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中国油画双年展讲述“语言之在”,全山石靳尚谊新作都来了

8月25日,“语言之在——第四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8)”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全山石、靳尚谊、詹建俊、邵大箴等老先生悉数到场。本届以“语言之在”作为展览的主题词,意在唤起对于油画语言的关切,这也是

8月25日,“语言之在——第四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8)”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全山石、靳尚谊、詹建俊、邵大箴等老先生悉数到场。本届以“语言之在”作为展览的主题词,意在唤起对于油画语言的关切,这也是中国油画双年展首次移师上海举办。展览分“塑造之功”、“形色之力”、“东方之象”三部分。其中包括全山石、靳尚谊等的最新作品。

“语言之在——第四届中国油画双年展”展览现场

中国油画学会艺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今天的开幕式发言中提到了“语言之在”的含义,他认为“语言以时代变化而变化,当下绘画应吸收多样性的艺术语言”。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邱瑞敏以上海画家的角度谈及中国油画双年展在上海举办的意义,认为除了海派精神的传承之外,也是对上海油画界的促进。此前邱瑞敏曾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说:“我学画时候,有的老师是俄罗斯学派的,有的是法国学派的,以前也有画院的老师教我们书法,这些都会对我有所影响。我以前是很写实,后来觉得不满足了,应该奔放一点,我追求比较写意的一种状态,所以探索着走下去。” 邱瑞敏的探索也正暗含了中国当下油画的发展历程:


邱瑞敏,《思》,布面油画,100cmx80cm,2015年

不同于“双年展”体制的中国油画双年展

在西方较有影响的双年展中,包括油画在内的绘画己经被边缘化了,代之而起的是影像、装置、行为等当代艺术样式。而在中国,中国油画学会缘何以以油画单一画种为主题?

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曾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表示“观念艺术跟架上绘画不矛盾”,他认为,油画就是油画。油画本身有独立价值,无论传统还是当代,都有存在意义。不等于说非架上的观念艺术兴起了,绘画艺术就要淘汰了。“我个人认为,绘画艺术是通过人的心灵、思想、手,更直接地体现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媒介,是能够体现人的精神和观念的。观念艺术跟架上绘画应该是多元化的共存共荣的模式。” 詹建俊说。

全山石,《炉灶边》,布面油画,120cmx80cm,2017年

以油画单一画种为主题的双年展也牵连着中国文化至今无法规避的追问:两个文化传统的问题。

自徐悲鸿、林风眠等前辈艺术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当代艺术的介入,几代艺术家涉入中国的境域、民族的因素和社会的现实等问题,使得油画具有了双重传统的特征:即它是一个诞生于另一个文化的传统,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承载物。但是,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面临着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传入的艺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精神传统)的两个传统的并存和冲突。

靳尚谊,《穿蓝裙子的女士》,布面油画,75cmx56cm,2017年

中国文化无法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尤其是数字媒体正在把今天所有的东西变成信息,文化也被稀释为一种符号,一种娱乐。在“绘画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的当下,传统的艺术品种如何面对媒体时代、数字时代的竞争,也成为当下绘画的挑战。

妥木斯,《哈萨克妇女》,布面油画,140cmX100cm,2011年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时,说:“自2012年以来,中国油画双年展成为近十年来油画学会一系列活动的重要平台,我们通过邀请的方式,把最活跃的艺术家邀入展览中。在艺术的发展遭遇很多似是而非的命题的当下,双年展就是要突破这种表象,以更强的针对性深入油画语言的锻造。油画的塑造力量、塑造之功,油画的形和色都是绘画在发展当中非常具体的问题,我们不希望把精微有趣的探索又拉回到流俗去的话语中,而应着力建构新的学术话语体系。”


顾黎明,《持锤门神—蓝色版》,布面油彩,195cmx114cm,2016年

以“在”串联四届油画双年展,根植中国精神和时代特征

2012年以来,中国油画双年展分别以“在当代”、“在场”、“在意”为主题,聚焦油画的当代性、强调油画创作的场域、凝视当代绘画的东方特征。第四届的主题依旧以“在”串联——“语言之在”。

在许江看来,这一届主题关注油画的艺术语言。“语”包含着“怎么说”和“说什么”的双重内涵,这也蕴含了我们油画研究的双重使命:油画怎么画,油画画什么。

绘画语言并没有像某些理论家和批评家预言的那样“死亡”了,而是依旧充满活力。在中国,油画一方面在视觉艺术系统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在直面当代生活之时,备受媒体艺术的挑战。“语言之在”孜孜以求的应当是油画不同于其它绘画的语言特性。


