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回鹘(附喀喇汗王朝)
以甘州回鹘为中心的河西回鹘
公元840年,曾左右中亚和东亚形势近百年的回鹘汗国(744—840),在内乱迭起、天灾频仍的情况下,又遭黠戛斯的突袭而溃散,其部族分三支西迁。
早在7世纪末至8世纪20年代(唐武则天时),复兴后的东突厥默啜可汗(691—716)方强,向外扩张,攻取铁勒故地。所以在漠北色楞格河流域时期,回纥汗国中的一部分人,会同其外九部的契苾、思结、浑三部从漠北度碛,首批迁住河西走廊甘(今甘肃张掖)、凉(今武威)二州之间,唐朝常取其壮骑参加当时设在凉州的赤水军,这是回鹘人迁往河西的先驱者。
唐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西边空虚,于是吐蕃乘机东向,尽占陇右、河西。所以到唐开成五年(840),回鹘一支西迁河西时,初依吐蕃。唐会昌二年(842),吐蕃赞普达玛被刺,贵族内讧,混战二十余年,于是河西汉人张议潮(原任唐沙州节度使)的政权崛起。张议潮受唐封为归义军(沙州)节度使,节度瓜(今甘肃安西东南)、沙(今敦煌西)、伊(今新疆哈密)、肃(今甘肃酒泉)、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今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今属甘肃)、岷(今岷县)、廓(今化隆西)等11州。唐大中五年(851),在甘、凉二州的一支回鹘又西向与张议潮联合,以共击东南的吐蕃(时其主要据地在陇右)。五代时吐蕃势衰,回鹘渐强,牙帐设在甘州。
唐咸通八年(867),张议潮入朝长安(今陕西西安),其侄张淮深代行归义军节度使事。十三年,张议潮死于长安,张淮深继任节度使。借唐朝的声威镇抚河西,与各族和睦相处,河西遂成富庶之区。唐中和二年(882),黄巢起义占领长安,唐僖宗出奔,“是后中原多故,朝命不及”①。归义军又卷入当地藩镇(李茂贞)的斗争之中,力量削弱。唐大顺元年(890),张淮深在内乱中被害。二年后,河西内乱,直至唐光化三年(900),唐昭宗任命张淮深之侄张承奉为节度使,河西内乱始告结束。张承奉建西汉金山国,自号白衣天子,占据瓜、沙等州。当时甘州回鹘扼河西入唐的孔道,又控制河、兰两州,成为金山国的劲敌,双方战争频仍,最后回鹘打败张承奉,两国议和,张承奉尊称回鹘可汗为父。
张承奉的后嗣到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0)断绝,州人推长史曹义金做首长,他于同光二年(924)受后唐册命任节度使领瓜、沙二州事。曹义金继张承奉之后,仍尊称甘州回鹘为“父大王”,目的是希望通过他能同中原后唐相通。所以事实上,这时瓜、沙二州是依附于甘州回鹘的①。
从五代至北宋,整个河西回鹘的分布,除以甘州为中心外,还有下列各处:一、沙州。上已述及,瓜、沙二州到五代初已依附于甘州回鹘。而曹义金后人在瓜、沙二州的势力还绵延到北宋景祐、皇祐之间(1034—1053)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时,沙州开始为回鹘所控制②。宋庆历二年(1042)、皇祐二年(1050),到宋朝贡骆驼、名马、玉等物。辽开泰三年(1014),到辽朝贡方物。
二、凉州(今甘肃武威)。宋天禧四年(1020)时,凉州回鹘常到北宋贡奉。
三、贺兰山(今宁夏西北边境与内蒙古交界)。宋端拱二年(989)时,这里的回鹘都督石仁政、么啰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黄水州巡检等四族并居贺兰山下。
四、秦州(今甘肃天水)。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那里的回鹘人安密到宋朝献玉带贺祀汾阴,礼成,宋朝封其首领翟符、守荣为神武大将军,安殿民为保顺郎将,余皆赐冠带器币。宋乾兴元年(1022),秦州回鹘赵福献马并银缨钹,自此每年到宋朝朝贡。
五、合罗川(今额济纳河,即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境东河、西河)。宋雍熙四年(987),这里的回鹘族第四次太子遣使到北宋贡鍮石,又回鹘等四族首领也遣使朝贡。
六、肃州。这里连同东面的甘州回鹘合称“黄头回鹘”(即“撒里维吾尔”),人数达1万左右,与蒙古族、汉族杂居,从事游牧。他们原信萨满教,后来又信佛教,但没有受到过伊斯兰教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语言里没有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但却夹杂有一小部分汉族政治和佛教语汇。
河西回鹘的官制与风俗
在官制方面,五代时,甘州回鹘的官号仍用突厥名,如史载后唐庄宗“册仁美为英义可汗”,“仁美卒,其弟狄银嗣立”③。据沙
勤)。又如后唐清泰二年(935)入朝的“密录都督”,应为Buyruqtutuq,“相温”,似即突厥语借汉语将军的音译①。同时,甘州回鹘这时兼采汉制,有宰相、枢密使的职名,如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甘州回鹘可汗夜落纥遣左温宰相、何居录越枢密使、翟符守荣等来贡。
在风俗上,甘州回鹘可汗常楼居,其国相“见可汗,则去帽被发而入以为礼。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②。又甘州回鹘的妇女常着青衣如中国道服的样子,用薄青纱罩面而露其脸。
整个河西回鹘为游牧封建社会,但尚保留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残存。如五代时,甘州为整个河西回鹘游牧封建大领主牙帐的所在地。至于合罗川的小部落,每一部落又有分封的小领主,领主有管辖他自己部落——“族帐”的权力。其他散居瓜、沙、凉三州间的回鹘也“各立君长,分领族帐”①。在游牧封建社会中,牧民是固定地依附于其世袭的领主个人。
北宋天圣六年至景祐三年(1028—1036),甘、凉、瓜、沙、肃等州被西夏赵德明父子攻取,河西回鹘变成西夏之属。西夏宝义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西夏又亡于蒙古。
高昌回鹘的形成及政制
高昌回鹘,高昌为唐代西州,故亦称西州回鹘②,阿拉伯史家称为“九姓乌古斯”。据《隋书·铁勒传》和《唐会要·结骨国》记载:隋唐时,今新疆哈密(古称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天山(白山),已有乌护(Ohur)或乌纥(Oqhur)。乌护或乌纥与回纥(Uyqhur)即一音之转,实为一族。从此可以证明,从公元 6世纪末起,今新疆东部天山附近已有回纥人居住。又《宋史·高昌传》也有记载,在唐安史之乱(755—763)时,高昌一地“颇有回鹘”。此外,《新唐书·回鹘传下》还说在唐代,北庭(今吉木萨尔北)和焉耆之北一带,还有回纥外九部的拔悉密和葛逻禄。到唐开成五年(840),漠北鄂尔浑河流域回鹘汗国政权崩溃,由贵族庞特勤率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先到龟兹(今新疆库车)定居,不久分出一部分人东去高昌。唐咸通七年(866),回鹘首领仆固俊从北庭南下,击败吐蕃,收复西州(高昌)、轮台(今乌鲁木齐北)等要地,使回鹘人以高昌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遂安定下来。高昌(广义的指今整个吐鲁番盆地)是当时回鹘人巨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除首府高昌(今吐鲁番东南哈喇和卓)外,另在天山北麓唐代北庭的旧址,建设夏都,作为其王室在夏季中避暑及放牧之地。整个高昌回鹘王国的疆域,到9世纪后半期即已形成。东起哈密力(今哈密),西至冰达坂(今阿克苏北),北抵赤列河(今伊犁河),南距吐蕃。境内实行双王制,即高昌回鹘和龟兹回鹘分立。
