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敬翔张全义王彦章
第一节 敬翔
朱温谋士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自称是唐平阳郡王敬晖之后。曾祖敬琬,官至绥州(今绥德)刺史。祖父敬忻,做过同州掾。父敬衮,曾任集州(今四川南江)刺史。
敬翔年轻时“好读书,尤长刀笔,应用敏捷”①。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参加进士考试未能及第,抑郁不得志。黄巢攻占长安时,他到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同乡王发。王发是刚上任的宣武节度使朱温的部下,一时找不到荐引的途径。敬翔为摆脱窘境,就替人写些笺奏之类的文章,往往有警句在军中传播。朱温很喜欢他的浅近俚俗的文风,就要王发带他来见。朱温问他现今能否仿效《春秋》之法打仗,敬翔回答说:“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②朱温听了大喜,立即让他担任军职。敬翔不喜欢做武官,要求改任。于是就任命他以“馆驿巡官”的名义专掌檄文奏章的起草工作,成为朱温身边的高级幕僚。
敬翔为人深沉有大略,追随朱温30年,运筹帷幄,谋画多奇计,朱温十分欣赏。《通鉴考异》引高若拙《后史补》说:“梁太祖皇帝到梁园,深有大志,然兵力不足,常欲外掠,又虞四境之难,每有郁然之状。时有荐敬秀才于门下,乃白梁祖曰:‘明公方欲图大事,辎重必为四境所侵,但令麾下将士诈为叛者而逃,即明公奏于主上及告四邻,以自袭叛徒为名。’梁祖曰:‘天降奇人,以佐于吾。’初从其议,一出而致众十倍。”①由此可以看出敬翔兵不厌诈的谋略。朱温当年背信弃义进攻朱瑄兄弟时,正是“诬瑄招诱宣武军士”②为借口发难的。
天祐二年(905)十月,朱温在打败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后,“部署将士,将归大梁。忽变计欲乘胜击淮南。敬翔谏曰:‘今出师未逾月,平两大镇,辟地数千里,远近闻之,莫不震慑,此威望可惜,不若且归息兵,俟衅而动。’”③可是朱温不听,结果遭到惨败,后悔没有听取敬翔的忠告。
朱温是个暴戾难近的枭雄,“多权数,将佐莫测其所为,惟敬翔能逆知之,往往助其所不及,全忠大悦,自恨得翔晚,凡军机民政,悉以咨之。”④因朱温的关系,敬翔在唐末官至检校右仆射、太府卿,并赐号“迎銮叶赞功臣”。
后梁重臣
由于在朱温灭唐建梁的“禅代之际,翔谋居多”①,因而朱温称帝后,敬翔格外受到重用。朱温把唐代向来由宦官掌权的枢密院改名为崇政院,任命敬翔知院事。这是一个甚至比宰相更为重要的职务,可以“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宰相而行之。宰相非进对时有所奏请,及已受旨应复请者,皆具记事,因崇政院以闻,得旨则复宣于宰相”。敬翔因而“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得休息”②。乾化元年(911)进位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鸾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
乾化二年六月,朱温病重,把敬翔召到病榻前受顾托命。“命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即令之官。已宣旨,未行敕”③。此事由于朱友珪发动政变杀父自立而罢。
朱氏老奴
朱友珪上台后,对敬翔有戒心,便以李振取代他为知崇政院事,任命敬翔为宰相。敬翔则称病不参与政事。
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赵岩等人用事,敬翔受到排挤,更加郁郁不得志。朱友贞昏庸无能,对内未能处理好魏博问题,引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变;对外在与李存勗争战中,深处宫禁盲目指挥,强使刘浔速战而兵败,几乎尽失河北各地。贞明三年(917)十二月,赵岩不顾环境紧迫,劝朱友贞行郊天之礼。敬翔谏曰:“国家自刘浔失律以来,府藏殚竭,箕敛百姓,供军不暇,郊祀之礼,颁行赏赉,所谓取虚名而受实弊也。况晋人压境,车驾未可轻动。”①可是朱友贞不予采纳。龙德三年(923),李存勗攻占郓州,后梁情势更加危急,敬翔上书批评朱友贞“委蛇守文,以儒雅自喜,而遣贺瓌为将,岂足当彼之余锋乎?”②并且自请上前线效力。赵岩等认为他是在发牢骚,不用其谋。
后来,后梁名将王彦章受挫于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前线,朱友贞听谗言以“智勇俱无”的段凝取代了王彦章前线统帅地位。李存勗长驱奔袭汴梁,朱友贞急召段凝回师援汴,可是段凝有异志,顾望不来。在此危急关头,朱友贞急请敬翔出主意。敬翔说:“臣受国恩,仅将三纪,从微至著,皆先朝所遇,虽名宰相,实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事郎君,以臣愚诚,敢有所隐!”③接着说当初曾经极谏陛下慎于用人而不纳,现在纵张良、陈平复生也难以转祸为福了,表示只好以死相殉。
李存勗攻陷梁都开封,招降梁臣。李振前去投降,敬翔得悉后说:“李振谬为丈夫耳!朱氏与晋仇雠,我等始同谋画,致君无状,今少主伏剑于国门,纵新朝赦罪,何面目入建国门也。”④随即自经而卒。数日后,其族被诛。
第二节 张全义恢复洛阳经济
