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 李继勋刘廷让 第一节 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
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是以他为首的所谓“太祖义社兄弟”①,也称为“义社十兄弟”,即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何时结成“义社兄弟”,最初以何人为首,均已不详,其中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六人,《宋史》和《东都事略》有纪、传,他们都是后汉时投入枢密使郭威部下,当时也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的情况当亦近似,结成“义社兄弟”的时间可能就在此时。因为到后周世宗初年,各人发展情况已有很大差异,地位也已相当悬殊。此时“义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李继勋。赵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后期得到迅速提拔,成为殿前司的正长官。赵匡胤与其义社兄弟的关系,显然有着亲疏远近的差异,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三人可能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参与兵变,成为开国功臣。而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升迁最慢,与赵匡胤的关系也可能较为疏远。
石守信
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初年,升任禁军亲卫都虞候。显德元年(954),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石守信以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师还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显德三年,从世宗征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六合等地战役。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以功升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显德六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候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已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世宗死,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显德七年正月初,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暗中与赵匡胤勾结的次相王溥,促使首相范质仓促派赵匡胤率军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是赵匡胤事前安排的内应。赵匡胤于当天晚上准备兵变时,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驰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待旦”①,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由于有石守信等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宋朝建立,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建隆元年四月,昭义军(潞州)节度使李筠反宋,赵匡胤立即派石守信为主帅率前军进讨,并先后于长平(关名,今山西长子南)、泽州(今晋城)南,击败李筠军,赵匡胤亲往督战,攻下泽州,李筠自焚死,泽、潞平,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原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反,赵匡胤又派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为南征军主帅,赵匡胤随后也亲征督战。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占扬州,李重进自焚死,淮南平。建隆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命其离京就镇。同年七月,宋太祖解除宿将兵权,石守信改任天平军(郓州,今山东东平)节度使,虽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其实兵权不在也”②。建隆三年九月,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即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名义,专任天平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石守信的使相衔升为侍中。
宋太宗即位,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凡十七年不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③。太平兴国二年(977),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①。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遂即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宋太宗亲自督战,宋军大败,宋太宗狼狈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②,但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移为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死,终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石保兴,石守信长子。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时,任御寨四面都巡检。至道二年(996),任延州(今陕西延安)都巡检使兼署州事,又升任本路副都部署。真宗时,在与西夏战争中立功,后历任知州。石保兴子石元孙,宝元二年(1039),任殿前都虞候鄜延副都部署。康定元年(1040),西夏攻延州,三川口(今延安西)之战,石元孙战败被俘,宋夏议和后放还。
