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

第二节 王导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二节 王导① 身 世

  西汉时期,琅邪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住着一家王姓大族。远祖王吉好学明经,西汉宣帝时征为博士、谏议大夫,出任益州刺史。从此,王家渐渐发迹,子孙代代为官。传至第八代,王家又出了个远近知名的孝子,名王祥。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王祥扶老携幼,举家南迁庐江,隐居二十余年,直到后母谢世后才出来做官,其时已年近六十。因为他出身高门,又以孝道扬名,故官运亨通,从扬州别驾很快升为大司农,晋武帝时官拜太保,荣登三公高位,进爵睢陵公。弟王览也先后作过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宗正卿、光禄大夫等高官,赐爵即丘子。西晋末,王祥族孙王衍又累官至司徒、司空、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西晋一朝,王氏家族冠冕盛门,声势显赫。

  王导乃王览之孙,王裁之子,是王氏大族中的第十代。

  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名阿龙,从小有远见,才智出众,度量宏大。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见他相貌不凡,惊奇地对他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真是将相之才!”初袭祖父爵位即丘子,司空刘寔推荐他为东阁祭酒,朝廷让他作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都谢绝了。后来,作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军事参谋。

   投靠司马睿

  王导自幼跟随父兄周旋于司马氏皇室之间,与琅玡王司马睿的关系尤为密切。晋惠帝时,皇室内部爆发了一场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王导知天下将乱,遂一心推奉司马睿,暗怀中兴晋室之志,司马睿对王导也特别器重,两人如同挚友。当时洛阳战火纷飞,一片混乱,王导多次劝司马睿离开洛阳,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不久,司马越命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出镇下邳。司马睿求之不得,立即请王导担任司马,委以军事。王导尽心竭力,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永嘉初年,司马越又以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业。司马睿以安东司马王导为谋主,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事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联合南北士族

  司马睿移镇建业后,三吴的大族豪强都不肯依附,过了一个多月,士大夫们一个都没来,王导十分忧虑。正在这时,王敦来到建业,王导赶紧与他商量说:“琅玡王虽有很高的仁德,但是知名度不高。兄的威风远扬,应该予以匡助!”三月三日这天,王导利用司马睿要去水边观禊的机会,精心准备了一副肩舆,让司马睿高高坐在上面,派人抬着,两旁排列仪仗,自己与王敦等名流骑着骏马紧紧跟随,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三吴大族中的代表人物纪瞻、顾荣等人目睹此状,又惊又惧,一齐拜倒道旁。王导趁机向司马睿献计:“顾荣、贺循在本地最有名望,应该引荐他们出来作官,以结纳人心。这俩人来了,其它人就没有不来的了。”司马睿立即派王导亲自拜访顾荣、贺循,二人皆应命而至。于是,以贺循为吴国内史,以顾荣为军司马、加散骑常侍,凡军府中的大事,都与他们商量。果不出王导所料,顾荣、贺循出仕后,三吴的大族豪强纷纷投靠司马睿。

  王导又带头与江东士族联姻。他曾向陆玩请婚,陆玩却说:“小地方长不出大松柏,香的薰草和臭的莸草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我陆玩虽然不才,也决不首先做乱伦的事。”王导只好作罢。陆玩拒绝与王氏联姻,也许是三吴习俗所致,也许是对这批亡国失守之士的藐视和戒备,或者兼而有之,反正王导这次碰了个软钉子。但王导并不灰心,仍坚持与陆玩往来。一次,陆玩到王导家作客,王家用北方人爱吃的酪浆招待客人,陆玩吃得稍微多了些,回去后就病倒了。第二天,陆玩致书王导,信中说:“仆虽吴人,几为伧鬼。”①“伧”、“伧父”、“伧鬼”是南人对北人的蔑称,陆玩之言颇为幽默,也未必认真,但却不无轻鄙之情。王导是中原人士,不通三吴方言,为了加强与江东人士的感情联络,常常自学吴语。名士刘惔第一次见王导,时值盛暑,只见王导在自家客厅里光着膀子,用腹部在弹棋盘上熨来熨去,自言自语地说:“何乃渹!”②“何乃渹”是三吴方言,意思是“真凉快!”刘惔访问归来,有人问:“王公这人怎么样?”刘惔风趣地回答:“没有别的不同,只听到他在讲吴语。”在王导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江东士族的思想感情也逐渐转变过来,成为支持司马氏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