高昌回鹘,从9世纪50年代建立后,历五代、北宋、西辽、元,到14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元朝及察合台汗国之亡而亡。前后存在500多年(龟兹回鹘大约在12世纪初西辽西迁时即消亡)。其政治史略从其王室即亦都护的谱系③,可分为前后两大段:从唐末至北宋、西辽为第一段,其政治倾向是和内地唐朝、北宋往来密切,如唐末其首领仆固俊斩吐蕃大将尚恐热后,传首于唐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即为明显的例子;又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高昌回鹘王阿厮兰汗遣使臣麦索温到宋朝赠送礼物,自称“西州外甥”,追认从前与唐朝的姻亲关系。而稍前即从辽天赞三年(924)开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即西征北庭,其势力及于今阿尔泰山,威震西域。从元初至元末为第二阶段,其总的政治趋势,因蒙古兴起,脱离西辽的统治而归附于蒙古,且助成吉思汗西征,有助于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还曾好几代娶元朝皇室公主为可敦。从13世纪亦都护纽林的斤(1308—1318)时起,高昌回鹘一直忠于元朝皇室,与蒙古西北诸王笃哇之乱作战,纽林的斤的长子帖木儿补化曾从其父入元朝备宿卫,后拜中书左丞相,和内地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政治制度上,高昌回鹘的最高统治者为“亦都护”(突厥语,意为幸福的君主),他自称为“阿厮兰汗”(意为狮子王),其政治权力是专制和世袭的。其下有宰相和枢密使,再下有“于尔奇”(大臣)、断事官(司法首长)以及大小伯克(存在于首府高昌以及各地方)。被统治阶级主要为农民,分为:卡朗奇(受雇的农民)、伊得如(即燕齐户,近似奴隶)、库瓦克(要向国家和官吏缴纳实物和捐税)、图图克(作为农奴被使用,期满可自由)、卡达篱(在自由民与农奴之间);其次为奴隶;第三种为萨里,是佛僧的仆人。如果哪一种农民失去土地,那就被迫去租种地主的土地。
高昌回鹘的经济、文化与宗教
高昌回鹘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以后,其发展起来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都已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在漠北时期以游牧为主的内容,而具有西域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上,放弃过去在漠北草原上的游牧生活而以经营定居的农业为主,地产五谷,产葡萄酒,在种植白■(即棉)并织成布方面有长远的传统,梧桐的树脂称为梧桐泪,可做药用及工业上金属的焊剂。在农业上利用水力,引导天山上的雪水以灌田园,造作水祐硙即水磨,便于粮食加工,因地制宜,用骆驼耕田,也有一部分畜牧业。
在手工业上,丝织品有兜罗、锦、纻丝、熟绫。棉、毛织品有斜褐、白■布、绣文花蕊布。矿物中有著名的硇砂,是一种氯化钠,为制皮革不可缺少的原料。铁制品中,回鹘人已有镔铁即钢,当时回鹘人手工业操作的各种器械,许多得用钢铁才能制成。
在商业上,从其和内地商业的往来频仍可以看出商业之发达。回鹘人多到辽南京(今北京)做买卖,善于鉴别珍宝。也常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进行贸易,辽朝特别在上京南城设立”回鹘营“作为居留地。与五代、北宋也进行贸易。向宋的洛阳、开封源源不绝地输送马匹,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元丰八年(1085)将战马约 24000匹送抵开封。又如棉布(白■布)一项,后周广顺元年(951),一次运到开封的就达1329段,这也说明当时内地植棉业还很不发达。
高昌人的文化宗教事业也十分发达。
高昌回鹘人在宗教信仰上,先信最早从波斯传来的摩尼教,而后信佛教。所以,在今新疆吐鲁番西的木头沟或吐峪沟的墙壁上或废墟内,已发现大量回鹘人的宗教壁画,表现出与波斯文化融合的倾向。高昌回鹘人“乐多琵琶、箜篌”,“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①。高昌壁画中,经常有天堂中跳舞的画面。塔里木盆地的戏剧表演,在汉代已产生,这由20世纪在吐鲁番、哈密发现的译成回鹘文的《弥勒会见记》抄本的残卷、写本①,以及近代在库车出土的有关当时戏剧演出的场面和文物可以证明。
19世纪末,法国人伯希和曾在我国敦煌千佛洞发现几百个属于元朝初年回鹘文木刻活字。据研究,这些回鹘文木刻活字很可能是元朝初年因在敦煌、吐鲁番一带大量翻译佛典,就参考同时代王祯那一套汉文活字印书的办法,用于畏兀儿地区所留的痕迹②。在唐代,已从内地传去七曜历,有十二地支及生肖,这由我国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吐鲁番得到的回鹘文历书残页(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可以证明。
在回鹘文书方面,除零星契约及文书外,主要的有回鹘文的《玄奘传》,原译本为10世纪中别失八里回鹘佛僧详古舍利所译,1930年在新疆出土,现已整理。《金光明经》(汉文译者为唐高僧义净)的回鹘文译本(译者同《玄奘传》),是从汉文译本转译的,另从梵文本添译了好多处,成为研究古代维吾尔语和宗教(佛教)的基本材料。《乌古斯可汗传说》,这是未经14世纪波斯史家拉施特·丁掺入伊斯兰色彩的、维吾尔族最早有关其自己始祖的民间传说。传说写成的时间大约在10世纪,地点在天山南路,为一佚名回鹘人的手稿,现收在拉得洛夫氏的《福乐智慧·导言》之中。
吐鲁番古代各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早有成熟的医药(如唐代的《西州续命汤》)。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高昌回鹘境内龟兹进奉使李延庆等36人到宋朝献香药。元代畏兀儿人军医月举连赤海牙曾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钓鱼山,“奉命修麴药以疗师疫”③。