张全义(852—926),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初名言,又作居言。降唐后唐昭宗赐名全义。唐亡后,在后梁做官,主动请求改名,朱温赐名宗奭。后梁灭亡后,归降后唐,为讨好新朝,去后梁所赐名,请准恢复原名全义。如此趋附权势而反复改名,史不多见。
张全义出生在“世为田农”的家庭①。祖父张琏、父张诚都是农民。他自己曾在县里做小吏,多次受到县令的困辱,于是就逃亡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主管大齐的水运事务。黄巢失败时,他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投降唐将诸葛爽,屡立战功,诸葛爽表请唐廷任他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
光启二年(886)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一战,刘经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张全义竟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他与李罕之退保怀州(今沁阳),并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所派援军的联合进攻下,刘经和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温。于是李罕之自领河阳节度使,以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当时的洛阳,经过多年战乱,仅存断壁残垣,破败不堪。张全义初到时,那里“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全义麾下,才百余人,相与保中州城。四野俱无耕者”。张全义从他的部下中选出18人为屯将,每人发给一面旗一张榜,到周围18县的残存墟落树旗张榜,招抚流散逃亡的民众,劝耕农桑,恢复生产。张全义为政宽简,除杀人者要偿命处死以外,其余都从轻处罚。“无严刑,无租税,民归之者如市,又选壮者教以战阵,以御寇盗。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洛阳周围30里内,有蚕麦丰收的农家,他一定亲自到访,召来全家老幼,赏给酒食衣料,表示慰劳。“民间言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良麦佳茧则笑耳”。对于有田荒芜的,他就召集民众查问原因,有因为缺牛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邻里负责助耕。“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①。
李罕之是张全义的“刻臂为盟,永同休戚”②的患难之交,又是张的上级,因军中乏食而经常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次数多了,张全义不满。文德元年(888)张全义于李罕之出兵攻打河东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二州时,乘其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投奔李克用,讨得援兵3万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部“啖木屑以度朝夕”③,向朱温求救,朱温派兵救援才得解围。朱温安排大将丁会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张全义感谢这一次救命之恩,从此听命于朱温。
后梁封魏王
朱温挟唐昭宗东迁洛阳前,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他十分卖力。朱温打算篡唐时,他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就调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昭宗被杀后,又将他调回仍任河南尹,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
朱温建梁称帝后,又令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赐名宗奭,想是朱温要他以当年辅弼周天子的召公为榜样努力为后梁效劳。张全义则一直小心谨慎,不但竭尽全力做好朱温的后勤供应,而且忍辱到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乾化二年(912),“太祖兵败蓨县,道病,还洛,幸全义会节园避暑,留旬日,全义妻女皆迫淫之。其子继祚愤耻不自胜,欲剚刃太祖,全义止之曰:‘吾为李罕之兵围河阳,啖木屑以为食,惟有一马,欲杀以饷军,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继祚乃止。”①由此可见张全义在梁尽管位极人臣,进爵封王,可还是靠卑身曲事以求保全。
后唐封齐王
