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范蠡①(附文种)
范蠡和越之灭吴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相传,范蠡早年倜傥不群,不为人所知。文种,为宛令,遣吏奉谒。吏还,说范蠡是当地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文种亲自往见,抵掌而谈。后来,他们都到了越国,在越王勾践最困难的时期,通力合作,复兴了越国,灭了吴国。范蠡是一位战略思想家。文种在具体的军事政治上为越王出了力。《汉书·艺文志》兵书权谋类有“范蠡二篇”,“大夫种二篇”,这两书都早已失传。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继位的第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治兵,将以伐越,想抢先一步下手。范蠡劝他不要轻易用兵。范蠡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范蠡是从战略思想的高度,特别是从“持盈”的道理上,结合越国的实际,阐述吴之不可伐。他所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他所谓“守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
勾践没有听范蠡的话。两国交战的结果,是越军被打得大败,只剩下五千人,困守会稽。勾践喟然长叹,说:我这样就完了吗?文种说:“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后来都称王称霸。这样看来,眼下的困难也不一定不是来日之福。”勾践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般田地,你看怎么办。”范蠡说:“君王难道忘记了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吗?”范蠡提出了定倾的具体办法;“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勾践听了范蠡的话,派文种入吴请和,遭到吴王的拒绝。勾践打算杀妻子,燔宝器,以五千人触战以死。文种劝阻勾践说:“吴太宰噽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文种受命,以美女宝器买通吴倖臣太宰噽,噽引文种见吴王,说:“希望大王赦勾践,勾践将把所有的宝器奉献。不幸勾践得不到吴王的赦免,他将杀了他的妻子,毁了他的宝器。他的五千人也要拚命战斗,也一定得到相当的代价。”他这一番又软又硬的话,加上太宰噽从中说合,吴王也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罢兵而归。此后,勾践及其臣民,在吴的干预下,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屈辱生活,但毕竟克服了亡国的危机,并为日后越国的复兴保存了一定的力量。
勾践想使范蠡治理国政。范蠡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勾践以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相传,范蠡是随勾践同到吴国为质的,君臣共处奴役的生活,达三年之久。
约在公元前490年,范蠡由吴归国,君臣共论兴国大计。勾践重新提出来“节事”的问题。范蠡说:“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彊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范蠡的话,主要是说,土地是万物之本;农事做得好,可以生长万物,有名有利,美和恶都可以各尽其用;天时的掌握和农事的进行,都要适度,不可勉强;男女都要劳动,避免灾害,开辟田野,充实仓库,使民众殷附,没有游手好闲之人。必须知道天地的长数,才可收到可靠的生气。范蠡的话,非农业无立国之本,也是他复兴越国的基本国策。勾践很赞许这个国策,甚至于说: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文种是范蠡认为最能推行这种政策的人,他称赞文种执政可以“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勾践君臣在国策上的一致,使越的复国活动取得显著的成效。
公元前482年,是勾践由会稽山归国的第七年。这一年,吴国农业欠收,夫差还决定起师北征以与齐晋争霸中原。吴军北上的消息传来,勾践和范蠡商议吴国师出国空,是一个好时机。依照范蠡的计谋,等到吴军完全到黄池之后才行动。于是下决心把二十年积聚的兵力:善于水战的士兵二千,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近卫军士六千,军官千人,分成三路。由范蠡、后庸领兵取海道入淮,断绝北去的吴军归路。由畴无余、讴阳从吴国南境直逼姑苏。吴军被打得大败。吴太子友等三将被俘。越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的船只。吴王夫差闻讯后,率师南归,向越求和。越国自度还不能一举灭吴,也答应言和,而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①。
公元前478年,越国已了解到吴国“大荒荐饥,市无赤米,国廪空虚,其民必有移徙之心,寒就蒲蠃于东海之滨。”军队也在北上伐齐抗晋等战役中消耗了精锐。于是,越王勾践在大会臣民决定谋划灭吴之后,向吴进军。
