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

第八节造纸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八节 造纸 辽宋夏金时期的印刷业极为发达,对于纸张的需求大为增加,因而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是造纸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古代造纸技术获得了全面的提高,尤其是竹纸兴起,其制造技术日臻成熟。此外,还发明了多种造纸新工艺,创制了一些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的名纸,纸的用途也更加广泛。

   竹纸

  竹纸的兴起及其制造技术的成熟,是宋代在造纸方面的重大成就。竹材质地坚密,结构复杂,要将其中的茎秆纤维分离出来作为纸料,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用竹造纸也比较晚。竹纸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东晋和唐两说。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集》提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多是会稽竖纹竹纸。”《增补事类统编》载梁萧子良曾提到张茂作箈纸,据考证,箈即嫩竹,等等。这是主张竹纸始于东晋的基本文献依据。但不少学者对此有异议,认为这些说法并不可靠。唐代关于竹纸则有可信的明确记载,如李肇《国史补》卷下载有“韶之竹笺”,段公路《北户杂录》提到睦州(今浙江淳安西)所出之“竹膜纸”等。近年一些纸史专著引用北宋苏轼所说:“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或认为这种说法与史实不符,或认为这说明竹纸在当时还是一种新事物,对其渊源尚缺乏了解。实际上,苏轼的原话是:“昔人以海苔为纸,今无复有,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王逸少竹叶帖,长安水丘氏传宝之,今不知所在,三十年前见其摹本于雷寿。”①由上下文可见,竹叶帖是在竹叶上书写的,“以竹为纸”当指竹叶,将其解释为竹纸,显然是望文生义而造成的误解。北宋前期竹纸产量也许还不大,但并不鲜见,如有文献记载王安石好用小竹纸,士大夫翕然效之,等等。

  北宋初期所造竹纸比较脆弱,质量较差。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蔡襄《文房杂评》也说:“吾尝禁所部不得辄用竹纸,至于狱讼未决而案牍已零落,况可存之久远哉!”这种情况表明当时竹纸制造技术还不成熟,其生产工艺仍在不断的改进之中。著名书法家米芾曾在《越州竹纸诗》中写道:“越筠万杵如金版,安用杭由与池茧”①,说明竹纸质量有所提高,甚至超过了杭郡“由拳”和池州“茧纸”等皮纸。他在《书史》和《评纸帖》中还提到,他在50岁时始用竹纸作书,并曾亲自捶打加工竹纸,“予尝捶越竹,光滑如金版”,“十日数十纸”。陈槱《负暄野录》卷下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剡溪竹纸更是名满天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提到:“然今独竹纸名天下,他方效之,莫能仿佛,遂掩藤纸矣”,“竹纸上品有三,曰姚黄,曰学士,曰邵公,三等皆佳”。这些记载表明,南宋时期竹纸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制出质量上乘的著名品种,这是我国造纸术的重大进展。当时竹纸的产量也很大,以致超过了其他纸种,成为图书典籍、官府文牍和私家信笺等的主要用纸。

  辽宋夏金时期竹纸的主要产地有浙江、福建、四川、江西、广东、湖南、湖北等省,其中尤以杭州、建阳、成都(双流)等地的竹纸生产最为发达。关于竹纸的生产工艺,宋代文献中仅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南宋陈槱提到:“又吴人取越竹,以梅天水淋,晾令干,反复捶之,使浮茸去尽,筋骨莹澈,是为春膏,其色如蜡。”①这段话涉及选取竹料、淋水浸沤、加工捶洗等工序,但其记述较为简略,且非造竹纸的全过程。直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篇才有关于竹纸制造技术的详细记载。

   造纸新工艺

  这一时期的造纸原料,除竹子外,还有树皮、麻、藤、麦秆、稻草等。以楮、桑等抄造的皮纸在产量上仅次于竹纸,居第二位,藤纸则因资源有限而逐渐被淘汰。此外还有竹、树皮及竹、麻的混料纸,以及利用废旧纸张经处理回槽并掺入新纸浆所造的“还魂纸”等。

  这一时期在造纸工艺方面也有不少新的发明和改进。如元费著《蜀笺谱》提到四川锦江旁以纸为业者说:“江旁凿臼为碓,上下相接。凡造纸之物,必杵之使烂,涤之使洁,然后随其广、狭、长、短之制以造。”用水碓舂捣纸料可节省人力,提高工效,保证质量,是造纸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在我国,水碓古已有之,一般用于舂米,到元代王祯《农书》还介绍了更为先进的连机碓。上述引文虽出自元人作品,但一些纸史论著认为宋代已用水碓捣纸,这是有道理的。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到我国南方进行调查,发现当时有些地区仍将水碓用于造纸②。

