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期一周的2018年上海书展已接近尾声。上万种图书、上百场文化讲座,让书展成为广大读者的乐园。其实,书展也是各出版社的交流平台,在主办活动、宣传图书之余,编辑们也会到其他出版社展位逛逛,看同行们出版了哪些好书。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邀请7家出版社的历史类图书编辑,每社推荐5本历史类图书(1本本社出版、4本其他出版社出版)。到底哪些书会让这些专业人士眼前一亮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推荐
孙英刚、何平著《犍陀罗文明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2月
犍陀罗曾是古代世界东西交通中的枢纽,犍陀罗文明更是东西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晶。这里是佛教的“飞翔之地”,是影响中国文化深层次结构的重要地区,它虽与中国相隔辽远,但却不是中国文化的“他者”。本书也许是了解犍陀罗最好的中文书籍。
辛德勇著《发现燕然山铭》,中华书局,2018年8月
从新近发现的《燕然山铭》出发,作者带我们走进了汉军与北匈奴的那场著名战役、走进了东汉的历史、走进了有关《燕然山铭》版本流传的千年岁月。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有着宏大的历史观照。如同作者曾经出版的《海昏侯刘贺》,本书又是作者从史学家的角度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文化热点问题进行审慎认真回应的研究成果。
侯旭东著《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从君臣关系的角度论述西汉一代的历史,从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层面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时代皇帝的日常统治,在论述中对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进行有益参考,试图得出一些符合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普遍认识,是这部书吸引我的地方。
[美]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著《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吴莉苇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
这是一部以贸易为线索的全球史。作者一如既往地讲述着他擅长的与经济相关的故事。立足全球视野,审视600年来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认同亚洲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无疑是西方学者抛弃西方中心论,走向多元主义的表征。
[美]罗汉著《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冯立君、葛玉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
武则天是一位永远讲不完的中国历史人物。跳出东亚传统影响的西方学者笔下的武则天可能与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同。作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和统治艺术的层面对武则天建立帝业有较多的关注,颇具启发性。
中华书局编辑推荐
辛德勇著《发现燕然山铭》,中华书局,2018年8月
一场声势浩大志在必得的战役,窦宪北征;一处“昭铭上德”的摩崖石刻铭文,《燕然山铭》。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围绕《燕然山铭》这一2017年的考古重大发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为社会公众做出了“应有的说明和认识”,知识含量大,考证细腻严谨。
林梅村著《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
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利用海内外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从多领域探讨欧洲、中东和大明王朝的冲突与交流,带领我们步入大明王朝在郑和下西洋以后这一段重要而辉煌的海上丝路历史。
姚大力著《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姚大力教授长期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虽然只是一部论文集,但不是一部简单的论文集。深度思考,精心叙事,是近年来难得中国民族史研究佳作。
[加]蒲立本著《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丁俊译,中西书局,2018年4月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从考证安禄山的出身来历出发,重点分析安禄山叛乱之所以发生的经济、政治、军事背景,还具体分析了河北地方的形势与李林甫在中央政府专权对安禄山幽州起兵的影响,确为一部唐前期政治史。
葛剑雄著《天地史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8月
不可小觑的学术论文集。既有旧作,亦有新论,无论新旧,所选文章都较为完整而准确地反映了葛剑雄教授的史学研究脉络及观点,非常值得今天的学人去阅读,去思考,去品味,并进而去理解。
译林出版社编辑推荐
[英]彼得·沃森著《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胡翠娥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1月
这本书的写作极其雄心勃勃,作者试图以一本书来为人类思想作传。本书的叙述始于200万年前,作者探究了人类最初的语言、神的概念、艺术的起源等问题,融合经济史、文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等领域的空白与新知,贯穿其中的线索即是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因此作者笔下的历史绝不是按时间或人物作简单划分,而是注重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联系,把思想史作为整体来解读。更可贵的是,作者的写作通俗有趣,毫无学究气,也不故作高深。
[德]莱纳·恩格尔曼著《奥斯维辛的摄影师:威廉·布拉塞的生活纪实》,[德]祁沁雯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
威廉·布拉塞是一位波兰摄影师,他遭纳粹逮捕后,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他被迫为党卫军拍摄照片,不仅拍犯人的档案照,还拍下纳粹对囚犯所做的“医学试验”。战争尾声,布拉塞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数千张底片,这些真实到可怕的定格瞬间,记录下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一段记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受害者不再是统计数据,历史也不再是遥远的回忆,它曾经活生生地存在,如今也不应被遗忘。
[美]戴维·伍顿著《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刘国伟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4月
现代意义的科学探索只是最近500年才出现的,然而它一出现,就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本书的作者试图回溯现代科学知识革命的沿革,研究这场革命已经造成的改变,并预计未来世界又如何因此发展。由数学家领导的科学革命,逐渐向生物学、天文学、工程学等领域外扩,书中一位位人们耳熟能详的科学英雄悉数登场,人类历史也因此不断向前。作者伍顿专攻科技和文化史,2016年他凭借本书获得麦吉尔大学坎迪尔历史奖优秀奖。
