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齐白石“我家山水”的再认识:北京画院年会聚焦白石山水

齐白石艺术中的“我家山水”特点有哪些?所谓“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的独创性与渊源、影响等又表现在哪里?北京画院2018年会前不久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及美国、英

齐白石艺术中的“我家山水”特点有哪些?所谓“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的独创性与渊源、影响等又表现在哪里?北京画院2018年会前不久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百余位美术、文化界专家学者,借北京画院“山水年”之契机,围绕“齐白石山水画”与“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等话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年会期间,三十余位齐白石研究专家相聚“齐白石研究学术研讨会”,以齐白石的山水画为讨论重点,兼及齐白石的生平和书法篆刻及其他画种,深入探讨齐白石的艺术。“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刊发北京画院整理的此次研讨会综述与摘要。

一、齐白石山水画价值再认识

今年,北京画院策划“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并编辑出版《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精品集》,集中全国十余家公家收藏单位的近两百件齐白石山水画精品(画集中还收录了数十件来自捷克、日本、美国的齐白石山水画精品),加上北京画院珍藏的五十余件山水画稿,第一次较完整呈现出齐白石山水画发展的脉络,充分展现其在山水画创作上的独创性和革新意义,为重新认识齐白石山水画的价值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次“齐白石研究学术研讨会”就第一场的主题定为“齐白石山水画价值再认识”,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原处长王耀庭先生主持,主要是对齐白石山水画的整体研究,通过齐白石山水画演变的历程,各阶段的特点来总结齐白石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在画史上的地位。

齐白石在作画


齐白石山水画局部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林木:《胸中山水奇天下 删去临摹手一双——齐白石山水画独特性辨析》

林木先生首先从齐白石最早的一件山水画《龙山七子图》上一方“求真”印章谈起,他认为“求真”使齐白石的绘画呈现出与当时流行风格不一样趋向,这是其山水画独特性的根源。然后他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齐白石山水画的独特性:一、独特别致的山水画取材,齐白石的山水主要表现西南山水,尤其是桂林山水;二、承传借鉴之独特选择: 齐白石从徐渭、八大、金农这些不以山水著名的画家有限的山水画中找到借鉴的因素。三、在笔墨至上主流时风中对意境的追求,齐白石的山水画不讲究笔墨,大多有题画诗,本身就是意境的表现。四、独树一帜的齐氏山水技法风格,这一方面取决于齐白石强烈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取决于齐白石曾经作为雕花木工独特的知识结构。

吕晓在发言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画吾自画——齐白石山水画的创作历程及特点》

吕晓是展览“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山水意境之二”的学术主持并编辑出版了此次展览的画册,她发言中介绍了齐白石山水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色,特别介绍了未能展出的捷克、日本和美国收藏的作品。她对《石门二十景》的创作年代的重新考订,通过实地考察,将实景照片与齐白石作品进行对比来阐述齐白石山水画实景与画境的联系、艺匠经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画院齐白石画展现场

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员陈滢:《胸中山水奇天下——探析齐白石的“我家山水”》

陈滢在演讲中对齐白石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形成的过程、代表作品、创新、不足与意义进行了全面论述,突显出“创新”与“现代”的意义。她对齐白石“我家山水”画雷同化、小品化、小品化的批评,显得尤为尤为可贵。

台湾学者林素幸:《从齐白石山水画看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兼论中外收藏品味之异同》

林素幸通过对国内外论者对齐白石山水画的评价,认为1920年代齐白石倍受西方艺坛与林风眠及徐悲鸿等中国现代派画家的肯定,是因为其在日本及欧美画家或收藏家的眼中是充满现代性与创新的,齐白石的许多山水画构图、用色与技法甚为奇特,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完全与同时代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相呼应。不同于高剑父、林风眠或徐悲鸿等画家曾赴日或赴法学习现代艺术,齐白石独具现代特色的山水画可以说是出自中国绘画的深厚传统与齐氏自身呼应时代的变革。