  向纸浆中添加某些植物粘液作为造纸悬浮剂,对改进纸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反映造纸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新工艺。我国古代曾将这类植物粘液称为“滑水”、“纸药”或“纸药水”。我国何时在造纸过程中使用纸药尚不清楚,对此最早的文献记载则见于宋代。如南宋周密《癸辛杂识》提到:“凡撩纸,必用黄蜀葵梗叶,新捣,方可撩,无则不可以揭。如无黄葵,则用杨桃藤、槿叶、野葡萄皆可,但取其不粘也。”由此可见,当时最常用的纸药来自黄蜀葵、杨桃藤等植物。在世界造纸史上,使用植物粘液作为造纸悬浮剂当以中国为最早。

  在宋代,巨幅“匹纸”的出现,也表明了当时造纸技术的进步。宋代以前,长卷之类的长幅巨纸,一般是将一张张小幅纸用由楮树汁、面粉和白芨末制成的浆糊粘连起来的。而在宋代已能直接制造长达3丈至5丈的巨幅纸。苏易简提到:“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帘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大薰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自尾,匀薄如一。”陈抄造这样大的纸张,需要有相应的巨型纸帘、抄纸槽和烘干设备,还要数十人统一指挥,协同动作,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其场面也颇为壮观。这充分反映出当时纸工们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这种匹纸产量不高,价格昂贵,使用者较少,但至今尚有样品传世。如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长卷,长达3丈有余,中无接缝,纸面朱地描以泥金云龙纹图案,其制造和加工技巧确实令人赞叹不已。

   各种名纸和加工纸

  从五代到辽宋夏金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的名贵纸张以及加工特制的纸张。这也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五代时最著名的纸是澄心堂纸。“澄心堂”为南唐烈主李昇任金陵(今南京)节度使时的闲居之所。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说:“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沈括《梦溪笔谈》说:“后主(李煜)时,监造澄心堂纸承御,系剡道其人。”这种纸纸面光滑,细密坚韧,质量很好,在南唐时极为贵重,百金难得一枚。梅尧臣在诗中说它“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①。梅尧臣还提到澄心堂纸的造法:“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②这里涉及备料、舂料、抄造和焙干等工序,其中“寒溪浸楮”、“敲冰举帘”则为制造澄心堂纸之类好纸的特殊工艺。据蔡襄《文房四说》记载,澄心堂纸产于“江南池、歙二郡”,即今安徽南部的黄山市地区,然后将原纸运往金陵进行加工。由于澄心堂纸是一种质量上佳的名纸,所以自宋代至清代均曾有人仿制,颇受书画家的欢迎。

  宋代最著名的纸当属金粟山藏经纸。浙江海盐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曾藏有北宋时的大藏经数千轴①,其纸每幅背上有小红印记“金粟山藏经纸”。这种纸多为硬黄类桑皮纸,由数层粘制而成,纸质较厚,无纹理,内外皆蜡,有些类似现在的牛皮纸,而质量远胜之。金粟山藏经纸后来被逐渐盗出,散入民间,剥取为装潢之用,并称为“宋笺”。到了清代,书画家和收藏家多喜用它作为珍贵书画的引首。如周嘉胄《装潢志》说:“余装卷以金粟笺、白芨糊,折边永不脱,极雅致。”

  温州蠲纸始于唐而盛于宋,在当时也是一种很有名的高级纸。程棨《三柳轩杂识》说:“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最多,此当为第一焉。由拳皆出其下,然所产少。”蠲纸是桑皮纸。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有加工方法:“其法用糨粉和飞面入朴消,沸汤煎之,俟冷,药酽用之。先以纸过胶矾,干,以大笔刷药,上纸两面。候干,用蜡打如打碑法,粗布缚成块揩磨之。”②这种纸产量不高,但宜书宜画,颇受人们喜爱,《清波别志》说:“蠲纸,今出永嘉,士大夫喜其发越翰墨,争捐善价取之,殆与江南澄心堂纸等。”

