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长江口外的海岸及扬州的繁荣 隋唐两代的海岸
隋唐两代幅员广大,东南临海,海岸亦相当邈长。唐代初期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也就是现在朝鲜的平壤,平壤城濒浿水(今为大同江),则当时海岸的北端当从浿水入海口算起,唐代的安南都护府设于交州,就是现在越南的河内。安南都护府所辖州县,更远及于今越南的中部,那里当是唐代海岸的南端。
唐代海岸的变迁
海岸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时时在变化之中,所以就有与现在不同的地方。现在江苏连云港市于唐时为海州东海县。海州治所为朐山县,东海县西去州治水路九十里。这段水路不是通常的河流,而是海道。东海县所在地,俗谓郁州,也就是田横岛①。县城设在岛上,故到州治当须越海而行。现在郁州早已和陆地相连,再不必渡海。唐时苏州属县有海盐县,今仍为浙江海盐县。县名依旧,县境有许多地方都已崩坍入海①。这都是明显的例证。
海岸变化的原因不一,不过海波冲刷和内地流来的河流所挟带的泥沙的堆积,都是寻常可见的因素。海盐县海岸的崩坍就是因为当地海波冲刷过甚。由内地流入海中的河流,随着所挟泥沙的多少,可以估计出河口附近海岸伸出的速度。黄河、长江、滦河、辽水以及淮水和郁水(今为珠江支流西江)的河口附近都有这样的现象。唐时,沧州长芦县(今河北沧州)东距海九十里②,棣州蒲台县(今山东高青东北)距海一百一十四里③,青州北海县(今山东潍坊)东北距海一百二十里④,泗州涟水县(今江苏涟水)东北距海一百零四里⑤。现在这些地方的海岸,较唐时有了更多的差距,而且有的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这样的情形在北宋初年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宋时蒲台县距海已改为一百四十里⑥,涟水县距海也已为一百四十里⑦,都较唐时为多。也有没有什么变化的,如北海县距海里数仍为一百二十里⑧。
与海岸有关的海港,是海外交通、贸易的基地和出发点。德宗贞元年间,宰相贾耽曾考究从边地入四夷的道路,据他所列举的凡有七条,五条在陆上,两条为海道。这两条海道一是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再一是广州(治所在今广东广州)通海夷道⑨。贾耽还记载了一条安南通天竺道。安南即安南都护府,在今越南河内,天竺为现在的印度。由安南至印度,海陆两道皆可成行,贾耽所记却是分成两路,一路经由南诏、骠国(今缅甸国)而至天竺;一路由交州南行,经文单国(今老挝万象),再经真腊(今柬埔寨),然后取海道西行。其实由安南亦可直接浮海,而廉州的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和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县)亦可作为海港①。
扬州的繁荣和海舶的往来
贾耽所记似遗漏了扬州。扬州不仅为国内最为有名的经济都会,而且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肃宗上元元年(760)田神功入扬州,大掠百姓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②。这些商胡波斯可能是由广州越南岭而至于扬州的,也可能是由西域经长安而来的。然由扬州直接乘海舶前往域外的,或由域外直达扬州都大有人在。玄宗天宝十二载(753)鉴真东渡就是由扬州起碇的③。文宗开成三年(838),日僧圆仁莅中国求法,也是首先到达扬州的①。玄宗天宝十载(751),广陵郡大风,架海潮,沦江口大小船数千艘②。广陵郡就是扬州,乃天宝时所更的新名,扬州城下能有数千艘船只停泊,可知港口的宏大。这些船只中是否杂有海舶不可具知。扬州为邗沟(即唐时的漕渠)的起点,由邗沟北上,经过通济渠(即唐时的汴水)达到长安。如由广州登陆,前往长安,还须越过南岭,先至扬州,才能去到长安。所以同为贸易港口,扬州终要稍胜一筹。
扬州能够成为当时的和海外交通贸易的基地,是和它的位置距海不远分不开的。当时不仅扬州距海不远,长江口南北各地的海岸,也较今天为近。前面曾经提到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李承于楚州置常丰堰,以御海潮。《新唐书·地理志》以常丰堰系于楚州山阳县下,山阳县今为淮安县,其地距海已远,无置堰必要。此堰至宋时经范仲淹修理过,改称范公堤。当时筑堤以捍海,可知这几县之东就是海岸,而海安县就在扬州之东。