在宗教信仰方面,高昌回鹘人曾先后信奉摩尼教、佛教和景教,所以回鹘文佛典中有些与摩尼教相混合之处,即将佛教诸神披上摩尼教的神名。至于景教,则与摩尼教几乎同时在高昌流行,但只为少数人所信仰。到元朝时,畏兀儿人景教徒在促使伊利汗国中的蒙古人和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国王相互往来中作出了贡献。
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兴亡 公元840(唐开成五年),回鹘从漠北分四支外迁,除一支南下,其他三支西迁,其中最大的一支在汗族成员庞特勤和相馺职的率领下西奔葛逻禄(今阿尔泰山以西地区)。这支西迁回鹘,建牙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称之为喀喇斡尔朵。这个王朝,国外史学家有的称为阿弗拉西亚勃王朝,有的称为伊利克汗王朝;中国史学家有的称为黑汗王朝,有的称为黑韩王朝;现在史学界通称之为喀喇汗王朝①。
喀喇汗王朝在七河地区巩固住地位以后,迅速把领域扩大到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地区。根据喀喇汗王朝史学家阿布杜·加费尔在公元11世纪写成的《喀什噶尔史》(此书已佚,只有一些片断保存在杰马尔·卡尔希于14世纪写成的《苏拉赫词典补编》中)所记载的传说,喀喇汗王朝创建者的称号为“毗伽阙·卡迪尔汗”。
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古老的习惯法“双王制”,即汗国分为两部分,由汗族中最长者任大可汗,次长者任副可汗,分别统治汗国的一部分。汗位的继承,是传长制,不是嫡承制。大可汗称为阿尔斯兰(突厥语意为“狮子”)喀喇(意为“伟大”、“最高”)可汗,驻巴拉沙衮,以后随着王朝统治民族定居农业文化的发展,多驻喀什噶尔。所以喀什噶尔又称为“斡耳朵坎特”(意为“汗城”)。副可汗称博格拉(意为“公驼”)喀喇可汗,初驻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中迁喀什噶尔,后又迁回怛逻斯。
喀喇汗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民族的王朝。据史料记载,10世纪前期,驻喀什噶尔的博格拉汗萨图克正式接受伊斯兰教。他的儿子阿尔斯兰汗穆萨·阿布杜·克里木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推行到全境。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辽应历十年),有20万帐游牧民皈依了伊斯兰教。
992年(宋淳化三年,辽统和十年),博格拉汗哈桑(哈龙)率军占领萨曼王朝的首都蒲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因染病撤兵,死于返回的途中。999年(宋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阿尔斯兰伊利克(意为“狮子王”)纳赛尔再度出兵,几乎完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长驱直入蒲华,灭掉萨曼王朝,河中地区被纳入喀喇汗王朝的版图。11世纪初①,卡迪尔汗玉素甫攻下于阗(今新疆和田南),灭掉于阗李氏王朝,结束了长达 30多年的所谓“圣战”,把喀喇汗王朝的东部疆界扩大到约昌城(今且末南)以东(今若羌境内)。11世纪前期,喀喇汗王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达到鼎盛时期。
1140年(西辽康国七年),喀喇汗王朝在河中地区的统治者布里特勤伊卜拉欣脱离东部大可汗的统治而独立,自称桃花石(意为“中国”)·博格拉汗。从此,统一的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部汗国为哈桑支系统治,首府仍是巴拉沙衮和喀什噶尔。西部为阿里支系统治,首府最初是乌兹根(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乌支根),不久迁往萨末鞬(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后来,西部汗国的汗位也转到哈桑支系手中①。
喀喇汗王朝实行分封制(“伊克塔”制),这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汗位、王位和封地而经常发生内讧和混战,使国力日趋衰弱。1089年(宋元祐四年、辽大安五年)塞尔柱王朝攻下蒲华,西部喀喇汗王朝从此在政治上成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庸;东部喀喇汗王朝在1130年(西辽耶律大石称帝前一年),也曾一度表示臣服于塞尔柱王朝。1134年(西辽康国元年),东部喀喇汗王朝大可汗伊卜拉欣同葛逻禄首领和康里首领不和,发生冲突,请求西辽王朝出兵支援。西辽趁机占领巴拉沙衮,作为自己的都城,把东部喀喇汗王朝降为附庸,从此东部喀喇汗王朝的辖地只有喀什噶尔与和田地区。1137年西辽在和毡(今塔吉克斯坦的霍占)击溃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军队。1141年九月九日,塞尔柱王朝与西辽王朝在卡特万草原(萨末鞬以北)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会战。西辽以少胜多,塞尔柱王朝惨败,结果退出了河中地区,西部喀喇汗王朝改换宗主,仍以附庸形式保存下来。后来乃蛮部酋长屈出律篡夺了西辽王朝的统治权,放还东部喀喇汗王朝统治者穆罕默德。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西辽天禧三十四年)喀什噶尔的贵族暴动,杀死了这个末代可汗,东部喀喇汗王朝灭亡。次年,即1212年(蒙古成吉思汗七年),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出兵占领萨末鞬,处死西部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苏丹奥斯曼,西部喀喇汗王朝也灭亡,河中地区成为花剌子模的疆域。
喀喇汗王朝社会经济与文化
喀喇汗王朝时是中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回鹘以及一些其他的游牧部落开始并完成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生活的过渡;随着这一过程的完成,封建制度在中亚农业地区得到普遍确立。喀喇汗王朝采取一些促进措施,使封建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社制的残余受到有力的冲击,原来氏族贵族的“迪杭”土地所有制为“米尔克”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在当时是一种社会进步。喀喇汗王朝的赋税和徭役较其前其后的王朝都要轻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因此,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的繁荣昌盛。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不仅城市的规模扩大,而且一批新的城市建立起来,尤其在七河地区。建筑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在蒲华、萨末鞬、喀什噶尔等城兴建了一批宏伟壮丽的建筑物,其中一些至今尚完好存在,显示了喀喇汗王朝当年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
