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上海与南通——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双城记

上海和南通在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诞生在上海,但并非中国人创办,而最早国人独立创办的博物馆则诞生在南通。上海和南通两地地域相连、文化相通,有何内在关联?首届“艺术与科学”

上海和南通在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诞生在上海,但并非中国人创办,而最早国人独立创办的博物馆则诞生在南通。上海和南通两地地域相连、文化相通,有何内在关联?

首届“艺术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博物馆召开,“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刊发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对此的发言,以下为发言部分:

我今天的发言分六个方面,会讲到我们的两个城市的地缘关系和人缘关系,分别说一下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上海和南通的地位和意义,然后从两个角度我们分析一下其中的内在的关联,我觉得重要的是探讨内在的关联,而不是简单地比哪个时间节点更早。 最后我想说中国早期博物馆史又何以重新回到研究视野,因为最近十年,有那么一批学者,其中有好几位都成为我们这次会议的邀请嘉宾,接下去的主题演讲他们会陆续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也想有一个回应。

地域相邻、文化相通的上海与南通

首先说一下上海和南通是地域相临、文化相通。大家看到的这个图是一个规划图,未来几年因为城际高铁会把上海和南通两个城市融合得更紧。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上海和南通都是滨海沿江,都在长江口的出海口。 一个是在南岸,一个在北岸,其实是遥遥相对。“518”期间,江苏省有一个分论坛就在南通博物苑,我本来要先去南京再到南通,后来计划有些调整,就直接从上海到了南通。为什么?因为从上海到南通远远要比从南京到南通距离更近。

我们再来看一下历史上,我挑了两张地图,一张是同治二年(1863年)的地图,一张是民国五年(1916年)的地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大家可以看到,同治二年通州就是我们所说的南通,到了1916年那是南通县。我想比较的是,这两张图和城际铁路的规划图相比较,南通和上海距离现在越来越近了,其实从地理空间来讲一点都没变化,什么变了?我想我这个发言结束以后,大家可以去体会。

 

张謇

讲到南通,有一个人是必须提的,讲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展,这个人也是不得不提的,就是张謇。张謇15岁开始追求功名,开始走科举考试的道路。然后在32岁(1885年)应顺天乡试中举,41岁(1894年)恩科会试中一甲一名进士,达到了一个巅峰。我这里想要说他其实考试道路并不平坦,他无数次从家乡到顺天府应考,我很有兴趣他的道路怎么走的。后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从自己家乡通州出发,到上海,然后再到大沽,再到天津,最后到达北京。

就是说因为要科举考试,南通和上海的距离是很近的,他要北上就先要到上海,所以他对上海的情况是一点都不会陌生的,他坐着小船然后换大船,然后换铁路,然后再运用其他交通工具到达他应考的地方,这个就是我要说的地理和地缘关系。这个地理和地缘关系对我们讨论“双城记”是一个基础。

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上海

 

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展览现场

现在我们回到“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主题和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我们探讨了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两个很重要的博物馆发生发展的现象,这个现象要比1905年南通博物苑诞生早。对于上海早期博物馆发生发展的研究是什么时候开始?上世纪30年代初、中期,“上海通讯”编印了《上海研究资料》正、续两集,其中有两篇文章,一篇是谈徐家汇博物院,一篇是谈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19世纪下半叶,早期博物馆在上海已经出现了。

 

徐家汇博物院的藏品主要是长江中下游的动植物标本。1930年以后划归同属耶稣会的震旦大学,改名为震旦博物院

徐家汇博物院

徐家汇博物院创建于1868年,但是到1883年才建成专用院舍。就有人讲了,徐家汇博物院可能就是一个规划,没有实质性的运行。但是真的史料不够。为什么呢?它没有固定馆室,不能借一个临时的地方办展览吗?这个只能是存疑。但是有一个很确切的事实,就是徐家汇博物院1930年迁入位于吕班路的震旦大学,吕班路现在叫重庆南路,大家可能不会太陌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知道,上海有一个第二医学院,就是现在交大医学院。这个医学院成立的时候,是在归并三个医学院的基础上,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中就有震旦大学的医学院,还有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现在大家去查文献会看到在重庆南路227号校园里有一片地,叫震旦大学旧址。在此之前,1883年建成专用院舍的时候,我们从右边的图可以看到它是有博物院的,很明确,它位于天主堂和气象台右边。搬到吕班路以后可以看到,它和植物园、震旦附中挨得很近。学者张小澜的论文《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溯源——震旦博物院》提到震旦博物院的收藏后来也是被自然博物馆接收了。亚洲文汇上海博物院的收藏很大一部分也是由自然博物馆接收了,其实是花开两支,两支都到了我们王小明馆长(上海科技馆馆长)手里。