二、齐白石山水画的个案研究

第二场为齐白石山水画的个案研究,由林木先生主持,四位发言人或对齐白石某件山水画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或对某类题材进行梳理,或对齐白石的某类风格的来源进行探讨,具体而微,精意覃思,发人深思。

齐白石早期山水画《华山图》

台湾青年学者刘安妮:《齐白石<华山图>研究》

刘安妮的《齐白石<华山图>研究》是对齐白石1903年绘制的《华山图》团扇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她认为齐白石在小小的团扇上安放雄伟的华山,体现出高超的构图能力。通过细致分析题画诗,她认为齐白石的题画诗四联即经历四度不同的时空场景移转,不但论及华山今昔,自明心志,更将恩师胡沁园的视角囊括入题跋之中,可见他诗文的造诣以及对于以此图赠与恩师胡沁园的用心。借由观《华山图》,齐白石首度远游得见华山的情景彷佛重现,而这也是齐白石在远游之后,理解了师自然、重视写生与画谱中山水画作连结,并内化为自身绘画风格的实践,更是他早期诗文造诣淋漓尽致的最佳展现。


北京画院齐白石画展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张涛:《废墟中的桃花源——齐白石<借山图>研究》

张涛的《废墟中的桃花源——齐白石<借山图>研究》是对1910年创作的《借山图》非常深入的个案研究。他通过图像与文献的零散线索的梳理整合,部分复原这套残册的历史原貌、原稿出处。他还借明式家具“简厚精雅”的特色来分析《借山图》的风格,认为齐白石以包涵现场感与仪式感的移动镜头,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图像自传”。此外,他还深入分析了《借山图》创作的意图,认为齐白石期望通过《借山图》,完满实现自我的桃源理想与灵魂书写。他不断请友朋和名流题诗,并不仅仅属于文人间的文字游戏,更是将个体的生命记忆与旁观者融入到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之中,生发彼此的文化共鸣与群体意识,在潜移默化间完成了自我角色的移位,以及由“俗”到“雅”身份焦虑的舒缓。1917年之后,这些题诗功能变得更加趋于实际,部分起到了人情酬酢社交往来的功利性目的,也成为齐白石联系加强 “湖湘师友圈”的图像纽带。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齐白石草堂题材研究》

朱万章的《齐白石草堂题材研究》是对齐白石草堂图系列作品的专题研究,他认为此类作品继承了唐代卢鸿以来的草堂图传统,但他所表现出的绘画技法、构图以及意境等,完全是自己的。从中感受齐白石强烈的、富有生活激情的生命意志,贯穿其归隐思想与家山情思,是其情感归宿与精神家园的象征。

北京画院展出的齐白石山水画作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主编顾村言:《石涛对齐白石山水奇拙风格的影响》

顾村言的《石涛对齐白石山水奇拙风格的影响》第一次深入探讨了石涛对齐白石的影响。齐白石在1903年第一次到北京时便心折于石涛的山水而多次临习,《癸卯日记》五月二十五日记有“临大涤子画”——这可能是有记录的齐白石第一次临摹石涛画作,对石涛画作有“超凡绝伦”的赞叹,可见一见心折,而其后进入一个喜爱搜求石涛画作的过程。虽然现在很少见齐临摹石涛的画作,但不少画作仍可见影响。顾村言试图从齐白石山水画“扫除凡格”、“一挥便了忘工粗”等角度就其“奇”、“拙”风格的追求与形成探讨石涛对他的影响。他认为齐白石奇拙风格的追求中,有着画家“求于形似之外”的一种大自在精神的追求,或者说,奇倔只是表面,内心深处则是对于真性情的抒发以及生命自由与本色的追求。齐白石对石涛的取法,或许正如他所言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受石涛影响的大多在于见出性情与精神核心的那一面,在于其独创性与求“变”的一面,而并不仅仅在于笔墨的因袭。


齐白石山水画局部

三、丹青心印

第三场的主题为“丹青心印”,由朱万章先生主持,主要涉及齐白石绘画其他题材及书法、篆刻的研究。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研究员吴孟晋:《向上看的鹰——以齐白石画鹰谈起》