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由于大批突厥语的游牧民转入定居,加快了中亚土著民族突厥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喀喇汗王朝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广大居民在宗教、习尚上也伊斯兰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这种民族相互异化和融合的过程中,科学文化也获得巨大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形成。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作为王朝统治民族的、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回鹘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回鹘学者和诗人,他们写下了一些不朽的著作,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和他的百科全书式的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他的劝诫性长诗《福乐智慧》。它们不仅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和哲学—伦理学著作,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是研究喀喇汗王朝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科学的珍贵资料。它们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文化的瑰宝。它们为今天绚丽多姿的维吾尔文化和突厥语各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宋、辽的政治、贸易关系
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或“东方与中国之王”,喀喇汗王朝同当时中国的其他几个皇朝都有密切的外交、贸易关系。《宋史·回鹘传》说:“先是,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喀喇汗王朝可汗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宋史·于阗传》)。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材料,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团前后有50多次,他们受到宋朝的礼遇。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往宋朝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福乐智慧》写道:“要是[从]中国来的商队砍倒自己的旗子,千万种珍宝从何而来?”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相互聘问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贸易往来不断,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了中国的商品”。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鹘汗国和西夏是近邻,也应有更多的交往,但史籍所留下的记载较少②。
①《辽史》卷93《萧惠传》。
①程溯洛:《河西回鹘》,《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①《资治通鉴》卷252,唐咸通十三年八月。
①参见《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曹义金《上回鹘众宰相状》,载[法]伯希和《巴黎敦煌经卷》,引自《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6号。高自厚:《甘州回鹘世系表》,《西北史地》1983年第1期。
②罗振玉:《瓜沙曹氏年表考证》,载《雪堂丛刊》。
③杨圣敏:《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①《旧五代史》卷138《回鹘传》。
②[法]沙畹著,冯承钧译:《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①《新五代史》卷74《回鹘传》。
②《宋史》卷249《回鹘传》。
③程溯洛:《高昌回鹘王国政治经济文化史略》,《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
①程溯洛:《高昌回鹘亦都护谱系考》,《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
①《宋史》卷490《高昌传》。
②耿世民:《古代维吾尔语佛教原始剧本〈弥勒会见记〉哈密写本研究》,《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程溯洛:《论敦煌、吐鲁番发现的蒙古国和元时期回鹘文木刻活字和雕版印刷品与我国印刷术西传的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5年版。
①《元史》卷135《月举连赤海牙传》。
①参见魏良弢:《关于喀喇汗王朝的起源及其名称》,《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
①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阗李氏的年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诸说不一:992年,1001年,1004年,1006年,1009年。今采1006年说。
②这里所说的哈桑支系和阿里支系,是前面提到的博格拉汗萨图克的两个孙子——哈桑和阿里——的后裔。