日僧圆仁于唐文宗时莅临中土。据其所记,开成三年七月二日,午时到江口,未时到扬州海陵县白潮镇桑田乡东梁丰村。再由江口北行十五里到淮南镇。后来由掘港庭登岸。淮南镇故地今已无闻。今如皋县东南有白蒲镇③,未知是否即白潮镇的讹文。掘港庭当即今之掘港镇。在如皋县东,今已设为如东县。圆仁既由掘港庭登陆,则其地应为当时的海岸。当时江口有胡逗洲,在海陵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④。海陵县今为泰州市。胡逗洲今为南通市和南通县地,当时应为近海的岛屿。成书于北宋神宗时的《元丰九域志》,于两浙路苏州下记载这一州的地理,指出州治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北至海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海一百八十里。其时通州已经置州,州治所在的静海县犹有江口一镇,故苏州之北为海,也在情理之中。
扬州距海口既近,海舶可以直达城下,故能成为对外贸易口岸。扬州又有运河可北通长安,南通杭州,更促进这一贸易口岸的发展。今天上海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对外贸易口岸,可是隋唐时期却难以语此。上海成陆较晚,八世纪初的海岸,虽已退至黄浦江东①,当地仍为一片草莱,宋时以海舶辐辏,始有镇的设置,设县在元时,故在隋唐时期,长江入海口附近,尚未能有其他港口可以代替扬州。
可是到了唐代后期,扬州城下的海舶却逐渐在减少,这不是长江口外海岸有了新的变化,而是扬州和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之间长江水道有了变化。这两个州城的距离约为七十里,江水北抵扬州城下,南至北固山麓。而北固山就在润州城北。江面是相当宽阔的,江中有沙洲,其大者就是所谓瓜洲。瓜州横峙江中,南北往来船只要绕行一段江路。可是瓜洲北侧那条江汊后来淤塞成陆,运输相当困难,开元时润州刺史在瓜洲上开凿一条伊娄河,南北交通才显得便利。瓜洲北侧那条江汊淤塞成陆,显示扬州城外的长江向南摆动。原来海潮可以直通扬州郭内,可是到唐代宗大历年间,潮汛就已不通。海潮既已不再通到扬州郭内,海舶也就不易再到扬州城下。唐文宗太和三年(829)颁布的《疾愈德音》,要岭南、福建、扬州等地的节度使存问蕃客,不过这时扬州的蕃客并不一定是由海道直接达到的了。②全国的自然环境是包括许多方面的,这里仅论述一些河道、湖泊、草原、海岸的变化及其所发生的影响。一些都会的繁荣和萧条,一些地区的富庶和贫困都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迟速有关,隋唐都城在长安,漕粮能否正常供给,关系一时的国本,而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不仰赖于黄河下游和太湖区域。这些地区和长安的距离相当的遥远,维护运道的安全,在当时竟成了一项重要的国策。尤其是和相邻诸国的疆界,也不能不争取适应自然的条件。自然环境虽是习见的现象,却也不宜忽视。
①②《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下。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海州》。
②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三引《嘉禾志》。
③《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沧州》。
④《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棣州》。
⑤《元和郡县图志》卷十《青州》。
⑥《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泗州》。
⑦《太平寰宇记》卷六四《滨州》。
⑧《太平寰宇记》卷十七《涟水军》。
⑨《太平寰宇记》卷十八《潍州》。
①《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著目有贾耽《皇华四达记》十卷。入四夷的道路当出于是书的记载。又《旧唐书》一三八《贾耽传》,耽于德宗贞元九年(793)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者前后十三年,是书之作当在贞元九年之后。《皇华四达记》久已佚失,这里据《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的征引。
②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第六章。
③《旧唐书》卷一二四《田神功传》。
①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②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③《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
④《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泰州如皋县已有白蒲镇。
①《太平寰宇记》一三○《泰州》。
②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发展过程》,《考古》1973年第1期。
