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黄芩始载于《本经》。《别录》称:“生秭归(今湖北秭归县)川谷及冤句(今山东荷泽县)”弘景曰:“今第一出彭城(今江苏铜山县)、郁州(今江苏灌云县)亦有之”《新修本草》载:“今出宜州(今湖北宜昌)、鹿州(今陕西鹿县)、泾州(今甘肃泾县)者佳,兖州者大实而好,名炖尾芩也”《本草图经》云:“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面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吴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园,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本草纲目》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可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可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古人所描述的植物形态基本与现在所用的正品黄芩一致。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黄苓的主要成分是黄酮和黄酮醇、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苯乙醇糖甙、挥发油以及葡萄糖、蔗糖、苯甲酸、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醇等。
黄芩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有抗菌作用,黄芩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10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浸制剂对流感病毒PRS株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黄芩水提取物有抗变态反应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黄芩煎剂有解热作用,镇静作用;黄芩甙有降压作用,降血脂作用;黄芩醇提取物有利胆作用,保肝作用;黄芩甙有解痉、抗氧化、利尿的作用,对糖尿病和白内障有治疗作用。
(二)黄芩的植物形态、分布和生态环境
1.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钝四梭形,具细条纹,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常带紫色;自基部分枝多而细。叶交互对生,无柄或几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无毛或微有毛,下面淡绿色,沿中脉被柔毛,密被黑色下陷的腺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偏向一侧,长7~15厘米;苞片叶状,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无毛;花萼二唇形,紫绿色,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果时增大,膜质;花冠二唇形,蓝紫色或紫红色,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宽,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拢,花冠管细,基部骤曲;雄蕊4,稍露出,药宝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褐色,无毛,4深裂,生于环状花盘上,花柱细长,先端微裂。小坚果4,卵球形,长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有瘤。花期在6~9月,果期在8~10月(图1-3)。
2.分布
野生黄芩资源广泛分布于从河西走廊、四川凉山一线以东到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全部和部分华中、西南地区,即东经110°~130°、北纬34°~57°范围内均有生长。野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北部的部分省区,即内蒙古中北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北部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全国野生资源的蕴藏量约1.5亿公斤,其中蕴藏量100~500万公斤的有内蒙古牙克石、额尔古钠左、鄂伦春等旗;50~100万公斤的有内蒙古扎兰屯、黑龙江大庆、杜尔伯特;10~50万公斤的有河北赤城、丰宁、围场、隆化,山西五台、内蒙古阿鲁称尔沁、仕德等27个县旗。河北坝上地区是地道黄芩的主产区,素有“热河黄芩”之美誉。
3.生态环境
黄苓喜温暖凉爽气候,耐寒、耐旱、耐瘠薄,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耐-30℃的低温,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和微碱性壤土或沙质壤土环境,在中心分布区常与一些禾草、蒿类或杂类草共生。在中温带山地草原常见于海拔600~1500米向阳山坡或高原草原等处,林下阴湿地少见。适宜黄芩的生态环境一般为年太阳总幅射量在110~135千卡/厘米2,以120千卡/厘米2为适宜;年平均气温-4~8℃,最适均温为2~4℃,成年植株的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的持续高温;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土壤pH值7或稍大于7为宜,排水不畅地块不宜栽培。
(三)黄芩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鉴于黄芩喜光、怕涝的习性,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无树木遮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淡栗钙土或沙质壤土地块。地块确定后,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0公斤,加过磷酸钙30公斤和适量钾肥。深耕土地25~30厘米,耙细耙平,然后做成宽1.2米的平畦备播。
图1-3黄芩
