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卷表述汉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时代的功臣侯者。是摘取《史记》的《惠景间侯者年表》景帝部分和《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再加上昭、宣、元、成时所封的侯者,另行编制而成。它以侯者为经。以侯者世系为纬,以记侯者的家系和兴废。表序简略,只是点明这个时期的侯者成分,主要是四夷归降者、平吴楚之乱的功臣,伐四夷的功臣,以及后来的劳臣。
&昔《书》称“蛮夷帅(率)服”(1),《诗》云“徐方既俫(来)”(2),《春秋》列潞子之爵,许其慕诸夏也(3)。汉兴至于孝文时,乃有弓高、襄城之封(4),虽自外俫(来),本功臣后。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5),丞相周亚夫守约而争。帝黜其议,初开封赏之科。又有吴楚之事(6)。武兴胡越之伐。将帅受爵,应本约矣(7)。后世承平,颇有劳臣,辑(集)而序之,续元功次云(8)。
(1)《书》云等句:引文见《尚书·尧典》。意谓王者德泽广被,四夷相率而服。(2)《诗》云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常武》。徐方:古代徐国,故城在今安徽泗县北。来:来朝。(3)潞子:事见《春秋》宣公十五年。(4)弓高:弓高侯韩穨当。襄城:襄城侯韩婴。(5)侯降者:此指景帝欲封匈奴降者徐卢等,而周亚夫以为不可。(6)吴楚之事:指吴楚七国之乱。(7)应本约:此谓应高帝非有功者不得侯之约。(8)元功:指汉高帝、惠帝、高后、孝文时之功臣。
(1)俞(shū):同“鄃”,清河之县。(2)六年:“六”当为“七”。自景帝六年至中五年,实七年。(3)二十二年:自景帝中六年至元狩六年,实二十八年。不如令:此谓太常属官雍太宰令,牺牲不如令,归咎于太常而罢了官。(4)建陵:东海之县。(5)建平:沛郡之县。(6)敬侯:《史表》作“哀侯”。(7)平曲:东海之县。(8)奅:音(pào)。(9)贺:即公孙贺。(10)《索隐》引《汉表》在高城,此夺“高城”二字。(11)葛绎:东海郡下邳有葛绎山,此取山以名国。(12)三年:误。自太初二年至征和元年,实十二年。
(1)江阳:《索隐》云,江阳在东海。然东海郡无江阳。苏息:《史表》作“苏嘉”。(2)此格当有“四月壬申封,四年薨”八字。《史表》可证。嗣侯之子孙,俱当递下一格。中二年:“二”乃“三”之误。(3)朋:《史表》作“明”。(4)遽:乡名。以乡立国。在常山郡。横:人名。史失其姓。(5)千一百七十:《史表》作“千九百七十”。(6)新市:巨鹿之县。弃之:《史表》作“康”。(7)悍:《史表》作“慎”,误。(8)始昌嗣:《史表》言嗣于后元年。(9)商陵:《史记·申屠嘉传》作“高陵”。高陵,琅邪之县。(10)《索隐》引《汉表》在临淮,此格脱“临淮”二字。
(1)山阳:河内之县。(2)于军:“子军”之误。(3)桓:《史表》作“垣”。《索隐》云,县属河东。《圣水注》以为涿郡之垣县。(4)十二月:当是“正月”。孝景中三年十二月癸卯朔,无丁丑。而《史记·孝景本纪》言匈奴降王封侯在中三年春,书于三月之前,是年二月(壬寅朔)又无丁丑,故知封于正月。下文遒、容城、易、范阳、翕五侯皆“十二月丁丑封”,与此同误。(5)遒:涿郡之县。陆:《史表》作“隆”。《水经注》所引同。(6)侯则嗣:《史表》有“不得隆强嗣”语,似则之上脱一世次,与此“侯则嗣”异;或《汉表》已明确则为隆强之嗣。(7)容城:涿郡之县。携:衍字。徐卢:《史表》作“唯徐卢”,疑当作“唯涂卢”。《公卿表》有“唯涂光”,光乃卢孙。唯涂,复姓,(8)二年:“二”乃“元”之误。《史表》作“建元元年”,是。(9)缠:《史表》作“绰”。
(1)易:在涿郡。■(dá):《史表》作“黥”。(2)范代《史表》作“代”,无“范”字,疑“范”字衍。(3)六千二百户:《史表》“千一百九十七”。(4)四年:疑误。《史表》德薨于元光四年,则其立止三年。(5)六年:“六”上脱“十”字。自孝景中三年至元光三年,为十六年。(6)请:朝见。长信:宫名,太后所居,此指太后。(7)内黄:魏郡之县。翕盖分置。(8)亚谷:在河内郡。《传》及《史表》作“恶谷”。亚、恶,古通。它之:《史表》作“它父”,误。《传》作“它人”,未知熟是。(陈直说)(9)千户:《史表》作“千五百户”。(10)建元五年:《史表》作“建元元年”;因而种、漏在位年数,《史》《汉》二表相异。(11)漏:《史表》作“偏”。(12)《索隐》引《汉表》在河内,此格脱“河内”二字。
