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布尔乔亚的温度被打了折扣,手卷欣赏的顺序就这样颠倒

布尔乔亚的作品温度或许因上海龙美术馆展馆内的空间太过空旷,又或是空间色调过于冰冷而打了折扣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布尔乔亚的作品温度或许因上海龙美术馆展馆内的空间太过空旷,又或是空间色调过于冰冷而打了折扣。无锡博物馆手卷展则存在着展品的欣赏顺序与布展顺序不匹配。巴黎大皇宫则通过绘画、雕塑、陶艺作品等,米罗的创作技巧以及风格演变进行了全面回顾。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路易斯·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地点: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时间:2018年11月3日-2019年2月24日

点评:展览以“切不断的线”来贯穿布尔乔亚的创作生涯,让观众一窥其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和演变之路。然而,布尔乔亚的作品温度或许因展馆内的空间太过空旷,又或是空间色调过于冰冷而打了折扣。

评星:四星

蜘蛛是路易斯·布尔乔亚最著名的形象。对布尔乔亚来说,蜘蛛代表了母亲的事业和对于儿女的保护。诞生于修补者之家的布尔乔亚曾经说道,“蜘蛛就是修补者。如果你捅破了蜘蛛的网,它不会恼羞成怒,它会继续编织以修补蛛网。”

此次布尔乔亚在中国的首个大型回顾展“永恒的丝线”,展现了包括“蜘蛛(母亲)”系列、“细胞”系列装置艺术、“人物”系列雕塑以及她晚年以纺织物为核心的作品。而展览则是对布尔乔亚作品的多重解读,以“切不断的线”这一贯穿其全部创作生涯。布尔乔亚的织物雕塑和绘画是用她生命中长期积累下来的衣服、床单、毛巾以及其他纺织品所构成,事实上,也赋予了这些传记体般的作品,与观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特性。同时,她的作品探索母性,也探索男女关系,这些生命中的重要联系,成为她创作的源泉。


《妈妈》 maman

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其一生的艺术演变。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期,布尔乔亚制作的人物雕塑,用木头雕刻的垂直巨石,后来用青铜铸造,暗示在抽象和形象之间徘徊,象征性地代表了对她最重要的人;在她父亲去世后,她便陷入了漫长的停滞期,并于上世纪60年代又有了全新之作,包括有机的和抽象形式的石膏、乳胶和橡胶,类似于动物的巢穴和零碎的身体部位;80年代,她创造了混合形式,如作品《女性与自然》,作品融合了男性和女性,以及生物形态和几何特征;同时,观众可以看到其90年代的两个新的主要作品的诞生:《细胞》一件探索记忆、欲望、建筑、身体和五感的交叉点的建筑装置,由她自己生活中的衣服和纺织品制作的雕塑和绘画作品;直到最后,我们可以见到其最后十年,她的创作达到高潮,塑造了许多大型立体作品……此外,展览也将布尔乔亚的绘画、诗歌等串联其中。

透过布尔乔亚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总是模糊不清的。她的艺术形式一如既往的多样化,却在主题方面始终如一。


当然,展览并非尽善尽美。纵观此次龙美术馆的展览,或许是考虑户外展的多种不利因素,此次展览将“蜘蛛”雕塑搬进了室内。不得不说,龙美术馆内的空间的确适合适合“蜘蛛”雕塑的“室内呈现”方式;但一些柔软的、女性化的小雕塑作品,如《情侣( couple)》等,却在美术馆冷色调的大空间中显得渺小了,缺失了应有的情感和温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作品的文字说明较少,这对不了解布尔乔亚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增加了观展难度。(文/小鹿)

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

时间:2018年9月28日—2019年1月8日

地点:无锡博物院

点评:古人的“书画船”是那样地浪漫,无锡博物院开放10周年的集中展示,足以让观看者开启一场既精彩又轻松的书画审美之旅。灯光明亮效果较好,书画手卷也尽可能地全部展开,观看者表示比较满意。但也存在一些博物馆书画展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展品的欣赏顺序与布展顺序不匹配。

评星:四星

韭花帖——罕有的、能够反映杨凝式书风的代表作品;苔痕树影图——少有的倪瓒画作真迹,罕有的晚年作品;临兰亭序——赵孟頫众多兰亭临本中的真迹;御笔手谕卷——反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治军思想的少见手札;唐宋词卷——首次全卷展示的祝允明大草精品;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帖合装卷、岩居图卷——“纸精墨妙”的董其昌书画精品……

以上这些书画作品,要么具有美术史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要么是书画家本人作品中的精品力作,要么是好多年没有展示过的“传说”,在无锡博物院开放10周年的档口集中展示,足以让观看者开启一场既精彩又轻松的书画审美之旅,精彩是因为展品集合学术价值、观赏价值于一身,轻松是因为展品数量不多,可以比较从容地观看,又可以结合无锡地区其他的人文景点,安排一场秋冬季节的“文化游”。