后梁末帝朱友贞时,张全义未受信任,曾经请求到河北指挥作战,未被采纳。后唐李存勗攻占梁都开封,他从洛阳赶去觐见,“泥首待罪”。由于在后梁时他常通过其弟张全武秘密与太原方面交往,所以李存勗待他很客气,“抚慰久之”①。张全义一方面表示自己“曾栖恶木,曾饮盗泉,实有瑕疵”②,改去朱温所赐宗之名,并请李存勗到洛阳行郊天之礼,公开表示效忠新朝;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系“厚赂”李存勗的皇后刘氏,竟至使刘皇后认他为义父,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因此,张全义在后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为魏王,后改封为齐王,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可是他处理政务很马虎,“凡百姓词讼,以先诉者为得理,以是人多枉滥,为时所非”。另外,他与河南的一个县令罗贯有私愤,便通过刘皇后在李存勗面前说罗贯的坏话,结果罗贯被杀,“冤枉之声,闻之远近”③。
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勗打算亲自征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勗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与变兵合流。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而死,终年75岁,谥忠肃。
第三节 王彦章 后梁勇将
王彦章(863—923),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年轻时投在朱温部下,转战各地,以骁勇闻名。常持一铁枪冲锋陷阵,奋疾如飞,军中号称王铁枪。后梁开平二年(908)十月,自开封府押牙、左亲从指挥使授左龙骧军使。次年加授左监门卫上将军。乾化元年(911),改行营左先锋马军使,又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朱友珪篡位时,加检校司徒。朱友贞即帝位后,他先任濮州(今山东鄄城北)刺史,后调任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并进封为开国伯。
乾化五年(915)三月,朱友贞拟分魏(今河北大名东北)、博(今山东聊城东北)等6州为2镇,担心魏军不从,就派王彦章率500精骑屯驻邺城(即魏州)金波亭以防不测。魏军果然发动兵变,军校张彦等迫贺德伦投靠晋王李存勗。兵变时,王彦章部遭到突袭被迫南撤,其全家被掳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李存勗一方面厚待其家人,另一方面派使者去招降。王彦章不为所动,杀使者以绝其念,几年后其家被害。
贞明六年(920)正月,王彦章被正授为许州(今河南许昌)匡国军节度使,进封开国侯。不久,改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移镇滑州(今滑县东),调往河北的抗晋前线担当重任。
龙德三年(923)四月,晋王李存勗在魏州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改当年为同光元年,派李嗣源率步骑5000偷袭并攻占郓州,从东面威胁后梁,后梁朝廷内外大恐。宰相敬翔以死力谏请用王彦章,认为“事急矣,非彦章不可”①。五月,朱友贞任命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段凝为副。王彦章受命之日立即启程赶赴滑台(今滑县东),从杨村砦浮河东下,水陆俱进,截断唐军在德胜(今濮阳)南北两城之间的浮桥,一举攻占南城。李存勗得悉后说:“此人可畏,当避其锋。”①唐军随即放弃北城,集中兵力退保德胜以东数百里的博州黄河南岸的杨刘。王彦章率舟师而下,一路上与唐军乘编栰的步军各沿黄河南北两岸东行,每到转滩汇水之处,两军就激烈交战,流矢如雨。进至杨刘,交战百余次。王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打得唐军心惊胆颤,好多次险些被攻破,幸得李存勗亲率援军到达,才得勉强保住。两军在杨刘相持数月,杨刘久攻不下。后梁朝中弄权的赵岩、张汉杰等因担心王彦章得胜后回朝对他们不利,就联合早有异志的段凝在朱友贞面前中伤王彦章,诬王“彦章使酒轻敌而至于败”。于是王彦章被罢职,由段凝取代。王彦章赶回京师,“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②。赵岩又指使爪牙劾他不恭,被勒令离开。
乱世死节
段凝“智勇俱无”,靠贿赂交结邀权,接任后形势急转直下。后梁左右先锋指挥使康延孝降唐,向李存勗暴露了梁军内部虚实和战略意图,建议抓住时机直捣防守空虚的汴梁。在此危急关头,朱友贞令王彦章前往东路抵敌。这时后梁的精锐部队全在段凝的指挥下远在河北,汴梁只有新募来的500名保驾的骑兵,把这支不能打仗的队伍交给王彦章统领,并由张汉杰为监军开赴前线。王彦章在递坊(今地不详,当在山东境内)一战由于兵少战败,退守中都县(今山东汶上),又遭失败,就率他的100多名牙兵作殊死战,结果王彦章重伤后被俘。
李存勗见到王彦章后,以胜利者的姿态问他是否心服,又问他向来善战为何不守兖州(今属山东)而守没有壁垒的中都,意在诱使他投降。王彦章拒绝正面回答。李存勗爱他骁勇,命人为他治伤,希望他能降唐。王彦章说,我与你“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李存勗又令李嗣源去劝降,王彦章躺在病床上轻蔑地呼喊其小名说:“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①终于被杀。死年61岁。
