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CROX阔合设计的溧阳博物馆正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博物馆的设计取自“焦尾琴”的典故,建筑师林琮然重构了形式上的象征感,试图在多面向的空间中融入历史典故的寓意,让建筑和自然、城市发生联系。
相比许多以展示功能为主的博物馆,林琮然设计的溧阳博物馆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一座博物馆应该尽可能地开放,也许人们不一定进入博物馆参观,但是会以其他方式走近它,使用它。”林琮然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在他看来,建筑中所有内外空间都应该为城市中的人所使用,而这一点也恰好契合了今年威尼斯双年展“自由空间”的主题。
今年年底,溧阳博物馆将正式对外开放,日前,这一项目正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平行展“时·空·存在”(Time Space Existence)上展出。建筑师林琮然从“焦尾琴”的故事出发,将典故的内涵和寓意“无形”地融入建筑当中。
溧阳博物馆
溧阳博物馆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部的城市规划馆与天呼应,多面向的外立面通过木纹铝板形成质朴的肌理和色泽,与“焦尾琴”搭建起微妙的联系;下部的博物馆以植物作为外表皮,远看和公园的草地连成一片。两个部分之间形成中空的公共空间,即使在闭馆时,人们仍然可以自由进出。林琮然认为,博物馆应该承担更多的市民活动,而非“自上而下的展示舞台”。“建筑中所有的空间都应该是亲近人尺度的,”他说道。
林琮然的“野心”并不只是建一个城市历史和未来规划的展示馆,他希望博物馆建筑是公共的,是“永恒”的,“我想,在未来,也许这里不再是博物馆的时候,它也会是一个有回忆、有趣的建筑。即便换了其他的功能,它的外部还是可以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的溧阳博物馆模型
澎湃新闻:溧阳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焦尾琴”的典故,能否介绍一下典故和城市及建筑的关系?
林琮然:南京上元书院梳理了溧阳的历史脉络,他们认为“焦尾琴”的典故可以作为未来城市的人文定位,而溧阳被认为是“焦尾琴之乡”。传说东汉时期文学家、音乐家蔡邕路经吴县时,见到有人在用青桐木烧火,燃烧的木材发出动人的声音,蔡邕马上认出这是制琴的好材料,便把木头抢救出来,还恳请人家把木头让给他。得到木头后,蔡邕用它做了一把琴,因为烧焦的地方正好位于琴尾,便命名为“焦尾琴”。
初听这个故事觉得很美,彷佛懂得自然之音的意涵,想通过博物馆建筑让“焦尾琴”的精神流传下来。设计本身所带有的寓意,应该跟天然的感受融合,因为琴是由中空的内部产生共鸣,反应在城市中,所采取的建筑方式是把中间挑空,把这部分的使用权还给了城市的居民,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上下分开、可供游览的建筑。
澎湃新闻:焦尾琴是用木头做成的,你们在设计溧阳博物馆的时候对于建筑材料有怎样的考虑?
林琮然:就像失传的焦尾琴一样,建筑的形象回归原始、带有残缺美的,异于都市中高楼大厦所给人的距离感。材料分为两种系统,上部规划馆部分的建筑外表皮采用的是直立锁边铝板幕墙,选择了混合色的木头,在每个时刻的光线下都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和表达,希望能够吐露出朴实无华的质感。建筑表皮特有的凹凸面,所形成的缝隙处,夜间可以透光,让形体更加自然有机。下部博物馆部分,在外侧受光处种植了冬草和夏草,在内侧种植了耐阴植物,是肾蕨和麦冬,肾蕨冬季常绿,而麦冬会开出紫色的花,试图在这里融入一些浪漫的人文想象。所以整体的外表皮就是由木头、植物色组成,融入城市地景,一年四季会形成不同的风貌。
澎湃新闻:建筑在造型上真的像一把古琴吗?
林琮然:关于焦尾琴,留下的只有传说,它具体长什么样子,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太一样。在做建筑设计时,不是真的做一把“琴”,若把它放大好几万倍,变成一座建筑,这样会失真,也太过具象。我们试图回到故事的缘由:木头被火焚烧,发出了声响,有人听懂了这种自然的声音。这个告诉我们,重要的是自然的音律本身在空间里产生的回响。因此我们以“悬歌”为概念做一个“无形”的建筑,让它像音符一样在城市的空间里“悬荡”。从远处看去,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人们很难说它具体像什么,但谁都愿意亲近它。很多人从不愿走进博物馆,因为他们觉得它是有距离的,而溧阳博物馆把这种“高大上”的形象软化成柔和姿态,人们看到以后会去思考原因: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但当你驻足观看,也许会感受到建筑和自然的奇妙联系,会发现建筑是城市中凝固的音符。不同常态的感觉在难以言表的体悟下,会反映出内心对自然的真实理解。
溧阳博物馆如同城市中“凝固的音符”
澎湃新闻:所以您认为博物馆应该承载更多的公共空间?
