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册)

第十四 节石油天然气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十四节 石油天然气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国家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有关石油天然气的文献记载。《汉书·地理志》称:“高奴有洧水,(肥)可■”①。高奴即今陕西延长一带,这里后来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处油田。洧水是今延河的一条支流。这里的石油,埋藏较浅,地表经过长期的侵蚀,石油渐渐露出,并在河水携带下,漂浮水面,从而被人们发现。当时人们已知道石油的可燃性,并按其状称之为“肥”。此后又发现甘肃酒泉的石油。《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延寿”刘昭注引《博物记》说,那里的石油“如煮肉洎,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不可食,……谓之石漆”。

  石油天然气埋藏在地下,它的开发利用,与凿井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凿井技术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氏族时期,已有人工开凿的井。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经验的长期积累,人们凿井技术也向前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为凿井技术开辟了新的道路。春秋时期我国开凿的井,深度有的已超过800英尺①。战国后期(公元前255—前251年),在李冰的带领下,四川广大地区开始穿盐井、诸陂池②,为地质凿井和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最早开始地质凿井的巴蜀地区,恰好是石油天然气的富集区。人们起初并不是为了开凿油气井,而是在挖凿盐井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石油天然气。有人甚至认为天然气井就是盐井③,这与世界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的初次开发有着共同特点。

  如果说秦汉时对石油的开发,仅限于油苗发现阶段,那么,大量史料表明,当时人们对天然气这种新能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已达到较高水平。最初的天然气井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火井”。四川临邛县的天然气井是我国记载较早的天然气井之一④。《华阳国志·蜀志》提到:“孝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这说明西汉宣帝时临邓已广开盐井,在这基础上发现临邛“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跃数十里。”又据刘敬叔《异苑》卷四载:“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可知临邛天然气井最晚应始于宣帝之后,“汉室之隆”的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光武中兴”这一阶段,即公元25—54年。人们很快根据天然气的可燃性,把它用于照明,“以竹筒盛其光,可拽行终日不灭也”①。因为天然气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大,温度高,比干柴、木炭等燃料的性能优越,所以人们把它用于煮盐生产。天然气井是开凿盐井的副产品,同时也促进盐业生产的发展。四川成都西门外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提供了当时人们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景。五口大锅,并排置于灶上,在灶门处排列着三、四根管线,直通锅底,这些并排的管子,输送天然气,供盐锅下燃烧用以煮盐②。另外,邛崃县花牌坊出土的另一块画像砖也表明,汉代我国劳动人民已开始利用天然气煮盐③。用天然气煮盐,蒸发快,收效大。据《后汉书·郡国志》“蜀郡”“临邛”刘昭注引《蜀都赋》注云:“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耳。”此外,《华阳国志》、《四川总志》等书也有同样的记载④。这些资料表明,中国人不仅创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天然气井,而且最早利用天然气从事盐业生产。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征服天然气的国家,并以此为能源,为世界科技史和能源开发史谱写出光辉灿烂的篇章。

  天然气井是钻凿水井和盐井过程中发现的。它的燃烧现象,曾使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先民为之迷惑。《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祠天封苑火于鸿门”。同书《地理志》中亦有“西河鸿门县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中出”的记载。另外,应劭在《地理风俗记》中亦提及訚阴县火井庙①。上面所提到的鸿门、訚阴即今陕西省神木县一带,属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北边缘,这一带出现天然气苗是极可能的。古代先民最初接触到天然气时,认为地下冒火是神的表现,所以建庙立祠,以示恭敬。像这样对天然气井的崇拜,并非仅见于中国。《马可·波罗游记》中同样记载中亚地区的拜火教徒对巴库天然气井顶礼膜拜的场面。天然气燃烧,有时极为恐怖,火焰高达数十米,面对面目狰狞的熊熊烈火,我国先民并没有单纯地、一味地敬奉它,而是利用它的特性为人类造福,使人们生产生活得以改观。

  天然气井以其神奇的出现,壮观的燃烧和广泛的应用,为文人骚客提供歌咏的极好题材。《蜀都赋》中盛赞天然气井,把它与铜梁、金堂、龙湫相媲美,当作蜀地名胜,其后人们对天然气的歌咏更是接续不绝。

  

  ①见王先谦《汉书补注》。

  ①(美)维斯里·欧文:《石油发现者的历程》(英文版)。

  ②《华阳国志·蜀志》。

  ③《文选》引左思《蜀都赋》刘逵注。

  ④见《后汉书·郡国志》“蜀郡”“临邛”刘昭注引《博物记》及《蜀都赋》注。

  ①《华阳国志·蜀志》。

  ②见(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版)第四卷第二分册图396的说明文字。

  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第308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④《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四川总志》记载:“井有水火,取井火煮水,一斛得盐五斗,家火煮之则盐少。”

  ①《地理风俗记》:“訚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火井庙,火从地中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