  除上述者外,他如新安皮纸、四川麻纸、天台玉版等,也都是备受时人赞誉的良纸。

  在宋代,对于纸张进行砑光、砑花、涂粉、施胶、加蜡、泥金、染色等加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加工纸。其中最著名的为谢公十色笺。谢景初(1019—1084),字师厚,庆历进士,历任余姚知县、成都府路提点刑狱等,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岳父。元代费著《蜀笺谱》说:“纸以人得名者,有谢公,有薛涛。所谓谢公者,谢司封景初师厚,创笺样以便书尺,俗因以为名”,又说“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谢公笺”是谢景初创意制成的艺术信笺,与“薛涛笺”齐名。宋代也曾仿制过薛涛笺。

  在宋代还专门创制出一种印书用的椒纸。这种纸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具有良好的防蛀性能。清人叶德辉提到宋版《春秋经传集解》书末有钤记:淳熙三年(1176)四月十七日,秦玉桢等奏闻:“《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鱼伤牍,未敢备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四年九月进览。”①这里所说的“椒纸”,可能是用花椒等芸香科植物果实或其树皮浸水处理过的纸,可以杀虫防蛀。据说,由宋传至清的《埤雅》和《史记表传》两书,因系椒纸所印,数百年间“无一蠹伤虫蛀之处”②。

   纸制品和纸类论著

  辽宋夏金时期,随着纸的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纸的用途也更加广泛。纸张除大量用于官私文书和印制书籍外,还用来制作纸衣、纸帐、纸被、纸冠、纸枕、纸鸢、纸瓦、纸牌等丰富多采的纸制品。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纸的一些新的重要用途,如印制纸币和制作霹雳炮等,这两者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转变,可说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国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使用纸币的国家。据考证,早在汉武帝时,我国就创制过“皮币”,唐代又有了类似后世汇票的“飞钱”,说明人们很早就已开始了用其他币种替代金属钱币的尝试。但真正使用纸币,则始于宋代。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北宋真宗时四川商民自行印发的“交子”,此后官府又设置“交子务”,专门负责印制和发行“交子”,并禁民私造。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寇瑊尝守蜀,乞禁交子。薛田为转运使,议废交子则贸易不便,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诏从其请,置交子务于益州。”在两宋时,还曾发行“钱引”、“关子”、“会子”等,均为纸币。但后来由于财政危机,滥发纸币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纸币发行量高达3.2亿多缗(每缗为1000文),通货膨胀,纸币贬值,以致“弃掷燔烧,不复重惜”。此外,金朝也发行过纸币“交钞”,后来元朝也发行了交钞和宝钞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还曾将当时中国通行纸币的情况介绍给欧洲。

  这一时期纸的另一新用途是用来制作火器。例如,“霹雳炮”就是一种纸壳爆炸性火器。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海鳅赋》中介绍了其制作方法①:用纸卷成管状,里边装入火药和石灰,再加导火装置。这种纸炮类似于爆竹和花炮,爆炸后可伤人或迷人眼目,有较大的威力,并用于宋金战争中。此外,有些“火箭”和“火炮”也都是纸管中装填有火药的管形火器。②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术的进步,以及纸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宋元时期出现了一些研究纸的专门论著。苏易简(957—995)《文房四谱》(986)中的《纸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纸的专著。《纸谱》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部分,记述了纸的源流、名称、制作、加工、用途、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陈槱《负暄野录》和赵希鹄《洞天清录集》等书,也都有论纸专篇。此外,米芾《书史》和《评纸帖》关于纸的评论,《太平御览》纸都收录的关于纸的事项,周密《癸辛杂识》、程棨《三柳轩杂识》等宋人笔记中关于纸的记述等,都是纸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元代费著《蜀笺谱》和鲜于枢《纸笺谱》等,也是很有价值的纸类专著。但这些著作的内容大多偏重于纸的掌故和诗赋文字,很少涉及具体的造纸方法,对研究造纸技术尚有所不足。

  

  ①《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

  ①苏轼:《东坡志林》卷9。

  ②乾隆《绍兴府志》卷18《物产志》。

  陈槱:《负暄野录》卷下。

  ①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104页。

  ②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

  ①梅尧臣:《宛陵集·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

  ②梅尧臣:《宛陵集·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

  ①亦称有六百函,可能是分别按大藏经装订或存放的不同方式而作出的不同估计,见清张燕昌《金粟笺说》引《金粟寺记》,《金粟寺志》,胡震亨《海盐县图经》等。

  ②弘治《温州府志》卷7《土产》。

  ①叶德辉:《书林清话》卷6。

  ②戴家璋主编:《中国造纸技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