(1)坚:《传》作“彭祖”。(2)八人:此中休、红二侯实为一人,休侯富免侯之后,更封红侯。故言“八人”误,实止七人。(3)二人:案《外戚恩泽侯表》,尚有章武侯窦广国、南皮侯窦彭祖二人。(4)六年:“六”当作“八”。自元光四年至元朔五年,凡八年。百衲本作“八年”,是。(5)元朔:衍文。元年:“六年”之误。按乐在位十三年计,当始封于元朔六年。(6)南阳:按《地理志》,南阳郡无特辕县,可能是乡名。
(1)舞阳:王念孙以为“舞阳”当作“舞阴”。(2)平氏:南阳之县。若阳盖分置。(3)三月:《史表》作“二月丙辰”,误。是年二月丁丑朔,无丙辰。(4)前将军:本传与《史表》作“右将军”,是。(5)武当:南阳之县,平乐盖分置。(6)五月己巳:《史表》作“六月壬辰”。未知孰是。(7)皮氏:河东之县。岸头盖分置。(8)左王:匈奴左贤王。(9)七月庚申:是年七月壬戌朔,无庚申。《史表》为“十月”。下同。(10)太初元年:《史表》载充国嗣于元封二年,薨于太初元年。
(1)桀龙:《史表》作“无龙”,一云“乘龙”。(2)三十二年:自元朔四年至太初二年,止二十三年,盖传写失误。(3)太初三年:百衲本“三”作“二”,是。(4)襄垣:上党之县。盖分置襄城而后并省。襄城:《地理志》在颖川;《索隐》引《汉表》作“襄武”,襄武在陇西。存疑。(5)安乐:《史表》作“乐安”,是。此误倒。(6)四月:《史表》与《传》李蔡以元朔五年封,是。此脱“五年”二字。乙巳:《史表》作“丁未”。据《卫青传》,卫青三子伉、不疑、登,与合骑、龙、南奅、乐安、陟轵、随成、从平七侯,同日诏封。《史表》记封日,多在丁未;《汉表》所记,或在丁未,或在乙巳,或在乙卯。疑丁未为是。(7)昌:县名。属琅邪郡。乐安,地在昌县。王先谦以为,“昌”上有夺文。高昌、博昌,并安乐邻境。安乐殆分二县地置,“昌”上字或是“高”,或是“博”。(8)高城:勃海之县。(9)轵:《史表》作“涉积”,是。(10)虏:《史表》作“王虏”,是。(11)西安:误。《索隐》云,“涉积”,犹“从骠”。乃侯名,非地名。
(1)上党:《史表》作“上郡”。陈景云曰:上党乃内地,非边郡,不与匈奴接壤,当从《史表》作“上郡”。(2)乐昌:东郡之县,从平盖分置。(3)辰吾:水名。《史表》作“农吾”。石亹:《史表》作“石累”。(4)千乘:千乘郡之县。(5)博望:属南阳郡。(6)三月甲辰:“三”疑为“五”。是年三月癸丑朔,无甲辰。张骞与众利侯郝贤封侯,约在是年征匈奴之后,而郝贤封于五月,足见张骞不可能早封在三月。(7)上计谩:呈报财物之计簿,欺谩不实。(8)姑莫:即姑幕,琅邪之县。析姑幕而置众利,(9)援:《史表》作“煖”。(10)舞阳:下文有“釐侯次公”,潦,膫一地,故并注“舞阳”。
(1)从票:因从票骑将军而得名。(2)丙戌:《史表》作“丁丑”。(3)五月庚戌:是年五月无庚戌。《史表》作“五月己亥”。(4)昌:琅邪之县。(5)仆朋:《史表》与《卫青传》作“仆多”。(6)二年:衍文。上已有“二年”。二月乙丑:误。是年二月庚午朔,无乙丑。据《霍去病传》,宜冠、辉渠二侯同封,疑此为“正月已亥”之误。(7)雷电:《史表》无“雷”字。(8)延和:即“征和”。原为“延”,后误写为“征”,习用了下来。(9)鲁阳:南阳之县。(10)摩:《史表》作“麾”。(11)六月乙亥:误。呼毒尼以元狩二年秋降,不可能封于六月。据《武纪》与《霍去病传》,下摩侯与漯阴、辉渠、河綦、常乐四侯同封,四侯皆“七月壬午封”,此侯亦当封于是时。(12)恶师:乌孙国中地名,见《常惠传》。(13)猗氏:河东之县。