以甘州回鹘为中心的河西回鹘
公元840年,曾左右中亚和东亚形势近百年的回鹘汗国(744—840),在内乱迭起、天灾频仍的情况下,又遭黠戛斯的突袭而溃散,其部族分三支西迁。
早在7世纪末至8世纪20年代(唐武则天时),复兴后的东突厥默啜可汗(691—716)方强,向外扩张,攻取铁勒故地。所以在漠北色楞格河流域时期,回纥汗国中的一部分人,会同其外九部的契苾、思结、浑三部从漠北度碛,首批迁住河西走廊甘(今甘肃张掖)、凉(今武威)二州之间,唐朝常取其壮骑参加当时设在凉州的赤水军,这是回鹘人迁往河西的先驱者。
唐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西边空虚,于是吐蕃乘机东向,尽占陇右、河西。所以到唐开成五年(840),回鹘一支西迁河西时,初依吐蕃。唐会昌二年(842),吐蕃赞普达玛被刺,贵族内讧,混战二十余年,于是河西汉人张议潮(原任唐沙州节度使)的政权崛起。张议潮受唐封为归义军(沙州)节度使,节度瓜(今甘肃安西东南)、沙(今敦煌西)、伊(今新疆哈密)、肃(今甘肃酒泉)、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今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今属甘肃)、岷(今岷县)、廓(今化隆西)等11州。唐大中五年(851),在甘、凉二州的一支回鹘又西向与张议潮联合,以共击东南的吐蕃(时其主要据地在陇右)。五代时吐蕃势衰,回鹘渐强,牙帐设在甘州。
唐咸通八年(867),张议潮入朝长安(今陕西西安),其侄张淮深代行归义军节度使事。十三年,张议潮死于长安,张淮深继任节度使。借唐朝的声威镇抚河西,与各族和睦相处,河西遂成富庶之区。唐中和二年(882),黄巢起义占领长安,唐僖宗出奔,“是后中原多故,朝命不及”①。归义军又卷入当地藩镇(李茂贞)的斗争之中,力量削弱。唐大顺元年(890),张淮深在内乱中被害。二年后,河西内乱,直至唐光化三年(900),唐昭宗任命张淮深之侄张承奉为节度使,河西内乱始告结束。张承奉建西汉金山国,自号白衣天子,占据瓜、沙等州。当时甘州回鹘扼河西入唐的孔道,又控制河、兰两州,成为金山国的劲敌,双方战争频仍,最后回鹘打败张承奉,两国议和,张承奉尊称回鹘可汗为父。
张承奉的后嗣到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0)断绝,州人推长史曹义金做首长,他于同光二年(924)受后唐册命任节度使领瓜、沙二州事。曹义金继张承奉之后,仍尊称甘州回鹘为“父大王”,目的是希望通过他能同中原后唐相通。所以事实上,这时瓜、沙二州是依附于甘州回鹘的①。
从五代至北宋,整个河西回鹘的分布,除以甘州为中心外,还有下列各处:一、沙州。上已述及,瓜、沙二州到五代初已依附于甘州回鹘。而曹义金后人在瓜、沙二州的势力还绵延到北宋景祐、皇祐之间(1034—1053)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时,沙州开始为回鹘所控制②。宋庆历二年(1042)、皇祐二年(1050),到宋朝贡骆驼、名马、玉等物。辽开泰三年(1014),到辽朝贡方物。
二、凉州(今甘肃武威)。宋天禧四年(1020)时,凉州回鹘常到北宋贡奉。
三、贺兰山(今宁夏西北边境与内蒙古交界)。宋端拱二年(989)时,这里的回鹘都督石仁政、么啰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黄水州巡检等四族并居贺兰山下。
四、秦州(今甘肃天水)。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那里的回鹘人安密到宋朝献玉带贺祀汾阴,礼成,宋朝封其首领翟符、守荣为神武大将军,安殿民为保顺郎将,余皆赐冠带器币。宋乾兴元年(1022),秦州回鹘赵福献马并银缨钹,自此每年到宋朝朝贡。
五、合罗川(今额济纳河,即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境东河、西河)。宋雍熙四年(987),这里的回鹘族第四次太子遣使到北宋贡鍮石,又回鹘等四族首领也遣使朝贡。
六、肃州。这里连同东面的甘州回鹘合称“黄头回鹘”(即“撒里维吾尔”),人数达1万左右,与蒙古族、汉族杂居,从事游牧。他们原信萨满教,后来又信佛教,但没有受到过伊斯兰教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语言里没有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但却夹杂有一小部分汉族政治和佛教语汇。
河西回鹘的官制与风俗
在官制方面,五代时,甘州回鹘的官号仍用突厥名,如史载后唐庄宗“册仁美为英义可汗”,“仁美卒,其弟狄银嗣立”③。据沙
勤)。又如后唐清泰二年(935)入朝的“密录都督”,应为Buyruqtutuq,“相温”,似即突厥语借汉语将军的音译①。同时,甘州回鹘这时兼采汉制,有宰相、枢密使的职名,如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甘州回鹘可汗夜落纥遣左温宰相、何居录越枢密使、翟符守荣等来贡。
在风俗上,甘州回鹘可汗常楼居,其国相“见可汗,则去帽被发而入以为礼。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②。又甘州回鹘的妇女常着青衣如中国道服的样子,用薄青纱罩面而露其脸。
整个河西回鹘为游牧封建社会,但尚保留有原始氏族社会的残存。如五代时,甘州为整个河西回鹘游牧封建大领主牙帐的所在地。至于合罗川的小部落,每一部落又有分封的小领主,领主有管辖他自己部落——“族帐”的权力。其他散居瓜、沙、凉三州间的回鹘也“各立君长,分领族帐”①。在游牧封建社会中,牧民是固定地依附于其世袭的领主个人。
北宋天圣六年至景祐三年(1028—1036),甘、凉、瓜、沙、肃等州被西夏赵德明父子攻取,河西回鹘变成西夏之属。西夏宝义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西夏又亡于蒙古。
高昌回鹘的形成及政制
高昌回鹘,高昌为唐代西州,故亦称西州回鹘②,阿拉伯史家称为“九姓乌古斯”。据《隋书·铁勒传》和《唐会要·结骨国》记载:隋唐时,今新疆哈密(古称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天山(白山),已有乌护(Ohur)或乌纥(Oqhur)。乌护或乌纥与回纥(Uyqhur)即一音之转,实为一族。从此可以证明,从公元 6世纪末起,今新疆东部天山附近已有回纥人居住。又《宋史·高昌传》也有记载,在唐安史之乱(755—763)时,高昌一地“颇有回鹘”。此外,《新唐书·回鹘传下》还说在唐代,北庭(今吉木萨尔北)和焉耆之北一带,还有回纥外九部的拔悉密和葛逻禄。到唐开成五年(840),漠北鄂尔浑河流域回鹘汗国政权崩溃,由贵族庞特勤率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先到龟兹(今新疆库车)定居,不久分出一部分人东去高昌。唐咸通七年(866),回鹘首领仆固俊从北庭南下,击败吐蕃,收复西州(高昌)、轮台(今乌鲁木齐北)等要地,使回鹘人以高昌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遂安定下来。高昌(广义的指今整个吐鲁番盆地)是当时回鹘人巨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除首府高昌(今吐鲁番东南哈喇和卓)外,另在天山北麓唐代北庭的旧址,建设夏都,作为其王室在夏季中避暑及放牧之地。整个高昌回鹘王国的疆域,到9世纪后半期即已形成。东起哈密力(今哈密),西至冰达坂(今阿克苏北),北抵赤列河(今伊犁河),南距吐蕃。境内实行双王制,即高昌回鹘和龟兹回鹘分立。