1.花枝;2.药材(黄芩)〖TS)〗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①选种黄芩花期长达2~3个月,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而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收获种子,去净杂质备用。种子的质量要求是籽粒饱满,大小均匀,色泽鲜明,具原品种优良特征,无病虫害,发芽率高,发芽势强。这样的种子播种后生长整齐,便于管理,并可减少田间杂草和病虫危害。
②种子直播播种期根据当地条件适当掌握以能达到苗全苗壮为目的。春播在3~4月,夏播一般在雨季北方7~8月,也可以冬播(即11月),以春播产量最高。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雨季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25~30厘米开2~3厘米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播后轻轻镇压。每亩播种量0.5~0.75公斤,因种子细小,为避免播种不匀,播种时可掺5~10倍细沙混匀后播种。如土壤湿度适中,大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干旱地区雨季播种5~7天出苗。黄芩种子很小,播种时覆土又不能太厚,常因土壤干旱或表土不平而出苗不全,造成连片的缺苗断垅。因此,黄芩种植的关键环节是如何保全苗保壮苗。各地药农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为整地要深耕细耙,地平土细;播种时如过干旱,播后要及时浇水,苗出全前和苗后一段时间内都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选雨季播种;播种时最好进行催芽处理,以缩短出苗时间,但催芽的种子应播在墒情好的土壤,如遇卡脖子旱,出苗后也会枯死。催芽时:一般用40~4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5~6小时,捞出放在20~25℃的条件下保湿,每天用清水淋洗2次,待大部分种子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干旱地区,春季播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留湿保墒。有些特别干旱的山坡地,可采用园地育苗,大田移栽的方法。
③育苗移栽选背风向阳的地块作苗圃,于3月播种,亩用种1.5公斤,注意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间苗,株距保持5厘米左右,加强肥水管理,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马上移栽大田,行距18厘米,株距9厘米,育苗面积和大田移栽面积之比一般为1∶5。华北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当年即可收获,河北坝上需2~3年。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成败的关键在于繁殖季节和取条部位。春、夏、秋季都可以进行扦插,但以春季5、6月份扦插成活率高,成活后雨季移栽,到冬前形成大苗,便可安全越冬。插条应选茎尖半木质化的幼嫩部位,不用任何处理,扦插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不能用茎的中、下部。扦插基质可用砂、砂掺蛭石或砂质壤土均可。扦插时:剪取茎端6~10厘米长嫩茎作插条,把下面2节的叶去掉,保留3~4片叶片,按行株距10×5厘米插于准备好的苗床,时间以阴天为好,晴天宜选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扦插,要随剪随插,保持扦条新鲜,插后浇水,并搭荫棚(荫蔽度50%~80%)遮荫,每天早晚浇水,水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扦条腐烂,影响成活。插后40~50天即可移栽大田,株行距以15厘米×30厘米为宜。用扦插育苗法栽植的黄芩,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平均亩产达385公斤,最高亩产712公斤,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高达13.4%,超过《中国药典》不低于4%的规定,也高于种子繁殖12.9%和野生种9.4%,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3)分株繁殖
可在收获时进行。采收时选取高产优质植株,切取主根留作药用,根头部分供繁殖用。冬季采收的可将根头埋在窖内,第二年春天再分根栽种。若春季采挖,可随挖随栽。为了提高繁殖数量,可根据根头的自然形状,用刀劈成若干个单株,每个单株留3~4个芽眼,然后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栽于大田。分根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可缩短生产周期。
3.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出苗后要间去过密的弱苗。当苗高6~7厘米时,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补苗时一定要带土移栽,可把过密的苗移来补苗,栽后浇水。补栽时间要避开中午,宜在下午3点后进行。
(2)中耕
春季需中耕2~3次,中耕宜浅,不能损伤药根。
(3)追肥
定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稀人粪尿500公斤,6~7月追磷酸二铵30公斤。第2年和第3年返青后和6月下旬封垅前各追一次人粪尿500~1000公斤。开花期进行叶面喷肥,亩用磷酸二氢钾0.6公斤,分3次于晴天喷雾。
(4)排灌
黄芩一般不需浇水,但如遇持续干旱时要适当浇水。黄芩怕涝,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
(四)黄芩的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叶枯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为害叶,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下而上蔓延,最后叶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初为点片发生,如不及时防治可蔓延至全田。
防治方法:冬季处理病残株,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2)白粉病白粉病主要是侵染叶片。叶的两面生白色状斑,好象撒上一层白粉一样,病斑汇合而布满整个叶片,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田间通风透光,防止脱肥早衰等。用50%代森铵1000倍液或0.1%~0.2%可湿性硫磺粉喷施。
2.虫害黄芩舞蛾