(1)湿阳:《史表》作“漯阴”湿,假借为漯。(2)三年七月壬午:“三年”当作“二年”,以下辉渠、河綦、常乐三侯皆同。元狩三年七月癸巳朔。无壬午。《史表》作“二年”是。《武纪》、《霍去病传》也可证。(3)四月:“五年”之误。自元狩二年至六年,凡五年。(4)慎侯应疕(pǐ),《史表》作“悼侯扁訾”,《索隐》作“悼侯应庀(pǐ),是知“疕”乃“庀”之误,“慎”乃“悼”之误。(5)乌黎:《史表》同。《索隐》引《汉书》作“禽犁”。(6)六年:当作“七年”。(7)侯:《史表》作“肥侯”。(8)大当户:匈奴官名。浑邪:即上文之“昆邪”。(9)十八年:自元狩二年至太初二年,实十九年。(10)邳离:《史表》作“符离”。《路博德传》作“邳离”。(11)左王:《史表》作“右王”。(12)得重:《史表》作“将重”,谓护持重车。(13)朱虚:疑误。
(1)得王:《史表》作“击左王,得王”。(2)平氏:属南阳郡。义阳,因乡为侯国。(3)杜:《史表》作“壮”,误。《宣纪》、《霍光传》并作“杜侯”。(4)孰王:《史表》作“淳王”。(5)三千:《史表》作“二千”。(6)重平:勃海之县。(7)侯:《史表》作“质侯”。(8)左王:《史表》作“右王”。(9)手剑合:《史表》“手”下有“自”字。谓手刺而合战。(10)诸县:琅邪之县。众利析自姑莫,后并入诸县。(11)此格脱“阳成”二字。(12)丙子:《史表》作“丁卯”。下同。(13)阳成:颖川、汝南二郡俱有阳城。(14)舍吾:《史表》作“荼吾”。
(1)雕延年:《史表》无“雕”字。(2)无后:《史表》作“不得置后,国除”。(3)朱虚:琅邪之县。(4)舞阳:颖川之县。(5)五年:据《史表》,应为“四年”。三月壬午,疑亦有误。(6)四年:据《史表》,应为“五年”。(7)下邳:东海之县。术阳分自下邳。(8)龙:《史表》作“龙亢”。(9)乐:《史表》作“世乐”。陈直曰:“本表盖经唐人抄写时误删去‘世’字。”(10)三月:元鼎五年之三月。(11)郏(jiá):属颖川郡。成安,郏之乡聚析置。(12)大首渠:《史表》作“大且渠”,是。
(1)五月壬子:《史表》作“六月壬子”,是。(2)督:《公卿表》,建始元年,骐侯驹普为太常,数月薨。“普”,即“督”。(3)北屈:北屈、骐,并河东之县。析北屈置骐。(4)梁期:魏郡之县。(5)五月:《史表》作“七月”,是。上文骐侯六月封,梁期侯岂可封于五月。(6)五百:陈直曰:“考元狩时牡马匹值二十万,至太始时,每匹仅值十万,任当千卖价十五万,过当时平价,故云‘赃五万以上’,本文‘五百’当为‘五万’之误字,汉律赃在十金以上,便得论罪,始仅犯赃五百钱,不得成为罪名也。”(7)膫:《史表》作“瞭”。传写有误。(8)将军:《史表》无“军”字。(9)南阳:膫,初以封次公,复以封毕取。上釐侯次公,表在“舞阳”,此釐侯毕取,表在“南阳”。“舞”,“南”,必有一误。
(1)揭阳:县名。定:人名。《南越传》言“揭阳令史定”,令史合词,则是官名;令史分离,则史为姓。难定。(2)《索隐》“表在南阳”,此格夺“南阳”二字。(3)监:官名。居:姓。翁:字。(4)堵阳:钱大昭曰:湘成即敝屠洛所封,彼注“阳城”,此注“堵阳”,或堵阳旧有阳城之名。故王莽改堵阳曰阳城也。(5)《索隐》言“表在琅邪”,此夺“琅邪”二字。(6)外石:《史表》作“北石”。(7)《史表》在“佐繇王”下,有“斩余善”。(8)济阳:疑作“济南”。
(1)下鄜:《史表》作“下郦”,南阳之郦县。“鄜”字误。左将:官名。(2)南越:《史表》作“东越”,是。(3)正月乙卯:《史表》今作“五月己卯”,是。(4)蓹儿:大约在今嘉兴境内。(5)闰月:闰九月。(6)建成:故东越建成侯,其人名敖,见《两越传》。(7)孙都:《史表》同,《南越传》作“都稽”。(8)居股:《史表》作“居服”,误。参考《南越传》。
(1)王(jiá):《史表》无“王”字。(2)四年:据《史表》,谓元封四年。(3)韩陶:《史表》作“韩阴”。(4)以朝鲜相将:为朝鲜相而将兵。(5)十九年:自元封三年至征和二年,止十八年。(6)十一年:自元封三年到天汉元年,止九年。(7)丁未:《史表》作“丁卯”。是年十一月壬午朔,无丁卯。
(1)一月:《史表》言王恢封在正月,坐罪有四月,与《汉表》异。此“一月”当作“三月”。(2)瓡:即狐,县名。在今山西水和西南。杆:《史表》作“扜”。(3)六月:《史表》作“(建元)六年”,是。“月”为“年”之误。(4)五年:自元封六年至天汉二年,实七年。(5)三年:“三月”之误。(6)太初元年:《史表》作“太初二年”,是。(7)涅阳:南阳之县,非齐。(8)海西:属东海郡。(9)鞠(jū):审讯。