隋唐两代幅员广大,东南临海,海岸亦相当邈长。唐代初期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也就是现在朝鲜的平壤,平壤城濒浿水(今为大同江),则当时海岸的北端当从浿水入海口算起,唐代的安南都护府设于交州,就是现在越南的河内。安南都护府所辖州县,更远及于今越南的中部,那里当是唐代海岸的南端。
唐代海岸的变迁
海岸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时时在变化之中,所以就有与现在不同的地方。现在江苏连云港市于唐时为海州东海县。海州治所为朐山县,东海县西去州治水路九十里。这段水路不是通常的河流,而是海道。东海县所在地,俗谓郁州,也就是田横岛①。县城设在岛上,故到州治当须越海而行。现在郁州早已和陆地相连,再不必渡海。唐时苏州属县有海盐县,今仍为浙江海盐县。县名依旧,县境有许多地方都已崩坍入海①。这都是明显的例证。
海岸变化的原因不一,不过海波冲刷和内地流来的河流所挟带的泥沙的堆积,都是寻常可见的因素。海盐县海岸的崩坍就是因为当地海波冲刷过甚。由内地流入海中的河流,随着所挟泥沙的多少,可以估计出河口附近海岸伸出的速度。黄河、长江、滦河、辽水以及淮水和郁水(今为珠江支流西江)的河口附近都有这样的现象。唐时,沧州长芦县(今河北沧州)东距海九十里②,棣州蒲台县(今山东高青东北)距海一百一十四里③,青州北海县(今山东潍坊)东北距海一百二十里④,泗州涟水县(今江苏涟水)东北距海一百零四里⑤。现在这些地方的海岸,较唐时有了更多的差距,而且有的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这样的情形在北宋初年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宋时蒲台县距海已改为一百四十里⑥,涟水县距海也已为一百四十里⑦,都较唐时为多。也有没有什么变化的,如北海县距海里数仍为一百二十里⑧。
与海岸有关的海港,是海外交通、贸易的基地和出发点。德宗贞元年间,宰相贾耽曾考究从边地入四夷的道路,据他所列举的凡有七条,五条在陆上,两条为海道。这两条海道一是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再一是广州(治所在今广东广州)通海夷道⑨。贾耽还记载了一条安南通天竺道。安南即安南都护府,在今越南河内,天竺为现在的印度。由安南至印度,海陆两道皆可成行,贾耽所记却是分成两路,一路经由南诏、骠国(今缅甸国)而至天竺;一路由交州南行,经文单国(今老挝万象),再经真腊(今柬埔寨),然后取海道西行。其实由安南亦可直接浮海,而廉州的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和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县)亦可作为海港①。
扬州的繁荣和海舶的往来
贾耽所记似遗漏了扬州。扬州不仅为国内最为有名的经济都会,而且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肃宗上元元年(760)田神功入扬州,大掠百姓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②。这些商胡波斯可能是由广州越南岭而至于扬州的,也可能是由西域经长安而来的。然由扬州直接乘海舶前往域外的,或由域外直达扬州都大有人在。玄宗天宝十二载(753)鉴真东渡就是由扬州起碇的③。文宗开成三年(838),日僧圆仁莅中国求法,也是首先到达扬州的①。玄宗天宝十载(751),广陵郡大风,架海潮,沦江口大小船数千艘②。广陵郡就是扬州,乃天宝时所更的新名,扬州城下能有数千艘船只停泊,可知港口的宏大。这些船只中是否杂有海舶不可具知。扬州为邗沟(即唐时的漕渠)的起点,由邗沟北上,经过通济渠(即唐时的汴水)达到长安。如由广州登陆,前往长安,还须越过南岭,先至扬州,才能去到长安。所以同为贸易港口,扬州终要稍胜一筹。
扬州能够成为当时的和海外交通贸易的基地,是和它的位置距海不远分不开的。当时不仅扬州距海不远,长江口南北各地的海岸,也较今天为近。前面曾经提到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李承于楚州置常丰堰,以御海潮。《新唐书·地理志》以常丰堰系于楚州山阳县下,山阳县今为淮安县,其地距海已远,无置堰必要。此堰至宋时经范仲淹修理过,改称范公堤。当时筑堤以捍海,可知这几县之东就是海岸,而海安县就在扬州之东。
日僧圆仁于唐文宗时莅临中土。据其所记,开成三年七月二日,午时到江口,未时到扬州海陵县白潮镇桑田乡东梁丰村。再由江口北行十五里到淮南镇。后来由掘港庭登岸。淮南镇故地今已无闻。今如皋县东南有白蒲镇③,未知是否即白潮镇的讹文。掘港庭当即今之掘港镇。在如皋县东,今已设为如东县。圆仁既由掘港庭登陆,则其地应为当时的海岸。当时江口有胡逗洲,在海陵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④。海陵县今为泰州市。胡逗洲今为南通市和南通县地,当时应为近海的岛屿。成书于北宋神宗时的《元丰九域志》,于两浙路苏州下记载这一州的地理,指出州治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北至海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海一百八十里。其时通州已经置州,州治所在的静海县犹有江口一镇,故苏州之北为海,也在情理之中。