五代 杨凝式,《韭花帖》,清内府藏本,无锡博物院藏

当前,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因观众强大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开发。而宣传、教育的功能,在某些博物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韭花帖”中那顿丰盛的羊肉蘸韭花的宴席,是在“白日梦”醒时分进行的,在欣赏书法之余看得人直流口水,博物馆能否“还原”这一美食,让观众沉浸于书法的趣味和美食的美味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当年的“小确幸”呢?倪瓒的“苔痕树影图”是经过早年的种种艰难努力,才迎回“故乡”的重要藏品,博物馆是否可以突破馆舍限制,搭建文物与古迹之间的桥梁,组织观看者前往位于郊区芙蓉山的倪瓒墓园凭吊瞻仰,借机为倪瓒“画像”,结合讲座、体验等形式还原倪瓒真相呢?


元 倪瓒,《苔痕树影图》,无锡博物馆藏

许多看似“开脑洞”异想天开的做法,其实都是围绕着展览本身开展的,都是观看者很感兴趣的活动,博物馆理应构建起自身顺畅的机制,来履行自身的职责,普及和展示更真实、更全面、更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反观当今的现状,图省事、怕麻烦不愿意开展类似“周边”活动,求安稳、怕出事的“不作为”“慢作为”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博物馆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压担子和考核手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彻底把博物馆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唤醒,把“知而不为”扭转成“知而擅为”。

我们再回过头看无锡博物院的展览,灯光明亮效果较好,书画手卷也尽可能地全部展开,观看者表示比较满意。但也存在一些博物馆书画展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展品的欣赏顺序与布展顺序不匹配。具体说就是书画手卷由于其形制原因,欣赏的顺序是从右往左,可是现在的布展顺序绝大多数是从左往右,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造成书画手卷的“前后颠倒”,让欣赏书画的观众觉得不舒服。(文/拿破破Napopo)

胡安 - 米罗回顾展

地点:巴黎大皇宫

展期:2018年10月3日至2019年2月4日

票价:15欧元

点评:此次展览通过近250件绘画、雕塑、陶艺作品,对西班牙艺术家胡安-米罗(Joan Miró, 1893-1983)的创作技巧以及风格演变进行了全面回顾。作品时间横跨近70年,覆盖了艺术家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中部分作品此前从未在法国展览或发表过。

评星:四星

米罗一直以来都是与众不同的,虽然人们或许更熟悉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但从野兽派、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一路走来,米罗历经20世纪各种先锋艺术的影响和熏陶,却一直对潮流抱着谨慎态度,保持着对艺术的独立思考以及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此次巴黎大皇宫举办的展览共上下两层,按作品年代分为16个部分。除了人们熟悉的绘画作品外还展出了艺术家晚年鲜为人知的陶艺及雕塑作品。

整个展览以时间为轴线,以加泰罗尼亚、巴黎、帕尔马三地为定点,中间穿插夹叙了米罗当时与各地艺术家的交往对话,以此向观众层层展开米罗艺术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加泰罗尼亚是给予米罗灵感的故乡,巴黎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圣地,帕尔马的工作室则是米罗将梦想具象化的主要场所。


《我的梦之色》(诗画系列)

米罗一生都对诗歌充满了巨大热情,他在巴黎结识了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勒东、保尔·艾吕雅及雷蒙·格诺,并于1925年至1928年间创作了诗画系列(Peinture-poème)。通过这一系列,米罗打破了诗和画两种艺术间的界限。要知道,西方是没有中国古典的诗画传统的。书法作为一种表意又表象的元素在绘画中出现,对米罗而言是一种宣言也是一种立场。米罗并没有选择母语西班牙语作为绘画元素,而是选择了他认为最能代表人文思想的法语。这一选择及立场一直持续着,我们依然能在米罗后期的画作中看到这一理念的实践。


《蓝色》三联

本次展览除了早已声名远播的《群星》系列、《蓝色》三联以及《死囚的希望》三联外,还展出了米罗创作生涯晚期的陶艺及雕塑作品。他一直致力于探讨绘画的多种可能,并试图打破绘画作为单一艺术形式的局限性。因此便有了这些充满童真梦幻色彩的跨界作品。


《大人物》

巴黎大皇宫的艺术展向来以展品丰富、内容详实著称。此次除了展出艺术家本人的作品外,对他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也有影像资料进行辅助介绍,因此观众们既可以通过作品来了解艺术家,也可以通过艺术家来了解他的作品。个人而言,米罗最吸引我的还是他作品中的游戏性、律动性以及童真色彩。相信大多数人在看完展后都能有自己的感悟,也都能对米罗及其作品有一个更加立体、完整的理解。(文/之)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