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乌鬃鹅

特种禽类养殖技术 作者:北京市人民政府农林办公室科教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主编


  乌鬃鹅原产于广东省清远县,是小型灰色鹅种,据记载自宋朝就已经开始有乌鬃鹅的饲养,流传至今,是当地群众喜爱的鹅种。

  一、乌鬃鹅的形态特征与经济价值

  乌鬃鹅体质结实,被毛紧贴,体躯宽短,背平,因其颈背部有一条由大渐小的深褐色鬃毛带而得名。公鹅肉瘤发达,雄性特征明显;母鹅腿矮小,颈细而灵活。成年公鹅体重可达3~3.5公斤,母鹅体重可达2.5~3公斤,年产蛋量约为29枚,好的个体可产到34枚左右,平均蛋重144.5克,蛋壳呈白色,平均开产日龄为140天,就巢性较强。

  乌鬃鹅属于食草的经济水禽类,肌胃与盲肠均很发达,善食青草、青菜,耐粗饲,易育肥,出肉率高,饲料报酬高。经屠宰后鹅胴体骨细、肉嫩多汁,营养成分丰富,蛋白质含量约17%~22%,每100克鹅肉热能达到0.71~0.84兆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占总脂肪量的70%以上,溶点低,质量好。可加工成罐头、熟制品等。活鹅销往港澳地区,很受欢迎。鹅羽绒、羽毛轻松柔软,富有弹性,可加工成羽绒制品。

  目前,有的旅游部门利用池塘放牧乌鬃鹅作为观光农业项目。在池塘边种草作鹅的饲料,池中养鱼,鱼吃鹅粪,形成立体养殖和生态的良性循环,这也不失为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致富门路。

  二、乌鬃鹅的饲料

  乌鬃鹅的生物学时期划分为:从出生至20日龄为雏鹅阶段;21~60日龄为中鹅;61~180日龄为后备鹅;180日龄以上为成年鹅。虽然乌鬃鹅属食草的禽类,但在育雏期、肉鹅的催肥期及种鹅的繁殖期仍需适当补充全价饲料,以便满足鹅机体的生长、繁殖等方面需要,现把乌鬃鹅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量、采食量及饲料配方介绍如下,供参考。

  表12-1乌鬃鹅的营养需要量

  日龄代谢能粗蛋白粗纤维钙磷食盐(兆焦)(%)(%(%)(%)(%)

  1~2011.70205.01.60.80.421-6011.70187.01.60.80.461-18010.87148.02.00.80.4180日龄以上10.451410.01.60.80.4

  表12-2乌鬃鹅各生长阶段推荐的饲料配方(%)

  饲料原料1~20日龄21~60日龄61~80日龄180日龄以上玉米43.049.054.645.0碎米16.014.013.020.0大豆粕25.620.69.68.0菜籽粕5.05.05.05.0小麦麸4.35.010.015.9石粉3.22.64.02.7磷酸氢钙1.52.42.42.0食盐0.40.40.40.4饲料预混添加剂1.01.01.01.0总量100100100100

  注:添加剂中包括禽用多种维生素、各种禽用微量元素、蛋氨酸、赖氨酸、防霉剂、抗氧化剂,但不包括抗菌素等药物。

  表12-3乌鬃鹅对全价饲料的需要量(单位:克/只。日)

  日龄1-56-1011-2021-3031-4041-5051-6061-7071-180需要量3590110220280328338320250

  注:乌鬃鹅育肥期所需营养及饲料配方与种用后备期配方相同。

  三、乌鬃鹅的饲养技术

  (一)雏鹅的培育

  由于养鹅主要靠草地放牧,所以育雏应选择早春有草季节。在南方,雏鹅的培育一般采用自温育雏的方法。雏鹅出壳后,经挑选的健雏转入育雏舍。若为农户小规模饲养,可放在直径75厘米的竹篮(或木盒)内,并铺垫草,每篮可育50只雏鹅。篮的上方安装1只25W电灯泡,可使篮内局部温度达到27~30℃。饲养人员要昼夜精心照顾。在北方最好采用育雏舍的方法育雏鹅(或者笼育)。育雏舍地面铺10厘米厚的垫草,要求阳光充足,保持垫草的干燥,育雏温度为1~3日龄采用27~30℃,以后随日龄增长每周可降2~3%,3周龄后降至18℃,45周龄即可放牧。