(1)使西域;使西域之莎车,见《流沙坠简考释》。(2)开陵:临淮开县。(3)击车师:“击车师”下,当有“侯”字。(4)不得封年:据《西域车师传》,封于天汉二车。施之勉曰:当在征和三年。(5)商丘:复姓(6)侯:《刘屈氂传》云:成以获反将张光,侯。(7)詹事:成为御史大夫,见《公卿表》。此误。(8)自杀:《公卿表》云,成坐祝诅,自杀。(9)四年:当作“三年”。(10)后二年:当作“后元年”。参考《武纪》。
(1)后二年:当作“后元年”。(2)题:《汉纪》作“踶”,蹋也。张富昌足蹋开户以救太子,故封釐侯。(3)邘:《汉纪》作“抱”。李寿抱解太子,故封抱侯。(4)三年:征和三年。(5)江喜:《史表》作“江德”,《公卿表》、《田广明传》等同。“喜”为“德”之误。(6)二年:此二字衍文。此处阙文。据《昭纪》元凤四年“太常■阳侯德免为庶人”。德自征和二年至元凤三年,在位十四年。(7)六年:疑为元凤六年。
(1)《史表》作“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侯”。(2)此失书不害在位年数及薨年。《公卿表》云,武帝后元二年,不害为太常,六年,坐教文庙风发瓦免。其薨当在本始元年之前。(3)圣嗣:据《昭纪》、《霍光传》,侯圣本始元年与议定策益封。其嗣当在始元六年至本始元年间。(4)侯:《田广明传》云,昌也以捕公孙勇,侯。(5)丞父:上文作“承父”。丞、承,一也。
(1)秺:济阳之县。(2)莽何罗:莽通兄弟。本姓马。据传明德马后恶其先人有反,易姓莽。(3)记载有。据《昭纪》、《霍光金日传》,此表当“始元元年九月丙子封”。(4):《史表作“弘”。(5)常:本书卷六十八《金日传》作“当”。(6)七月:《昭纪》作“十月”,是。是年十月己亥朔,甲子为廿六日。下宜城、弋阳、高利三侯皆“七月甲子封”,与此同。(7)济阳:建平乃沛郡之县,非济阳。(8)梁王:刘永。(9)假稻田使者:燕仓。(10)些十字,乃下文“侯安”行中语,倒入于此。其原封盖千三百户。(11)济阴:宜城乃济南之县,非济阴
(1)弋阳:汝南之县。(2)《史表》作“以故上林尉捕格谋反者左将军上官桀,杀之便门,封为侯,二千户”。(3)三十二年:自初元二年至河平二年,止二十一年。(4)王山寿:《史表》作“王山”,《昭纪》作“王寿”。(5)十四年:自元凤元年至地节四年,实十五年。(6)四年:本始三年至元康二年,实八年。
(1)武当:南阳之县。(2)七百五十九户:《史表》作“千三百户”。(3)嗣子:据《傅介子传》,其子名敞。(4)壮侯:《传》作“壮武侯”。(5)二年:当作“三年”,参考本传。(6)四十九年:自河平四年至建武四年。凡五十三年。(7)爱戚:山阳之县。赵长年:《史表》作“赵成”。《索隐》,《汉表》作“赵长平”。
(1)十二年:五凤元年至建始三年,凡二十八年。(2)淮阳:《索隐》“表在临淮”,与此异。(3)佞邪:指请尊定陶太后。(4)三年:当作“二年”。景祐本作“二年”,是。(5)博阳:汝南之县。(6)都成:《霍光传》作“都城”。《索隐》云“志属颖川”。案颖川无此县。《地理志》山阳郡有成都侯国。(7)戴侯杨:据,《传》,王莽诛饮,更封涉子(安上次子敞生涉)汤为都成侯,即此戴侯杨。杨、汤,形似而误。
(1)四十一年:自元康四年至建始元年,止三十一年。“四”字误。(2)三年:《宣纪》作“二年”,是。据《宣纪》,安元、归德二侯,同时封。(3)十一年:自神爵二年至黄龙元年,凡四十二年。(4)钱大昭曰:此当下一格。(5)慎:汝南之县。(6)二十六年:“六”当作“七”。(7)信成:《匈奴传》作“新城”。五定:《匈奴传》作“乌厉屈”。乌厉屈,乃乌厉温敦之子。(8)据《匈奴传》,乌厉屈(王定),乃呼速累(官号)乌厉温郭之子、左大将。夏燮曰:“所谓乌桓屠募单于者,疑即呼速累单于之异名。(9)细阳:汝南之县。
(1)“厉温敦”之上脱一“乌”字。(2)呼连累:当作“呼速累”。匈奴官号。单于:疑误。(3)义成:沛郡之县。(4)元年:百衲本、殿本作“二年”,是据上下文亦当推定为“二年”。(5)冷广:师古曰:“冷,音零”陈直曰:西汉“冷”与“冷”为性,颜师古音冷为零,混泠、冷为一姓,或唐时写本“冷广”为“泠广”也。(6)湿沃:千乘之县。
