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生物学的其他成就
隋唐时期的生物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如作为植物无性繁殖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时期对嫁接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也有新的发展。这在韩鄂《四时纂要》一书中有所反映。该书《正月·接树》记载:“接树,有取树本如斧柯大及臂大者,皆可接,谓之树砧。砧若稍大,即去地一尺截之;若去地近截之,则地力大壮矣,夹杀所接之木。稍小,即去地七八寸截之;若砧小而高截,则地气难应”,“插了,令与砧皮齐切,令宽急得所。宽即阳气不应,急即力大夹杀,全在细意酌度”,插枝后,“别取本色树皮一片,阔半寸,缠所接树砧缘疮口,恐雨入”,“其实内子相类者,林檎、梨向木瓜砧上,栗向栎砧上,皆活,盖是类也”①。在上述引文中提出了接树和树砧的名称,并指出砧木大小与嫁接部位的关系,即稍大的树留砧可以稍高,如离地近则地方太盛,会夹杀所接的树枝,树小要截得矮些,否则地气供应不上。这里已注意到砧木的生长发育与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及水分(即地力、地气和阳光)的情况,以及嫁接方式对其成活的影响。此外还特别提出要用本色树皮扎伤口,以减少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所谓“其实内子相类者”,实际上是指明了嫁接时要以树木的“类”为标准,这不仅在嫁接技术方面有了提高,而且从理论上总结出接树的原理,即亲缘关系相近的树都可以嫁接。这个结论为种间嫁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四时纂要》关于同类的树都可以嫁接的记载,发展了《齐民要术·插梨》所载梨及柿的两种嫁接法,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的一些重要农书如《种艺必用》、《农桑辑要》等都曾引用过《四时纂要》中有关嫁接的论述。
隋唐时期在大型真菌人工栽培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隋书》记有《种神芝书》1卷,显然是有关真菌人工栽培的著作,但可惜早已失传。韩鄂《四时纂要》详细记载了两种栽培构树菌的方法,一种是“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①,另一种是“畦中下烂粪,取构木可长六七尺,截断磓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土盖。水浇长令润。如初有小菌子,仰杷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②。这两种方法是真菌段木栽培法的雏形,是在充分了解真菌生长条件等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关于人工栽培食用菌方法的记载。唐代以后,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更为发展,至元代王祯《农书》又提出了我国首创的香蕈断木栽培法。
生物防治是一种成本低、效益高,并且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防治农林植物病虫害的极好方法。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唐代段公路《酉阳杂俎》都记载我国南方有一种蚁,比普通蚂蚁大,在柑桔上结窠,可防止柑桔为群蠹所伤。刘恂《岭表录异》明确记载:“岭南蚁类极多,有席袋贮蚁子窠鬻于都市者,蚁窠如薄絮囊,皆连带枝叶,蚁在其中,和窠而卖。有黄色大于常蚁而脚长者。云,南中柑子树,无蚁者,实都蛀,故人竞买之,以养柑子也。”③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蚁应为黄猄蚁。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桔树病虫害确实非常有效,至今仍为广东、福建一些地方的果农所采用。在生物学史和农学史上,黄猄蚁的利用是生物防治害虫的一个最古老和最著名的例子。国内外学者公认我国古代对这一事实的记载最早,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要比西方约早一千年。
①韩鄂:《四时纂要》,见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3页。
①②引自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88页。
③刘恂:《岭表录异》。
隋唐时期的生物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如作为植物无性繁殖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时期对嫁接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也有新的发展。这在韩鄂《四时纂要》一书中有所反映。该书《正月·接树》记载:“接树,有取树本如斧柯大及臂大者,皆可接,谓之树砧。砧若稍大,即去地一尺截之;若去地近截之,则地力大壮矣,夹杀所接之木。稍小,即去地七八寸截之;若砧小而高截,则地气难应”,“插了,令与砧皮齐切,令宽急得所。宽即阳气不应,急即力大夹杀,全在细意酌度”,插枝后,“别取本色树皮一片,阔半寸,缠所接树砧缘疮口,恐雨入”,“其实内子相类者,林檎、梨向木瓜砧上,栗向栎砧上,皆活,盖是类也”①。在上述引文中提出了接树和树砧的名称,并指出砧木大小与嫁接部位的关系,即稍大的树留砧可以稍高,如离地近则地方太盛,会夹杀所接的树枝,树小要截得矮些,否则地气供应不上。这里已注意到砧木的生长发育与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及水分(即地力、地气和阳光)的情况,以及嫁接方式对其成活的影响。此外还特别提出要用本色树皮扎伤口,以减少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所谓“其实内子相类者”,实际上是指明了嫁接时要以树木的“类”为标准,这不仅在嫁接技术方面有了提高,而且从理论上总结出接树的原理,即亲缘关系相近的树都可以嫁接。这个结论为种间嫁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四时纂要》关于同类的树都可以嫁接的记载,发展了《齐民要术·插梨》所载梨及柿的两种嫁接法,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的一些重要农书如《种艺必用》、《农桑辑要》等都曾引用过《四时纂要》中有关嫁接的论述。
隋唐时期在大型真菌人工栽培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隋书》记有《种神芝书》1卷,显然是有关真菌人工栽培的著作,但可惜早已失传。韩鄂《四时纂要》详细记载了两种栽培构树菌的方法,一种是“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①,另一种是“畦中下烂粪,取构木可长六七尺,截断磓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土盖。水浇长令润。如初有小菌子,仰杷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②。这两种方法是真菌段木栽培法的雏形,是在充分了解真菌生长条件等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关于人工栽培食用菌方法的记载。唐代以后,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更为发展,至元代王祯《农书》又提出了我国首创的香蕈断木栽培法。
生物防治是一种成本低、效益高,并且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防治农林植物病虫害的极好方法。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唐代段公路《酉阳杂俎》都记载我国南方有一种蚁,比普通蚂蚁大,在柑桔上结窠,可防止柑桔为群蠹所伤。刘恂《岭表录异》明确记载:“岭南蚁类极多,有席袋贮蚁子窠鬻于都市者,蚁窠如薄絮囊,皆连带枝叶,蚁在其中,和窠而卖。有黄色大于常蚁而脚长者。云,南中柑子树,无蚁者,实都蛀,故人竞买之,以养柑子也。”③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蚁应为黄猄蚁。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桔树病虫害确实非常有效,至今仍为广东、福建一些地方的果农所采用。在生物学史和农学史上,黄猄蚁的利用是生物防治害虫的一个最古老和最著名的例子。国内外学者公认我国古代对这一事实的记载最早,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要比西方约早一千年。
①韩鄂:《四时纂要》,见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3页。
①②引自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88页。
③刘恂:《岭表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