  饮水和开食时间应根据雏鹅已能起身,用手指引诱,大部分伸头张口啄食手指,发出尖叫声时即可饮水。开食约在鹅出壳后30~36小时,应先饮水后开食。喂给的饲料最好是雏鹅配合饲料,也可以是经淘净后再浸泡1小时的碎米,边吃边加料,快吃完时再喂给洗净(以防农药中毒)切成细丝的莴苣叶、小油菜、小白菜等。每次喂食20~30分钟,1周龄的雏鹅每昼夜喂食6~7次,白天5~6次,晚上1次;7日龄后每天喂食次数可逐渐减少到3次,天气好可在清洁的浅水塘内放游,让小鹅饮水、游泳、采食浮萍;天冷时,半月龄后才可放游。雏鹅长到第5周龄起喂给用水浸泡1昼夜的大麦粒,为正式放牧做好准备。在雏鹅的成长过程中,还应注意合适的饲养密度(见表4)。

  表12-4雏鹅的饲养密度(单位:只/平方米)

  日龄1~56~1011~1516~20密度20~2515~2010~157~12

  (二)肉鹅的管理

  肉鹅放牧最好采用分区轮牧,要防止牧草过熟而降低适口性与利用率,还要根据植被的产草量和鹅的采食性能合理安排放牧。每天早晨放牧前喂给全价饲料,牧归后再喂料1次,每周应补饲0.5~1公斤的潮拌全价饲料。肉鹅70日龄时应进行20天左右的肥育,选择半水半陆地之处建0.7米高的竹木结构的围栏,场地大小应按每平方米可养5只鹅计算。每天饲喂2~3次,饲料掺入切碎的青菜或水草,每次喂完后让鹅下水游1~2小时后再轰上岸,保持环境安静,这样才有利于肉鹅的增重。

  (三)种鹅的管理

  不予补饲,尤其不补精料。若放牧地点草量少,草质差,每天可适当补饲一些粗饲料,如秕谷、粗糠、干草粉等,产蛋前20天左右应改喂含代谢能10.45兆焦、粗蛋白14%的种鹅饲料。另外在开产前1个月应注射小鹅瘟疫苗。整个繁殖期间,每天每只鹅喂250~300克混合粉料,并全天供给足够的优质粗料,同时配合放牧,特别是第2年的种鹅,应主要靠放牧以粗料为主,再适当补饲少量的谷物。

  在冬季和休产期间,种鹅应饲喂优质粗料,并适当补给谷实类饲料。种鹅的饲养主要是因时因地放牧,防止种鹅过肥,产蛋量下降,又可节省很多饲料,降低生产成本。乌鬃鹅产蛋不多,应尽量提高种蛋的质量,母鹅的产蛋窝必须多铺干净的垫草,以柔软的碎草为宜,保证种蛋的清洁。冬季要经常捡种蛋以防受冻。夏季也应勤捡种蛋,防止母鹅伏卧在种蛋上面造成蛋内胚胎早期发育,降低出雏率。光照制度:应采用自然光照。

  (四)繁殖技术

  乌鬃鹅的交配能力强,公鹅性行为表现较早,但配种日龄应控制在300日龄左右。配种方式一般采用本交,也可采用人工授精,公母鹅配种比例为1:8~10只,种蛋的平均受精率为87%。母鹅每产完一期蛋就巢1次,所以一般采用母鹅天然孵化。孵化期30~31天,平均受精蛋孵化率为92%。母鹅孵化前,应准备好孵窝,下铺垫草,上铺草席,放入种蛋再将母鹅抱上孵化。每天一次将鹅抱出喂食、饮水、排便。雏鹅出壳后应及时将蛋壳取出,若发现雏鹅出壳困难可用人工将打嘴处蛋壳剥开,将头拉出即可,此为人工助产。千万不能全部将蛋壳剥掉,否则胎雏死亡。

  另外还可采用电器人工孵化法,所需孵化条件与鸡相同。乌鬃鹅的种蛋可与鸡的种蛋同时进行孵化,只是蛋盘需特殊加工。由于鹅蛋脂肪含量高,孵化中后期由于脂肪代谢增加,蛋温急剧增高,对空气流通的需要量增加,因此第22天开始,每天应在机外凉蛋2~3次,每次约30分钟,凉蛋结束时,用小喷壶往蛋上喷37℃的温水,以增加蛋壳温度的散发。第28天落盘,第31天出雏。采用人工孵化法可减少母鹅的醒巢时间,增加产蛋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种鹅的利用年限比其它经济禽类要长,一般可利用3~4年,母鹅可达6年。