舞蛾是黄芩的重要虫害。以幼虫在叶背作薄丝巢,虫体在丝巢内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以蛹在残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枯枝落叶等残株。发生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喷2~3次,以控制住虫情危害为度。
(五)黄芩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1.采收加工
黄芩生长到2~3年便可采挖,但3年生的鲜根和干根产量均比2年生增加一倍左右,商品根产量高出2~3倍,而且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也较高,故以生长3年为收获最佳期。有人对黄芩根的黄芩甙进行过定期测定,结果表明,黄芩甙含量最高时期为秋季落叶后。因此,可以认为,最佳采收期应是3年生,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黄芩根系深长,根条易断,采收时需要深挖,不能刨断根。去掉残茎,晒半干剥去外皮,捆成小把,晒干或烘干,在晾晒过程中,避免暴晒过度发红,同时防止水湿雨淋,黄苓见水变绿,最后发黑影响质量。鲜货折干率为3~41。
2.贮藏
黄芩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25公斤,贮于干燥通风的地方,适宜温度30℃,相对湿度70%~75%,安全水分11%~13%。黄芩夏季高温季节易受潮变色和虫蛀。防治方法:贮藏期间保持环境整洁;高温高湿季节前,按垛或按件密封保藏;发现受潮或轻度霉变品,及时翻垛、通风或晾晒。密闭仓库充氮气(或C02)养护,无霉变和虫害,色泽气味正常,对黄芩成分无明显影响。用10000:1的荜澄茄挥发油密封熏蒸6天,其霉菌含量大大减少。
实验证明,用荜澄茄挥发油熏蒸防霉,具有经济、实用、无残毒等优点。
(六)黄芩的规格标准
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黄芩商品分条芩和枯碎芩两个品别。
1.条芩
一级:干货。呈圆锥形,上部比较粗糙,有明显的网纹及扭曲的纵皱。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皱纹。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脆。断面深黄色,上端中央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枯心。气微,味苦。条长10厘米以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上,去净粗皮,无杂质,虫蛀和霉变。
二级:干货。呈圆锥形,上部皮较粗糙,有明显的网纹及扭曲的纵皱。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皱纹。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脆。断面深黄色,上端中央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枯心。气微,味苦。条长4厘米以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下,但不小于0.4厘米,去净粗皮。无杂质、虫蛀和霉变。
2.枯碎芩
统货:干货。即老根多中空的枯芩和块片碎芩及破碎尾芩。表面黄色或浅黄色。质坚、脆。断面黄色。气微,味苦。无粗皮,茎芦、碎渣、杂质、虫蛀、霉变。
(七)黄芩的市场分析
黄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需求数量很大,是全国中药材大品种之一。据记载,临床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清热泻火、消炎镇痛的主要品种。除中医配方外,大量用于中成药的原料。根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第一部的统计资料,66种蜜丸中有45种含黄芩,64种片剂中有46种应用黄芩,36种水丸也有25种用黄芩。也就是说,70%的中成药都含有黄芩。另外,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黄芩甙作为制药原料,用量也很大,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据国外报道,黄芩酊剂可治疗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及神经性机能障碍,也可消除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失眠、胸闷等症。因此,目前黄芩的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需求量也随之急剧增加。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有力地刺激了黄芩市场的发展。据统计,50~60年代,黄芩的购销量在200~300万公斤;70年代增加到400万公斤;1983年黄芩的收购量猛增到2100万公斤,销售量增加到800万公斤,分别比50、60年代增长7~8倍和3倍。价格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10年间一直保持在12~15元/公斤。近些年,有的药市还有上升趋势。
我国黄芩的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家种黄芩虽然成功,但因种子采收量小、栽培技术要求高,家种黄芩种植面积一直不大。野生黄芩经过长期的掠夺性采挖,特别是1983年的超量滥刨,使临近的山区和草原的黄芩被采挖一空,绝大部分地区濒临灭绝。所剩野生资源多是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条件恶劣、人烟稀少,采挖困难。此外,近十多年来,北方一直干旱少雨,野生资源的恢复十分缓慢,十分困难。况且,因黄芩的高额利润,人们还在不断的采挖,野生资源在继续萎缩,产品质量在继续下降。黄芩的市场供应不容乐观的局面,为黄芩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是在地道产区建立黄芩野生资源保护区,采取人工种植、野生生长等措施,恢复野生黄芩群落,认真贯彻采、护、育并举的方针,计划采挖,边采边种,经过几年的少采、多种、多养,使黄芩资源形成动态平衡状态,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建立人种种植基地,用现代技术指导黄芩生产,推广高产优质黄芩栽培技术,选育优良品种,提高黄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并为药农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黄芩始载于《本经》。