  永嘉五年(311)六月,汉国大将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杀王公以下士民三万余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战乱之中。为了躲避战乱,中原士民渡江而南的占十分之六七,王导劝司马睿从中收罗有道德才能的人,与他们共图大事。司马睿听从了王导的建议,一次就辟举掾属一百多人,时人称之“百六掾”。刁协、王承、卞壶、诸葛恢、陈頵、庾亮等人都是这次被辟举的,后来在东晋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当时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荆扬二州,户口殷实;但形势异常复杂,政局不稳,流民问题严重,王导为政务在清静,每每规劝司马睿要“克己励节,匡主宁邦”。司马睿初镇建业时,嗜酒废事,王导劝他不要喝了,司马睿请求再喝一次,喝完后,把酒杯翻过来往桌上一扣,从此戒了酒,以示励精图治。王导又提出四条重要建议:“接纳士人要谦虚,日常开销需节俭,为政要力求清静,南北之人应安抚。”司马睿把这四条作为施政方针,从而逐渐赢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王导的威望越来越高,朝野人士无不倾心,都尊称他为“仲父”。桓彝初过江时,见司马睿力量微弱,对周说:“因为中原战乱,我来这里是想找条活路,想不到这等寡弱,将来怎能成就大事!”于是终日忧惧,心中闷闷不乐。后来,桓彝去看望王导,俩人畅谈世事,回来后高兴地对周说:“刚才见了管夷吾(管仲),再也不用发愁了!”南渡的北方士族,每到空闲日子,便相邀出城登新亭游宴,新亭临江,风景秀丽,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长吁短叹地说:“风景不同啊!举目有江、河之异。”众人一听,相对无言,潸然泪下。王导脸色一变,厉声地说:“应当并力扶助王室,克复神州,怎能作楚囚相对而泣!”大家只好收住眼泪,齐声道歉。司马睿有了王导作辅,可谓如鱼得水。一次,他从容地对王导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王导回答说:“过去秦皇无道,老百姓讨厌乱政,以致农民暴动,诸侯并起。汉代与民休息,倡导‘无为’政治,故能由乱到治。自曹魏以来,直至太康之际,公卿世族,比豪斗富,政治败坏,不遵法度;上自王公,下至士人,无不贪于安乐,遂使奸邪之人有隙可乘。大王正要建立不世功勋,如同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必有管仲、乐毅之类的贤相、猛将存在,岂是小小的王国臣僚所能事前揣测议论的。愿大王深谋远虑,广择贤能。顾荣、贺循、纪瞻、周都是江南的杰出人物,愿待以优厚礼遇,江东就安定了。”

  司马睿称晋王,以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不久,又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随后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王导以为大将军王敦已经统领六州军事,故辞去了中外都督。

  其时,司马睿忙于削平江南割据势力和镇压流民起义,征战不息,学校未立,王导上表称: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

  自顷皇纲失统,颂声不兴,于今将二纪矣。……先进忘揖让之容,后生唯金鼓是闻,干戈日寻,俎豆不设,先王之道弥远,华伪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谓也。殿下以命世之资,属阳九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诚能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今若事遵前典,兴复道教,择朝之子弟并入于学,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化成俗定,莫尚于斯。司马睿采纳了这一建议。

   “王与马共天下”