(1)李谭:陈直曰:“《成帝纪》:‘永始三年,李谭以剑格杀尉氏男子反者樊并,同时封侯者五人。’本表仅有李课、称忠,钟祖,訾顺四人,表少一人,当有漏纪。(2)“尉氏男子”疑在“反者”之下。(3)永始四年七月:据《成纪》,事在永始四年十一月(钱大昕说)。己巳:当作“己酉”,下新山、童山、楼虚三侯都是永始三年十一月己酉。夏燮以为不误。(4)十三年:永始三年至元寿二年,实十四年。(5)新山:琅邪之县。(6)七月:“十一月”之误。(7)楼虚:亦作“杨虚”,平原之县。(8)七月:当作“十一月”。(9)安平:当作“安成”,即王崇(苏舆说)。
&昔《书》称“蛮夷帅(率)服”(1),《诗》云“徐方既俫(来)”(2),《春秋》列潞子之爵,许其慕诸夏也(3)。汉兴至于孝文时,乃有弓高、襄城之封(4),虽自外俫(来),本功臣后。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5),丞相周亚夫守约而争。帝黜其议,初开封赏之科。又有吴楚之事(6)。武兴胡越之伐。将帅受爵,应本约矣(7)。后世承平,颇有劳臣,辑(集)而序之,续元功次云(8)。
(1)《书》云等句:引文见《尚书·尧典》。意谓王者德泽广被,四夷相率而服。(2)《诗》云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常武》。徐方:古代徐国,故城在今安徽泗县北。来:来朝。(3)潞子:事见《春秋》宣公十五年。(4)弓高:弓高侯韩穨当。襄城:襄城侯韩婴。(5)侯降者:此指景帝欲封匈奴降者徐卢等,而周亚夫以为不可。(6)吴楚之事:指吴楚七国之乱。(7)应本约:此谓应高帝非有功者不得侯之约。(8)元功:指汉高帝、惠帝、高后、孝文时之功臣。
(1)俞(shū):同“鄃”,清河之县。(2)六年:“六”当为“七”。自景帝六年至中五年,实七年。(3)二十二年:自景帝中六年至元狩六年,实二十八年。不如令:此谓太常属官雍太宰令,牺牲不如令,归咎于太常而罢了官。(4)建陵:东海之县。(5)建平:沛郡之县。(6)敬侯:《史表》作“哀侯”。(7)平曲:东海之县。(8)奅:音(pào)。(9)贺:即公孙贺。(10)《索隐》引《汉表》在高城,此夺“高城”二字。(11)葛绎:东海郡下邳有葛绎山,此取山以名国。(12)三年:误。自太初二年至征和元年,实十二年。
(1)江阳:《索隐》云,江阳在东海。然东海郡无江阳。苏息:《史表》作“苏嘉”。(2)此格当有“四月壬申封,四年薨”八字。《史表》可证。嗣侯之子孙,俱当递下一格。中二年:“二”乃“三”之误。(3)朋:《史表》作“明”。(4)遽:乡名。以乡立国。在常山郡。横:人名。史失其姓。(5)千一百七十:《史表》作“千九百七十”。(6)新市:巨鹿之县。弃之:《史表》作“康”。(7)悍:《史表》作“慎”,误。(8)始昌嗣:《史表》言嗣于后元年。(9)商陵:《史记·申屠嘉传》作“高陵”。高陵,琅邪之县。(10)《索隐》引《汉表》在临淮,此格脱“临淮”二字。
(1)山阳:河内之县。(2)于军:“子军”之误。(3)桓:《史表》作“垣”。《索隐》云,县属河东。《圣水注》以为涿郡之垣县。(4)十二月:当是“正月”。孝景中三年十二月癸卯朔,无丁丑。而《史记·孝景本纪》言匈奴降王封侯在中三年春,书于三月之前,是年二月(壬寅朔)又无丁丑,故知封于正月。下文遒、容城、易、范阳、翕五侯皆“十二月丁丑封”,与此同误。(5)遒:涿郡之县。陆:《史表》作“隆”。《水经注》所引同。(6)侯则嗣:《史表》有“不得隆强嗣”语,似则之上脱一世次,与此“侯则嗣”异;或《汉表》已明确则为隆强之嗣。(7)容城:涿郡之县。携:衍字。徐卢:《史表》作“唯徐卢”,疑当作“唯涂卢”。《公卿表》有“唯涂光”,光乃卢孙。唯涂,复姓,(8)二年:“二”乃“元”之误。《史表》作“建元元年”,是。(9)缠:《史表》作“绰”。
(1)易:在涿郡。■(dá):《史表》作“黥”。(2)范代《史表》作“代”,无“范”字,疑“范”字衍。(3)六千二百户:《史表》“千一百九十七”。(4)四年:疑误。《史表》德薨于元光四年,则其立止三年。(5)六年:“六”上脱“十”字。自孝景中三年至元光三年,为十六年。(6)请:朝见。长信:宫名,太后所居,此指太后。(7)内黄:魏郡之县。翕盖分置。(8)亚谷:在河内郡。《传》及《史表》作“恶谷”。亚、恶,古通。它之:《史表》作“它父”,误。《传》作“它人”,未知熟是。(陈直说)(9)千户:《史表》作“千五百户”。(10)建元五年:《史表》作“建元元年”;因而种、漏在位年数,《史》《汉》二表相异。(11)漏:《史表》作“偏”。(12)《索隐》引《汉表》在河内,此格脱“河内”二字。
