本传统工艺的重要标志。日前,位于日本东京的根津美术馆正在举行“传统艺术入门:漆器工艺与设计”特展,从绳文时代到明治时代,展品年代横跨上万年,从中可以见到漆器的不同工艺与造型。展览同时展出中国与日本的漆器,足以窥见中国漆器传入日本后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此外,展览将后世的仿制品与古代漆器并置,似乎想要说明,漆器的发展并不只需要“原创性”,通过仿制,了解传统漆器的技艺、材料和历史,对于漆器的传承显得更为重要。

根津美术馆

红与黑的世界

漆器的历史悠久深厚,可追溯到石器时代。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发现朱漆木碗和朱漆筒。根据考古学的确证,最早的漆器出现在距今约七千年前。数千年来,人们用漆来保护或装饰日常生活的器物与家具。

展览的第一部分“红与黑的世界:漆器的诞生”展出了日本绳文时代涂漆陶碗、木梳、陶罐以及中国西汉时期的漆木杯、后汉时期的漆木盒等等。从这些古老、残缺而朴素的文物中,能够看到漆器最早的模样。

展览第一部分的展品 ?Internet Museum

从史前时代至今,红黑两色一直是漆器的主要颜色,这与漆的特性有关。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呈乳白色,见空气氧化后呈棕红色,稍厚一点即近黑色。红色则是由天然矿石硫化汞和漆调制而成。红与黑几乎成为了漆器的符号。

历史上曾经流行在漆中加入白色、黄色或绿色的颜料,但最终,这些颜色没有在漆器的世界中留存下来,这或许是出于对“漆”这种材料、或者说对自然的尊重。在《漆涂师物语》一书中,“半路出家”的漆器艺术家赤木明登曾对妻子说,漆涂木碗中蕴含着阴阳五行。他觉得,木碗的木胎是木头。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底粉则是火与土。在漆中加入的金和银屑,是金属。没有水的话,漆就无法干燥。“黑与红的颜色则代表了阴与阳,同时也象征着死与生。”一直以来,漆器木碗都是“外黑内赤”,几乎没有反过来制作的木碗。“生命的表层被死亡所笼罩……而人类张开嘴伸开舌头时,内部是赤红色的,这是因为人类的内部充盈着生命……内赤的木碗,既可以理解为宇宙,也是人活着的样子啊。”

将朴素的木碗诠释成生命的状态,或许只是赤木明登自己的理解,但是,当站在那些几千年前古代漆器面前,即使无法辨别或理解它们的功能和花纹,仍能感受到那红色与黑色所流露出的某种力量。

漆器的工艺

八世纪时,中国描金漆工艺传入日本,在本土生根成为日后享誉世界的莳绘工艺。此后,日本的漆器工艺在借鉴与创新中不断发展,而像螺钿、戗金等古老的漆器工艺,几乎只有在日本流传至今。

展览的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展示了漆器制作的不同工艺,漆器的工艺随着时间的演变愈发精细和多元,展品繁复细致的图案和介绍文字中看起来就颇具难度的技术让人惊叹。

春日山莳绘砚台盒?根津美术馆

莳绘是在漆器表面以漆描绘纹样图案,趁未干之时,散洒金银等金属粉,利用漆的黏性,使其附着于漆器表面的技法。展览第二部分“莳绘:日本的骄傲”展出了早期的日本莳绘漆器。名为“春日山”的莳绘砚台盒诞生于十五世纪日本室町时代,盒盖上描绘了一只雄鹿在秋天的田野上呦呦鸣叫的画面,砚台盒的上方附有这一漆器所用到的莳绘技法图示,根据介绍,“春日山”所用的技法是“肉合莳绘”,它能使隆起的漆面形成缓坡,使画面的表现更加生动和逼真。肉合莳绘发展自高莳绘,此外还有平莳绘和研出莳绘,在展览中,能够看到用不同的莳绘技法所制作的漆器。

不同的莳绘技法对应不同的漆器?Internet Museum

展览第三部分“螺钿:贝壳碎片构成的设计”展现了漆器中的螺钿工艺。这一技法源于中国,后盛于日本。“钿”为镶嵌装饰之意,匠人需要将螺壳与海贝磨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然后将漆涂在表面,并进行抛光。如果不是文字介绍以及漆器表面不断变化的光泽,很难想象那些描绘人物、花卉的图案是经由贝壳磨制和拼贴的。在展览上,时不时听见周围的日本观众面对展品发出“好厉害啊”的惊叹。

楼阁与人物螺钿文箱,中国明代,13-14世纪?根津美术馆

展览中呈现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漆器。第四部分“漆雕:将图案刻进漆器”展现了中国南宋到明代的各种漆雕作品。漆雕是将几种颜色的漆一层层地涂抹在陶瓷、金属或木制的底台上,然后通过不同深度的雕刻赋予图案不同的颜色。第五部分“戗金与存清”则展示了中国明代盛行的漆器工艺。戗金与莳绘有些共同之处,都是用金属粉来表现图案,不同在于,戗金是在漆的表面用刻刀进行雕刻,再将金粉埋入画出的图案或纹样,而莳绘是利用漆的黏性来描绘图案。由于这些工艺技法复杂,在古代中国与日本常常用于宫廷贵族的陈设。

牡丹漆雕木盘,中国明代,16世纪?根津美术馆

“复刻”的艺术

展览基本以时间顺序展开,展品则主要根据用途和时间陈列,相比之下,漆器背后的文化意义在展览中有些淡化。不过,在“学习经典”部分,似乎能够看到漆器背后的一些精神。在这一部分中,公元109年的中国汉代木桌与它的仿制品、20世纪日本艺术家所制作的木桌并置,一张表面粗糙,有大量磨损,另一张具有明亮的光泽,四周完整,似乎在今天仍能使用。十五世纪室町时代的花白河莳绘砚台盒与它十九世纪江户时代的两件仿制品并置,它们的图案相近,但色泽、线条等不尽相同。而在这些肉眼可观的差别之下,艺术家在复刻时如何制作木胎、如何用金属粉来描绘几百年前的图画、他们在复刻时发现了什么,但从展品中似乎不得而知。然而,这些藏在器物表面之下的问题,或许才是“复刻”的意义所在。

这些仿制品体现了后世对于古代漆器的研究,它们并非简单的复制品,在展览中,它们本身也成为了“文物”供人观赏研究。这让人想起赤木明登在《漆涂师物语》中说的话:“所谓‘复刻’,并不仅仅是将古老的东西原样做出来。复刻是了解那些古老物件所散发出来的美为何物,充分理解并掌握这种美产生的必然性。”

赤木明登曾在轮岛山间的破房子里捡到一个老旧的轮岛漆木碗,他被木碗的造型所吸引,将它带回家中,决定做一个“一样的木碗”。他觉得,那个捡来的木碗,好像“自己在增长,就像是繁衍后代一样”,而他不过“是种媒介而已”。赤木明登无意创造新的形状,“即使能够做出一个崭新的形状,也不过成为了迄今为止几百万种形状中的一种,就像砂砾一般。”他希望通过复刻,在过去的器物中找到某种意义或必然性。

漆器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举足轻重,从饮食到仪式,漆器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被应用于不同的功能,展览的最后一部分还专门展示了莳绘装饰的乐器。相较生活中常用的造型朴素的漆器,展览上的展品更多地体现了古代匠人对漆器工艺的精益求精。漆器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细腻精湛的技法,似乎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展出的莳绘乐器?Internet Museum

“传统艺术入门:漆器工艺与设计”特展将持续至7月8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