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第三节 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的发达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三节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农田水利的发达 长江流域富庶的农业地区

  长江流域有三个富庶的农业地区,自上而下是成都平原和洞庭湖周围以及长江下游太湖区域。成都平原的富庶远在秦汉时期即已有名于当世。自李冰开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行成都之中,那里的富庶农业地区就已基本形成,而且以后也没有很大的变化。洞庭湖周围和长江下游太湖地区虽然在春秋时期,已经建立过楚国和吴国,然而更为世人所重,则在南北朝时期。沈约著《宋书》,对此曾有过评论:“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域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①可是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到了唐代后期,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成了全国少有的富庶地区,也是当时皇朝财赋主要取给的地方。这不仅见于当时人士的议论,甚而见于皇朝所颁布的敕令。唐宪宗在为他上尊号时所颁布的赦书中就明白说过:“军国费用,取资江南。”①其实江南只是泛泛的说法,所涉及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核心所在,实为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当然江南其他各处,也都在“取资”的地区之中,这是因为黄河下游原来被称为富庶的地区,这时已经残破不堪,江南各地就能显出优势,为黄河下游所不及。其中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更显得突出,故颇为当时人士所称道。唐朝后期繁重的皇朝财政负担也就落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富庶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富庶的地区,负担当时皇朝岁赋的绝大部分,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优越,而优越的自然条件还能更多地为人们所利用,促成当地农耕的发展。

  促成农耕的发展,最主要的条件是土壤的肥沃。远在战国时期,这里的土壤于全国各州还被列为下下等②,这应是那时的人没有很好地利用和改造,因而产生错觉。经过其后较为长久时期,它的优越性才逐渐显露出来。西汉初年,发生了所谓“七国之乱”,其首事者吴王濞敢于反对当时的皇朝,所恃者除兵强将勇之外,还有海陵之仓,粮饷得以充足③。直到东晋偏安之时,海陵还是“地肥美,民惟事耕桑樵渔”①。海陵之地于今为江苏泰州市,濒于江岸,农耕仍为人所称道。渡过长江,更为优越。前引沈约在《宋书》中的议论,也可见一斑。在南北朝时,这里的膏腴上地的价值已经超过秦汉时期的沃壤。唐初修五代史,其《地理志》附于《隋书》。《地理志》于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诸郡,颇加称道,谓其“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这六郡中,毗陵即唐时的常州,吴郡即唐时的苏州,也就是现在江苏的常州市和苏州市,皆濒于太湖。宣城郡为唐时的宣州,余杭郡为唐时的杭州,也就是现在安徽宣州市和浙江杭州市,虽皆不濒于太湖,相距并非过远,这里就附带提及。如《地理志》所说的,环太湖周围的土壤都是相当肥沃的。唐时人解释常州得名的缘由,说其地“居三吴之高爽,其地恒穰,故有嘉称”②。现在浙江嘉兴县,宋时为嘉禾郡③。嘉禾的命名至为明显,用不着再作解释。“粳稻之乡,土膏沃饶”,就在宋时已有人这样的称道④,嘉禾郡于唐为苏州属县(今嘉兴),可以证明《隋书·地理志》的记载是确实的。北宋时,范仲淹更称道说:“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庚。”⑤这样肥沃的土壤到宋时还少有改变。

  长江下游太湖区域自来是以水乡泽国见称于世的。太湖为其西山地高岗流下的许多河流所汇集,并以所储分支排注于长江。这就显得河道纵横,遍于各处。如前所说,环绕长安的八水,经过人为的努力,因而形成灌溉网,太湖区域就自然形成河网化。这就远远超过了关中地域,显出其优异的自然环境,使发展农业具备有利的基础。可是人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不断设法扩大其效果。隋唐时期,尤其是在唐代,对于农田水利的设施素所注重。前面曾提到唐代前期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在太行山东的平原有关农田水利的建树,为前代所未有,唐代前期对于长江下游太湖区域的农田水利已经有所开发,唐代后期成就更为 繁多。唐高祖武德年间,润州金坛县就已置有南、北谢塘,用以溉田。南北谢塘本是前代所置,唐初只是疏浚恢复。太宗贞观年间,扬州江都县(今扬州)也开渠引雷塘水,并筑勾城塘,溉田八百顷。高宗麟德年间,升州句容县为绛岩湖筑堤引水。武后证圣年间,楚州安宜县(今宝应)开白水塘和羡塘,置屯田⑥。武后圣历年间,湖州安吉县开邸阁池,引天目山水溉田四百顷。玄宗开元年间,和州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开凿沟渠,引江水至郭下,溉田五百顷。唐代后期,设施更多。代宗永泰年间,润州丹阳县的练塘也得到疏治。练塘是一处大塘,周围八十里,涉及丹阳、金坛、延陵(今丹阳西南延陵镇)三县。经过疏治,“沃瘠均品,河渠通流”,三县都能受益①。大历年间,楚州置常丰堰,以御海潮,使瘠卤处的屯田,岁收十倍②。升州句容县的绛岩湖又得到一次治理,设置新塘,周回百里,开田万顷。宣州宣城县(今安徽宣城)也开渠引德政陂水溉田二百顷。德宗贞元年间,扬州江都县(今扬州)引爱敬陂水以通漕运,同时夹陂的田地都能得到灌溉。湖州长城县重新修复,溉田三千顷。和州乌江县再修引江水至郭下的渠道,使它继续发生效力。宪宗元和年间,宣州南陵县(今安徽南陵)的大农陂,得到修治,溉田千顷。常州武进县开孟渎,引江水南流入江南河以助漕运,从而使渎旁的四千顷农田都能得到灌溉。同时,无锡县也引泰伯渎通到蠡湖,同样也能用以溉田。而扬州高邮县的堤塘溉田达到数千顷之多。湖州乌程县(今湖州)也开有官池。官池虽以池为名,当时湖州刺史范传正督工开凿,应该是有相当的规模的。穆宗长庆年间,苏州海盐县开古泾三百零一处,以御水旱。楚州淮阴县(今清江西南)也开了棠梨泾。宝应县(本为安苴,后改名)本来有一座白水塘,武后时曾经开过,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到了长庆年间,为了在白水塘屯田,就发青、徐、扬三州的民夫重新开凿,其附近的徐州泾、青州泾、大府泾也一并得到开凿。徐州泾和青州泾的得名,可能与这次大举兴工,动用徐州和青州的人力有关。这次工程相当巨大,就是宝应城北的竹子泾也得到开凿。敬宗宝历年间,湖州乌程县还增开了县东的凌波塘和县北的蒲帆塘。蒲帆塘的得名是因为开塘时发掘出蒲帆的缘故,可见这个塘本来是很大的。后来到了文宗太和年间,苏州海盐县还增开了一座汉塘③。这里所说的还只是一些荦荦大端,一般较小的设施就不必细举了。