(1)坚:《传》作“彭祖”。(2)八人:此中休、红二侯实为一人,休侯富免侯之后,更封红侯。故言“八人”误,实止七人。(3)二人:案《外戚恩泽侯表》,尚有章武侯窦广国、南皮侯窦彭祖二人。(4)六年:“六”当作“八”。自元光四年至元朔五年,凡八年。百衲本作“八年”,是。(5)元朔:衍文。元年:“六年”之误。按乐在位十三年计,当始封于元朔六年。(6)南阳:按《地理志》,南阳郡无特辕县,可能是乡名。
(1)舞阳:王念孙以为“舞阳”当作“舞阴”。(2)平氏:南阳之县。若阳盖分置。(3)三月:《史表》作“二月丙辰”,误。是年二月丁丑朔,无丙辰。(4)前将军:本传与《史表》作“右将军”,是。(5)武当:南阳之县,平乐盖分置。(6)五月己巳:《史表》作“六月壬辰”。未知孰是。(7)皮氏:河东之县。岸头盖分置。(8)左王:匈奴左贤王。(9)七月庚申:是年七月壬戌朔,无庚申。《史表》为“十月”。下同。(10)太初元年:《史表》载充国嗣于元封二年,薨于太初元年。
(1)桀龙:《史表》作“无龙”,一云“乘龙”。(2)三十二年:自元朔四年至太初二年,止二十三年,盖传写失误。(3)太初三年:百衲本“三”作“二”,是。(4)襄垣:上党之县。盖分置襄城而后并省。襄城:《地理志》在颖川;《索隐》引《汉表》作“襄武”,襄武在陇西。存疑。(5)安乐:《史表》作“乐安”,是。此误倒。(6)四月:《史表》与《传》李蔡以元朔五年封,是。此脱“五年”二字。乙巳:《史表》作“丁未”。据《卫青传》,卫青三子伉、不疑、登,与合骑、龙、南奅、乐安、陟轵、随成、从平七侯,同日诏封。《史表》记封日,多在丁未;《汉表》所记,或在丁未,或在乙巳,或在乙卯。疑丁未为是。(7)昌:县名。属琅邪郡。乐安,地在昌县。王先谦以为,“昌”上有夺文。高昌、博昌,并安乐邻境。安乐殆分二县地置,“昌”上字或是“高”,或是“博”。(8)高城:勃海之县。(9)轵:《史表》作“涉积”,是。(10)虏:《史表》作“王虏”,是。(11)西安:误。《索隐》云,“涉积”,犹“从骠”。乃侯名,非地名。
(1)上党:《史表》作“上郡”。陈景云曰:上党乃内地,非边郡,不与匈奴接壤,当从《史表》作“上郡”。(2)乐昌:东郡之县,从平盖分置。(3)辰吾:水名。《史表》作“农吾”。石亹:《史表》作“石累”。(4)千乘:千乘郡之县。(5)博望:属南阳郡。(6)三月甲辰:“三”疑为“五”。是年三月癸丑朔,无甲辰。张骞与众利侯郝贤封侯,约在是年征匈奴之后,而郝贤封于五月,足见张骞不可能早封在三月。(7)上计谩:呈报财物之计簿,欺谩不实。(8)姑莫:即姑幕,琅邪之县。析姑幕而置众利,(9)援:《史表》作“煖”。(10)舞阳:下文有“釐侯次公”,潦,膫一地,故并注“舞阳”。
(1)从票:因从票骑将军而得名。(2)丙戌:《史表》作“丁丑”。(3)五月庚戌:是年五月无庚戌。《史表》作“五月己亥”。(4)昌:琅邪之县。(5)仆朋:《史表》与《卫青传》作“仆多”。(6)二年:衍文。上已有“二年”。二月乙丑:误。是年二月庚午朔,无乙丑。据《霍去病传》,宜冠、辉渠二侯同封,疑此为“正月已亥”之误。(7)雷电:《史表》无“雷”字。(8)延和:即“征和”。原为“延”,后误写为“征”,习用了下来。(9)鲁阳:南阳之县。(10)摩:《史表》作“麾”。(11)六月乙亥:误。呼毒尼以元狩二年秋降,不可能封于六月。据《武纪》与《霍去病传》,下摩侯与漯阴、辉渠、河綦、常乐四侯同封,四侯皆“七月壬午封”,此侯亦当封于是时。(12)恶师:乌孙国中地名,见《常惠传》。(13)猗氏:河东之县。
(1)湿阳:《史表》作“漯阴”湿,假借为漯。(2)三年七月壬午:“三年”当作“二年”,以下辉渠、河綦、常乐三侯皆同。元狩三年七月癸巳朔。无壬午。《史表》作“二年”是。《武纪》、《霍去病传》也可证。(3)四月:“五年”之误。自元狩二年至六年,凡五年。(4)慎侯应疕(pǐ),《史表》作“悼侯扁訾”,《索隐》作“悼侯应庀(pǐ),是知“疕”乃“庀”之误,“慎”乃“悼”之误。(5)乌黎:《史表》同。《索隐》引《汉书》作“禽犁”。(6)六年:当作“七年”。(7)侯:《史表》作“肥侯”。(8)大当户:匈奴官名。浑邪:即上文之“昆邪”。(9)十八年:自元狩二年至太初二年,实十九年。(10)邳离:《史表》作“符离”。《路博德传》作“邳离”。(11)左王:《史表》作“右王”。(12)得重:《史表》作“将重”,谓护持重车。(13)朱虚:疑误。