《别录》称:“生秭归(今湖北秭归县)川谷及冤句(今山东荷泽县)”弘景曰:“今第一出彭城(今江苏铜山县)、郁州(今江苏灌云县)亦有之”《新修本草》载:“今出宜州(今湖北宜昌)、鹿州(今陕西鹿县)、泾州(今甘肃泾县)者佳,兖州者大实而好,名炖尾芩也”《本草图经》云:“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面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吴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园,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本草纲目》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可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可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古人所描述的植物形态基本与现在所用的正品黄芩一致。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黄苓的主要成分是黄酮和黄酮醇、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苯乙醇糖甙、挥发油以及葡萄糖、蔗糖、苯甲酸、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醇等。
黄芩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有抗菌作用,黄芩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10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浸制剂对流感病毒PRS株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黄芩水提取物有抗变态反应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黄芩煎剂有解热作用,镇静作用;黄芩甙有降压作用,降血脂作用;黄芩醇提取物有利胆作用,保肝作用;黄芩甙有解痉、抗氧化、利尿的作用,对糖尿病和白内障有治疗作用。
(二)黄芩的植物形态、分布和生态环境
1.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钝四梭形,具细条纹,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常带紫色;自基部分枝多而细。叶交互对生,无柄或几乎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无毛或微有毛,下面淡绿色,沿中脉被柔毛,密被黑色下陷的腺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偏向一侧,长7~15厘米;苞片叶状,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无毛;花萼二唇形,紫绿色,上唇背部有盾状附属物,果时增大,膜质;花冠二唇形,蓝紫色或紫红色,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宽,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拢,花冠管细,基部骤曲;雄蕊4,稍露出,药宝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褐色,无毛,4深裂,生于环状花盘上,花柱细长,先端微裂。小坚果4,卵球形,长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有瘤。花期在6~9月,果期在8~10月(图1-3)。
2.分布
野生黄芩资源广泛分布于从河西走廊、四川凉山一线以东到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全部和部分华中、西南地区,即东经110°~130°、北纬34°~57°范围内均有生长。野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北部的部分省区,即内蒙古中北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北部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全国野生资源的蕴藏量约1.5亿公斤,其中蕴藏量100~500万公斤的有内蒙古牙克石、额尔古钠左、鄂伦春等旗;50~100万公斤的有内蒙古扎兰屯、黑龙江大庆、杜尔伯特;10~50万公斤的有河北赤城、丰宁、围场、隆化,山西五台、内蒙古阿鲁称尔沁、仕德等27个县旗。河北坝上地区是地道黄芩的主产区,素有“热河黄芩”之美誉。
3.生态环境
黄苓喜温暖凉爽气候,耐寒、耐旱、耐瘠薄,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耐-30℃的低温,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的中性和微碱性壤土或沙质壤土环境,在中心分布区常与一些禾草、蒿类或杂类草共生。在中温带山地草原常见于海拔600~1500米向阳山坡或高原草原等处,林下阴湿地少见。适宜黄芩的生态环境一般为年太阳总幅射量在110~135千卡/厘米2,以120千卡/厘米2为适宜;年平均气温-4~8℃,最适均温为2~4℃,成年植株的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的持续高温;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土壤pH值7或稍大于7为宜,排水不畅地块不宜栽培。
(三)黄芩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鉴于黄芩喜光、怕涝的习性,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无树木遮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淡栗钙土或沙质壤土地块。地块确定后,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0公斤,加过磷酸钙30公斤和适量钾肥。深耕土地25~30厘米,耙细耙平,然后做成宽1.2米的平畦备播。
图1-3黄芩
1.花枝;2.药材(黄芩)〖TS)〗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①选种黄芩花期长达2~3个月,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而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收获种子,去净杂质备用。种子的质量要求是籽粒饱满,大小均匀,色泽鲜明,具原品种优良特征,无病虫害,发芽率高,发芽势强。这样的种子播种后生长整齐,便于管理,并可减少田间杂草和病虫危害。
