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
明代的高官爱写请假条,专业术语叫“请告疏”,甚至有连上十封、数十封请告疏的,中心思想就是表达:“我不开心,我不干了,皇上您得管管。”因为要接受从成本、功效、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评价,这不好那不许的,执政与监察之间,往往弄得水火不容。但皇帝也只好两边安抚,要是得罪言路,连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这是一个严格考评的社会,要是受到差评,不仅要黜陟,恐怕连颜面也没有了。不过,连钦定的神祇也逃不过被考评的命运,还是令人惊讶。
弘治八年(1495),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礼部尚书倪岳等,主持了一场神仙等级评定活动。标准有三,一是年资,即何时立为神祇。二是对国家有何功德。三是对人民群众有何功德。参加等级评定的有释迦牟尼文佛、梓童帝君、东岳神、京都城隍之神等等,当然,他们都是陪衬,重点考察对象是洪恩灵济宫的“二徐真君”(明陈九德辑《皇明名臣经济录》)。
二徐真君是五代时徐温的两个儿子:徐知证,徐知谔,在徐温的义子徐知诰(李昪,南唐烈祖)建立政权后,他们被封为江王、饶王,领兵入福建。因为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在战乱的年月,足以使百姓感恩戴德,所以闽人为他们立了生祠祭拜,称为“二徐真君”。作为地方性的神祇,虽然得到官方许可,但影响力是有限的。永乐十五年时,成祖皇帝生了场大病,寻医问药都没有起色,有人说福建的二徐真君灵验,有求必应,于是派人去祭拜,病果然就好了。因此功德,成祖下令在京城西面立洪恩灵济宫,迁福建庙中的神主安放其中,并升格为“金阙真君”与“玉阙真君”,祭祀规格也上升至国家层面。
经过正统初年、成化二十二年的两次升迁,在倪岳等人考察时,“金阙真君”已经成为了“九天金阙总督魁神洪恩灵济兹惠高明上帝”,玉阙真人同等升迁。祭祀从春秋二祭,扩展到正旦、冬至、诞辰、皇帝万圣节等大祭,以及每月朔、望的常祭。这样的祭祀频率,已远超现代公司的月会。这就有点勉强了,公司会议天天开,灵魂人物不能提供新的精神引导,员工却要继续无条件崇拜,根本难以为继。并由内阁大员一名、礼部官员一名及内官一名,陪同本宫住持一道祭祀。庙享的种种,也成为了骚扰地方的负担,四时要荐新,即福建地方的时鲜果品,要送到京城。而京城方面,要将神祇所穿的华美衣冠,五年一换,并同等规格送至福建。
请求评定的奏疏由倪岳起草。我认为这封奏疏具有的理性光辉,足以回应清人对我大明朝学者“空疏”的批评。奏疏首先指出二徐真君是福建地域方面神灵,虽然保护过成祖皇帝的安康,但是从护佑之功来说,局限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及一定范围的人群,用“六经皆史”的体裁总结就是:“诸神皆人”。那么接下来的论证就好办了,既然神性是人的德性的昭彰,那么我们的纪念还是要在“人事”的范围内,去掉过分的“上帝”之类的封号,减少祭祀次数,罢去多余的祭祀仪式,以及种种浪费,比如往来福建、京城之间的荐新与更换服饰等。奏疏中还有一个巧妙的“退一步”,说,假如神真有灵,他应该会来去自由,不用我们这么辛苦,奔波在北京与福建之间为他祭祀吧。原话是:“神如有灵,固当往来于闽。”(倪岳《青溪漫稿》)我简直要视倪大学士为玩冷幽默的段子手。
后来的大臣总是一个劲地怀念明孝宗,怀念“弘治中兴”,不是没有道理的。照理说,他在万贵妃宠幸时期长大,处境艰险,对于护佑身体健康的“金阙上帝”,应该要比他父亲更尊崇才是,但他与理性的大臣一样理性,采取了建议,去掉“上帝”之号,袍服改为六年一换,其余祭祀也回归永乐立庙时的规制(明黄光昇撰《昭代典则》)。到嘉靖时,又有大臣对灵济宫祭祀提出异议,于是不再由礼部官员,而是改派太常寺致祭。万历四年,才停止来往福建更换袍服致祭这一项。历时八十年,“神如有灵,固当往来于闽”的设想终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