(1)得王:《史表》作“击左王,得王”。(2)平氏:属南阳郡。义阳,因乡为侯国。(3)杜:《史表》作“壮”,误。《宣纪》、《霍光传》并作“杜侯”。(4)孰王:《史表》作“淳王”。(5)三千:《史表》作“二千”。(6)重平:勃海之县。(7)侯:《史表》作“质侯”。(8)左王:《史表》作“右王”。(9)手剑合:《史表》“手”下有“自”字。谓手刺而合战。(10)诸县:琅邪之县。众利析自姑莫,后并入诸县。(11)此格脱“阳成”二字。(12)丙子:《史表》作“丁卯”。下同。(13)阳成:颖川、汝南二郡俱有阳城。(14)舍吾:《史表》作“荼吾”。
(1)雕延年:《史表》无“雕”字。(2)无后:《史表》作“不得置后,国除”。(3)朱虚:琅邪之县。(4)舞阳:颖川之县。(5)五年:据《史表》,应为“四年”。三月壬午,疑亦有误。(6)四年:据《史表》,应为“五年”。(7)下邳:东海之县。术阳分自下邳。(8)龙:《史表》作“龙亢”。(9)乐:《史表》作“世乐”。陈直曰:“本表盖经唐人抄写时误删去‘世’字。”(10)三月:元鼎五年之三月。(11)郏(jiá):属颖川郡。成安,郏之乡聚析置。(12)大首渠:《史表》作“大且渠”,是。
(1)五月壬子:《史表》作“六月壬子”,是。(2)督:《公卿表》,建始元年,骐侯驹普为太常,数月薨。“普”,即“督”。(3)北屈:北屈、骐,并河东之县。析北屈置骐。(4)梁期:魏郡之县。(5)五月:《史表》作“七月”,是。上文骐侯六月封,梁期侯岂可封于五月。(6)五百:陈直曰:“考元狩时牡马匹值二十万,至太始时,每匹仅值十万,任当千卖价十五万,过当时平价,故云‘赃五万以上’,本文‘五百’当为‘五万’之误字,汉律赃在十金以上,便得论罪,始仅犯赃五百钱,不得成为罪名也。”(7)膫:《史表》作“瞭”。传写有误。(8)将军:《史表》无“军”字。(9)南阳:膫,初以封次公,复以封毕取。上釐侯次公,表在“舞阳”,此釐侯毕取,表在“南阳”。“舞”,“南”,必有一误。
(1)揭阳:县名。定:人名。《南越传》言“揭阳令史定”,令史合词,则是官名;令史分离,则史为姓。难定。(2)《索隐》“表在南阳”,此格夺“南阳”二字。(3)监:官名。居:姓。翁:字。(4)堵阳:钱大昭曰:湘成即敝屠洛所封,彼注“阳城”,此注“堵阳”,或堵阳旧有阳城之名。故王莽改堵阳曰阳城也。(5)《索隐》言“表在琅邪”,此夺“琅邪”二字。(6)外石:《史表》作“北石”。(7)《史表》在“佐繇王”下,有“斩余善”。(8)济阳:疑作“济南”。
(1)下鄜:《史表》作“下郦”,南阳之郦县。“鄜”字误。左将:官名。(2)南越:《史表》作“东越”,是。(3)正月乙卯:《史表》今作“五月己卯”,是。(4)蓹儿:大约在今嘉兴境内。(5)闰月:闰九月。(6)建成:故东越建成侯,其人名敖,见《两越传》。(7)孙都:《史表》同,《南越传》作“都稽”。(8)居股:《史表》作“居服”,误。参考《南越传》。
(1)王(jiá):《史表》无“王”字。(2)四年:据《史表》,谓元封四年。(3)韩陶:《史表》作“韩阴”。(4)以朝鲜相将:为朝鲜相而将兵。(5)十九年:自元封三年至征和二年,止十八年。(6)十一年:自元封三年到天汉元年,止九年。(7)丁未:《史表》作“丁卯”。是年十一月壬午朔,无丁卯。
(1)一月:《史表》言王恢封在正月,坐罪有四月,与《汉表》异。此“一月”当作“三月”。(2)瓡:即狐,县名。在今山西水和西南。杆:《史表》作“扜”。(3)六月:《史表》作“(建元)六年”,是。“月”为“年”之误。(4)五年:自元封六年至天汉二年,实七年。(5)三年:“三月”之误。(6)太初元年:《史表》作“太初二年”,是。(7)涅阳:南阳之县,非齐。(8)海西:属东海郡。(9)鞠(jū):审讯。
(1)使西域;使西域之莎车,见《流沙坠简考释》。(2)开陵:临淮开县。(3)击车师:“击车师”下,当有“侯”字。(4)不得封年:据《西域车师传》,封于天汉二车。施之勉曰:当在征和三年。(5)商丘:复姓(6)侯:《刘屈氂传》云:成以获反将张光,侯。(7)詹事:成为御史大夫,见《公卿表》。此误。(8)自杀:《公卿表》云,成坐祝诅,自杀。(9)四年:当作“三年”。(10)后二年:当作“后元年”。参考《武纪》。
