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削平群雄,统一全国
李渊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陈稜;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面对这一形势,李唐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以上邦(今甘肃天水)为都城,雄踞陇右,自称秦帝的薛举,当李渊攻占长安之后,即令其子薛仁果(一作杲)率兵进攻扶风郡城(今陕西凤翔),被唐军打退。武德元年(618)六月,薛举亲自统军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高墌(今陕西长武西北)一战,唐将刘文静等以轻敌失败,薛举方欲乘胜前进,突然病死军中。其子仁果继位,居于折墌城(今泾川东北)。李世民乘机进军高墌,与秦将宗罗■相持两月有余,乘仁果粮尽、将士离心之际,在浅水原大败宗罗■,进围折墌,薛仁果穷蹙降唐。
平定薛仁果之后,唐军便把锋芒指向河西的李轨。除联络吐谷浑以孤立李轨外,主要用分化手段来瓦解李轨集团。武德二年五月,唐高祖派安兴贵至姑臧(今甘肃武威),招抚号称凉帝的李轨,轨不从。安兴贵乃与其弟安修仁引胡人发动兵变,颠覆了李轨的政权,河西五郡并入唐的版图。
正当唐廷经营西北的时候,代北的刘武周大举进攻太原,唐军战败,太原留守李元吉弃城逃走。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南下攻取浍州(今山西翼城),兵势直达夏县、蒲坂,关中震骇。唐高祖“悉发关中兵”①,命李世民统领抵御。世民自龙门渡河,驻军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部僵持五个月之久,到武德三年四月,唐军乘宋金刚军粮匮乏,向北撤退的时机,迅猛追击。在吕州(今山西霍县)、介休(今属山西)一带,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把宋金刚打得大败。宋金刚和刘武周一起逃往突厥,后来都被突厥杀死。唐军完全占领了山西地区。这样就巩固了关中根据地,扫除了进兵关东的障碍。
这时关东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遭到洛阳王世充的沉重打击,已经失败降唐,后来又因图谋东山再起被杀。据有河北地区的窦建德,击溃了由江都北上的宇文化及统率的隋军残部,又渡河消灭了占据周桥(今山东定陶)的孟海公。王世充则在洛阳自称郑帝,雄踞河南,与河北的窦建德遥相对峙。江淮之间,杜伏威在与李子通、陈稜等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这个地区。长江中游仍有萧铣割据称王。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奉命率领大军出关,进攻王世充。世民屯军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指挥各军对洛阳采取大规模的包围形势。洛阳虽有坚城利器,但围困既久,粮食短缺,死者相属。王世充面对强敌,几次派人向窦建德求援,建德起初颇存观望,意图坐收渔人之利。后来看到洛阳十分危急,认为“郑亡则夏不能独立”①。于是乘战胜孟海公的余威,在武德四年三月率兵援救洛阳。李世民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对战守的利害进行了剖析,决定采取“围郑击夏”的策略。亲率精锐,驰往武牢,据险御敌。窦建德迫于武牢之险,无法前进。留屯累月,军心懈怠,竟为唐军所败,建德被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投降了唐军。李世民一举消灭了窦、王两大劲敌,加速了统一关东地区的进程。
唐廷既杀窦建德,对他的旧部多加迫害,并下令征召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等赴长安,范愿等畏祸,共推刘黑闼为首,起兵漳南,各地纷纷响应。不到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窦建德的故地。黑闼自称汉东王,仍都洺州。旧时官员,“半复本位”②。武德五年初,李世民再度出兵,打败刘黑闼,黑闼逃奔突厥。这次唐军虽然赢得了战争,仍然没有赢得河北的人心。过了两个月,刘黑闼在突厥骑兵的掩护下又回到河北,仍然得到旧部曹湛、董康买等的支持,“山东豪杰多杀长吏以应黑闼”③。旬日之间,刘黑闼就完全占领了以前失去的旧境,并拥兵南下,“相州以北州县皆附之”④。这次唐高祖派太子建成率军攻打刘黑闼,并对俘虏宽大处理,以安定人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刘黑闼在被唐军打败退却途中,为部将诸葛德威所执,被送洺州杀害。
还在唐高祖攻克长安时,就派光禄大夫李孝恭招慰山南,击破朱粲。自金川(今陕西安康)出巴、蜀,“檄书所至,降附者三十余州”①。孝恭被拜信州(旋改夔州)都督。大治舟舰,训练水师,积极备战。武德四年九月,唐以李孝恭为荆湖道总管,统水陆十二军,进攻占据江陵(今属湖北)、自称梁帝的萧铣。铣将文士弘拒战失败,萧铣出降。唐军一举平定了荆湖地区。
淮南的杜伏威,已于武德二年归附于唐。中原既定,伏威奉诏入朝,留输公祏据守。武德六年,公祏“诈言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②,遂举兵反唐,称帝于丹阳。唐高祖命赵郡王李孝恭率诸将水陆并进,以讨公祏。七年三月公祏败死,江南全部平定。
武德七年,高开道为其部将张金树所杀,金树以地降唐。同年,唐将李世勣讨平徐圆朗。至此,唐廷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①《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八,高祖武德三年。
②《旧唐书》卷五五《刘黑闼传》。