高昌回鹘,从9世纪50年代建立后,历五代、北宋、西辽、元,到14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元朝及察合台汗国之亡而亡。前后存在500多年(龟兹回鹘大约在12世纪初西辽西迁时即消亡)。其政治史略从其王室即亦都护的谱系③,可分为前后两大段:从唐末至北宋、西辽为第一段,其政治倾向是和内地唐朝、北宋往来密切,如唐末其首领仆固俊斩吐蕃大将尚恐热后,传首于唐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即为明显的例子;又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高昌回鹘王阿厮兰汗遣使臣麦索温到宋朝赠送礼物,自称“西州外甥”,追认从前与唐朝的姻亲关系。而稍前即从辽天赞三年(924)开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即西征北庭,其势力及于今阿尔泰山,威震西域。从元初至元末为第二阶段,其总的政治趋势,因蒙古兴起,脱离西辽的统治而归附于蒙古,且助成吉思汗西征,有助于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还曾好几代娶元朝皇室公主为可敦。从13世纪亦都护纽林的斤(1308—1318)时起,高昌回鹘一直忠于元朝皇室,与蒙古西北诸王笃哇之乱作战,纽林的斤的长子帖木儿补化曾从其父入元朝备宿卫,后拜中书左丞相,和内地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政治制度上,高昌回鹘的最高统治者为“亦都护”(突厥语,意为幸福的君主),他自称为“阿厮兰汗”(意为狮子王),其政治权力是专制和世袭的。其下有宰相和枢密使,再下有“于尔奇”(大臣)、断事官(司法首长)以及大小伯克(存在于首府高昌以及各地方)。被统治阶级主要为农民,分为:卡朗奇(受雇的农民)、伊得如(即燕齐户,近似奴隶)、库瓦克(要向国家和官吏缴纳实物和捐税)、图图克(作为农奴被使用,期满可自由)、卡达篱(在自由民与农奴之间);其次为奴隶;第三种为萨里,是佛僧的仆人。如果哪一种农民失去土地,那就被迫去租种地主的土地。
高昌回鹘的经济、文化与宗教
高昌回鹘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以后,其发展起来的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都已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在漠北时期以游牧为主的内容,而具有西域的特点。
在农业生产上,放弃过去在漠北草原上的游牧生活而以经营定居的农业为主,地产五谷,产葡萄酒,在种植白■(即棉)并织成布方面有长远的传统,梧桐的树脂称为梧桐泪,可做药用及工业上金属的焊剂。在农业上利用水力,引导天山上的雪水以灌田园,造作水祐硙即水磨,便于粮食加工,因地制宜,用骆驼耕田,也有一部分畜牧业。
在手工业上,丝织品有兜罗、锦、纻丝、熟绫。棉、毛织品有斜褐、白■布、绣文花蕊布。矿物中有著名的硇砂,是一种氯化钠,为制皮革不可缺少的原料。铁制品中,回鹘人已有镔铁即钢,当时回鹘人手工业操作的各种器械,许多得用钢铁才能制成。
在商业上,从其和内地商业的往来频仍可以看出商业之发达。回鹘人多到辽南京(今北京)做买卖,善于鉴别珍宝。也常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进行贸易,辽朝特别在上京南城设立”回鹘营“作为居留地。与五代、北宋也进行贸易。向宋的洛阳、开封源源不绝地输送马匹,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元丰八年(1085)将战马约 24000匹送抵开封。又如棉布(白■布)一项,后周广顺元年(951),一次运到开封的就达1329段,这也说明当时内地植棉业还很不发达。
高昌人的文化宗教事业也十分发达。
高昌回鹘人在宗教信仰上,先信最早从波斯传来的摩尼教,而后信佛教。所以,在今新疆吐鲁番西的木头沟或吐峪沟的墙壁上或废墟内,已发现大量回鹘人的宗教壁画,表现出与波斯文化融合的倾向。高昌回鹘人“乐多琵琶、箜篌”,“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①。高昌壁画中,经常有天堂中跳舞的画面。塔里木盆地的戏剧表演,在汉代已产生,这由20世纪在吐鲁番、哈密发现的译成回鹘文的《弥勒会见记》抄本的残卷、写本①,以及近代在库车出土的有关当时戏剧演出的场面和文物可以证明。
19世纪末,法国人伯希和曾在我国敦煌千佛洞发现几百个属于元朝初年回鹘文木刻活字。据研究,这些回鹘文木刻活字很可能是元朝初年因在敦煌、吐鲁番一带大量翻译佛典,就参考同时代王祯那一套汉文活字印书的办法,用于畏兀儿地区所留的痕迹②。在唐代,已从内地传去七曜历,有十二地支及生肖,这由我国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吐鲁番得到的回鹘文历书残页(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可以证明。
在回鹘文书方面,除零星契约及文书外,主要的有回鹘文的《玄奘传》,原译本为10世纪中别失八里回鹘佛僧详古舍利所译,1930年在新疆出土,现已整理。《金光明经》(汉文译者为唐高僧义净)的回鹘文译本(译者同《玄奘传》),是从汉文译本转译的,另从梵文本添译了好多处,成为研究古代维吾尔语和宗教(佛教)的基本材料。《乌古斯可汗传说》,这是未经14世纪波斯史家拉施特·丁掺入伊斯兰色彩的、维吾尔族最早有关其自己始祖的民间传说。传说写成的时间大约在10世纪,地点在天山南路,为一佚名回鹘人的手稿,现收在拉得洛夫氏的《福乐智慧·导言》之中。
吐鲁番古代各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早有成熟的医药(如唐代的《西州续命汤》)。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高昌回鹘境内龟兹进奉使李延庆等36人到宋朝献香药。元代畏兀儿人军医月举连赤海牙曾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钓鱼山,“奉命修麴药以疗师疫”③。
在宗教信仰方面,高昌回鹘人曾先后信奉摩尼教、佛教和景教,所以回鹘文佛典中有些与摩尼教相混合之处,即将佛教诸神披上摩尼教的神名。至于景教,则与摩尼教几乎同时在高昌流行,但只为少数人所信仰。到元朝时,畏兀儿人景教徒在促使伊利汗国中的蒙古人和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国王相互往来中作出了贡献。