石保吉,石守信子,石守信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任衙内都指挥使。开宝五年,取宋太祖之女延庆公主,历刺史、防御使、观察使、节度使,雍熙四年(987),任大名知府兼兵马都部署。咸平二年(999),真宗将出巡河北,石保吉任北面行营先锋都部署,屯定州(今河北正定),后移屯大名以防辽。景德元年(1004)八月,以武宁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为使相。次年,改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以使相就镇。大中祥符二年(1009),妻晋国大长公主病,石保吉回京视公主疾。次年死,谥庄武。
王审琦
王审琦(925—974),字仲宝,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后汉末投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太祖时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显德元年(955)从后周世宗抗击北汉入侵,以功升铁骑都虞候,改铁骑右厢第二军都指挥使。显德三年从世宗攻南唐,王审琦攻占舒州(今安徽潜山),以功改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四年三月,在紫金山寨(今凤台东南)战役中,王审琦率军先登,大败南唐军,转殿前司控鹤右厢都指挥使;后在濠州(今凤阳东北)、楚州(今江苏淮安)战役中均立有战功,显德五年改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一直是石守信的部属。显德六年三月,从世宗攻辽。同年六月,世宗子柴宗训即位后,王审琦任殿前都虞候。
显德七年正月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赵匡胤称为“布衣交”王审琦,与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同被安排在京城作内应。宋朝建立,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中名列第四,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兖州,今属山东)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反宋,宋太祖亲征,王审琦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宋,石守信任扬州行营都部署,王审琦任副都部署兼前军部署为先锋。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收兵权,王审琦罢殿前都指挥使,出为忠正军(寿州,今安徽凤台)节度使,在镇达八年之久,史称“为政宽简”。属县县令免除有罪录事吏的职务,王审琦的幕僚报告县令事前没有请示而擅自处理,应该按问其罪。王审琦说:“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王审琦的思想正符合宋太祖加强皇权的要求。开宝二年(969),宋太祖亲征北汉时,王审琦任御营四面都巡检。次年,改为忠武军(许州,今河南许昌)节度使,但不赴任而留住京城。王审琦本不能饮酒,宋太祖以布衣交共享富贵,每宴强令饮酒,王审琦有时连饮十杯,开宝六年(973),又加同平章事衔为使相,终于“暴疾,不能语”①,次年死,终年50岁,追封琅琊郡王。
王审琦长子王承衍,开宝三年娶宋太祖长女昭庆公主(魏国大长公主)。王承衍曾孙王师约(原名孝庄),治平三年(1066)娶宋英宗长女徐国公主(魏、楚国大长公主)。王师约子王殖,绍圣四年(1097)娶宋神宗四女惠国公主(潭国长公主)②。
韩重赟
韩重赟(?—974),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以功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后周末,升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时,韩重赟参与兵变,“以翊戴功”升为侍卫亲军司马军主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建隆元年(960)五月,从征潞州李筠,以功代张光翰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夔州,时为后蜀辖区,今重庆奉节)节度使。同年九月,从征淮南,任淮南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收兵权,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罢军职出为忠正军节度使,韩重赟继任殿前都指挥使、改领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时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已废罢,韩重赟遂成为殿前司正长官。建隆三年正月,宋太祖扩建皇城东北部,并按洛阳宫殿图修建宫殿,由韩重赟督建。乾德四年(966)八月,黄河决口于滑州,韩重赟督军士民夫修河堤。韩重赟屡负重任,为他人所妒忌,乾德五年(967)初,有人“谮(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赵匡胤大怒,也不查证就要杀韩重赟,因为赵匡胤正是这样而发展势力,终于夺取后周政权的。赵普谏说:“亲兵(指殿前司禁军),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赵匡胤虽然不杀韩重赟,但随即于同年二月解除他的军职,出为彰德军(相州,今河南安阳)节度使①。开宝二年(969),宋太祖亲征北汉,韩重赟任为北面都部署。开宝七年(974)死,子韩崇训、韩崇业。
韩崇训(955—1010),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平北汉,韩崇训从征,后以贝(今河北清河西)、冀(今冀县)都巡检权知麟州(今陕西神木北)。雍熙四年(987),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知州安守忠战败于王亭镇(夏州西北),党项李继迁追击至夏州城下,韩崇训领兵赴援,李继迁战败退兵,韩崇训改任夏州监军。不久被调离西北,咸平元年(998)又被调赴西北任石州(今陕西横山北)知州,次年改任鄜州(今富县)知州,多次击败李继迁的进攻。咸平四年六月,辽军入侵河北,王显任都部署,韩崇训调任行营钤辖,从此参与抗辽战争。咸平六年,升为枢密都承旨。景德三年(1006),韩崇训升为检校太傅、签署枢密院事成为枢密院次长官,次年八月以患眼疾恳辞而免职。