 

原震旦博物馆旧址,位于现上海市重庆南路225号,如今是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涉及的是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这个也是值得着重说到的,它在上海圆明园路(现在叫虎丘路)诞生,没几年工部局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把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所在的那条路改名为博物院路。大概1949年之前,中国叫博物院路或者博物馆路的我还真没见过,这是唯一一例,这是非常值得城市珍视的记忆。今天我们说要打响或者擦亮城市文化品牌,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例子。亚洲文汇大楼到了20世纪20年代已经破烂不堪,现在大家看到的楼是1933年建成的亚洲文汇的新楼。

 

1933年落成的亚洲文会大楼位于现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如今为外滩美术馆馆址。

1857年来华外侨在上海成立“上海文理学会”,其兴趣不仅在研究文学,还“致力于科学的研究,使那些不愿研究文学的人也有他们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增加我们的自然、历史、地理学及其他方面的科学知识”。1859年“上海文理学会”加盟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细亚学会,成为其北中国支会。它的结束是在1952年,文会关闭,由市文化局、文物局接受博物院的文物、标本。震旦博物馆也在相同背景下停止运行。

 

亚洲文会老大楼(1871年)

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在国内研究早期博物馆的发生发展,理出了很多线索,时间有比这个早的,但是我觉得考察这样一个对象,必须在历史的过程里面看,才能搞清它的作为。因为今天国际博协对于博物馆的定义,强调博物馆是一个常设机构,我觉得徐家汇博物院到震旦博物院,还有上海博物院,它们是符合这样的定义的。

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史上的南通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后周,比上海还要早,我们今天会说,为什么不是上海成为南通,也不是南通成为上海?这个跟地理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在北半球,因为引力的作用,大河的右岸冲刷力更强,冲刷力作用下容易形成两港;北岸就不一样,因为引力作用更多形成滩涂,水漫过泥沙沉积下来。所以张謇先生当年就在南通搞围田,有它的便利。但是现代城市是跟深水良港紧紧结合,所以这里面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因素。

 

南通博物苑南馆

南通博物苑中馆

对于南通博物苑的地位,大概最早给它一个说法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一位学者叫陈端志,他写了《博物馆学通论》,他提出南通博物苑是我国博物馆史上最先的一页。差不多同一个时候,也有两位学者写了博物馆的著作,特别强调徐家汇(震旦)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院,这两种说话就此消彼长。2005年,南通博物苑百年。那一年在南通举行了一个大会,是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纪念,这个地位就很明确了,我们今天不去动它。

 

南通博物苑

刚才讲到张謇,张謇的博物馆思想是很丰富的,他提到,博物馆可以“导公益于人明,广知识于世界”。张謇发现,传统中国和那些发达国家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这个区别很形象,就是说大家都有文物收藏,但是在那些发达国家,他把文物收藏拿出来是可以社会全民一起共享的。但是在中国就做不到,这个现象背后是很深刻的原因,他把这个问题抓住了,提出“化私藏、私有为公藏、公有。如果清廷能够将其集聚的文物’廓然昭示大公’,那么’聚于下者,亦必愿出而公诸天下’。”然后他就希望进行改变,这种改变是一个系统的改变,它的意义就是在这里。张謇对于博物馆的思考至今意味深长,被广为引用。我们现在还要从张謇的博物馆思想里汲取营养,比如说他提到博物馆教育可以“格物明理”,在博物馆里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个也是我们会议主题和展览主题所包含的。因为有这样一种博物馆精神在里面,所以南通博物苑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

 

南通博物苑

早期博物馆的多点发生与双城的独特地位

中国早期博物馆发生发展有一个特点,我把它概括为多点发生,如1829-1834年澳门British museum in China(驻华大英博物馆)、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香港博物院、1874年北京北堂自然博物馆、1876年京师同文馆博物馆……现在我们知道不单单是南通、上海,在澳门、香港、北京,还有在其他的一些地方,都找到早期博物馆萌发的一些线索,既然有这么多线索,为什么我还要讲“双城”的独特地位?因为上海和南通早期博物馆的收藏还在延续,博物精神还在延续,这符合我们讲的博物馆是一个常设机构的定义,所以我们对这个“双城”给予特别的青睐。我觉得上海和南通在晚清明初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同样赫然醒目,彪炳史册,其地位和关联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双城记”。

博物学在中国早期博物馆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讲这个双城记的目的,不是简单比较若干时间节点的早晚,而是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寻找时代与逻辑的关联。首先离不开从地缘(交通)、人缘(交往)等角度的分析。