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的兴亡 公元840(唐开成五年),回鹘从漠北分四支外迁,除一支南下,其他三支西迁,其中最大的一支在汗族成员庞特勤和相馺职的率领下西奔葛逻禄(今阿尔泰山以西地区)。这支西迁回鹘,建牙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称之为喀喇斡尔朵。这个王朝,国外史学家有的称为阿弗拉西亚勃王朝,有的称为伊利克汗王朝;中国史学家有的称为黑汗王朝,有的称为黑韩王朝;现在史学界通称之为喀喇汗王朝①。
喀喇汗王朝在七河地区巩固住地位以后,迅速把领域扩大到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地区。根据喀喇汗王朝史学家阿布杜·加费尔在公元11世纪写成的《喀什噶尔史》(此书已佚,只有一些片断保存在杰马尔·卡尔希于14世纪写成的《苏拉赫词典补编》中)所记载的传说,喀喇汗王朝创建者的称号为“毗伽阙·卡迪尔汗”。
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古老的习惯法“双王制”,即汗国分为两部分,由汗族中最长者任大可汗,次长者任副可汗,分别统治汗国的一部分。汗位的继承,是传长制,不是嫡承制。大可汗称为阿尔斯兰(突厥语意为“狮子”)喀喇(意为“伟大”、“最高”)可汗,驻巴拉沙衮,以后随着王朝统治民族定居农业文化的发展,多驻喀什噶尔。所以喀什噶尔又称为“斡耳朵坎特”(意为“汗城”)。副可汗称博格拉(意为“公驼”)喀喇可汗,初驻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中迁喀什噶尔,后又迁回怛逻斯。
喀喇汗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民族的王朝。据史料记载,10世纪前期,驻喀什噶尔的博格拉汗萨图克正式接受伊斯兰教。他的儿子阿尔斯兰汗穆萨·阿布杜·克里木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推行到全境。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辽应历十年),有20万帐游牧民皈依了伊斯兰教。
992年(宋淳化三年,辽统和十年),博格拉汗哈桑(哈龙)率军占领萨曼王朝的首都蒲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因染病撤兵,死于返回的途中。999年(宋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阿尔斯兰伊利克(意为“狮子王”)纳赛尔再度出兵,几乎完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长驱直入蒲华,灭掉萨曼王朝,河中地区被纳入喀喇汗王朝的版图。11世纪初①,卡迪尔汗玉素甫攻下于阗(今新疆和田南),灭掉于阗李氏王朝,结束了长达 30多年的所谓“圣战”,把喀喇汗王朝的东部疆界扩大到约昌城(今且末南)以东(今若羌境内)。11世纪前期,喀喇汗王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达到鼎盛时期。
1140年(西辽康国七年),喀喇汗王朝在河中地区的统治者布里特勤伊卜拉欣脱离东部大可汗的统治而独立,自称桃花石(意为“中国”)·博格拉汗。从此,统一的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部汗国为哈桑支系统治,首府仍是巴拉沙衮和喀什噶尔。西部为阿里支系统治,首府最初是乌兹根(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乌支根),不久迁往萨末鞬(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后来,西部汗国的汗位也转到哈桑支系手中①。
喀喇汗王朝实行分封制(“伊克塔”制),这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汗位、王位和封地而经常发生内讧和混战,使国力日趋衰弱。1089年(宋元祐四年、辽大安五年)塞尔柱王朝攻下蒲华,西部喀喇汗王朝从此在政治上成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庸;东部喀喇汗王朝在1130年(西辽耶律大石称帝前一年),也曾一度表示臣服于塞尔柱王朝。1134年(西辽康国元年),东部喀喇汗王朝大可汗伊卜拉欣同葛逻禄首领和康里首领不和,发生冲突,请求西辽王朝出兵支援。西辽趁机占领巴拉沙衮,作为自己的都城,把东部喀喇汗王朝降为附庸,从此东部喀喇汗王朝的辖地只有喀什噶尔与和田地区。1137年西辽在和毡(今塔吉克斯坦的霍占)击溃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军队。1141年九月九日,塞尔柱王朝与西辽王朝在卡特万草原(萨末鞬以北)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会战。西辽以少胜多,塞尔柱王朝惨败,结果退出了河中地区,西部喀喇汗王朝改换宗主,仍以附庸形式保存下来。后来乃蛮部酋长屈出律篡夺了西辽王朝的统治权,放还东部喀喇汗王朝统治者穆罕默德。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西辽天禧三十四年)喀什噶尔的贵族暴动,杀死了这个末代可汗,东部喀喇汗王朝灭亡。次年,即1212年(蒙古成吉思汗七年),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出兵占领萨末鞬,处死西部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苏丹奥斯曼,西部喀喇汗王朝也灭亡,河中地区成为花剌子模的疆域。
喀喇汗王朝社会经济与文化
喀喇汗王朝时是中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回鹘以及一些其他的游牧部落开始并完成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生活的过渡;随着这一过程的完成,封建制度在中亚农业地区得到普遍确立。喀喇汗王朝采取一些促进措施,使封建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社制的残余受到有力的冲击,原来氏族贵族的“迪杭”土地所有制为“米尔克”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在当时是一种社会进步。喀喇汗王朝的赋税和徭役较其前其后的王朝都要轻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因此,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的繁荣昌盛。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不仅城市的规模扩大,而且一批新的城市建立起来,尤其在七河地区。建筑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在蒲华、萨末鞬、喀什噶尔等城兴建了一批宏伟壮丽的建筑物,其中一些至今尚完好存在,显示了喀喇汗王朝当年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
