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2018上海书展:武康路曾有怎样的传奇和故事

乔争月与读者分享武康路的前世今生 武康路是上海一条长1183米的“网红路”,梧桐婆娑的武康路上,有分量的名人故居、老建筑密度较高,北起华山路,可见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余庆

 

乔争月与读者分享武康路的前世今生 

武康路是上海一条长1183米的“网红路”,梧桐婆娑的武康路上,有分量的名人故居、老建筑密度较高,北起华山路,可见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余庆路,与宋庆龄故居相望。

8月18日,2018上海书展期间,在武康路393号的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城市与山林——《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新书发布会”举行,作者乔争月、张雪飞与百余名读者分享了武康路的“前世今生”。

 

书封

新书带读者了解武康路的前世今生

乔争月是武康路的居民。2009年秋天,她刚搬到武康路的一条小弄堂时,这条路还不算出名,常常要用“离淮海路很近”来解释家的位置。2011年,武康路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此后专程来喝咖啡、踩落叶、看老房子、排队“网红”冰激凌的游人越来越多。

这变化让乔争月好奇,是什么让这条安静低调的小马路变成“网红”?低调安静的武康路曾有怎样的传奇和故事?

为了找到答案,乔争月对武康路的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特征、武康路保护规划理念等进行梳理,做了大量实地采访和英文报纸调研工作,在英文报刊《上海日报》推出“武康路建筑与城市空间”专栏,先后撰写了10期文章,引起中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完成《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一书后,乔争月进一步开展对武康路的研究探索。集中调研、梳理老上海英文报纸中关于福开森路建筑和居民的报道,同时结合过去10年里每天对武康路的观察,可以说是《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武康路的底子好。长1183 米的武康路辟于1907 年,原名福开森路,因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命名。1914 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武康路所在区域被划入法新租界。公董局以打造宜居社区为目标进行规划,从路边建筑的营业类型到行道树间距都有管理章程明文规定。规划可能受到当时的国际先进规划理念—‘田园城市’的影响。1943年,福开森路在汪伪政府时期被改名为‘武康路’。据说,路名由汪精卫亲自修改,他认为福开森路虽在大都市,但其环境和氛围与他曾到访的浙江武康(今德清县)莫干山十分相似。” 乔争月说。

 

武康大楼 

武康路底子好,最初就是高档住宅区

20世纪初,还叫福开森路的武康路是一个高档居住区,吸引了许多中外精英在此生活。

“为什么精英们喜欢住在武康路一带,和规划有关。”乔争月解释,1849年上海法租界开辟,历经三次扩界,1914年,第三次扩界时,福开森路所在街区被并入。

为打造宜居社区,当时的法租界公董局对这一区域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从营业类型限定、行道树绿化、谭发管理到垃圾清运都制定了周密的管理章程,住宅的样式也被限定为欧式。“这些规划,至今仍不过时。”乔争月说。

传统中国城市并无种植行道树的习惯,上海的外国侨民却对绿化非常有兴趣。如今武康路两旁高大的梧桐,就是那时候种植的结果。

武康路现有行道树250棵,树木高度平均约13米,既有乡土植物枫杨,又有西人后期种植的悬铃木。

这种学名叫悬铃木的树,在上海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法国梧桐”。但乔争月在查询老报纸时却发现,当时在讲座中,外国教授将这种树称为“伦敦梧桐”,“悬铃木最初由法国人引种在法租界内作行道树,人们看其叶子像梧桐树,又是法国人在推广,就叫它法国梧桐。”其实,这个称呼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乔争月提到,武康路的洋居民,对上海的自然环境也非常喜爱。她曾在上海老英文报纸上看到一个名叫威尔金森的外国人的专栏,他还写了一本叫《漫步上海郊区》的书,里面有很多地图,详细写了七宝、松江等上海郊区的漫步攻略,“书里还有贴心建议,出去建议穿得轻便一点,带一个苹果。和中国人打交道,就把手表给小孩玩,小孩玩的咯咯笑以后,他妈妈一定会给你倒一杯热茶。”

 

武康路40弄4号,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的旧居  

武康路上的老建筑,各有各的故事

这样一条当时规划合理的街道,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中外建筑师设计的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中国建筑师董大酉、奚福泉、谭垣、范能力、李宗侃等,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英国建筑师思九生和公和洋行、法国建筑师王迈士、俄国建筑师罗平等都在武康路留下了他们的传世之作。如今漫步武康路,不经意中会邂逅法国式、英国式、西班牙式、意大利式以及历史上不可名状的各式建筑。

从武康路4号“丝绸大王”的米色别墅开始,乔争月在《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中,带着读者一路探寻了20栋武康路上的历史文化建筑。她的笔下不仅有建筑的特征和故事,还有建筑背后的人的故事。

武康路40弄1号是一座平和淡雅的西班牙式住宅,由主持了“大上海规划”的中国设计师董大酉设计。米色拉毛墙面和褐色筒瓦低调耐看,在武康路的一众建筑中并不显眼,但这里曾发生过一件大案,民国第一总理唐绍仪在这居住,并在此遭暗杀。

67号陈立夫故居是一座简朴的灰色别墅。陈立夫家族是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相较于他的地位,乔争月认为他的故居算是“比较简朴”。这一别墅占地面积663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的砖木结构建筑,如今被几户人家共同使用。陈立夫则于1950年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去了美国新泽西州,靠养鸡为生,他的“陈立夫辣椒酱”在当时美国华人圈中还颇有名气。

113号巴金故居现已被开辟为博物馆,大概是武康路上最有名的名人故居。巴金曾在此居住半个世纪,但很少有人知道,巴金只是这里的租客。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在整理巴老物品时,发现了3张20世纪50年代的房租收据,巴金通过代理人向英国房主支付每月144.2元的租金。巴金靠自己的版税支付不菲的房租。巴金非常喜欢这处住宅,还撰文描绘过搬家后的生活,称“全身充满了幸福的感觉”。“这位百岁老人让武康路的深度和底蕴都不一样了,而且我总是觉得武康路的研究给我带来很多正能量。”乔争月说。

 

武康路390号,酝酿桑塔纳的地中海别墅 

武康路如何成为上海的网红道路

武康路是上海最早的风貌保护道路试点道路。上海共有144条风貌保护道路,其中64条一类保护道路将永不拓宽。

乔争月觉得在这其中,武康路是幸运的。武康路不太长,业态简单,路旁鳞次栉比排列着保护建筑,在衡复风貌区内,它像一条鱼骨,串起了好几条风貌道路。因为这些原因,它最早受到关注,成为早期的改造对象。

在政府默默的改造工程之下,武康路慢慢变美了。乔争月介绍,武康路的改造项目请了一个总规划师,同济大学的沙永杰教授,负责统一协调。在他带领团队的努力下,原先搭建杂乱的墙面做了清理,街道上的门也做了符合历史风格的重新设计,新旧风格不同的建筑,都做了协调处理。

“武康路从2007年到2009年,是做了一个微整形手术。”乔争月介绍,经过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造,武康路变美了,开始成为了“网红”。2013年,武康路成为上海最早试点“落叶不扫”的道路之一,洒满金色梧桐叶的道路成为一道风景。

“武康路并非宏大叙事,并不靠体量,靠伟大的纪念性,或者靠浮华去赢得人们的赞誉。”郑时龄院士在给《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的序言中写到,“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让人们在这里休憩、嬉戏、约会、读书、聊天、闲坐、晒太阳、发呆。它能启发人们的创意,让人们更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城市。”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