吴孟晋的《向上看的鹰——以齐白石画鹰谈起》从一个日本研究者的眼光来看齐白石的画作。他指出齐白石的老鹰题材作品近几年在市场上拍出天价引起日本年青一代观众的兴趣。他通过追述从宋徽宗到八大山人画鹰的传统,认为齐白石画鹰在技法上主要学习了八大山人。他还专门谈到齐白石画鹰的有点睛之笔,认为齐白石通过向上看的眼睛来强调鹰的权力,或者作为力量的象征,齐白石禽鸟画的点睛也赋予了作品生命。最后他介绍了近期在日本大阪蜗庐美术馆展出的须磨弥吉郎收藏的《借山图八题》,这是一套以1910年的《借山图》为蓝本,以写意笔法创作的山水册页,上面有很多题诗,这些题诗非常值得研究。

王耀庭在发言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原处长王耀庭:《剖圆为方 绝伦新奇——快赏齐白石书法》

王耀庭先生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了齐白石大致的书法的发展与脉络,认为其书法得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同时通过齐白石书法和印章的关系,指出齐白石书法“剖圆为方,绝伦新奇”的艺术特征。

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邹典飞:《不学吾者不成技——齐白石北平弟子对“齐派”篆刻的继承和发展》

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邹典飞的《不学吾者不成技——齐白石北平弟子对“齐派”篆刻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分析了齐白石篆刻的独创性和超前思维:一、他践行“修短相副、异体同势”的创作理念,将篆、隶、楷书体的混溶入印;二、借鉴黄牧甫几何造型和斜线的运用,在空间的重组和矛盾处理,将邓石如“字划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理念进一步升华,对于空间布局独具匠心;三、对于反用字及异体字的使用,为章法布局的需要,删繁就简,大胆运用被传统印人视为畏途的方法以求达到其惊人篆刻效果。邹典飞还系统梳理了齐白石北平弟子贺孔才、王青芳、刘淑度、于非闇、娄师白、刘冰庵及其四子齐良迟对其印风的继承,同时也指出由于“齐派”篆刻面貌突出,布局、章法、刀法全是个人独创,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篆刻审美,加之门派的发展主要依靠齐白石个人创造,故而令学者很难开辟新境。


齐白石山水画《万竹山居》

四、馆藏掇英

第四场的主题为“馆藏掇英”,由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由智超先生主持。“馆藏掇英”栏目是《齐白石研究》一个重要的栏目,是整理发布全国乃至世界各收藏机构齐白石藏品的平台,也是齐白石中心与各收藏单位合作交流的窗口,每年都会发表一些从未对外公布的藏品,为齐白石研究提供新的史料,重在公布藏品和资料,兼顾研究。今年收到的稿件尤其丰富,涉及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徐悲鸿纪念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鲁迅美术学院和四川多家文博单位的藏品两百多件,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发表。参与年会发言的主要有三位。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天垠:《故宫博物院藏齐白石山水画研究》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天垠的《故宫博物院藏齐白石山水画研究》发表了15件齐白石山水画作品,有一半以上是第一次发表的重要作品,如1902年的四幅山水画,20年代的仿宋刻丝的《山水》,1938年创作的《超览楼禊集图卷》等,这15件作品基本上体现了齐白石山水画创作的发展脉络。李天垠认为齐白石把其自身对于真实生活的感受、自然风景的倾慕注入到其山水画创作中,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模式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体现了画家本人的个人意志与主观情趣。齐白石山水画以其突出民众日常生活意趣的特色,区别于传统追求高冷隐逸的文人山水画风,为追求个性的20世纪中国山水画注入了一股新风。可以说,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变革的先驱者之一。


齐白石山水画局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安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齐白石作品简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安夙在发言中系统介绍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齐白石作品,按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类别遴选出部分精品进行分类分析,呈现出该馆收藏的齐白石作品的品类、收藏结构、艺术价值。