张謇的活动舞台非常大,既在南通,也在上海、北京。从早年追求功名,到后来投身政治又从事实业,上海是其重要的“码头”之一。在他的“打造”之下,又扩大了上海这个“码头”。这个码头有虚也有实,实的是张謇在1903年创办大达轮船公司,上海的老地名中有“大达码头”。讲到张謇,千万不要把他局限在南通范围内看,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中国早期博物馆发生、发展的特点之一,是高度关注博物学的传播与普及,重视动植物、昆虫、矿物标本、科学仪器以及人类学、民俗学藏品的收藏和展陈。从震旦博物院(1868年)、上海博物院(1874年)到南通博物苑(1905年),从京师同文馆博物馆(1876年)到北疆博物院(1915年或1927年),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

 

1923年,北疆博物院外景

时贤倡导的博物学,其来源有二:1、西方近代科学体系基础上的博物学;2、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兴起催化了当时知识结构的裂变,与启蒙思潮互相激荡。前者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但是第二个来源我觉得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在张謇的身上是不能忽视的,就是我刚才讲的,他提倡博物馆要让民众能够“格物明理”,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北疆博物馆展厅

对博物馆的呼唤、倡议汇入启蒙思潮

为什么张謇会这么重视自然类的知识,这可能和他的背景是有关系的。他是状元出身,大家看到他是一个成功者。但是他走向成功的前面二十几年,这条路走得很艰辛,他从15岁开始准备走这条路,第一步迈出去就迈错了。

张謇对中国传统那套做学问的方法,带来的对社会发展的负面,还有对人性的负面有着非常深的洞察,因为有这种洞察,他才有那么大的决心要办博物馆。他在博物馆里要有自然类的东西,这些自然类的东西和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带来的是一种启蒙,和民主的思潮融合在一起,科学和民主就是这么融合在一起的。

博物学的兴起催化了当时知识结构的裂变,与启蒙思潮互相激荡。我们今天讲博物馆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样的一种理念和做法,在我们早期的博物馆史里面,就已经看到了。张謇是旧时代的状元,又是新世纪的开创者和实干家。

下面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时的一批先贤为什么要倡导建博物馆?他有一个很突出的时代背景,那个时候的维新变法,这里面康有为、梁启超和张謇们敏锐地把握到了博物馆“公共性”这一重要特征,以此作为改造中国的“工具”。上海文理学会成立之时,《北华捷报》曾撰文指出,这是处于这个古老国家“发生巨大变革的前夕”。

简单说一下,康有为《大同书》里提出,博物院可以“开民智”,梁启超在《论学会》中也讲到要“开博物院”。上海强学会是1895年战胜的,张謇是其中很重要一员,张謇列名发起并言:“中国士大夫之昌言集会自此始。”所以到1898年戊戌维新的时候,光绪帝批准康有为所上《请励工艺奖创新折》,内有建立博物馆的建议。其后,由总理衙门颁布了奖励民办博物馆的具体办法。请注意是民办博物馆,所以我们现在对南通博物苑往往有这样一些界定,前面加一些修饰,是第一个中国人办的民间的博物馆,我想这个表述相对的比较客观,也比较完整。张謇是启蒙的思想家和实践者,其特点是将博物馆的“公共性”与博物教育融为一体。

早期博物馆史何以重回研究视野

最后回顾一下早期博物馆史何以重回研究视野。我概括了一下,第一,有助于挖掘城市文化底蕴,19世纪60年代,上海有了建设博物馆的规划和发展,70年代出现了博物馆的实体,初步具备收藏、展示、开放等功能。当然还有很多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如果拿今天的博物馆来对比,它们可以说是一些雏形。

第二,展现“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多点发生及多样性,梳理和分析它背后的共性特点、内在关联,尝试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

第三,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博物馆的“现代性”,论述其对现代化的助推、促进作用,博物馆既是现代化的成果,也构成“服务社会及其发展”的正能量。

第四,对于当下城市发展、文化发展、区域跨界和发展的启迪。所以我的PPT为什么第一张图片选的是在长三角融合的规划下,那一个城际高铁的规划图,就是这个原因。城际铁路会很快把上海和南通连成一小时都市圈,我们博物馆界的同仁其实也没有落后,首届长三角教育博览会今年5月18日就推出了,南通博物苑也送来了他们精彩的展览内容。

“518”的时候我到南通去,感触很深,我们两个城市越来越近了,越来越不分彼此了。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来讨论双城的故事,应该还会说出一些新意。 

(本文根据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首届‘艺术与科学’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由上海博物馆提供,图片为编者所加)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