[美]赫德里克·史密斯著《谁偷走了美国梦:从中产到新穷人》,文泽尔译,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
本书作者的成名作《俄国人》可算新新闻主义写作的典范。2011年,赫德里克出版了《谁偷走了美国梦》,他试图回答自7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美国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否已经摇摇欲坠?本书涉及的采访对象是赫德里克漫长的记者生涯中积累下来的,既有比尔·克林顿、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标杆性人物,也有工商界的意见领袖,更多的是普通的美国民众。在无数的采访中,作者勾勒出当代美国的社会现实,重新描绘了一幅重要而弱势的“中产阶级”群像。
[美]大卫·I.科泽著《教宗与墨索里尼:庇护十一世与法西斯崛起秘史》,陶泽慧译,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6月
一直以来,人们的印象是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作者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开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点,还原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质疑“真相”类的历史叙述不好写,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说服读者接受新的叙述,科泽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档案、外交文件、日记、书信等历史档案,并做了合理的历史想象,生动细致了再现了历史是如何一步步错位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编辑推荐
[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著《阿尔比恩的种子:美国文化的源与流》,王剑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18年7月
这本书是对美国历史学经典问题的经典解答,被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卡门誉为“50年内难以超越的美国文化史综合性巨著”。本书将为您揭示,从英国向北美的史诗级的四次移民潮如何在北美大陆撒下文化种子,历经300年长成今日的美国。
沈从文著《中国服饰史》,中国国家地理·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6月
本书从原始社会讲起,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和近代,将中国主要历史时期的典型服饰娓娓道来;配合数百幅图片,呈现中国传统服饰的丰盛世界。
[美]戴维·霍夫曼著《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冯乃祥、李雪顺 、胡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1月
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到普京上台初期,六大寡头在俄罗斯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操纵旧制度,推动财富与权力的联姻甚至控制着媒体操纵舆论。普利策奖得主戴维·霍夫曼以亲身经历,详细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美]班凯乐著《中国烟草史》,皇甫秋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香烟有毒,但更有故事。班凯乐的《中国烟草史》介绍了香烟传入中国的奇幻遭遇:你想不到明清的文人里有这么多老烟枪,没准曹雪芹也抽烟呢,烟草曾经被视为堪比人参的补药,能克瘴气还能壮阳,女人吸烟有时候是新女性有时候又被当做民族罪人……并系统讲述了美洲的烟草从16世纪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商业种植以来的传播历程。从水烟、烟枪、鼻烟、手卷烟到现代机制卷烟工业,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大众消费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
[美]项美丽著《香港假日》,胡妍妍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8月
1946年在美国首度出版的项美丽自传性质短篇集《香港假日》,收录了她从1940年夏天初到香港,到1943年底作为美日交换难民回国,这期间在香港的生活与见闻。她目睹并亲历了日本对香港的残暴统治,记录下当时香港社会的众生百态,为这段历史做了极为珍贵的记录。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编辑推荐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美洲五百年:一部西半球的历史》,余巍译,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2018年8月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的美洲史,作者将美洲作为一个整体,以两次殖民为基础,将美洲整体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亚洲人殖民时代、欧洲人殖民时代、美洲独立革命时代和美国占优势的时代,又从长时段发展的角度出发,叙述了美洲从欧洲人到来之前的北部依靠南部的格局,如何转变为如今的南部依靠北部的格局,详细分析这两种格局形成和转变的原因,并展望了美洲未来的发展,尤其是目前落后的拉丁美洲的发展出路。
[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著《阿尔比恩的种子:美国文化的源与流》,王剑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18年7月
本书是一部从多元民俗文化扩散角度重塑殖民地时代美国史解释框架的宏大之作。作者大卫·哈克特·费舍尔是与伯纳德·贝林、埃德蒙·S.摩根等人齐名的美国早期史领域的专家。本书修正了美国史学界传统的单一清教徒史观,强调殖民地时代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认为是注重宗教社区主义的清教徒、强调等级秩序的保王党小贵族、多元包容的贵格会和有着强烈个人主义的爱尔兰-苏格兰裔边民这四颗“阿尔比恩的种子”共同塑造了美国早期文明。
[英]乔治·肖-勒费弗著《瓜分波兰:不理性共谋、地缘争霸、欧洲革命与民族消亡》,王静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8年7月
比较稀有的题材,波兰是东欧大国,瓜分波兰又是世界近代史上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仅给波兰人民带来了苦难,还塑造了东欧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而国内出版过的关于波兰历史的书籍可谓是屈指可数,关于瓜分波兰这一题材的著作则更是罕见,本书可谓是解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入门之作。
克莱夫·H.彻奇、伦道夫·C.海德著《瑞士史》,周炜、郑保国译,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1月
国人对瑞士这个国家的认知大概停留在金融和旅游两个方面,国内出版过的关于瑞士历史的著作也非常稀少。本书主旨非常明确,以瑞士国家的构建和瑞士民族意识的形成为线索,简要叙述了700余年的瑞士史,是一本不错的关于瑞士历史的普及读物。
[美]杰克·菲利普·格林著《边缘与中心:帝国宪制的延伸:大英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1607-1788)》,刘天骄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格林是研究美国早期史的名家,他从“中心-边缘”的角度考察了大英帝国政体在北美殖民地的扩展,探讨了当时英国王室和议会与殖民地的法律关系、殖民地在大英帝国宪制中的地位,以及殖民地自身宪制的发展等重要问题,是美国早期史领域的重要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推荐