林琮然:是的。多数博物馆更像是“自上而下”的展示舞台,而较少考虑市民的感受,博物馆不可能每天都开放,不开放的时候往往只是处于“被看”的状态,我们想要打破这种关系。
溧阳博物馆分为上部的规划馆和下部的博物馆,博物馆部分与地形融合在一起,变成了山景,规划馆的部分向上抬高,和天空呼应。我们特意把两个量体拉开,创造出市民的活动空间,在这里建了步道,即使在博物馆关闭的时段,人们仍然可以使用中空广场,上部中空的水滴形成天井,在自然光源与土地交汇处创造了一个充满光影变幻的冥想环境。此外,我们在上部的规划馆中留出登顶的楼梯,人们可以走到屋顶平台上鸟瞰整个周围地景。让公共建筑尽可能地亲民,也许居民不会天天入内参观,但是可以每日在博物馆上方散步,形成记忆,进而认同这片土地。
溧阳博物馆效果图
澎湃新闻:建成后的溧阳博物馆和周围环境有怎样的联系?相较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型博物馆,溧阳博物馆有怎样的价值?
林琮然:溧阳博物馆所在的地方位于城市新区,在高铁站周边的燕湖公园一角,公园的核心部分引入了自然水域,博物馆就建在湖边,周围全是新开发的城市综合体和高层集合住宅,未来此地将成为高楼环抱的中央公园。我们希望博物馆不要太人工化,期待在周围生活工作的人们,将来看到这座建筑,会有产生走进公园的欲望。因此由周围不同角度与高处下望,会发现建筑的形体和公园湖岸曲线融为一体。
溧阳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关于开放空间的讨论,这种开创性的项目很难在大型博物馆发生。随着都市化进程,未来城市博物馆中的“时间性”定义会被打破。比如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已经做到了丰富的跨时段使用,在夜间会进行一些市民美学课程或是亲子活动,虽然溧阳博物馆目前还无法达到这一点,但是我们通过建筑表皮转换为公共空间,创造了一种博物馆的24小时自由开放,直接创造了城市活力。
我想,在将来,也许这里不再是博物馆的时候,它也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建筑,它的型态可以和地球融合得很自然。
溧阳博物馆的形体与公园湖岸曲线融为一体
澎湃新闻:您是否认为建筑本身应该具有永久性,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功能?
林琮然:公共建筑应该是有精神延续性的,虽然现代大多数的房子都是为了满足眼前的功能而建,但是公共建筑应该留存下地域文化。像金字塔、万里长城这样的建筑,可能它当初的仪式感和功能都不复存在,但是在今天仍然有它的跨时代意义。虽然只是中国一个城市博物馆的建筑,它所传达的理念也许在未来,能够为更多人所理解和接受。公共建筑必须创造当代社会的价值观。
澎湃新闻:溧阳博物馆参加了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能否谈一谈博物馆和威尼斯双年展主题“自由空间”的联系?
林琮然:今年的主题是“自由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借由人与建筑的交流,形成一个充满机遇、民主的空间,为所有人提供免费使用的机会,让建筑成为日常生活的舞台。我认为溧阳博物馆想要表达的东西和这个主题非常契合,就进行了申报。在今年的双年展上,阔合展出了溧阳博物馆的模型、视频、图片和报告书。
人们可以在博物馆感受阳光、空气、植物与水,可以随时进入建筑,也可以随时离开。空间内外互为表里,构成博物馆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溧阳博物馆符合威尼斯双年展的“自由空间”主题:建筑有着慷慨精神和人文知觉。
溧阳博物馆的视频、模型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现场
澎湃新闻:2016年你们也参加了当时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能否谈一谈连续参加两届双年展的感受?
林琮然:2016年是我们CROX阔合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当时的参赛作品是友邦集成吊顶总部园区的设计。这个作品是一个155亩的工业园区,位于嘉兴海盐的经济开发区内,阔合负责主体规划与主建筑群设计,并邀请了七位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在南面地块设计了七幢不同的小建筑,最终这里会形成新江南的设计聚落,同时也开放给人们进行工业旅游。在我看来,工业土地的利用需要更多建筑师的关注。不单只是关注乡建,其实大量的乡村人口会涌入工厂打工,工业土地可能是更需要改善环境质量的地方。如果工厂设计太差,不利于工人的生活,对环境也会造成很大污染。工业园区是很多人赖以维生的地方,建筑师需要更多地思考工业土地的利用,用自己的责任感和想象力让它们产生良性变化,所以在2016以这项目代表中国最前沿的报告参展,就是急于呼吁大家重视中国的制造业土地的设计。从两年前的友邦工业园区到今年的溧阳博物馆,希望借由这两个作品来展出我们的愿景,建筑所有的空间都应该是延续当地的人文价值,并积极分享中国当代建筑实践。
(文中图片由CROX阔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