扬州距海口既近,海舶可以直达城下,故能成为对外贸易口岸。扬州又有运河可北通长安,南通杭州,更促进这一贸易口岸的发展。今天上海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对外贸易口岸,可是隋唐时期却难以语此。上海成陆较晚,八世纪初的海岸,虽已退至黄浦江东①,当地仍为一片草莱,宋时以海舶辐辏,始有镇的设置,设县在元时,故在隋唐时期,长江入海口附近,尚未能有其他港口可以代替扬州。
可是到了唐代后期,扬州城下的海舶却逐渐在减少,这不是长江口外海岸有了新的变化,而是扬州和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之间长江水道有了变化。这两个州城的距离约为七十里,江水北抵扬州城下,南至北固山麓。而北固山就在润州城北。江面是相当宽阔的,江中有沙洲,其大者就是所谓瓜洲。瓜州横峙江中,南北往来船只要绕行一段江路。可是瓜洲北侧那条江汊后来淤塞成陆,运输相当困难,开元时润州刺史在瓜洲上开凿一条伊娄河,南北交通才显得便利。瓜洲北侧那条江汊淤塞成陆,显示扬州城外的长江向南摆动。原来海潮可以直通扬州郭内,可是到唐代宗大历年间,潮汛就已不通。海潮既已不再通到扬州郭内,海舶也就不易再到扬州城下。唐文宗太和三年(829)颁布的《疾愈德音》,要岭南、福建、扬州等地的节度使存问蕃客,不过这时扬州的蕃客并不一定是由海道直接达到的了。②全国的自然环境是包括许多方面的,这里仅论述一些河道、湖泊、草原、海岸的变化及其所发生的影响。一些都会的繁荣和萧条,一些地区的富庶和贫困都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迟速有关,隋唐都城在长安,漕粮能否正常供给,关系一时的国本,而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不仰赖于黄河下游和太湖区域。这些地区和长安的距离相当的遥远,维护运道的安全,在当时竟成了一项重要的国策。尤其是和相邻诸国的疆界,也不能不争取适应自然的条件。自然环境虽是习见的现象,却也不宜忽视。
①②《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下。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海州》。
②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三引《嘉禾志》。
③《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沧州》。
④《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棣州》。
⑤《元和郡县图志》卷十《青州》。
⑥《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泗州》。
⑦《太平寰宇记》卷六四《滨州》。
⑧《太平寰宇记》卷十七《涟水军》。
⑨《太平寰宇记》卷十八《潍州》。
①《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著目有贾耽《皇华四达记》十卷。入四夷的道路当出于是书的记载。又《旧唐书》一三八《贾耽传》,耽于德宗贞元九年(793)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位者前后十三年,是书之作当在贞元九年之后。《皇华四达记》久已佚失,这里据《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的征引。
②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第六章。
③《旧唐书》卷一二四《田神功传》。
①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
②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③《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
④《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泰州如皋县已有白蒲镇。
①《太平寰宇记》一三○《泰州》。
②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发展过程》,《考古》197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