(1)后二年:当作“后元年”。(2)题:《汉纪》作“踶”,蹋也。张富昌足蹋开户以救太子,故封釐侯。(3)邘:《汉纪》作“抱”。李寿抱解太子,故封抱侯。(4)三年:征和三年。(5)江喜:《史表》作“江德”,《公卿表》、《田广明传》等同。“喜”为“德”之误。(6)二年:此二字衍文。此处阙文。据《昭纪》元凤四年“太常■阳侯德免为庶人”。德自征和二年至元凤三年,在位十四年。(7)六年:疑为元凤六年。
(1)《史表》作“捕淮阳反者公孙勇等,侯”。(2)此失书不害在位年数及薨年。《公卿表》云,武帝后元二年,不害为太常,六年,坐教文庙风发瓦免。其薨当在本始元年之前。(3)圣嗣:据《昭纪》、《霍光传》,侯圣本始元年与议定策益封。其嗣当在始元六年至本始元年间。(4)侯:《田广明传》云,昌也以捕公孙勇,侯。(5)丞父:上文作“承父”。丞、承,一也。
(1)秺:济阳之县。(2)莽何罗:莽通兄弟。本姓马。据传明德马后恶其先人有反,易姓莽。(3)记载有。据《昭纪》、《霍光金日传》,此表当“始元元年九月丙子封”。(4):《史表作“弘”。(5)常:本书卷六十八《金日传》作“当”。(6)七月:《昭纪》作“十月”,是。是年十月己亥朔,甲子为廿六日。下宜城、弋阳、高利三侯皆“七月甲子封”,与此同。(7)济阳:建平乃沛郡之县,非济阳。(8)梁王:刘永。(9)假稻田使者:燕仓。(10)些十字,乃下文“侯安”行中语,倒入于此。其原封盖千三百户。(11)济阴:宜城乃济南之县,非济阴
(1)弋阳:汝南之县。(2)《史表》作“以故上林尉捕格谋反者左将军上官桀,杀之便门,封为侯,二千户”。(3)三十二年:自初元二年至河平二年,止二十一年。(4)王山寿:《史表》作“王山”,《昭纪》作“王寿”。(5)十四年:自元凤元年至地节四年,实十五年。(6)四年:本始三年至元康二年,实八年。
(1)武当:南阳之县。(2)七百五十九户:《史表》作“千三百户”。(3)嗣子:据《傅介子传》,其子名敞。(4)壮侯:《传》作“壮武侯”。(5)二年:当作“三年”,参考本传。(6)四十九年:自河平四年至建武四年。凡五十三年。(7)爱戚:山阳之县。赵长年:《史表》作“赵成”。《索隐》,《汉表》作“赵长平”。
(1)十二年:五凤元年至建始三年,凡二十八年。(2)淮阳:《索隐》“表在临淮”,与此异。(3)佞邪:指请尊定陶太后。(4)三年:当作“二年”。景祐本作“二年”,是。(5)博阳:汝南之县。(6)都成:《霍光传》作“都城”。《索隐》云“志属颖川”。案颖川无此县。《地理志》山阳郡有成都侯国。(7)戴侯杨:据,《传》,王莽诛饮,更封涉子(安上次子敞生涉)汤为都成侯,即此戴侯杨。杨、汤,形似而误。
(1)四十一年:自元康四年至建始元年,止三十一年。“四”字误。(2)三年:《宣纪》作“二年”,是。据《宣纪》,安元、归德二侯,同时封。(3)十一年:自神爵二年至黄龙元年,凡四十二年。(4)钱大昭曰:此当下一格。(5)慎:汝南之县。(6)二十六年:“六”当作“七”。(7)信成:《匈奴传》作“新城”。五定:《匈奴传》作“乌厉屈”。乌厉屈,乃乌厉温敦之子。(8)据《匈奴传》,乌厉屈(王定),乃呼速累(官号)乌厉温郭之子、左大将。夏燮曰:“所谓乌桓屠募单于者,疑即呼速累单于之异名。(9)细阳:汝南之县。
(1)“厉温敦”之上脱一“乌”字。(2)呼连累:当作“呼速累”。匈奴官号。单于:疑误。(3)义成:沛郡之县。(4)元年:百衲本、殿本作“二年”,是据上下文亦当推定为“二年”。(5)冷广:师古曰:“冷,音零”陈直曰:西汉“冷”与“冷”为性,颜师古音冷为零,混泠、冷为一姓,或唐时写本“冷广”为“泠广”也。(6)湿沃:千乘之县。
(1)李谭:陈直曰:“《成帝纪》:‘永始三年,李谭以剑格杀尉氏男子反者樊并,同时封侯者五人。’本表仅有李课、称忠,钟祖,訾顺四人,表少一人,当有漏纪。(2)“尉氏男子”疑在“反者”之下。(3)永始四年七月:据《成纪》,事在永始四年十一月(钱大昕说)。己巳:当作“己酉”,下新山、童山、楼虚三侯都是永始三年十一月己酉。夏燮以为不误。(4)十三年:永始三年至元寿二年,实十四年。(5)新山:琅邪之县。(6)七月:“十一月”之误。(7)楼虚:亦作“杨虚”,平原之县。(8)七月:当作“十一月”。(9)安平:当作“安成”,即王崇(苏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