韩崇业,太平兴国六年(981),娶秦王赵廷美女云阳公主。次年,赵廷美被首相赵普陷害,降为涪陵县公,房州(今湖北房县)居住,韩崇业也被贬往房州。雍熙元年(984)赵廷美死后,才又复出任职。
第二节 李继勋刘廷让 (附 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
李继勋
李继勋(916—977),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后汉末,枢密使郭威镇邺都时,李继勋投入郭威部下。后周初已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5)三月,参加“高平之战”,以功升殿前都虞候,不久,改任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今湖南零陵,时在湖南割据政权境内)防御使,赵匡胤才继任殿前都虞候。同年十月,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利州,今四川广元,时在后蜀境内)节度使。赵匡胤才继李继勋之后领永州防御使。李继勋在“义社十兄弟”中不仅最年长,而且升迁速度最快,是第一个升任殿前司副长官殿前都虞候、第一个升为节度使的。“义社十兄弟”结社时也有可能原是以他为首。但当显德三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的战役中,因“怠于守御”,以致南唐守军“出城来攻”,“破栅而入”,后周军攻城之具并为所焚,“将士死者数百人”,影响后周军的士气,“军无固志,诸将议欲退军”①。但“世宗以继勋武臣,不之责也”②,所以并没有重责李继勋,只是免去其军职,出为河阳三城(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使,而从昭武军节度使改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不是降而是升,所以“议者以为失责帅之义”③,次年七月才免去其节度使而责为右武卫大将军,而赵匡胤只在此前二月才正式升为节度使,李继勋此后的名位虽降在赵匡胤之下,但仍高于石守信。李继勋以后屡建战功,官衔也不断升迁,显德六年世宗攻辽时,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已成为水路都部署赵匡胤的部属。显德六年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
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李继勋正在安国军节度使任上,没有参与兵变活动,不属于开国元勋。建隆元年(960)六月,赵匡胤平定潞州刘筠,李继勋朝见赵匡胤于潞州行营,即被移为昭义军节度使以镇守新平定的潞州地区,后在进攻北汉边境及抗击北汉中屡建功勋,乾德五年(967)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开宝元年(968)八月,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党进为副都部署、曹彬为监军,指挥宋军攻入北汉。北汉随即派侍卫都虞候刘继业(即杨业)等率军扼守团柏谷(今山西太谷西南),枢密使马峰监其军;并向辽求援,北汉马峰率军南过洞过河(今潇河,在今榆次南),与宋李继勋的先锋部署何继筠军相遇,宋军大获全胜,斩首2000,获马500匹,擒北汉将张环、石斌,夺汾河桥,直抵北汉都城太原城下,李继勋率宋军围攻太原。辽穆宗已命西南面都统、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救援北汉,辽军经雁门(今山西代县)南下,李继勋率军退回宋境。
次年二月,宋太祖又派曹彬、党进各率部先攻北汉,仍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匡胤随后亲征督战。北汉派刘继业、冯进琦仍屯团柏谷以抗宋军,派陈廷山率数百骑进行侦察,正遇李继勋所部前军,陈廷山即率部投降,刘继业等退回太原后即被罢军职。李继勋率部再次进抵太原城下,辽贺北汉刘继元即位的使臣韩知璠(一作范)也于此时到达太原,并协助北汉守卫太原,随即又向辽求援。赵匡胤在得知李继勋等已兵抵太原,遂从潞州到达太原城下,并下令征集附近民伕,筑连城围攻太原,又接受陈承昭建议,在汾河上筑坝蓄水准备以水灌城。李继勋率宋军主力于太原城南,党进、赵赞、曹彬分率所部于城东、西、北三面,围攻太原。四月,辽分兵两路南下救援北汉,西路军经石岭关(今忻州南)南下,东路辽军经定州西境进援太原,都分别为宋军击败。五月,宋军又引汾河水灌太原城,但北汉仍坚守不降,进入闰五月,夏雨连绵,宋军多病,辽再派援军前来。赵匡胤在采纳李光赞建议“屯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薛化光建议的“起其部内(北汉)人户”迁于宋境内,以削弱北汉经济及人力的政策后退兵①。李继勋于次年移镇天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后,李继勋的使相衔升为侍中。太平兴国二年(977),李继勋以病回洛阳治病,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死,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庄武。
刘廷让(光义)
刘廷让(929—987),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唐末割据者;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一作毅)入麾下,后周太祖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从征潞州李筠时任行营先锋使。次年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夔州,时为后蜀辖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四月,率军赴潞州守边以防北汉侵扰。同年十一月,宋军进攻后蜀,王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率主力从陕西南下;刘光义任副都部署与都监曹彬率步骑2万,自归州(今湖北兴山南)沿长江西上,在距夔州30里处舍舟登陆,先夺城东过江浮桥,然后乘舟而上,一举攻占江防重镇夔州,击破后蜀川东防御体系的枢纽。刘廷让军纪严明,后蜀万(今重庆万县)、施(今湖北恩施)、开(今重庆开县)、忠(今忠县)四州刺史皆迎降,刘廷让军遂迅速占领峡中的所有州县。乾德三年正月,刘廷让率军西进至遂州(今四川遂宁),后蜀遂州知州迎降。此时,宋军北路王全斌军已进至成都附近,后蜀降。
同年三月,后蜀降将全师雄叛乱,迅速占领川西除成都以外的许多州县,全师雄叛军至成都西北新繁,刘光义率部击败全师雄,俘万余人。同年十二月宋军平定全师雄。次年正月,刘光义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刘光义被罢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
