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被遮蔽的“决澜社”:看其朋友圈、跨界实践与现代艺术潜流

10月21日,第二届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大会暨决澜社文献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相关学术团队策划,是“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展”系列活动的第二期,展览通过决澜社的活动历史、形式语

10月21日,第二届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大会暨决澜社文献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相关学术团队策划,是“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展”系列活动的第二期,展览通过决澜社的活动历史、形式语言、资源效应三个主要方面,以40余幅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及30余件珍贵历史文献,贯穿真实的艺术史物证线索,形成文化记忆的脉络。

展览现场

决澜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艺术个案,作为20世纪前期出现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油画团体,他们的创作“接近巴黎画坛的风气,研究着各种风格,提炼了各国名家的真髓,而赋以自己的乡土性,发挥着各自的才能”,他们的目标是希望“二十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现出一种新兴的气象”。展览聚焦“决澜社”鲜为人知的“侧面”(如决澜社社员与社友的“朋友圈”、决澜社艺术家在现代绘画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跨界”实践、决澜社艺术家的历史转型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潜流等等)。


决澜社第一届展览会,于1932年10月,在上海爱麦虞限路45号中华学艺社举行。(后排左起庞熏琹、杨秋人、阳太阳、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前排左起梁锡鸿、张弦、段平右)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中西文化相冲撞相交融的激荡年代。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画坛,也经受着中西相融、新旧交替的阵痛。

“决澜社”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应运而生了。他们痛感“中国艺术界精神之颓废与中国文化之日趋堕落”,于是集合了起来,“不避艰辛,不问凶吉,更不计成败,向前不息勇猛的进,这是艺术革命的战士应有的常态,‘决澜社’的同仁就在这种常态中奋斗着!”


张弦《人像》,布面油画,46× 38.8cm,1932年,决澜社第二届展览会出品,刘海粟美术馆收藏

说起“决澜社”的历史,要追溯到1930年,当时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厐熏琹于1930年发起组织一个较为激进的“苔蒙”画会,虽成立不久就被查封,却成为了“决澜社”的原由。

1931年夏,倪贻德从武昌到上海美专西画系任教,再次访问厐熏琹,对于组织画会,二人的观点不谋而合,遂草拟简章,进行征集会员等事项。

1931年9月23日,决澜社在上海成立,这是由厐熏琹、倪贻德发起组织的一个油画艺术团体,宗旨是“探索和发展中国油画艺术,用油画表现新时代的精神”。同日于梅园酒楼举行第一次会务会议,到会者有陈澄波、周多、曾志良、倪贻德、厐熏琹等五人,决议正式命名为决澜社,意在以决堤狂澜之势,消除艺术界的沉寂、衰颓和病弱。


“决澜社第一次展览会特载”,《艺术旬刊》第一卷第五期,上海摩社1932年10月11日出版。

从1932年正式成立至1935年,共举办四次“决澜社”画展,其基本成员十名(厐熏琹、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而参加过“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众多,陈澄波、梁白波、陈抱一、邓云梯、傅雷、关良、梁锡鸿、林风眠、刘海粟、王悦之、吴大羽、方干民、司徒乔、卫天霖、许幸之、丁衍庸、赵无极、李东平、赵兽、曾鸣、李仲生都和“决澜社”有合作。

厐薰琹之女厐壔曾口述发表于“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其中回忆道“父亲当时在上海搞决澜社的活动殊为不易,每年画展的经费开销主要由他去筹集,家里的一点积蓄总是被不断地补贴进去,所以生活有些拮据。”


庞薰琹《构图》,《独立漫画》第四期,封面作品,独立出版社1935年11月10日出版。

1935年,举办过第四回展后,“决澜社”就自行解散了。其客观原因是“决澜社”诞生在硝烟弥漫的“九一八”、“一·二八”事件之后,正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外患日益迫紧,国民党当局对左翼的文化围剿日益加剧之时,画家们缺少从事艺术探索、研究、创作的安定、安全的文化环境。其次,正如厐壔所描述的缺少相当的经济力量来支持此项事业,靠借贷终难维持长久。其主观原因是因为“决澜社”是一个以青年为主体的绘画团体,虽年少气盛,但实力有限。“决澜社“终然如厐熏琹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四次展览,像投进了一块又一块小石子到池塘中去,当时虽然可以听到一声轻微的落水声,和水面上激起一些小小的水花,可是这石子很快的沉到池塘地污泥中去了,水面又恢复了原样。”


倪贻德《渡口》,纸本水彩, 28.5× 23.5cm,1944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对于这样一个艺术群体,此次展览一方面通过部分珍贵而稀缺的史实文献的梳理,还原其丰富的历史真相;同时基于决澜社所处的文化情境,深入反思“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以及相关中国近现代美术演变的文化问题。


丘堤《静物》,决澜社第三届展览会出品,《美术生活》第21期,1935年12月1日出版。

展览总策划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认为,“决澜社作为独特中国艺术与国际对话的国际艺术资源,依然存在诸多‘看不见’的碎片化与被遮蔽的部分。通过文献展的形式,使‘看不见’成为‘看见’。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生态,从‘看不见’的艺术资源向‘看得见’的艺术资本转化。”


阳太阳《静物》,决澜社第二届展览会出品,《时代画报》第五卷第一期,1933年11月1日时代图书公司出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