  建兴四年(316)十一月,长安失守,愍帝被俘,西晋灭亡。并州刺史刘琨速派长史温峤奉表南来,劝司马睿作皇帝。次年六月,温峤抵达建康,目睹江左草创,法度未立,深感忧虑。温峤立刻去见王导,诉说愍帝遭囚禁,宫庙被焚毁,皇陵被挖掘的惨象,颇有亡国之痛,说着说着,不禁痛哭失声起来,王导与他对哭。诉说完毕,俩人又谈了一阵中兴大事,相互结为知己。告别王导,温峤兴奋地对人说:“江左自有管夷吾,我现在不必再忧虑了!”从此,他留住建康,助司马睿中兴王业。

  太兴元年(318)三月,晋愍帝被杀的消息传到建康,南北士族纷纷上表劝进,司马睿即皇帝位,是为元帝。元帝登基那天,鸣钟击玉,百官陪列,大典隆重。元帝命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坚决不答应,再三推辞说:“如果太阳与地上的万物等同,老百姓怎能得到阳光的普照!”元帝只好作罢。

  元帝自出镇江左以来,王敦、王导同心拥戴,出力最多;元帝也推诚相见,委以重任,让王敦总征讨,掌管全国军事;让王导总机要,总管朝政;王氏子弟布满朝廷,显要无比。当时人形容这种局面说:“王与马,共天下。”王敦自以为名声大,又在江左立有大功,统兵在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二,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①。根本不把司马氏皇帝放在眼里。元帝又怕又恨,与王氏的关系日渐紧张起来,为了对付王氏,以防不测,乃引刘隗、刁协等人为腹心,削夺了王氏的部分权力,对王导也渐见疏远。中书郎孔愉替王导说情,称赞王导忠诚贤明,有辅佐的功勋,应当委以重任,但元帝听不进去,反把孔愉贬为司徒左长史。王导本人尚能正确对待,守分自安,并不计较,有识之士都赞扬王导姿态高,能屈能伸。而王敦却愤愤不平,由猜疑发展到仇怨,与皇室矛盾渐趋激化。王敦的亲信钱凤、沈充为人阴险狡诈,善于拍马逢迎,得知王敦有不臣之心,趁机从中煽风点火,出谋画策,更促使事态的恶性发展。王敦上疏朝廷,替王导鸣冤叫屈,言辞之间充满怨望。奏章被王导看到,封好退了回去。王敦二次上书,这次却落到了元帝手中,元帝连夜把皇叔谯王司马丞召来,出示奏章,说:“近年来,王敦的位望也该满足了,仍贪得无厌,言语如此傲慢,该怎么办?”司马丞回答得很干脆:“陛下不早点杀掉他,大祸将要临头。”刘隗也来献计,劝元帝派出腹心爪牙出任方面重镇,以遏制王敦。晋元帝立即行动,以司马丞为湘江刺史,镇长沙;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三路兵马对居兵武昌的王敦形成箝制之势。与此同时,王敦也加紧扩充实力,调兵遣将。双方剑拔弩张,内战迫在眉睫。

  王敦的所作所为,加深了元帝对王导的疑忌。御史中丞周嵩劝谏说:“王导一向尽忠竭力,辅佐陛下,以成大业,不要听信个别人的话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迷惑。疏远有旧德的人,使贤佞同列,既有损于陛下以往对王导的大恩,弄得不好还会给将来招来祸患。”元帝醒悟过来,逐渐消除了对王导的疑忌。

   平定王敦之乱

  永昌元年(322)一月,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起兵武昌。元帝急调戴渊、刘隗回师保卫建康。刘隗、刁协趁机劝元帝杀尽王氏,元帝不同意。司空王导得知王敦起兵,慌忙率领堂弟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侍中王侃、王彬及宗族子侄二十余人,每天清晨入朝待罪。因周的申救,元帝使人送还王导朝服,并召见了他。王导慨叹地说:“逆臣贼予,哪朝没有。想不到今日出在我们王家!”元帝拉着王导的手,说:“茂弘,我正要让你代为执掌政令,你这是什么话!”当即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并传下诏令:“王导以大义灭亲,可把我作安东将军时的节拿来给他。”元帝把节交给王导,意味着对他的信赖,但王导未能阻止王敦沿江直下。王敦攻破建康城,杀刁协、戴渊及尚书左仆射周。刘隗逃奔后赵。王敦早有政治野心,当长安失陷,南北士族纷纷向司马睿劝进之际,就想独揽朝政,但又担心司马睿年长而不好摆布,曾想另立一个皇帝,王导没有听从。及攻破建康,王敦责备说:“不听我的话,几乎灭族。”王导仍然不理睬,王敦没办法。敦既得志,拥兵不朝,生杀在手,“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①元帝又急又气,不久忧愤而死。