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十月,皇弟赵光义夺位,是为宋太宗。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被赐名廷(一作庭)让。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一批节度使被授以环卫闲职,刘光义被罢节度使改授右骁卫上将军。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五月,宋辽岐沟关(今河涿州西南)之战,宋军大败。六月,宋太宗又起用张永德等久处环卫闲职的宿将,任河北沿边诸州知州以抗辽,刘廷让被任为雄州(今雄县)知州,后移为瀛州(今河间)都部署。同年十二月,辽圣宗率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休哥(逊宁)等部入侵,刘廷让以精兵付沧州(今沧州东南)都部署李继隆殿后,以备紧急时进行救援,自率数万宋军北上抗击辽军,大战于莫州(今任丘南)南,刘廷让军被围于君子馆(今河间北),部将桑赞率部激战半天多,辽援军不断,而宋援军李继隆部不但不进行救援,反而南逃,桑赞遂率部先逃,先锋雄州知州贺令图被俘,部将、高阳关(今高阳东)部署杨重进力战阵亡,李“继隆退保乐寿(今献县),(刘)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仅以数骑获免”①。因是李继隆率部南逃才导致战败,宋太宗没有责罚刘廷让。次年初,代张永德继任雄州知州兼兵马部署。此次战败的责任者李继隆虽被逮赴中书推问,但也无罪释放,可能引起刘廷让的不满,同年秋刘廷让病,宋太宗派御医前往医治,刘廷让上表要求回京城,未等宋太宗批准即擅离治所南归,因而被下御史台按问,被削夺官爵配隶商州(今属陕西)。子永德、永和亦被贬官。刘廷让在贬途中绝食,行至华州(今华县)死,终年59岁,也许宋太宗觉得对刘廷让处分太重,“太宗念之,赠太师”①。
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
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四人,史书记载不详。两宋之际的李攸记载:“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赟),解州刺史王政忠。”②这个排列顺序也许就是十兄弟的排行顺序。
刘守忠,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一作“左骁卫大将军致仕”③,大将军应是上将军之误,其经历或许与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光义)有某些近似之处,可能也任过节度使。刘守忠父刘万国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马步军都指挥使,也许是在后周时。刘守忠子刘用是宋太宗晋王府旧人,太宗末任至高阳关副都部署,真宗时历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职。
王政忠,据李焘记载:“世言太祖义社十兄弟,政忠盖其一人也”,还说“并当检讨”④,可见南宋初叶所存史料已极少。开宝八年(975)五月,王政忠以解州刺史权知晋州(今山西临汾)兼兵马钤辖。次年八月,宋太祖以党进、潘美为帅进攻北汉,又派兵分路进兵,其中一路由郝崇信与解州刺史王政忠率领,出汾州(今汾阳)进攻太原。九月,宋军击败北汉军于太原城下。十月,当宋军继续攻打太原之际,宋太祖被其弟赵光义害死,“是月,太宗即位,召诸将还”①。此后,王政忠已不见于记载。
从以上七人的最后官衔与李攸记载的相同,推测未见于其他记载的杨光义、刘庆义二人,杨光义的最后官衔当即是保静军节度使。而李攸所记刘庆义官衔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则稍有误,北宋初未设忠远军,可能是安远军(安州,今湖北安陆)之误;节度使、观察留后,可能是“节度观察留后”之误,衍“使”字,他的官衔可能是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
①李攸:《宋朝事实》卷9《勋臣·太祖义社兄弟》。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正月癸卯。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庚午。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十一月己亥。
①《宋史》卷250《石守信传》。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壬子。
①《宋史》卷250《王审琦传》。
②《东都事略》卷19《王审琦传》附《王承衍传》;《宋史》卷248《公主传》作康国公主下嫁王遇,遇或为殖改名,或为误字。
①《宋史》卷250《韩重琦传》。原作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步”字衍。
①《旧五代史》卷116《后周世宗纪》三。
②《旧五代史》卷128《王敏传》。
③《宋史》卷254《李继勋传》。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开宝二年闰五月壬子、庚申。
①《宋史》卷259《刘廷让传》。
①《东都事略》卷20《刘廷让传》。
②李攸:《宋朝事实》卷9《勋臣·太祖义社兄弟》。
③《宋史》卷279《刘用传》。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开宝八年五月庚寅注。
①《宋史》卷482《北汉世家》。
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是以他为首的所谓“太祖义社兄弟”①,也称为“义社十兄弟”,即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何时结成“义社兄弟”,最初以何人为首,均已不详,其中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六人,《宋史》和《东都事略》有纪、传,他们都是后汉时投入枢密使郭威部下,当时也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的情况当亦近似,结成“义社兄弟”的时间可能就在此时。因为到后周世宗初年,各人发展情况已有很大差异,地位也已相当悬殊。此时“义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李继勋。赵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后期得到迅速提拔,成为殿前司的正长官。赵匡胤与其义社兄弟的关系,显然有着亲疏远近的差异,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三人可能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参与兵变,成为开国功臣。而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升迁最慢,与赵匡胤的关系也可能较为疏远。