  这里所说的虽是一些荦荦大端,但这样逐一涉及,显得相当繁琐。如果按照有关的州县来说,也许稍稍明确些。太湖周围本来只有湖、宣、常、苏四州①,唐代后期又增了一个升州②。湖州所辖五县,按照上面所列举的,有水利设施的就有乌程、长城、安吉三县,其中乌程一县还曾两次兴工。宣州所辖八县,有水利设施的有宣城、南陵两县。常州所辖五县,有水利设施的有武进、无锡两县。苏州所辖七县,有水利设施有海盐一县,就是这一县之地,也曾两次兴工。升州所辖四县,有水利设施的也有句容一县,同样是两次兴工。江北的扬州所辖七县,有水利设施的为江都、高邮两县,而江都的设施为独多。和州所辖三县,有水利设施的为乌江一县。楚州所辖四县,有水利设施的有山阳、宝应、淮阴三县。显然可见,有关各州都有水利设施,而湖、常、楚三州有水利设施的县,居所辖的县的半数,或超过半数,这在当时全国之中是少有的。

  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得水之利,诚然可以冠于全国。却也有一些水患。长江下游近海,可能会有海潮,损害一方农田,太湖地区低凹,排水就不免困难,也影响到农事的操作。前面提到楚州的常丰堰,就是为了防御海潮而修筑的。这条常丰堰虽说是修筑在山阳县,实际上其南已到了盐城县。盐城县也是楚州的所辖县。山阳县东距海岸不远,盐城县更近在海边。修堰防潮自然都是必要的。这条常丰堰为唐代宗大历年间黜陟使李承所修的,在当时很受人称道。楚州南邻扬州、高邮、海陵诸县同样濒海。常丰堰是否向南修到扬州境内,未见记载。后来到北宋时,范仲淹也曾到这里海滨修堤,就是所谓范公堤。范公堤至少可以说是继续常丰堰修成的。

  太湖区域的排水困难,当时是不易解决的。前面提到唐穆宗时,苏州海盐县为了防御水旱之灾,修筑三百零一处古泾,应该起到排水的作用。不过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排水依然困难。唐代后期,苏州吴县人陆龟蒙居于松江甫里。当时松江尚未设县,可能就在吴县境内。松江地卑下,雨潦时艰于排水,仿佛就与江相通,许多田地的积水都连成一片,不能辨别谁家的田地,农事自然受到影响。陆龟蒙有田数百亩,耕夫十余人,可是还经常苦饥①。这样的遭遇当不仅陆龟蒙一家而已。这样的困难不仅唐时不易克服,就是后来两宋时依然难于彻底解决。

  虽然还有这样不易克服的自然环境的缺陷,其他优越的因素都还能充分加以利用,尤其应该提到的,是人口的增加,有助于对自然的利用,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黄河下游南北各地备受摧残,才使唐代中枢的财政及粮食皆仰给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也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黄河流域的人口曾有大量的南迁,其中许多人都移徙到长江下游太湖区域。长江下游太湖区域增加了大量人口,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黄河流域一些先进的设施和经验,更促进了当地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下迄唐代灭亡,这样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趋势仍然继续不断,在以后的皇朝中都能居于重要的地位。

  

  ①《资冶通鉴》卷二七二,庄宗同光元年。

  ①《宋书》卷五四《孔季恭等传》。

  ②《宪宗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上尊号赦》,《全唐文》卷六六○。

  ③《尚书·禹贡》。

  ①《汉书》卷五一《枚乘传》。

  ②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泰州》引《吴陵志》所引的《晋中兴书》。

  ③李华:《常州刺史厅壁记》,《全唐文》卷三一六。

  ④《宋史》卷四一《地理志》。

  ⑤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嘉兴府》引《题名记》。

  ⑥《范文正公集》卷九。湖、秀二州皆是由苏州分出设置的。湖州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秀州即嘉禾郡。

  ①《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旧唐书》卷五九《李袭誉传》。

  ②李华:《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全唐文》卷三一四。

  ③《旧唐书》卷一一五《李承传》。

  ①以上所列举的设施皆见《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

  ①②《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