  明帝即位,王导受遗诏辅政。王敦为了实现篡权野心,把军镇移到离建康不远的姑孰,屯兵于湖,自领扬州牧,日夜与钱凤策划、密谋再次起兵。王导得到消息,立即报告明帝预作准备。正在这时,王敦突然患了重病,王导闻讯,即率兄弟子侄为王敦发丧。众人以为王敦已死,个个精神振奋,斗志倍增。王敦病势越来越重,但仍不死心,遂于太宁二年(324)六月,以兄王含为元帅,命钱凤等人率水陆五万直扑京师,二次举兵作乱。叛军进抵江宁南岸,王导致书王含,信中写道:近承大将军困笃绵绵,或云已有不讳,悲怛之情,不能自胜。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

  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先帝中兴,遗爱在人。圣主聪明,德洽朝野,思与贤哲弘济艰难。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

  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遂,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故省来告,为兄羞之,且悲且惭。愿速建大计,惟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故是竹素之事,岂惟免祸而已。

  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导所统六军,石头万五千人,宫内后苑二万人,护军屯金城六千人,刘遐已至,征北昨已济江万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迫,兄早思之。大兵已奋,导以为灼炟也。①王含接书,并不作答。

  明帝亲率六军迎战,斩钱凤、沈充,败王含,王敦病死,叛乱很快被平息。朝廷论功行赏,封王导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又加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礼遇,王导推辞不接受。

   为政清静

  不久,明帝病重,诏令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及丹阳尹温峤入宫,共同辅佐太子,轮流带兵宿卫宫殿。明帝还特意把皇舅庾亮请到御座上,并提升他为中书令。中书令典掌机要,实权在握。王导见状,心中不是滋味。

  几天后,明帝病逝,太子司马衍五岁即位,是为成帝。即位大典那天,庾太后临朝,群臣奉进御玺,司徒王导却请病假不参加。卞壶当众声色俱厉地说:“王公难道不是国家大臣吗?大行皇帝尚未出殡,嗣皇帝还没有即位,这是臣子请病假的时候吗?”王导得知,只好带病坐车匆匆赶来。

  成帝年幼即位,庾太后临朝称制,虽然大小事情还要请教一下丞相王导,但国家大事都由庾亮一手决定。从此,王导常常请病假不上朝。有一次,王导私下去送郗鉴,卞壶得知,上奏朝廷说:“王导败坏国家法令以徇私情,请免除官爵。”事情虽没有那样做,但却举朝震动。

  王导辅政,以清静为宗旨,“不存小察,弘以大纲”①,优容世家大族。东晋初,法禁宽弛,江东豪强大多藏匿户口作为私家佃客,不向国家纳税服役。山遐为余姚县令,实行严刑峻法,上任八十天就查出私藏人口一万多;大豪强虞喜藏匿的人户最多,按律应当处死,山遐欲绳之以法。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县中豪强恨得咬牙切齿,一齐向王导告状,诉说虞喜有高风亮节,不该受此屈辱,还诬告山遐私造县舍等种种罪名。结果豪强诉胜,山遐被撤职。离职前,山遐写信给顶头上司会稽内史何充,请求留任百日,待彻底查清逃户后,再受朝廷责罚,自己将死而无恨。何充替山遐申辩,也受到连坐免官的处分。建康城内的豪强也很猖獗,有一次,石头城官仓有一百万斛稻米被盗,窃贼都是豪强出身的将领,当局不敢清查,却把看守仓库的主管官吏活活打死便算交差了事。事隔不久,王导派遣八部从事巡视扬州境内各郡县,从事们回京后都来见王导,纷纷汇报郡县长官的得失,唯独顾和一言不发。王导问:“你听到什么了?”顾和回答说:“明公辅政,宁使网漏吞舟,何必听信传闻苛察那些小事。”王导大加赞赏,诸从事面面相觑,若有所失。正因为如此,王导赢得了世家大族的普遍好感。但自庾亮掌权后,一改昔日宽政,实行法治,打击豪强,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引起了社会上层的严重不满,统治集国的内部矛盾又重新激化起来。