②种子直播播种期根据当地条件适当掌握以能达到苗全苗壮为目的。春播在3~4月,夏播一般在雨季北方7~8月,也可以冬播(即11月),以春播产量最高。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雨季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25~30厘米开2~3厘米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播后轻轻镇压。每亩播种量0.5~0.75公斤,因种子细小,为避免播种不匀,播种时可掺5~10倍细沙混匀后播种。如土壤湿度适中,大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干旱地区雨季播种5~7天出苗。黄芩种子很小,播种时覆土又不能太厚,常因土壤干旱或表土不平而出苗不全,造成连片的缺苗断垅。因此,黄芩种植的关键环节是如何保全苗保壮苗。各地药农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为整地要深耕细耙,地平土细;播种时如过干旱,播后要及时浇水,苗出全前和苗后一段时间内都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选雨季播种;播种时最好进行催芽处理,以缩短出苗时间,但催芽的种子应播在墒情好的土壤,如遇卡脖子旱,出苗后也会枯死。催芽时:一般用40~4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5~6小时,捞出放在20~25℃的条件下保湿,每天用清水淋洗2次,待大部分种子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干旱地区,春季播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留湿保墒。有些特别干旱的山坡地,可采用园地育苗,大田移栽的方法。
③育苗移栽选背风向阳的地块作苗圃,于3月播种,亩用种1.5公斤,注意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间苗,株距保持5厘米左右,加强肥水管理,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马上移栽大田,行距18厘米,株距9厘米,育苗面积和大田移栽面积之比一般为1∶5。华北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当年即可收获,河北坝上需2~3年。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成败的关键在于繁殖季节和取条部位。春、夏、秋季都可以进行扦插,但以春季5、6月份扦插成活率高,成活后雨季移栽,到冬前形成大苗,便可安全越冬。插条应选茎尖半木质化的幼嫩部位,不用任何处理,扦插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不能用茎的中、下部。扦插基质可用砂、砂掺蛭石或砂质壤土均可。扦插时:剪取茎端6~10厘米长嫩茎作插条,把下面2节的叶去掉,保留3~4片叶片,按行株距10×5厘米插于准备好的苗床,时间以阴天为好,晴天宜选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扦插,要随剪随插,保持扦条新鲜,插后浇水,并搭荫棚(荫蔽度50%~80%)遮荫,每天早晚浇水,水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扦条腐烂,影响成活。插后40~50天即可移栽大田,株行距以15厘米×30厘米为宜。用扦插育苗法栽植的黄芩,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平均亩产达385公斤,最高亩产712公斤,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高达13.4%,超过《中国药典》不低于4%的规定,也高于种子繁殖12.9%和野生种9.4%,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3)分株繁殖
可在收获时进行。采收时选取高产优质植株,切取主根留作药用,根头部分供繁殖用。冬季采收的可将根头埋在窖内,第二年春天再分根栽种。若春季采挖,可随挖随栽。为了提高繁殖数量,可根据根头的自然形状,用刀劈成若干个单株,每个单株留3~4个芽眼,然后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栽于大田。分根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可缩短生产周期。
3.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出苗后要间去过密的弱苗。当苗高6~7厘米时,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补苗时一定要带土移栽,可把过密的苗移来补苗,栽后浇水。补栽时间要避开中午,宜在下午3点后进行。
(2)中耕
春季需中耕2~3次,中耕宜浅,不能损伤药根。
(3)追肥
定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稀人粪尿500公斤,6~7月追磷酸二铵30公斤。第2年和第3年返青后和6月下旬封垅前各追一次人粪尿500~1000公斤。开花期进行叶面喷肥,亩用磷酸二氢钾0.6公斤,分3次于晴天喷雾。
(4)排灌
黄芩一般不需浇水,但如遇持续干旱时要适当浇水。黄芩怕涝,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
(四)黄芩的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叶枯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为害叶,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下而上蔓延,最后叶片枯死。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初为点片发生,如不及时防治可蔓延至全田。
防治方法:冬季处理病残株,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20波尔多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2~3次。
(2)白粉病白粉病主要是侵染叶片。叶的两面生白色状斑,好象撒上一层白粉一样,病斑汇合而布满整个叶片,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田间湿度大时易发病。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田间通风透光,防止脱肥早衰等。用50%代森铵1000倍液或0.1%~0.2%可湿性硫磺粉喷施。