欧阳修感慨地说:“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②他在整个五代时期只筛选出三位“全节之士”,在《新五代史》中特设《死节传》一卷,而这三人中他以王彦章为主,行文多有褒扬,认为是乱世里难得的忠臣义士。
①《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
②《新五代史》卷21《敬翔传》。
①《旧五代史》卷1《梁太祖纪》一。
②《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八月。
③《资治通鉴》卷265,天祐二年十月。
④《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十一月。
①《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四月。
②《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四月。
③《资治通鉴》卷268,乾化二年六月。
①《旧五代史》卷9《梁末帝纪》中。
②《新五代史》卷21《敬翔传》。
③《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
④《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
①《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①《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六月。
②《旧五代史》卷15《李罕之传》。
③《五代史阙文》,引自《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注。
①《新五代史》卷45《张全义传》。
①《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②《齐王外传》,引自《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注。
③《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①《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①《旧五代史》卷21《王彦章传》。
②《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①《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②《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第一节 敬翔
朱温谋士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自称是唐平阳郡王敬晖之后。曾祖敬琬,官至绥州(今绥德)刺史。祖父敬忻,做过同州掾。父敬衮,曾任集州(今四川南江)刺史。
敬翔年轻时“好读书,尤长刀笔,应用敏捷”①。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参加进士考试未能及第,抑郁不得志。黄巢攻占长安时,他到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同乡王发。王发是刚上任的宣武节度使朱温的部下,一时找不到荐引的途径。敬翔为摆脱窘境,就替人写些笺奏之类的文章,往往有警句在军中传播。朱温很喜欢他的浅近俚俗的文风,就要王发带他来见。朱温问他现今能否仿效《春秋》之法打仗,敬翔回答说:“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②朱温听了大喜,立即让他担任军职。敬翔不喜欢做武官,要求改任。于是就任命他以“馆驿巡官”的名义专掌檄文奏章的起草工作,成为朱温身边的高级幕僚。
敬翔为人深沉有大略,追随朱温30年,运筹帷幄,谋画多奇计,朱温十分欣赏。《通鉴考异》引高若拙《后史补》说:“梁太祖皇帝到梁园,深有大志,然兵力不足,常欲外掠,又虞四境之难,每有郁然之状。时有荐敬秀才于门下,乃白梁祖曰:‘明公方欲图大事,辎重必为四境所侵,但令麾下将士诈为叛者而逃,即明公奏于主上及告四邻,以自袭叛徒为名。’梁祖曰:‘天降奇人,以佐于吾。’初从其议,一出而致众十倍。”①由此可以看出敬翔兵不厌诈的谋略。朱温当年背信弃义进攻朱瑄兄弟时,正是“诬瑄招诱宣武军士”②为借口发难的。
天祐二年(905)十月,朱温在打败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后,“部署将士,将归大梁。忽变计欲乘胜击淮南。敬翔谏曰:‘今出师未逾月,平两大镇,辟地数千里,远近闻之,莫不震慑,此威望可惜,不若且归息兵,俟衅而动。’”③可是朱温不听,结果遭到惨败,后悔没有听取敬翔的忠告。
朱温是个暴戾难近的枭雄,“多权数,将佐莫测其所为,惟敬翔能逆知之,往往助其所不及,全忠大悦,自恨得翔晚,凡军机民政,悉以咨之。”④因朱温的关系,敬翔在唐末官至检校右仆射、太府卿,并赐号“迎銮叶赞功臣”。
后梁重臣
