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道礼义,机权法制;克敌制胜,立国之道"
《吴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对它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就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西汉前期,吴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颇为流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兵书48篇,其中多为后人附益之作。其本人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吴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子》。
另一种观点对今本《吴子》即《吴起兵法》表示怀疑,认为《吴子》书中的许多内容不像出自战国初年人之手,可以断言这是一部伪书。有人根据今本《吴子》的笔调风格,指出此书是西汉中叶人托名吴起而写成。又有人根据今存《吴子》提及汉代流行于西域和塞北的"笳",和西汉后期才出现的真正的"马鞍",认为今本《吴子》可能成书于西汉后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整理和增补成书,又经过汉人的修订删补,才以今天的面貌流传于世。这种说法应与事实相去不远。
《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
《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它认为,战争起因于"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和"因饥"。因此,战争可以分作禁暴救乱的"义兵",恃众凌弱的"强兵",因怒兴师的"刚兵",弃礼贪利的"暴兵"和国乱人疲,举事动众的"逆兵"。按照战争性质的不同,它认为可以用礼驾御"义兵",以谦逊驾御"强兵",以言辞驾御"刚兵",以谋诈驾御"暴兵",以权力、权变驾御"逆兵"。以上说法仅就事论事,对现象作了一些分析,而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战争的本质来论述问题,所论不免流于浅显。
该篇既反对恃众好战,也反对只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举"道"、"义"、"礼"、"仁",用礼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士。
值得一提的是,《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以追求战胜为目的的种种军事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属难能可贵。
《料敌》篇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
该篇先从齐、秦、楚、燕、三晋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格的不同所造成的作战特点出发,提出了与之一一相应的击破敌军的不同原则。
接着,又提出在8种敌军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要抓住战机,迅速发起攻击;在另外6种情况下,则要避免与敌作战。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它提出了通过观察敌军的外在表现以了解其内情,审察敌军的虚实以攻击其要害的原则。这种从现象到本质,全面察明敌情而乘敌之隙的作战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正确的。
《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军队治理与否,即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治理产生于进退有节度,饮食适时适当,人马体力充沛,足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胜任并完成其任务。此外,临阵还必须避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平时必须重视军事训练,包括战阵的排练、演习,矛戟弓弩等兵器和旌旗金鼓的配备使用,军伍的编制和按号令统一行动,以及战马的驯养,装备的保养和骑兵的训练。
《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
该篇指出,将帅是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勇敢并非决定某人能否担任将帅的唯一标准,而只是将帅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将帅必须注重和做到:治理大军就像治理小部队;出门处处严加戒备,如临大敌;临阵破敌,不怀生还之念;初战告捷,仍慎终若始,小心如初;法令简约而不烦琐。
该篇认为,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良将应具备"威"、"德"、"仁"、"勇"四项条件,足以统率部下,安抚大众。良将还应把握战争的四个关键:即懂得使全军保持高昂的士气;懂得利用地形,据守险要;懂得使用间谍和计谋,以分散敌人的力量,制造、加剧其内部矛盾;懂得充实部队的装备,加强其战斗力。这是指挥作战的关键,是不可违背的科学规律。
该篇又指出,用兵作战的要点是必须先预测敌方的统帅,通过试探性的军事行动观察其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事制宜,采取相应的行动。只要做到这些,即可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
该篇首先指出,在突然与敌遭遇的情况下,若我军车坚马壮,兵强将勇,全军只要听从号令,统一行动,诛杀不服从命令者,就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若敌众我寡,则应避开开阔地,抢占险阻,迎击敌军。
接着,又分别论述了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
例如敌军勇武善战,人数众多,又据守险要,粮草充足,就应派遣间谍了解敌情,诱敌出战,分兵合围,加以歼灭。又如敌军逼近,我军无路可走;或敌众我寡,猝然遇敌于山谷险阻之间;或遇敌于两山夹峙,进退两难的狭窄地带;或遇敌于大泽之滨,车骑不可用,舟船又没有;或阴雨连绵,车马陷入泥水中,四面为敌军所包围;或强寇突至,掠取我田野和牛羊,则应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以战胜敌人。
最后,该篇对攻破敌国城邑后的行动准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主张在攻占敌国城邑后,应入居其宫室,任用其官吏,没收其器物。军队所至之处,不得砍伐树木、侵入房屋、强取粮食、滥杀牲畜、烧毁其积聚,以示无残民之心,并应招降、安抚其人民。
《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该篇认为,国君必须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人乐死。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意。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尊崇有功,论功行赏,优待战死者的家属,激励无功者立功受奖。