2.虫害黄芩舞蛾
舞蛾是黄芩的重要虫害。以幼虫在叶背作薄丝巢,虫体在丝巢内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以蛹在残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枯枝落叶等残株。发生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1次,连续喷2~3次,以控制住虫情危害为度。
(五)黄芩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1.采收加工
黄芩生长到2~3年便可采挖,但3年生的鲜根和干根产量均比2年生增加一倍左右,商品根产量高出2~3倍,而且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也较高,故以生长3年为收获最佳期。有人对黄芩根的黄芩甙进行过定期测定,结果表明,黄芩甙含量最高时期为秋季落叶后。因此,可以认为,最佳采收期应是3年生,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黄芩根系深长,根条易断,采收时需要深挖,不能刨断根。去掉残茎,晒半干剥去外皮,捆成小把,晒干或烘干,在晾晒过程中,避免暴晒过度发红,同时防止水湿雨淋,黄苓见水变绿,最后发黑影响质量。鲜货折干率为3~41。
2.贮藏
黄芩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25公斤,贮于干燥通风的地方,适宜温度30℃,相对湿度70%~75%,安全水分11%~13%。黄芩夏季高温季节易受潮变色和虫蛀。防治方法:贮藏期间保持环境整洁;高温高湿季节前,按垛或按件密封保藏;发现受潮或轻度霉变品,及时翻垛、通风或晾晒。密闭仓库充氮气(或C02)养护,无霉变和虫害,色泽气味正常,对黄芩成分无明显影响。用10000:1的荜澄茄挥发油密封熏蒸6天,其霉菌含量大大减少。
实验证明,用荜澄茄挥发油熏蒸防霉,具有经济、实用、无残毒等优点。
(六)黄芩的规格标准
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黄芩商品分条芩和枯碎芩两个品别。
1.条芩
一级:干货。呈圆锥形,上部比较粗糙,有明显的网纹及扭曲的纵皱。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皱纹。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脆。断面深黄色,上端中央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枯心。气微,味苦。条长10厘米以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上,去净粗皮,无杂质,虫蛀和霉变。
二级:干货。呈圆锥形,上部皮较粗糙,有明显的网纹及扭曲的纵皱。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皱纹。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质坚、脆。断面深黄色,上端中央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枯心。气微,味苦。条长4厘米以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下,但不小于0.4厘米,去净粗皮。无杂质、虫蛀和霉变。
2.枯碎芩
统货:干货。即老根多中空的枯芩和块片碎芩及破碎尾芩。表面黄色或浅黄色。质坚、脆。断面黄色。气微,味苦。无粗皮,茎芦、碎渣、杂质、虫蛀、霉变。
(七)黄芩的市场分析
黄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需求数量很大,是全国中药材大品种之一。据记载,临床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清热泻火、消炎镇痛的主要品种。除中医配方外,大量用于中成药的原料。根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第一部的统计资料,66种蜜丸中有45种含黄芩,64种片剂中有46种应用黄芩,36种水丸也有25种用黄芩。也就是说,70%的中成药都含有黄芩。另外,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黄芩甙作为制药原料,用量也很大,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据国外报道,黄芩酊剂可治疗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及神经性机能障碍,也可消除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失眠、胸闷等症。因此,目前黄芩的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需求量也随之急剧增加。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有力地刺激了黄芩市场的发展。据统计,50~60年代,黄芩的购销量在200~300万公斤;70年代增加到400万公斤;1983年黄芩的收购量猛增到2100万公斤,销售量增加到800万公斤,分别比50、60年代增长7~8倍和3倍。价格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10年间一直保持在12~15元/公斤。近些年,有的药市还有上升趋势。
我国黄芩的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家种黄芩虽然成功,但因种子采收量小、栽培技术要求高,家种黄芩种植面积一直不大。野生黄芩经过长期的掠夺性采挖,特别是1983年的超量滥刨,使临近的山区和草原的黄芩被采挖一空,绝大部分地区濒临灭绝。所剩野生资源多是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条件恶劣、人烟稀少,采挖困难。此外,近十多年来,北方一直干旱少雨,野生资源的恢复十分缓慢,十分困难。况且,因黄芩的高额利润,人们还在不断的采挖,野生资源在继续萎缩,产品质量在继续下降。黄芩的市场供应不容乐观的局面,为黄芩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是在地道产区建立黄芩野生资源保护区,采取人工种植、野生生长等措施,恢复野生黄芩群落,认真贯彻采、护、育并举的方针,计划采挖,边采边种,经过几年的少采、多种、多养,使黄芩资源形成动态平衡状态,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建立人种种植基地,用现代技术指导黄芩生产,推广高产优质黄芩栽培技术,选育优良品种,提高黄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并为药农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