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学经验总结和医学的发展 丰富多采的医疗方剂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辈出,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之风亦甚盛行。根据《隋书·经籍志》所收录,此期医学家医药方书约有百种,其中在当代及后世有着明显影响者,如:陈延之撰《小品方》12卷,范东阳撰《范汪方》176卷,姚僧垣撰《集验方》10卷,徐叔响撰《杂疗方》22卷等等,都是有着较高学术水平的佳作。这些医方著作一般多真实记录了著作者本人的宝贵经验,在隋唐时期仍较广泛地流传着。例如:《小品方》曾流传日本,在日本医学教育中,曾被列入医学院校教材而广为传诵。我国隋唐及后世医家之综合性著作,也多有引用。可惜,这些医方书籍几乎全部散佚,但由于孙思邈之《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等大量引用而尚能窥其梗概。
世医徐之才与中医方剂学之发展
在中国医学史上有许多父子传授世代业医的医学世家,政府也很强调医学籍贯,群众对“世医”也更为信任,所以“世医”成为评价医生医术的一个重要条件。徐之才(505—572),字士茂,世医出身,祖籍东莞(今山东莒县),迁居丹阳(今江苏镇江)。先祖徐熙,好黄老之学,精医术,从祖徐謇、祖父徐文伯均以医术著名于时,且擅长炼丹术,颇得统治者之赏识。父徐雄,亦以医术见称于江南一带,曾任南齐政权的兰陵太守。之才兄弟等也均以医术闻名,后因战乱被俘至北魏,封西阳王。他聪明过人,博学多才,治病每多奇效,对药物方剂之组成原则和方法颇有研究,曾对《雷公药对》及《药对》等书详加修订,在药物炮制加工和总结吸收前代方剂学精华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譬如他总结和发挥中医学之“七方十剂”理论和经验,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所谓七方,即大、小、急、缓、奇、偶、复;所谓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濇、燥、湿。由于他阐发了经典,总结了新经验,故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譬如:宣剂,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通剂,通可去滞,木通、防己之属;补剂,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等等。结合陶弘景“诸病通用药”,从而使中医学在临床处方之药物调遣和配伍原则的掌握上,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新规律可循。徐之才除发展了中医方剂学外,对妇产科学也研究有素,特别是对产科的产期卫生,胎儿发育等很有见地。他还撰有《家传秘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小儿方》等等。徐氏历代以医传家,学贯南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有名望的医学世家。
外科学与外科手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外科之伤残、感染性疾病大大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外科学与外科手术的发展,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即成书于此时。该书作者可能是刘涓子,后经龚庆宣整理编次为10卷而流传于世。据龚氏序,刘涓子晋末人,曾随同宋武帝北征,夜射“黄父鬼”而得其所遗医方书,故名《刘涓子鬼遗方》。据其序,刘涓子为随军医生,用该书处方治病疗伤,“千无一失”,并谓“有被创者,以药涂之即愈”。该书内容包括有战伤、各种化脓性感染、疥癣,以及其他皮肤病等。其治疗技术,载有止血、止痛、解毒、收敛、镇静等内、外治法处方140多个。所有药物也以富有抗菌、消毒作用的黄连、大黄、水银……等为最多,而且配制成软膏等剂型。更有价值的是该书提倡早期治疗的先进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该书强调痈疽早期诊断和治疗,在脓已成时则应及时进行手术切开引流,对手术切开之部位也作了科学的论断。
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畸形在此期也有显著的进步。例如《晋书·魏咏之传》记载咏之先天性唇裂(俗称兔唇),曾往殷仲堪帐下名医求治,术后唇裂弥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一唇裂修补术的成功是很出色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整形外科已达到很高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次,如目瘤摘除术、头部巨大肿瘤的手术切除等,也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中外医药学交流
公元519年,扶南遣使中国,其易货贸易中有中药郁金、苏合香、沉木香等;中天竺等也以中药琥珀、郁金、苏合香、真珠等与我国交换;波斯更以琥珀、真珠、朱砂、水银、薰陆、郁金、苏合香、青木香、胡椒、毕拨、石密、香附、诃黎勒、雌黄等与我国互易,这些都反映了此期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世界在与我国香药贸易上的兴盛状况,也反映了我国对这些香药等的大量需求和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的情况。公元541年,朝鲜请中国医生治病,公元552年,我国以《针经》赠送日本,又有吴人知聪带《明堂图》等医药书籍160卷赴日传播中医学。