[美]理查德·J.A.塔伯特著《罗马帝国的元老院》,梁鸣雁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
元老院,作为古罗马帝国时期最重要的政府机构,不仅是古罗马贵族统治的支柱,更重要的是古罗马帝国的核心体系。本书在丰富翔实的史料和坚实细致的分析之上,揭示了至今依然神秘的政体——罗马帝国的本质及其演变的政体动因,书末大量的附录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连玲玲著《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百货公司彰显的现代性是高度混杂、充满张力的。”它们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塑造了我们今天理解上海这座“魔都”的方式。全书通过对消费的“物理空间”和“观念空间”两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城市变迁史。
[美]郭安瑞著《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郭安瑞、朱星威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
这是一本综合了历史学三个不同研究方向——戏曲史、都市史、社会性别史研究的文化史著作。作者透过戏曲这种清代都市文化的重要元素,探讨了当时国家政治与世俗文化及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视角独特,史料详实,值得细读。
[意]弗拉基米尔著《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孔祥文译,孔祥茹校订,商务印书馆,2018年5月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6年,是一个长期在中国生活并任职于中国海关的意大利人对甲午战争的完整记述。作者利用来自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文献资料,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对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日本获胜的原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顾卫民著《葡萄牙海洋帝国史(1415—1825)》,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1月
葡萄牙是如何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一个殖民势力遍及非洲、亚洲、南美洲的海洋帝国的?本书利用丰富的史料,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葡萄牙在近代早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并以“作者点评”的形式对各章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是一部内容扎实、史论结合的全球史著作。
东方出版中心编辑推荐
[日]阿部谨也著《极简德国史:何谓德国特色》,陈云译,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7月
本书勾勒了德意志国家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剖析了近现代德国兴亡背后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特别是对中世纪以来城市、庇护制度、工匠制度、受歧视职业人群、音乐史和宇宙观等的分析,呈现了德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到了德国人的社会和精神特质。
[美]马克·罗斯著《版权的起源》,杨明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1月
“像风一样流转”的版权,其历史起源是什么?本书作者通过研究近代版权侵权案例,指出版权是文学作品商品化的产物,其背景是欧洲出现活字印刷、个体化的文学创作,以及日益繁荣的商业社会。在版权侵权事件多发的现今,本书有助于认识和思考相关问题。
[日]野口悠纪雄著《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张玲译,后浪出版集团·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4月
战后日本经济在延续战时体制的基础上实现的成功与经历的挫折,十分值得研究。本书是一部警世之作,作者犀利地分析了日本的经济结构,还将亲身经历和见闻穿插其间,描绘出了一幅立体的战后日本经济社会图景,有助于认识当下的日本经济,并展望其未来。
[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著《全球史是什么》,杜宪兵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5月
全球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范式,是当代最热门的历史学科门类之一。作者对全球史作了深入思考,告诉读者全球史因何兴起,与传统的世界史相比新在哪里,它为历史学研究、教学带来什么新东西,它的局限性又何在。本书有助于反思当前的全球史书写和教育。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著《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金毅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
火车不仅改变了人们出行的速度,也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重塑了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了防范和消除火车可能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解决它给工业社会和城市生活制造的新问题,人们发明相关的技术设备、规则条例、价值观念,从而走上了工业文明的不归之路。
此外,《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先生也推荐了四本历史书:
林少阳著《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章太炎研究,而且对晚清到民国的历史都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实际上给出了一套系统的、新的近代史论和革命叙事。以“文”为手段的革命、“复古”的新文化运动等概念都很有新意和见地。
[英]大卫·阿布拉菲亚著《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徐家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7月
近年来越来越倾向于“传播论者”的看法(不是绝对意义上)。中国文明早期的发展有赖于“中原”对周边“族群”文明成果的吸收,也有赖于“西来”的文化技术(青铜、车轮、小麦等)。唐、宋元、晚明、近代,都是如此。很多时候,传播比发明、创新要重要。中国以外,地中海提供了传播重要性的一大例证。读这本地中海通史,我最留意的就是这些方面。
辛德勇著《发现燕然山铭》,中华书局,2018年8月
辛德勇老师这本书可说是急就章,但急就章能写得这么好看,令人佩服(况且,辛老师不是专研东汉历史的)。他对窦宪北征之役、对班固这篇文章都持负面评价,诸多议论,读来都很痛快。
侯旭东著《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我们偶尔会注意到史书中的佞幸传,记住一些著名的宠臣,但一般不会太当回事,侯旭东老师却从中发现了大秘密,或者说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从这个似乎不大的切入口,对我们以前常说的“君主专制”作了有意思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