何红舟,《毕业生》,布面油画,160cmX80cm,2010年

对于油画语言,詹建俊曾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说:“油画语言是西方油画的一个特殊表现方式,得保有油画语言特色。但并非要完全向西方亦步亦趋地跟着学,各个地区的文化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念。用这个品种表达什么,画什么?其实西方艺术也是不断在历史发展当中表达本国文化的需求。所以必须要结合本国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同时,他也表示,“‘中国精神、时代特征、个人特色’是油画学会建立时起就提倡的,希望中国油画家吸收不同时期西方文化的优点,将其融入中国文化精神,创造出既有西方油画艺术优点,又充满了中国文化和审美精神的新艺术。”


庞茂琨,《子夜》,布面油画 ,150x100cm 150x160cm 150x100cm 2015年

本届油画双年展以“塑造之功”“形色之力”“东方之象” 表现中国油画的内涵和品质。从物体塑造得栩栩如生的力量,到油画色彩独特的表现力,再到展示中国的独特观看方式、笔性感受和诗画力量。

中国油画学会艺委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曾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说,“中国画在书写中求意象、求神韵,西画在写实造型中求诗意、求韵律。中国画在儒道释思想影响下更强调‘意’,西方更强调‘形’。西方‘形中有意’,东方‘意中有形’,从‘意’出发,更强调韵律、动感、韵味。但没有形就很难有意,形是画的基本元素。”


金田,《回音组画系列(5)》, 布面油画,100cm×200cm,2015年

此次展览中,“塑造之功”部分许多著名具象油画家选择了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时代变化中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与大型的主题性历史画和多人物的现实题材情节性绘画相比,具像性和表现性的油画家处理肖像画相对单纯,可以专注于人物的造型与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的表达,从而使油画语言的研究与表达更加单纯与深入,可谓“形中有意”。


俞晓夫 ,《新莎士比亚系列之一》, 布面丙烯,150cmx250cm ,2018年

展览中以 “东方之象”为代表的抽象性绘画的创作,更是对具体形象的要素进行过滤,专注于绘画语言的基本形式要素如色彩、肌理、构成的研究与表达,形成与具像性绘画不同的另一类绘画语言。可谓“意中有形”。尤其是此次双年展首次走出北京,在上海举办,尤可在中国新都市崛起之地体会“江南文化”中的“诗性力量”,并从文化内涵从根源中汲取养料来哺育中国油画的发展。

“形色之力”像是一座桥梁,关注油画富于质感与温度的形色质料和丰厚的艺术表现力,让观众从艺术家的笔触中感到油画材料和语言的力量,以及笔和颜色相融相交、相弃相离的关系。


闫振铎,《苍溪》,综合材料,300cmx200cm,2017年

从出生于1930年代到出生于1970年代,32位参展的油画家不论他们的绘画在风格与技术方面有何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保持了对油画语言的热爱和执著,持续地探讨油画艺术在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可能性,所以他们的作品保持了艺术语言的稳定性和风格的差异性。

油画虽诞生在西方,但21世纪的中国油画己不再是舶来艺术,它已成为当下中国最熟悉的艺术语言之一,而“语言之在——第四届中国油画双年展”讲述一场“油画触味的深化和东方写意的注入”的过程。


曹新林,《父子俩》,亚麻布油彩,100cm×80.3cm,2017年

附:展览板块

第一部分、塑造之功:

历史风神,文化肖像。人物的塑造最显油画之魂,其写实性语言最集中地凝聚雄心弘毅的艺者情怀。

作者(19人):全山石,靳尚谊,曹新林,张祖英,徐芒耀,郭北平,俞晓夫,张正刚,杨飞云,郭润文,孙景刚,林永康,王羽天,庞茂琨,殷雄,崔小冬,何红舟,马琳,赵培智。


杨飞云,《云南布朗族少女》,布面油画,90cm×90cm,2016年

第二部分、形色之力:

形笔如塑,油彩如虹。油画富于质感与温度的形色质料,跬成丰厚的艺术表现力,塑造着一部感心弘愿的文化史篇。

作者(9人):妥木斯,费正,邱瑞敏,王克举,金田,张新权,顾黎明,申玲,刘商英。


刘商英,《胡杨与沙44号》,布面油画,240cm×320cm,2016年

第三部分、东方之象:

山抹微云,天连芳草。东方的观物方式、书写笔性、诗性根源绵绵生发中国油画的独特意蕴,噎心酿造着中国绘画的东方性语言。

作者(4人):闫振铎,周长江,谭平,马路。


马路,《非对称空间》,布面综合材料,100cmx160cm, 2014年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5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