越军进至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的南岸,与吴军夹军对峙。越国军分左右两翼,组成钳形攻势。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夜晚命左军衔枚溯江上至五里处待命,命右军踰江五里处待命。夜半左、右军涉江,全军一齐鼓噪。吴军大骇,他们亦分左、右军出来抵御。勾践的中军趁机潜行渡江,从中间突击。吴军大败。越军三战三捷,直至姑苏城下,占据所到之地。吴国的军事力量土崩瓦解②。
越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很快打到城下。吴国城池毕竟经过多年经营,十分巩固,一时没被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过了两年,吴国终于城门不守。公元前473年越军攻进吴都。夫差率众逃至姑苏台上越军重重围困。夫差只得派王孙雒袒衣膝行至勾践面前说:往日我在会稽得罪了您,不敢违命同您结好,现在您来惩治我的罪过,我唯命是听,希望也象那时一样,允许我长为越王臣虏。勾践也有些不忍,打算接受这个请求。范蠡当即说:“君王,您忍辱受苦二十多年,为了什么?现在不能抛弃前功。”于是回绝王孙雒说:“往日是上天把越赐予你吴国,你们不要,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一再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说:“越王已命我处理此事了,请使者回去,否则就得罪了!”王孙雒流着眼泪而去。
越王勾践灭吴后,也北上会诸侯,号称霸主。
范蠡的隐退
范蠡事越王勾践,苦身深谋二十多年,终于灭吴。越王置酒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乐师们作曲歌颂功德。在欢悦气氛中,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猜中了勾践只爱土地,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国家安定以后,也永无满足之日。范蠡于是决定要离开勾践。在将离开以前,他对文种说:越王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又写信告诉他:“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嘴,鹰眼狼步,可与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范蠡的这一套说辞,文种还是不信。
范蠡向越王辞行,越王流下眼泪说:“你走了,叫我靠谁?你留下,我可以与你分国:你真走了,我将杀了你的妻子。”范蠡坚决要走。他说:“我听人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了也不被人猜疑,内心也不自欺。我既然走了,我妻子犯什么罪呢?”于是,范蠡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烟水之中,人们都不知他的去向。不出他的预言,越王还是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比拟他仍同自己在朝夕论政。
范蠡走后,旧时的同僚,有的走,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不大上朝。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意,将谋反。文种向勾践解释,说现在没有多大事情,用不着多操心,所以怠于政事。勾践听了,总是抑郁不乐。这时,鲁哀公想借越兵伐三桓,文种勾践之间意见也不一致。过了一年,勾践向文种索取他过去说过的九九之策,说已经用了三策,剩下的还有六策,应该拿出来。勾践随即赐文种以属镂之剑。文种仰天哀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的罪囚,后世的忠臣当以我为鉴。于是伏剑自杀。
范蠡在东海之滨,治产业,有积蓄。然后,浮海至齐。他慕伍子胥的忠直,叹为夫差所杀,于是取名鸱夷子皮,取子胥鸱夷浮江之意。
范蠡父子在齐国从事农商结合的产业,积蓄数十万,尽散于亲友邻居。后转移到中原交通枢纽的定陶,故范蠡又号陶朱公。其中男因罪拘囚在楚,他欲派小男去楚救之,可大男自告奋勇前去。大男将千金送给范蠡好友庄生,再归还,作为信任的抵押。庄生入见楚王,说今夜某星座预示灾异,王若施德,可以消除。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钱之府(示节俭)。可是这时其他官员也接受了朱公大男私贿的黄金,纷纷报讯,说他弟弟得救了,因为楚王封三钱之府,照例就要大赦。大男得讯见事已成功,何必丢掉千金,又去见庄生,说弟弟将获赦。庄生知其意,退回黄金。长男取金,高兴而去。庄生却认为受骗,再见楚王告以将大赦的传言。楚王因被人察觉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怒,立即处治罪犯。朱公中男被判处死刑。结果,大男为弟弟奉丧而归。
母亲和众多乡亲甚为悲哀,惟陶朱公却说:“我早就预料结果如此。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小儿子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小儿子去办。这是事物的道理,没有什么可悲伤的。”
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有这个故事,也许带点寓言性,但当非完全虚构。这可见范蠡的远见,跟他在政治上的去留,治产业的生财有道,都是一致的。
①本篇取材,基本上见于《国语·越语》上、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如别无所据,不一一注明。
①《左传》,哀公十三年。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
