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治措施
隋炀帝对开皇时所定的各种制度作了一些修改,有的出于复古,有的意存改进,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官制方面,大业三年,改内侍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原有侍郎三十六人,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副尚书。其余诸曹改称为司,侍郎改称为郎。又从太府寺中分出少府监,下设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后并为织染)、铠甲、弓弩(后废此二署)、掌冶等署,专管各项手工业。唐朝的六部侍郎和少府监,即沿此而来。
隋文帝时废郡留州,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复古,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成为郡县两级制。又设司隶台,派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诸郡。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入奏,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有所发展。
法律方面,大业二年,炀帝因“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①。次年由牛弘等撰成新律,即《大业律》,凡十八篇,五百条。在某些地方虽较前有所减轻,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便“生杀任情,不复依例”②,法律不过具文而已。
经济方面,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诏“天下均田”③,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民部侍郎裴蕴建议,仍用以前“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于是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
文化方面,隋文帝曾在仁寿元年(601)废除太学、四门学和州、县学,只留国子学,不久又改国子学为太学。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依旧置国子祭酒,并加置司业一人。四门学和州、县学也恢复了。
文帝时曾采牛弘建议,搜访遗书及平陈朝所得,经籍渐备。藏在宫中及秘阁的书籍,有三万多卷,合重复本共八万卷。隋炀帝命写副本,藏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经)、乙(史)两部,西厢藏丙(子)、丁(集)两部。殿后起二台,分藏魏晋以来法书名画。还在内道场聚集道经和佛经,分别编写目录。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旧唐书》说:“炀皇好学,喜聚逸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④这些书后来虽有损失,但大多为唐朝所得了。
炀帝所推行的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在大业五年以前,国家尚在承平之时,后来随着阶级矛盾的日趋严重,也就无暇顾此了。
①《隋书》卷二五《刑法志》。
②《唐六典》卷六《刑部尚书》。
③《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④《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
隋炀帝对开皇时所定的各种制度作了一些修改,有的出于复古,有的意存改进,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官制方面,大业三年,改内侍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原有侍郎三十六人,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副尚书。其余诸曹改称为司,侍郎改称为郎。又从太府寺中分出少府监,下设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后并为织染)、铠甲、弓弩(后废此二署)、掌冶等署,专管各项手工业。唐朝的六部侍郎和少府监,即沿此而来。
隋文帝时废郡留州,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复古,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成为郡县两级制。又设司隶台,派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诸郡。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入奏,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有所发展。
法律方面,大业二年,炀帝因“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①。次年由牛弘等撰成新律,即《大业律》,凡十八篇,五百条。在某些地方虽较前有所减轻,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便“生杀任情,不复依例”②,法律不过具文而已。
经济方面,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诏“天下均田”③,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民部侍郎裴蕴建议,仍用以前“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于是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
文化方面,隋文帝曾在仁寿元年(601)废除太学、四门学和州、县学,只留国子学,不久又改国子学为太学。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依旧置国子祭酒,并加置司业一人。四门学和州、县学也恢复了。
文帝时曾采牛弘建议,搜访遗书及平陈朝所得,经籍渐备。藏在宫中及秘阁的书籍,有三万多卷,合重复本共八万卷。隋炀帝命写副本,藏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经)、乙(史)两部,西厢藏丙(子)、丁(集)两部。殿后起二台,分藏魏晋以来法书名画。还在内道场聚集道经和佛经,分别编写目录。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旧唐书》说:“炀皇好学,喜聚逸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④这些书后来虽有损失,但大多为唐朝所得了。
炀帝所推行的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在大业五年以前,国家尚在承平之时,后来随着阶级矛盾的日趋严重,也就无暇顾此了。
①《隋书》卷二五《刑法志》。
②《唐六典》卷六《刑部尚书》。
③《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④《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