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 Shanghai)于今天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帏幕,并将延续至9月23日。本届“影像上海”聚集来自15个国家、27个地区55家国际顶尖画廊,通过五大板块呈现国内外当代摄影,探索影像艺术的边界。“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走访现场发现,其中,“焦点”特展聚焦日本著名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天国之扉》系列;“洞见”特展则让两代艺术家在今天展开对话。
从上海展览中心的二层看下去,一楼的展厅被不同画廊的影像作品及前来参观的人群布满。在今天的开幕导览中,影像艺术博览会集团总监Georgia Griffiths表示,今年的“影像上海”聚集了国内外55家画廊的影像作品,其中85%来自亚太地区,共有12家画廊已连续五年参加博览会。博览会将全球摄影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聚焦于上海的语境中,体现出对于中国本土艺术界的信心和关注。
据悉,此次艺博会将于9月22日、23日对公众开放。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展出的欧文·佩恩摄影作品
文化的流动
作为一个国际化平台,“影像上海”以摄影为媒介,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展览开幕前夕,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刘香成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摄影是一种“先进”的媒介,可以让大家领会另外一种文化的内容。“摄影可以很快地介绍一个话题,一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
在海牙和台北两地设有分部的贺裴尔艺术空间带来了荷兰艺术家鲍斯·米优斯(Bas Meeuws)的作品,米优斯的作品通过数码摄影的现代媒介,使17世纪荷兰的花卉静物画风格重新焕发活力。“我用21世纪的技术来沿袭荷兰画家的传统,在我看来,它们是同一类艺术,如果17世纪有数码相机的话,也许当时的艺术家会创作出同样的作品。”米优斯向 “澎湃新闻”(www.thepaper)表示。
鲍斯·米优斯(Bas Meeuws) 向常玉致敬,由贺裴尔艺术空间提供
从巴黎来到上海的杜梦堂已连续第五年参加“影像上海”博览会,这次带来了比利时艺术家亨克·范·任斯伯格(Henk van Rensbergen)与法国摄影艺术家埃里克·裴欧(Eric Pillot)的作品,其中亨克·范·任斯伯格的作品是第一次在中国展出,任斯伯格既是摄影师,也是一名飞行员,他乐于探索这个时代留下的无人建筑,作品集“荒芜之地”(Abandoned Places) 展示了建筑的静默之美和可怕的衰变,摄影师和飞行员的双重身份使他善于在作品中呈现空间、建筑、地理文化的面貌。
亨克·范·任斯伯格, 亚当斯剧场,由杜梦堂提供
玛格南图片社对于世界纪实新闻摄影事业有重要影响,此次,他们为“影响上海”带来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Marc Riboud、Jim Goldberg和Alec Soth,呈现了艺术与纪实结合的摄影魅力。其中,Jim Goldberg的作品探索实验性的叙事手法,结合摄影、文字、绘画、日记等多种元素。对于玛格南图片社而言,在摄影中,艺术与纪实密不可分,这种理念从布列松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通过艺术与纪实的结合,照片将具有超越其本身背景限制的魅力,从而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Jim Goldberg, 中国,2017, 由玛格南图片社提供
北京常青画廊带来了日本传奇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天堂之扉”系列,这一系列追溯了16世纪日本传教士前往西方交流的历程。杉本博司是今年“影像上海”博览会“焦点”板块所关注的摄影师。“他的作品体现了文化上的交流,而这也是博览会的重要主旨。”Georgia Griffiths借杉本博司的作品表达了“影像上海”的目标。
杉本博司, 佛罗伦萨大教堂,“天堂之扉”系列,2017,由常青画廊提供
两代摄影师的对话
在今年“影像上海”的“洞见”板块,策展人王宗孚通过对1999年的开创性展览“物是人非”的重新构想,让中国两代艺术家的对话成为可能。当年参展的徐震、耿建翌等艺术家与新一代艺术家陈哲、施政等同台,让人看到不同时代艺术家的思考以及这些想法之间的关系。
向利庆, Press 1, 2007. 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王宗孚选择的新一代艺术家均为女性艺术家,“因为1999年参展的那批艺术家都是男性,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形成这样一种有趣的关系,”博览会上,王宗孚解释了自己的意图。
在“洞见”板块的特展中,艺术家陈哲将自己拍摄的作品与她所收集的照片放置在一起,其中收集的照片被装在玻璃框内,此外,她还以某种形式对两者进行拼贴,“这批新生代艺术家延展了摄影的定义,摄影已不再是图片本身。” 王宗孚在现场说道。
徐震将人体的不同部位打印在便利贴上,借此来探讨“身体”的议题,以及在影像中,什么“可见”、什么“不可见”的问题。事实上,对于身体的关注体现在特展的不少作品中,反映了两代艺术家基于各自的时代,使用不同的技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两代人的对话不止发生在中国的艺术家之间,博览会所展出的众多艺术家年龄差不多横跨了一个世纪,来回于硕大的展厅之中,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用摄影去表达和反思的每一个“当下”。
中国摄影市场的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自 2014 年推出以来,见证和带动了摄影艺术在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在过去四年中,“影像上海”累计接待超过十万名影像艺术藏家、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也汇聚了教科书级大师经典作品、大型装置、移动影像和跨媒介作品。
“我们专注于大约50家艺术画廊,并将其与强大的公共项目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画廊之间没有共用的艺术家。展会的结果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方向,它为参观者提供了强大的当代艺术商业线,以及非商业的展览和装置作品,也为参观者提供了摄影领域的背景知识和教育。”展览开幕前,“影像上海”创始人斯科特·格雷(Scott Gray)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道。据统计,从 2014 年至 2017 年间,上海摄影展览的数量增加了 250%,多家大型摄影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在全国各地落成。
杜梦堂亚洲区总监郑瑜欣见证了“影像上海”五年来的发展,以及中国摄影市场的成长,“中国摄影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得非常快,藏家群也在不断成长。中国藏家的好奇心是促进整个市场发展的动力。”郑瑜欣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杨福东,The Light That I Feel 8, 2014,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摄影市场的快速兴起,收藏者们最初的“冲动”可能很快就会被“茫然”所取代:如何选择作品?对此,刘香成回应道,收藏者应该花时间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除了摄影的语言特征外,摄影师也是人。他的作品源自于他的认知。”作为藏家,应该去了解作品背后的内涵,“喜欢的话,你可以有计划地收藏某个人或某个题材的作品,找到自己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