  (五)饲养方式

  乌鬃鹅有三种饲养模式:①前期舍饲,后期放牧;②前期舍饲,中期放牧,后期舍饲育肥;③全程舍饲,适当结合放牧,此方式虽能使仔鹅迅速生长,但由于消耗精料多,饲养成本高,所以在各地的养鹅生产中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鹅的生物学特性,提高经济效益。鹅舍的建筑要求十分简陋(育雏舍除外),只要能阻挡烈日暴晒、风雨侵袭即可。但冬季要采取些防风措施。

  四、疫病防治

  乌鬃鹅体质健壮,经得起风雨袭击,属于抗病力强,疫病少的家禽。现仅把乌鬃鹅特有的易感染病介绍如下:

  1.小鹅瘟

  小鹅瘟是侵害1日龄以内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高时可达80%。

  病因:病原体为小鹅瘟病毒,主要通过带病毒的种蛋传染,在鹅群中一旦发现被传染的鹅,其它鹅就可能通过由病鹅排泄物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通过消化道而感染。

  症状:一般病鹅表现精神萎顿,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水样有气泡的稀粪,鼻液增多,不断甩头甩出液体,有时出现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瘫痪。

  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普遍采用种鹅开产前1个月注射1次小鹅瘟疫苗,能使免疫的母鹅至少在4个月内所产的蛋有母源抗体,同时还应做好种蛋和孵化室的消毒工作。以前生产的小鹅瘟疫苗毒性较强,不适合雏鹅注射。目前新研制出的疫苗对不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鹅注射,保护率可达97%以上,建议对不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鹅在1~2周龄内进行免疫接种。对于已患病鹅群可用抗小鹅瘟血清治疗,用吉林省兽医所最近研制出的小鹅瘟血清治疗,治愈率可达80%以上,但费用较高,所以该病仍应以预防为主。

  2.禽霍乱

  禽霍乱是鸡、鸭、鹅共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鹅都能感染本病,但以幼鹅和青年鹅最为敏感。

  病因: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被病禽排泄物污染的场地、饲料、饮水等用具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症状:最急性的无任何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急性的病鹅体温可高达41~43,呼吸困难,排灰白色或淡绿色稀便,慢性的一般为零星发病,病鹅消瘦、拉稀,解剖可见心冠脂肪及消化道粘膜有出血点,肝脏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

  防治:预防本病可注射禽霍乱菌苗,但效果不太理想,主要是由于菌苗免疫期较短,每隔3~4个月需注射1次。对于已发病的鹅群可采用0.05%~0.1%浓度的土霉素拌料;也可用青霉素注射,每只病鹅按每公斤体重1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或用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1毫升,每天1次,效果可靠。

  3.绦虫病

  绦虫病是鹅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在大群饲养条件下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病因:鹅绦虫病是由矛形剑带绦虫寄生于鹅小肠内引起,剑带绦虫发育过程中,需剑水蚤作为中间宿主,放牧时鹅食了剑水蚤,该虫体在鹅消化道约19天发育成为成虫,并开始排出孕节。

  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障碍,发育不良,日渐消瘦、下痢、喜卧离群、走路不稳。

  防治:放牧时应选在流动水面,雏鹅和成年鹅分开饲养,定期检查鹅粪,一旦发现虫卵,要及时驱虫。常用丙硫咪唑(或左旋咪唑)按每公斤体重40毫克,早上空腹时一次拌入饲料中投喂,也可用溴氢酸槟榔素按鹅每公斤体重1~1.5毫克溶于水内服,效果可靠(具体用法用量应详见药品说明书)。

  4.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禽类共患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鹅在产蛋期卵巢、输卵管被病菌感染而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俗称“蛋子瘟”。

  病因:病原体为埃希氏大肠杆菌,主要感染产蛋母鹅,在产蛋季节流行,死亡率10%左右。

  症状:病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常产软壳蛋,产蛋率下降,受精率、孵化率均降低,肛门周围沾染潮湿异臭的排泄物,常混有蛋白蛋黄小块,患病公鹅外生殖器充血、肿大,有黄色脓性或黄色干酪样结节。解剖可见卵巢中卵子皱缩、变形、变色,输卵管内有未凝固或已凝固的蛋白块、变形的蛋黄,腹腔内充满淡黄色腥臭的液体和变形的蛋黄。

  防治:平时加强饲养管理,发现病鹅立即隔离治疗。用链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按每只鹅10万单位链霉素肌肉注射,或按每只鹅6~8毫升氯霉素肌肉注射,每天2次,结合痢特灵,按每只用量30毫克,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效果较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