《吴子》一书与《孙子兵法》同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
《吴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对它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就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西汉前期,吴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颇为流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兵书48篇,其中多为后人附益之作。其本人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吴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子》。
另一种观点对今本《吴子》即《吴起兵法》表示怀疑,认为《吴子》书中的许多内容不像出自战国初年人之手,可以断言这是一部伪书。有人根据今本《吴子》的笔调风格,指出此书是西汉中叶人托名吴起而写成。又有人根据今存《吴子》提及汉代流行于西域和塞北的"笳",和西汉后期才出现的真正的"马鞍",认为今本《吴子》可能成书于西汉后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整理和增补成书,又经过汉人的修订删补,才以今天的面貌流传于世。这种说法应与事实相去不远。
《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
《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它认为,战争起因于"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和"因饥"。因此,战争可以分作禁暴救乱的"义兵",恃众凌弱的"强兵",因怒兴师的"刚兵",弃礼贪利的"暴兵"和国乱人疲,举事动众的"逆兵"。按照战争性质的不同,它认为可以用礼驾御"义兵",以谦逊驾御"强兵",以言辞驾御"刚兵",以谋诈驾御"暴兵",以权力、权变驾御"逆兵"。以上说法仅就事论事,对现象作了一些分析,而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战争的本质来论述问题,所论不免流于浅显。
该篇既反对恃众好战,也反对只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举"道"、"义"、"礼"、"仁",用礼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士。
值得一提的是,《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以追求战胜为目的的种种军事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属难能可贵。
《料敌》篇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
该篇先从齐、秦、楚、燕、三晋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格的不同所造成的作战特点出发,提出了与之一一相应的击破敌军的不同原则。
接着,又提出在8种敌军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要抓住战机,迅速发起攻击;在另外6种情况下,则要避免与敌作战。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它提出了通过观察敌军的外在表现以了解其内情,审察敌军的虚实以攻击其要害的原则。这种从现象到本质,全面察明敌情而乘敌之隙的作战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正确的。
《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军队治理与否,即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治理产生于进退有节度,饮食适时适当,人马体力充沛,足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胜任并完成其任务。此外,临阵还必须避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平时必须重视军事训练,包括战阵的排练、演习,矛戟弓弩等兵器和旌旗金鼓的配备使用,军伍的编制和按号令统一行动,以及战马的驯养,装备的保养和骑兵的训练。
《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
该篇指出,将帅是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勇敢并非决定某人能否担任将帅的唯一标准,而只是将帅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将帅必须注重和做到:治理大军就像治理小部队;出门处处严加戒备,如临大敌;临阵破敌,不怀生还之念;初战告捷,仍慎终若始,小心如初;法令简约而不烦琐。
该篇认为,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良将应具备"威"、"德"、"仁"、"勇"四项条件,足以统率部下,安抚大众。良将还应把握战争的四个关键:即懂得使全军保持高昂的士气;懂得利用地形,据守险要;懂得使用间谍和计谋,以分散敌人的力量,制造、加剧其内部矛盾;懂得充实部队的装备,加强其战斗力。这是指挥作战的关键,是不可违背的科学规律。
该篇又指出,用兵作战的要点是必须先预测敌方的统帅,通过试探性的军事行动观察其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事制宜,采取相应的行动。只要做到这些,即可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
该篇首先指出,在突然与敌遭遇的情况下,若我军车坚马壮,兵强将勇,全军只要听从号令,统一行动,诛杀不服从命令者,就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若敌众我寡,则应避开开阔地,抢占险阻,迎击敌军。
接着,又分别论述了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
例如敌军勇武善战,人数众多,又据守险要,粮草充足,就应派遣间谍了解敌情,诱敌出战,分兵合围,加以歼灭。又如敌军逼近,我军无路可走;或敌众我寡,猝然遇敌于山谷险阻之间;或遇敌于两山夹峙,进退两难的狭窄地带;或遇敌于大泽之滨,车骑不可用,舟船又没有;或阴雨连绵,车马陷入泥水中,四面为敌军所包围;或强寇突至,掠取我田野和牛羊,则应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以战胜敌人。
最后,该篇对攻破敌国城邑后的行动准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主张在攻占敌国城邑后,应入居其宫室,任用其官吏,没收其器物。军队所至之处,不得砍伐树木、侵入房屋、强取粮食、滥杀牲畜、烧毁其积聚,以示无残民之心,并应招降、安抚其人民。
《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该篇认为,国君必须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人乐死。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意。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尊崇有功,论功行赏,优待战死者的家属,激励无功者立功受奖。
《吴子》一书与《孙子兵法》同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