由于在朱温灭唐建梁的“禅代之际,翔谋居多”①,因而朱温称帝后,敬翔格外受到重用。朱温把唐代向来由宦官掌权的枢密院改名为崇政院,任命敬翔知院事。这是一个甚至比宰相更为重要的职务,可以“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宰相而行之。宰相非进对时有所奏请,及已受旨应复请者,皆具记事,因崇政院以闻,得旨则复宣于宰相”。敬翔因而“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得休息”②。乾化元年(911)进位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鸾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
乾化二年六月,朱温病重,把敬翔召到病榻前受顾托命。“命敬翔出友珪为莱州刺史,即令之官。已宣旨,未行敕”③。此事由于朱友珪发动政变杀父自立而罢。
朱氏老奴
朱友珪上台后,对敬翔有戒心,便以李振取代他为知崇政院事,任命敬翔为宰相。敬翔则称病不参与政事。
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赵岩等人用事,敬翔受到排挤,更加郁郁不得志。朱友贞昏庸无能,对内未能处理好魏博问题,引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变;对外在与李存勗争战中,深处宫禁盲目指挥,强使刘浔速战而兵败,几乎尽失河北各地。贞明三年(917)十二月,赵岩不顾环境紧迫,劝朱友贞行郊天之礼。敬翔谏曰:“国家自刘浔失律以来,府藏殚竭,箕敛百姓,供军不暇,郊祀之礼,颁行赏赉,所谓取虚名而受实弊也。况晋人压境,车驾未可轻动。”①可是朱友贞不予采纳。龙德三年(923),李存勗攻占郓州,后梁情势更加危急,敬翔上书批评朱友贞“委蛇守文,以儒雅自喜,而遣贺瓌为将,岂足当彼之余锋乎?”②并且自请上前线效力。赵岩等认为他是在发牢骚,不用其谋。
后来,后梁名将王彦章受挫于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前线,朱友贞听谗言以“智勇俱无”的段凝取代了王彦章前线统帅地位。李存勗长驱奔袭汴梁,朱友贞急召段凝回师援汴,可是段凝有异志,顾望不来。在此危急关头,朱友贞急请敬翔出主意。敬翔说:“臣受国恩,仅将三纪,从微至著,皆先朝所遇,虽名宰相,实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事郎君,以臣愚诚,敢有所隐!”③接着说当初曾经极谏陛下慎于用人而不纳,现在纵张良、陈平复生也难以转祸为福了,表示只好以死相殉。
李存勗攻陷梁都开封,招降梁臣。李振前去投降,敬翔得悉后说:“李振谬为丈夫耳!朱氏与晋仇雠,我等始同谋画,致君无状,今少主伏剑于国门,纵新朝赦罪,何面目入建国门也。”④随即自经而卒。数日后,其族被诛。
第二节 张全义恢复洛阳经济
张全义(852—926),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初名言,又作居言。降唐后唐昭宗赐名全义。唐亡后,在后梁做官,主动请求改名,朱温赐名宗奭。后梁灭亡后,归降后唐,为讨好新朝,去后梁所赐名,请准恢复原名全义。如此趋附权势而反复改名,史不多见。
张全义出生在“世为田农”的家庭①。祖父张琏、父张诚都是农民。他自己曾在县里做小吏,多次受到县令的困辱,于是就逃亡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主管大齐的水运事务。黄巢失败时,他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投降唐将诸葛爽,屡立战功,诸葛爽表请唐廷任他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
光启二年(886)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一战,刘经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张全义竟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他与李罕之退保怀州(今沁阳),并向李克用求援。在李克用所派援军的联合进攻下,刘经和诸葛仲方被迫逃往汴州投靠朱温。于是李罕之自领河阳节度使,以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当时的洛阳,经过多年战乱,仅存断壁残垣,破败不堪。张全义初到时,那里“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全义麾下,才百余人,相与保中州城。四野俱无耕者”。张全义从他的部下中选出18人为屯将,每人发给一面旗一张榜,到周围18县的残存墟落树旗张榜,招抚流散逃亡的民众,劝耕农桑,恢复生产。张全义为政宽简,除杀人者要偿命处死以外,其余都从轻处罚。“无严刑,无租税,民归之者如市,又选壮者教以战阵,以御寇盗。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洛阳周围30里内,有蚕麦丰收的农家,他一定亲自到访,召来全家老幼,赏给酒食衣料,表示慰劳。“民间言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良麦佳茧则笑耳”。对于有田荒芜的,他就召集民众查问原因,有因为缺牛耕地的,便要求有牛的邻里负责助耕。“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①。