华天雪在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知己有恩:关于徐悲鸿纪念馆的齐白石作品收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是徐悲鸿研究的专家,她的《知己有恩:关于徐悲鸿纪念馆的齐白石作品收藏》并不停留于对徐悲鸿收藏白石作品简单梳理,而是借藏品,结合其他史料探究齐徐间的诸多历史细节,深入阐释齐白石所谓的“知己有恩”在徐悲鸿这位“知己”上的体现与意义。同时,她也指出:徐藏齐作并不是“件件精湛”,但有其特殊性,除了为学界增加了很多文献参考,还有不少独一无二之作,不可以普通藏家来衡量。尤其那些作品和文献可以互相印证的部分,更是增加了历史的温度,令人玩味久远。

五、大匠艺事

第五场的主题为“大匠艺事”,主要关注齐白石的生平、交游,艺术传播及出版等问题,由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主持。

杨良志在发言

北京出版社编审杨良志:《齐白石、张次溪与<白石老人自述>(<自传>)》

北京出版社编审杨良志为《齐白石研究》(第六辑)提供了《齐白石、张次溪与<白石老人自述>(<自传>)》一文,通过翔实的史料,揭示齐白石与弟子张次溪父子的交往,通过对比,证明目前广为流传的《白石老人自述》实际上的一个“删节本”, 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白石老人自传》才是完整本,为齐白石的生平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在演讲中,他又提供了一些最新发现的关于齐白石与张次溪的新的史料,比如张次溪的照片,张次溪的诗稿,尤其是齐白石寄给张次溪的信中的两首诗,表达了白石老人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之情。

四川文物管理局的刘振宇:《齐白石涉川史事四则小考》

四川文物管理局的刘振宇近几年来借助工作的方便,系统整理四川收藏的齐白石作品,他在《齐白石涉川史事四则小考》通过丰富的文献和图文资料,对齐白石与罗祥止、余舒的艺术交往,齐白石在成都参与古画鉴藏活动,以及齐白石与陈子庄关系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周蓉在发言

北京画院助理研究员周蓉:《齐白石艺术与20世纪中日美术交流》

北京画院助理研究员周蓉的《齐白石艺术与20世纪中日美术交流》是她为今年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绘画巨匠·齐白石》撰写的一篇专论,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在日本举办的与齐白石相关的展览,出版的画册和相关报道,总结出齐白石艺术在日本传播的过程、各阶段的特点。通过与吴昌硕的对比来分析日本艺坛对于齐白石的认识,并具体分析齐白石艺术在日本传播的两方面原因,从而揭示20世纪齐白石艺术在日本传播的文化语境。


北京画院齐白石山水画展现场

广西美术出版社编辑谢赫:《齐白石出版综述及思考》

广西美术出版社近几年与北京画院合作,出版了大量与齐白石相关的图书,该社编辑谢赫从出版的角度思考如何推进齐白石的研究。她在《齐白石出版综述及思考》中通过图表对齐白石出版物的出版时间、类型、作者单位、出版地的分布等进行了全面的数据性的梳理和分析。如何在齐白石出版上面另辟蹊径,首先,应该调整图书出版的精细度,警惕冗繁雷同的角度,避免同质化、跟风现象,满足读者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其次,提倡大家小书,即学术底蕴大众化写作。第三点便是立体化出版,借助有声读物和视频出版物把齐白石打造成一个大的IP,从视觉、听觉,从纸媒到有声呈现出活化的、立体的齐白石老人的形象。

此次“齐白石研究”学术研讨会参加的学者老少咸集,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中外学者汇聚,来自日本、美国的学者都贡献了他们的观察与思考,特别是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三位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齐白石的艺术,说明齐白石研究队伍日益扩大。这些发言中,有宏观的整体论述,也有深入的个案研究,特别是今年以齐白石山水画为研究重点,集中探讨,更利于深入而扎实而推进,解决了很多实际的研究空白。

(本文原标题为《2018年“齐白石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图由北京画院提供)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