范蠡和越之灭吴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相传,范蠡早年倜傥不群,不为人所知。文种,为宛令,遣吏奉谒。吏还,说范蠡是当地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文种亲自往见,抵掌而谈。后来,他们都到了越国,在越王勾践最困难的时期,通力合作,复兴了越国,灭了吴国。范蠡是一位战略思想家。文种在具体的军事政治上为越王出了力。《汉书·艺文志》兵书权谋类有“范蠡二篇”,“大夫种二篇”,这两书都早已失传。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继位的第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治兵,将以伐越,想抢先一步下手。范蠡劝他不要轻易用兵。范蠡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范蠡是从战略思想的高度,特别是从“持盈”的道理上,结合越国的实际,阐述吴之不可伐。他所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他所谓“守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
勾践没有听范蠡的话。两国交战的结果,是越军被打得大败,只剩下五千人,困守会稽。勾践喟然长叹,说:我这样就完了吗?文种说:“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后来都称王称霸。这样看来,眼下的困难也不一定不是来日之福。”勾践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般田地,你看怎么办。”范蠡说:“君王难道忘记了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吗?”范蠡提出了定倾的具体办法;“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勾践听了范蠡的话,派文种入吴请和,遭到吴王的拒绝。勾践打算杀妻子,燔宝器,以五千人触战以死。文种劝阻勾践说:“吴太宰噽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文种受命,以美女宝器买通吴倖臣太宰噽,噽引文种见吴王,说:“希望大王赦勾践,勾践将把所有的宝器奉献。不幸勾践得不到吴王的赦免,他将杀了他的妻子,毁了他的宝器。他的五千人也要拚命战斗,也一定得到相当的代价。”他这一番又软又硬的话,加上太宰噽从中说合,吴王也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罢兵而归。此后,勾践及其臣民,在吴的干预下,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屈辱生活,但毕竟克服了亡国的危机,并为日后越国的复兴保存了一定的力量。
勾践想使范蠡治理国政。范蠡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勾践以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相传,范蠡是随勾践同到吴国为质的,君臣共处奴役的生活,达三年之久。
约在公元前490年,范蠡由吴归国,君臣共论兴国大计。勾践重新提出来“节事”的问题。范蠡说:“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彊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范蠡的话,主要是说,土地是万物之本;农事做得好,可以生长万物,有名有利,美和恶都可以各尽其用;天时的掌握和农事的进行,都要适度,不可勉强;男女都要劳动,避免灾害,开辟田野,充实仓库,使民众殷附,没有游手好闲之人。必须知道天地的长数,才可收到可靠的生气。范蠡的话,非农业无立国之本,也是他复兴越国的基本国策。勾践很赞许这个国策,甚至于说: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文种是范蠡认为最能推行这种政策的人,他称赞文种执政可以“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勾践君臣在国策上的一致,使越的复国活动取得显著的成效。
公元前482年,是勾践由会稽山归国的第七年。这一年,吴国农业欠收,夫差还决定起师北征以与齐晋争霸中原。吴军北上的消息传来,勾践和范蠡商议吴国师出国空,是一个好时机。依照范蠡的计谋,等到吴军完全到黄池之后才行动。于是下决心把二十年积聚的兵力:善于水战的士兵二千,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近卫军士六千,军官千人,分成三路。由范蠡、后庸领兵取海道入淮,断绝北去的吴军归路。由畴无余、讴阳从吴国南境直逼姑苏。吴军被打得大败。吴太子友等三将被俘。越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的船只。吴王夫差闻讯后,率师南归,向越求和。越国自度还不能一举灭吴,也答应言和,而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①。
公元前478年,越国已了解到吴国“大荒荐饥,市无赤米,国廪空虚,其民必有移徙之心,寒就蒲蠃于东海之滨。”军队也在北上伐齐抗晋等战役中消耗了精锐。于是,越王勾践在大会臣民决定谋划灭吴之后,向吴进军。