李罕之是张全义的“刻臂为盟,永同休戚”②的患难之交,又是张的上级,因军中乏食而经常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次数多了,张全义不满。文德元年(888)张全义于李罕之出兵攻打河东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二州时,乘其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投奔李克用,讨得援兵3万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部“啖木屑以度朝夕”③,向朱温求救,朱温派兵救援才得解围。朱温安排大将丁会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张全义感谢这一次救命之恩,从此听命于朱温。
后梁封魏王
朱温挟唐昭宗东迁洛阳前,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他十分卖力。朱温打算篡唐时,他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就调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昭宗被杀后,又将他调回仍任河南尹,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
朱温建梁称帝后,又令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赐名宗奭,想是朱温要他以当年辅弼周天子的召公为榜样努力为后梁效劳。张全义则一直小心谨慎,不但竭尽全力做好朱温的后勤供应,而且忍辱到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乾化二年(912),“太祖兵败蓨县,道病,还洛,幸全义会节园避暑,留旬日,全义妻女皆迫淫之。其子继祚愤耻不自胜,欲剚刃太祖,全义止之曰:‘吾为李罕之兵围河阳,啖木屑以为食,惟有一马,欲杀以饷军,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继祚乃止。”①由此可见张全义在梁尽管位极人臣,进爵封王,可还是靠卑身曲事以求保全。
后唐封齐王
后梁末帝朱友贞时,张全义未受信任,曾经请求到河北指挥作战,未被采纳。后唐李存勗攻占梁都开封,他从洛阳赶去觐见,“泥首待罪”。由于在后梁时他常通过其弟张全武秘密与太原方面交往,所以李存勗待他很客气,“抚慰久之”①。张全义一方面表示自己“曾栖恶木,曾饮盗泉,实有瑕疵”②,改去朱温所赐宗之名,并请李存勗到洛阳行郊天之礼,公开表示效忠新朝;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系“厚赂”李存勗的皇后刘氏,竟至使刘皇后认他为义父,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因此,张全义在后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为魏王,后改封为齐王,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可是他处理政务很马虎,“凡百姓词讼,以先诉者为得理,以是人多枉滥,为时所非”。另外,他与河南的一个县令罗贯有私愤,便通过刘皇后在李存勗面前说罗贯的坏话,结果罗贯被杀,“冤枉之声,闻之远近”③。
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勗打算亲自征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勗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与变兵合流。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而死,终年75岁,谥忠肃。
第三节 王彦章 后梁勇将
王彦章(863—923),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年轻时投在朱温部下,转战各地,以骁勇闻名。常持一铁枪冲锋陷阵,奋疾如飞,军中号称王铁枪。后梁开平二年(908)十月,自开封府押牙、左亲从指挥使授左龙骧军使。次年加授左监门卫上将军。乾化元年(911),改行营左先锋马军使,又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朱友珪篡位时,加检校司徒。朱友贞即帝位后,他先任濮州(今山东鄄城北)刺史,后调任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并进封为开国伯。
乾化五年(915)三月,朱友贞拟分魏(今河北大名东北)、博(今山东聊城东北)等6州为2镇,担心魏军不从,就派王彦章率500精骑屯驻邺城(即魏州)金波亭以防不测。魏军果然发动兵变,军校张彦等迫贺德伦投靠晋王李存勗。兵变时,王彦章部遭到突袭被迫南撤,其全家被掳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李存勗一方面厚待其家人,另一方面派使者去招降。王彦章不为所动,杀使者以绝其念,几年后其家被害。