   苏峻之乱中的表现

  咸和二年(327)十月,庾亮不顾臣僚劝阻,强行征召历阳内史苏峻到中央任大司农,借以削夺其兵权,消除朝廷隐患。苏峻不从,遂联合豫州刺史祖约共同起兵讨伐庾亮,一场新的动乱爆发了。苏峻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在祖约的配合下,很快挥兵至建康城下,官军连连败绩。庾亮丢盔弃甲,撇下当皇太后的妹妹和外甥小皇帝,匆忙带着三个弟弟狼狈出逃寻阳投奔温峤。次年二月,建康失守,百官奔散,殿省萧然,留下护卫小皇帝的只有王导、陆晔等少数几个大臣。苏峻勒兵入宫,王导抱着小皇帝坐在御座上,侍中褚翜、钟雅及右卫将军刘超等侍立左右,显得正气凛然,叛军不敢上殿。苏峻自封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专断朝政,滥署百官,殴打大臣,裸剥士女,为所欲为,以王导德高望重,仍然让他官居原职而排在自己前面。叛将路永、匡术劝杀尽王导等大臣,苏峻敬重王导,没有同意。苏峻又逼迫成帝迁居石头城,软禁在一间仓屋里,还天天跑来高声叫骂,骂尽各种丑话。王导开始害怕起来,担心大祸临头,这时也顾不得小皇帝了,匆忙带着两个儿子逃到了城外的白石。直到叛乱平息,王导才回到石头城,并让手下人把元帝给他的节拿来,陶侃揶揄地说:“苏武节似乎不是这个样子!”王导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慌忙令人把节收起。

  苏峻之乱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给建康城带来极大的破坏;士民逃散,百业停废、宗庙宫室化为灰尘。面对凋敝残破的景象,不少人建议另迁新都,温峤提出迁都豫章,三吴豪强请求迁都会稽,众说纷纭,莫知所从。王导力排众议,坚持说:“建康,古之金陵,帝王故里,孙仲谋、刘玄德都说‘建康王者之宅’。古代帝王不因丰俭而迁都,如能以农业为根本,节省用度,何必担心凋敝!倘若不重视农业,即便乐土也会变成废墟。而且北寇常常骚扰,钻我们的空子,一旦示之以弱,逃窜到蛮越之地,敌人就会趁虚而入,迁都恐怕不是好办法。现今应特别强调镇之以静,众人的情绪自然就安定了。”大家见他说得在理,就不再提迁都之事了。

  随着形势的渐趋稳定,朝廷内部又出现新的政治格局:陶侃因平叛立有大功而被擢升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州诸军事,权位显著上升。温峤因功而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兴郡公。郗鉴拜为侍中、司空、南昌县公。庾亮自感失职,请求出居外镇,带罪立功,朝廷批准他出为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镇羌湖。王导平叛无功,不升不降,但因他是元帝亲任旧臣、三朝元老,陶侃、温峤、郗鉴又都领兵在外,故被推举留京辅佐成帝,重新执掌朝政。