尽管中国尚不统一,战争不断,但医药之与国外交流较前代还是有着明显的扩大,从而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葛洪和陶弘景是这一时期的医学的大家,本编已分别为他们立传,这里不再重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辈出,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之风亦甚盛行。根据《隋书·经籍志》所收录,此期医学家医药方书约有百种,其中在当代及后世有着明显影响者,如:陈延之撰《小品方》12卷,范东阳撰《范汪方》176卷,姚僧垣撰《集验方》10卷,徐叔响撰《杂疗方》22卷等等,都是有着较高学术水平的佳作。这些医方著作一般多真实记录了著作者本人的宝贵经验,在隋唐时期仍较广泛地流传着。例如:《小品方》曾流传日本,在日本医学教育中,曾被列入医学院校教材而广为传诵。我国隋唐及后世医家之综合性著作,也多有引用。可惜,这些医方书籍几乎全部散佚,但由于孙思邈之《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等大量引用而尚能窥其梗概。
世医徐之才与中医方剂学之发展
在中国医学史上有许多父子传授世代业医的医学世家,政府也很强调医学籍贯,群众对“世医”也更为信任,所以“世医”成为评价医生医术的一个重要条件。徐之才(505—572),字士茂,世医出身,祖籍东莞(今山东莒县),迁居丹阳(今江苏镇江)。先祖徐熙,好黄老之学,精医术,从祖徐謇、祖父徐文伯均以医术著名于时,且擅长炼丹术,颇得统治者之赏识。父徐雄,亦以医术见称于江南一带,曾任南齐政权的兰陵太守。之才兄弟等也均以医术闻名,后因战乱被俘至北魏,封西阳王。他聪明过人,博学多才,治病每多奇效,对药物方剂之组成原则和方法颇有研究,曾对《雷公药对》及《药对》等书详加修订,在药物炮制加工和总结吸收前代方剂学精华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譬如他总结和发挥中医学之“七方十剂”理论和经验,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所谓七方,即大、小、急、缓、奇、偶、复;所谓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濇、燥、湿。由于他阐发了经典,总结了新经验,故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譬如:宣剂,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通剂,通可去滞,木通、防己之属;补剂,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等等。结合陶弘景“诸病通用药”,从而使中医学在临床处方之药物调遣和配伍原则的掌握上,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新规律可循。徐之才除发展了中医方剂学外,对妇产科学也研究有素,特别是对产科的产期卫生,胎儿发育等很有见地。他还撰有《家传秘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小儿方》等等。徐氏历代以医传家,学贯南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有名望的医学世家。
外科学与外科手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外科之伤残、感染性疾病大大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外科学与外科手术的发展,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即成书于此时。该书作者可能是刘涓子,后经龚庆宣整理编次为10卷而流传于世。据龚氏序,刘涓子晋末人,曾随同宋武帝北征,夜射“黄父鬼”而得其所遗医方书,故名《刘涓子鬼遗方》。据其序,刘涓子为随军医生,用该书处方治病疗伤,“千无一失”,并谓“有被创者,以药涂之即愈”。该书内容包括有战伤、各种化脓性感染、疥癣,以及其他皮肤病等。其治疗技术,载有止血、止痛、解毒、收敛、镇静等内、外治法处方140多个。所有药物也以富有抗菌、消毒作用的黄连、大黄、水银……等为最多,而且配制成软膏等剂型。更有价值的是该书提倡早期治疗的先进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该书强调痈疽早期诊断和治疗,在脓已成时则应及时进行手术切开引流,对手术切开之部位也作了科学的论断。
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畸形在此期也有显著的进步。例如《晋书·魏咏之传》记载咏之先天性唇裂(俗称兔唇),曾往殷仲堪帐下名医求治,术后唇裂弥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一唇裂修补术的成功是很出色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整形外科已达到很高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次,如目瘤摘除术、头部巨大肿瘤的手术切除等,也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中外医药学交流
公元519年,扶南遣使中国,其易货贸易中有中药郁金、苏合香、沉木香等;中天竺等也以中药琥珀、郁金、苏合香、真珠等与我国交换;波斯更以琥珀、真珠、朱砂、水银、薰陆、郁金、苏合香、青木香、胡椒、毕拨、石密、香附、诃黎勒、雌黄等与我国互易,这些都反映了此期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世界在与我国香药贸易上的兴盛状况,也反映了我国对这些香药等的大量需求和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的情况。公元541年,朝鲜请中国医生治病,公元552年,我国以《针经》赠送日本,又有吴人知聪带《明堂图》等医药书籍160卷赴日传播中医学。尽管中国尚不统一,战争不断,但医药之与国外交流较前代还是有着明显的扩大,从而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葛洪和陶弘景是这一时期的医学的大家,本编已分别为他们立传,这里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