贞明六年(920)正月,王彦章被正授为许州(今河南许昌)匡国军节度使,进封开国侯。不久,改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移镇滑州(今滑县东),调往河北的抗晋前线担当重任。
龙德三年(923)四月,晋王李存勗在魏州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改当年为同光元年,派李嗣源率步骑5000偷袭并攻占郓州,从东面威胁后梁,后梁朝廷内外大恐。宰相敬翔以死力谏请用王彦章,认为“事急矣,非彦章不可”①。五月,朱友贞任命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段凝为副。王彦章受命之日立即启程赶赴滑台(今滑县东),从杨村砦浮河东下,水陆俱进,截断唐军在德胜(今濮阳)南北两城之间的浮桥,一举攻占南城。李存勗得悉后说:“此人可畏,当避其锋。”①唐军随即放弃北城,集中兵力退保德胜以东数百里的博州黄河南岸的杨刘。王彦章率舟师而下,一路上与唐军乘编栰的步军各沿黄河南北两岸东行,每到转滩汇水之处,两军就激烈交战,流矢如雨。进至杨刘,交战百余次。王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打得唐军心惊胆颤,好多次险些被攻破,幸得李存勗亲率援军到达,才得勉强保住。两军在杨刘相持数月,杨刘久攻不下。后梁朝中弄权的赵岩、张汉杰等因担心王彦章得胜后回朝对他们不利,就联合早有异志的段凝在朱友贞面前中伤王彦章,诬王“彦章使酒轻敌而至于败”。于是王彦章被罢职,由段凝取代。王彦章赶回京师,“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②。赵岩又指使爪牙劾他不恭,被勒令离开。
乱世死节
段凝“智勇俱无”,靠贿赂交结邀权,接任后形势急转直下。后梁左右先锋指挥使康延孝降唐,向李存勗暴露了梁军内部虚实和战略意图,建议抓住时机直捣防守空虚的汴梁。在此危急关头,朱友贞令王彦章前往东路抵敌。这时后梁的精锐部队全在段凝的指挥下远在河北,汴梁只有新募来的500名保驾的骑兵,把这支不能打仗的队伍交给王彦章统领,并由张汉杰为监军开赴前线。王彦章在递坊(今地不详,当在山东境内)一战由于兵少战败,退守中都县(今山东汶上),又遭失败,就率他的100多名牙兵作殊死战,结果王彦章重伤后被俘。
李存勗见到王彦章后,以胜利者的姿态问他是否心服,又问他向来善战为何不守兖州(今属山东)而守没有壁垒的中都,意在诱使他投降。王彦章拒绝正面回答。李存勗爱他骁勇,命人为他治伤,希望他能降唐。王彦章说,我与你“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李存勗又令李嗣源去劝降,王彦章躺在病床上轻蔑地呼喊其小名说:“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①终于被杀。死年61岁。
欧阳修感慨地说:“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②他在整个五代时期只筛选出三位“全节之士”,在《新五代史》中特设《死节传》一卷,而这三人中他以王彦章为主,行文多有褒扬,认为是乱世里难得的忠臣义士。
①《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
②《新五代史》卷21《敬翔传》。
①《旧五代史》卷1《梁太祖纪》一。
②《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八月。
③《资治通鉴》卷265,天祐二年十月。
④《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十一月。
①《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四月。
②《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四月。
③《资治通鉴》卷268,乾化二年六月。
①《旧五代史》卷9《梁末帝纪》中。
②《新五代史》卷21《敬翔传》。
③《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
④《旧五代史》卷18《敬翔传》。
①《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①《资治通鉴》卷257,光启三年六月。
②《旧五代史》卷15《李罕之传》。
③《五代史阙文》,引自《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注。
①《新五代史》卷45《张全义传》。
①《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②《齐王外传》,引自《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注。
③《旧五代史》卷63《张全义传》。
①《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①《旧五代史》卷21《王彦章传》。
②《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①《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
②《新五代史》卷32《王彦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