③④《资治通鉴》卷一九○,高祖武德五年。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②《旧唐书》卷五五《辅公祏传》。
李渊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陈稜;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面对这一形势,李唐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以上邦(今甘肃天水)为都城,雄踞陇右,自称秦帝的薛举,当李渊攻占长安之后,即令其子薛仁果(一作杲)率兵进攻扶风郡城(今陕西凤翔),被唐军打退。武德元年(618)六月,薛举亲自统军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高墌(今陕西长武西北)一战,唐将刘文静等以轻敌失败,薛举方欲乘胜前进,突然病死军中。其子仁果继位,居于折墌城(今泾川东北)。李世民乘机进军高墌,与秦将宗罗■相持两月有余,乘仁果粮尽、将士离心之际,在浅水原大败宗罗■,进围折墌,薛仁果穷蹙降唐。
平定薛仁果之后,唐军便把锋芒指向河西的李轨。除联络吐谷浑以孤立李轨外,主要用分化手段来瓦解李轨集团。武德二年五月,唐高祖派安兴贵至姑臧(今甘肃武威),招抚号称凉帝的李轨,轨不从。安兴贵乃与其弟安修仁引胡人发动兵变,颠覆了李轨的政权,河西五郡并入唐的版图。
正当唐廷经营西北的时候,代北的刘武周大举进攻太原,唐军战败,太原留守李元吉弃城逃走。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南下攻取浍州(今山西翼城),兵势直达夏县、蒲坂,关中震骇。唐高祖“悉发关中兵”①,命李世民统领抵御。世民自龙门渡河,驻军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宋金刚部僵持五个月之久,到武德三年四月,唐军乘宋金刚军粮匮乏,向北撤退的时机,迅猛追击。在吕州(今山西霍县)、介休(今属山西)一带,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把宋金刚打得大败。宋金刚和刘武周一起逃往突厥,后来都被突厥杀死。唐军完全占领了山西地区。这样就巩固了关中根据地,扫除了进兵关东的障碍。
这时关东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军,遭到洛阳王世充的沉重打击,已经失败降唐,后来又因图谋东山再起被杀。据有河北地区的窦建德,击溃了由江都北上的宇文化及统率的隋军残部,又渡河消灭了占据周桥(今山东定陶)的孟海公。王世充则在洛阳自称郑帝,雄踞河南,与河北的窦建德遥相对峙。江淮之间,杜伏威在与李子通、陈稜等的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这个地区。长江中游仍有萧铣割据称王。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奉命率领大军出关,进攻王世充。世民屯军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指挥各军对洛阳采取大规模的包围形势。洛阳虽有坚城利器,但围困既久,粮食短缺,死者相属。王世充面对强敌,几次派人向窦建德求援,建德起初颇存观望,意图坐收渔人之利。后来看到洛阳十分危急,认为“郑亡则夏不能独立”①。于是乘战胜孟海公的余威,在武德四年三月率兵援救洛阳。李世民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对战守的利害进行了剖析,决定采取“围郑击夏”的策略。亲率精锐,驰往武牢,据险御敌。窦建德迫于武牢之险,无法前进。留屯累月,军心懈怠,竟为唐军所败,建德被俘。王世充见大势已去,投降了唐军。李世民一举消灭了窦、王两大劲敌,加速了统一关东地区的进程。
唐廷既杀窦建德,对他的旧部多加迫害,并下令征召建德故将范愿、董康买等赴长安,范愿等畏祸,共推刘黑闼为首,起兵漳南,各地纷纷响应。不到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窦建德的故地。黑闼自称汉东王,仍都洺州。旧时官员,“半复本位”②。武德五年初,李世民再度出兵,打败刘黑闼,黑闼逃奔突厥。这次唐军虽然赢得了战争,仍然没有赢得河北的人心。过了两个月,刘黑闼在突厥骑兵的掩护下又回到河北,仍然得到旧部曹湛、董康买等的支持,“山东豪杰多杀长吏以应黑闼”③。旬日之间,刘黑闼就完全占领了以前失去的旧境,并拥兵南下,“相州以北州县皆附之”④。这次唐高祖派太子建成率军攻打刘黑闼,并对俘虏宽大处理,以安定人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刘黑闼在被唐军打败退却途中,为部将诸葛德威所执,被送洺州杀害。
还在唐高祖攻克长安时,就派光禄大夫李孝恭招慰山南,击破朱粲。自金川(今陕西安康)出巴、蜀,“檄书所至,降附者三十余州”①。孝恭被拜信州(旋改夔州)都督。大治舟舰,训练水师,积极备战。武德四年九月,唐以李孝恭为荆湖道总管,统水陆十二军,进攻占据江陵(今属湖北)、自称梁帝的萧铣。铣将文士弘拒战失败,萧铣出降。唐军一举平定了荆湖地区。
淮南的杜伏威,已于武德二年归附于唐。中原既定,伏威奉诏入朝,留输公祏据守。武德六年,公祏“诈言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②,遂举兵反唐,称帝于丹阳。唐高祖命赵郡王李孝恭率诸将水陆并进,以讨公祏。七年三月公祏败死,江南全部平定。
武德七年,高开道为其部将张金树所杀,金树以地降唐。同年,唐将李世勣讨平徐圆朗。至此,唐廷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①《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八,高祖武德三年。
②《旧唐书》卷五五《刘黑闼传》。
③④《资治通鉴》卷一九○,高祖武德五年。
①《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②《旧唐书》卷五五《辅公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