越军进至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的南岸,与吴军夹军对峙。越国军分左右两翼,组成钳形攻势。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夜晚命左军衔枚溯江上至五里处待命,命右军踰江五里处待命。夜半左、右军涉江,全军一齐鼓噪。吴军大骇,他们亦分左、右军出来抵御。勾践的中军趁机潜行渡江,从中间突击。吴军大败。越军三战三捷,直至姑苏城下,占据所到之地。吴国的军事力量土崩瓦解②。
越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很快打到城下。吴国城池毕竟经过多年经营,十分巩固,一时没被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过了两年,吴国终于城门不守。公元前473年越军攻进吴都。夫差率众逃至姑苏台上越军重重围困。夫差只得派王孙雒袒衣膝行至勾践面前说:往日我在会稽得罪了您,不敢违命同您结好,现在您来惩治我的罪过,我唯命是听,希望也象那时一样,允许我长为越王臣虏。勾践也有些不忍,打算接受这个请求。范蠡当即说:“君王,您忍辱受苦二十多年,为了什么?现在不能抛弃前功。”于是回绝王孙雒说:“往日是上天把越赐予你吴国,你们不要,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一再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说:“越王已命我处理此事了,请使者回去,否则就得罪了!”王孙雒流着眼泪而去。
越王勾践灭吴后,也北上会诸侯,号称霸主。
范蠡的隐退
范蠡事越王勾践,苦身深谋二十多年,终于灭吴。越王置酒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乐师们作曲歌颂功德。在欢悦气氛中,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猜中了勾践只爱土地,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国家安定以后,也永无满足之日。范蠡于是决定要离开勾践。在将离开以前,他对文种说:越王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又写信告诉他:“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嘴,鹰眼狼步,可与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范蠡的这一套说辞,文种还是不信。
范蠡向越王辞行,越王流下眼泪说:“你走了,叫我靠谁?你留下,我可以与你分国:你真走了,我将杀了你的妻子。”范蠡坚决要走。他说:“我听人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了也不被人猜疑,内心也不自欺。我既然走了,我妻子犯什么罪呢?”于是,范蠡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烟水之中,人们都不知他的去向。不出他的预言,越王还是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比拟他仍同自己在朝夕论政。
范蠡走后,旧时的同僚,有的走,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不大上朝。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意,将谋反。文种向勾践解释,说现在没有多大事情,用不着多操心,所以怠于政事。勾践听了,总是抑郁不乐。这时,鲁哀公想借越兵伐三桓,文种勾践之间意见也不一致。过了一年,勾践向文种索取他过去说过的九九之策,说已经用了三策,剩下的还有六策,应该拿出来。勾践随即赐文种以属镂之剑。文种仰天哀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的罪囚,后世的忠臣当以我为鉴。于是伏剑自杀。
范蠡在东海之滨,治产业,有积蓄。然后,浮海至齐。他慕伍子胥的忠直,叹为夫差所杀,于是取名鸱夷子皮,取子胥鸱夷浮江之意。
范蠡父子在齐国从事农商结合的产业,积蓄数十万,尽散于亲友邻居。后转移到中原交通枢纽的定陶,故范蠡又号陶朱公。其中男因罪拘囚在楚,他欲派小男去楚救之,可大男自告奋勇前去。大男将千金送给范蠡好友庄生,再归还,作为信任的抵押。庄生入见楚王,说今夜某星座预示灾异,王若施德,可以消除。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钱之府(示节俭)。可是这时其他官员也接受了朱公大男私贿的黄金,纷纷报讯,说他弟弟得救了,因为楚王封三钱之府,照例就要大赦。大男得讯见事已成功,何必丢掉千金,又去见庄生,说弟弟将获赦。庄生知其意,退回黄金。长男取金,高兴而去。庄生却认为受骗,再见楚王告以将大赦的传言。楚王因被人察觉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怒,立即处治罪犯。朱公中男被判处死刑。结果,大男为弟弟奉丧而归。
母亲和众多乡亲甚为悲哀,惟陶朱公却说:“我早就预料结果如此。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小儿子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小儿子去办。这是事物的道理,没有什么可悲伤的。”
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有这个故事,也许带点寓言性,但当非完全虚构。这可见范蠡的远见,跟他在政治上的去留,治产业的生财有道,都是一致的。
①本篇取材,基本上见于《国语·越语》上、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如别无所据,不一一注明。
①《左传》,哀公十三年。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