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由于大批突厥语的游牧民转入定居,加快了中亚土著民族突厥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喀喇汗王朝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广大居民在宗教、习尚上也伊斯兰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这种民族相互异化和融合的过程中,科学文化也获得巨大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形成。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作为王朝统治民族的、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回鹘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回鹘学者和诗人,他们写下了一些不朽的著作,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和他的百科全书式的语言学巨著《突厥语大词典》,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他的劝诫性长诗《福乐智慧》。它们不仅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和哲学—伦理学著作,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是研究喀喇汗王朝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科学的珍贵资料。它们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文化的瑰宝。它们为今天绚丽多姿的维吾尔文化和突厥语各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宋、辽的政治、贸易关系
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或“东方与中国之王”,喀喇汗王朝同当时中国的其他几个皇朝都有密切的外交、贸易关系。《宋史·回鹘传》说:“先是,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喀喇汗王朝可汗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宋史·于阗传》)。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材料,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团前后有50多次,他们受到宋朝的礼遇。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往宋朝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福乐智慧》写道:“要是[从]中国来的商队砍倒自己的旗子,千万种珍宝从何而来?”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相互聘问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贸易往来不断,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契丹商队运来了中国的商品”。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鹘汗国和西夏是近邻,也应有更多的交往,但史籍所留下的记载较少②。
①《辽史》卷93《萧惠传》。
①程溯洛:《河西回鹘》,《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册,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①《资治通鉴》卷252,唐咸通十三年八月。
①参见《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曹义金《上回鹘众宰相状》,载[法]伯希和《巴黎敦煌经卷》,引自《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6号。高自厚:《甘州回鹘世系表》,《西北史地》1983年第1期。
②罗振玉:《瓜沙曹氏年表考证》,载《雪堂丛刊》。
③杨圣敏:《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①《旧五代史》卷138《回鹘传》。
②[法]沙畹著,冯承钧译:《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①《新五代史》卷74《回鹘传》。
②《宋史》卷249《回鹘传》。
③程溯洛:《高昌回鹘王国政治经济文化史略》,《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
①程溯洛:《高昌回鹘亦都护谱系考》,《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
①《宋史》卷490《高昌传》。
②耿世民:《古代维吾尔语佛教原始剧本〈弥勒会见记〉哈密写本研究》,《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程溯洛:《论敦煌、吐鲁番发现的蒙古国和元时期回鹘文木刻活字和雕版印刷品与我国印刷术西传的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5年版。
①《元史》卷135《月举连赤海牙传》。
①参见魏良弢:《关于喀喇汗王朝的起源及其名称》,《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
①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阗李氏的年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诸说不一:992年,1001年,1004年,1006年,1009年。今采1006年说。
②这里所说的哈桑支系和阿里支系,是前面提到的博格拉汗萨图克的两个孙子——哈桑和阿里——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