  王导二次上台,继续推行宽政,“务存大纲,不拘细目。”①湘州刺史卞敦在苏峻之乱中作壁上观,既不出兵勤王,又不供给军粮,朝廷颠复,坐观成败,按律应当革职治罪。王导以“丧乱之后,宜加宽宥”为由,调卞敦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卞敦装病不肯去,又调任光禄大夫、负责少府。后将军郭默假传圣旨,擅杀江州刺史刘胤,王导害怕郭默不好制伏,反而宣布大赦天下,下令把刘胤的首级割下来挂在朱雀桥上示众,并任命郭默为西中郎将、江州刺史。陶侃闻知大怒,致书王导说:“郭默杀方州,即用为方州;害宰相,便为宰相乎?”即日上表朝廷,请求发兵讨伐。王导答书说:“默居上游之势,加有船舰成资,故苞含隐忍,使其有地。一月谮严,足下军到,是以得风发相赴,岂非遵养时晦以定大事者邪!”①陶侃看完信后冷笑说:“这是遵养时贼啊!”王导自知措置失宜,只好令人收起刘胤首级,命庾亮协助陶侃进讨,斩郭默于寻阳。王导所任将领赵胤、贾宁等人,又个个都不奉公守法。凡此种种,使大臣们担心起来,陶侃甚至想起兵废黜王导,因郗鉴反对而未能实现。

   晚 年

  这时,成帝已长到十几岁了,但每次见到王导都要下拜,给王导的手诏则称“惶恐宫”,中书作诏则称“敬问”。每次去王导府上,都要拜王导的妻子曹氏,如同王家的儿孙一样。王导晚年患有手足麻木症,行动不方便,有时不能上朝,成帝就率领群臣来到王导府上宴饮,尽欢而散,然后命人用车把他接进宫去。侍中孔坦看不下去,秘密上表成帝,认为皇帝不宜向臣下跪拜。王导闻知,气愤愤地说:“我王茂弘老朽了,如象卞望之(卞壶)那样高峻,刁玄亮(刁协)那样刚悍,戴若思(戴渊)那样锋芒毕露,孔坦敢这样吗!”孔坦又劝成帝应该依托朝臣,不要把政事交给王导一人。王导听到后很讨厌,下令撤销孔坦的侍中,从皇帝身边赶开,调到外朝担任廷尉。孔坦郁郁不得志,以病辞职。

  庾亮对王导的所作所为早就耿耿于怀。咸和九年(334)六月,陶侃病逝,庾亮接任,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假节,驻兵重镇,兵权在握,于是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又欲起兵废黜王导。他写信给郗鉴,指斥王导“彼罪虽重”,“曾无悛改”;年岁大了,而“不稽首归政,甫居师傅之尊”;“挟震主之威以临制百官,百官莫之敢忤”;成帝乃“万乘之君”,但却“有位无人”①。希望郗鉴支持起兵,结果遭到拒绝,事情不了了之。不久,庾亮的部下、陶侃的儿子陶称把这件事秘密报告王导,有人劝他多加提防,王导故作镇静,漫不经心地说:“我与庾元规休戚与共,有头脑的人不该再传这种无稽之谈。即使有这回事,元规若来,我就回家当平民,有什么可怕的!”随后写信给陶称,叮嘱他要好好侍侯庾亮这位皇舅。其时庾亮虽居外镇,却手握重兵,遥控朝廷,一些趋炎附势之徒纷纷归附,王导开始不平起来,一遇西风刮起尘土,就举起手中扇子把脸遮住,慢吞吞地说:“元规刮来的尘土脏死人!”

  王导晚年怠于政事,文书常常不打开就批准,还自我叹息说:“人说我糊涂,后人当思此糊涂。”

  咸康四年(338),以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罢司徒官并入丞相府。第二年七月,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

  

  ①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晋书·王导传》,下引此传者,不另作注。

  ①《世说新语·排调篇》。

  ②《世说新语·排调篇》。

  ①《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①《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①《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①《晋书》卷七九《谢安传》。

  ①《晋书》卷七三《庾亮传》。

  ①《晋书》卷六六《陶侃传》。

  ①《晋书》卷七三《庾亮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