石守信
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初年,升任禁军亲卫都虞候。显德元年(954),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石守信以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师还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显德三年,从世宗征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六合等地战役。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以功升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显德六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候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已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世宗死,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显德七年正月初,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暗中与赵匡胤勾结的次相王溥,促使首相范质仓促派赵匡胤率军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是赵匡胤事前安排的内应。赵匡胤于当天晚上准备兵变时,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驰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待旦”①,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由于有石守信等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宋朝建立,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建隆元年四月,昭义军(潞州)节度使李筠反宋,赵匡胤立即派石守信为主帅率前军进讨,并先后于长平(关名,今山西长子南)、泽州(今晋城)南,击败李筠军,赵匡胤亲往督战,攻下泽州,李筠自焚死,泽、潞平,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原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反,赵匡胤又派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为南征军主帅,赵匡胤随后也亲征督战。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占扬州,李重进自焚死,淮南平。建隆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命其离京就镇。同年七月,宋太祖解除宿将兵权,石守信改任天平军(郓州,今山东东平)节度使,虽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其实兵权不在也”②。建隆三年九月,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即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名义,专任天平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石守信的使相衔升为侍中。
宋太宗即位,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凡十七年不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③。太平兴国二年(977),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①。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遂即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宋太宗亲自督战,宋军大败,宋太宗狼狈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②,但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移为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死,终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石保兴,石守信长子。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时,任御寨四面都巡检。至道二年(996),任延州(今陕西延安)都巡检使兼署州事,又升任本路副都部署。真宗时,在与西夏战争中立功,后历任知州。石保兴子石元孙,宝元二年(1039),任殿前都虞候鄜延副都部署。康定元年(1040),西夏攻延州,三川口(今延安西)之战,石元孙战败被俘,宋夏议和后放还。
石保吉,石守信子,石守信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任衙内都指挥使。开宝五年,取宋太祖之女延庆公主,历刺史、防御使、观察使、节度使,雍熙四年(987),任大名知府兼兵马都部署。咸平二年(999),真宗将出巡河北,石保吉任北面行营先锋都部署,屯定州(今河北正定),后移屯大名以防辽。景德元年(1004)八月,以武宁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为使相。次年,改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以使相就镇。大中祥符二年(1009),妻晋国大长公主病,石保吉回京视公主疾。次年死,谥庄武。
王审琦
王审琦(925—974),字仲宝,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后汉末投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太祖时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显德元年(955)从后周世宗抗击北汉入侵,以功升铁骑都虞候,改铁骑右厢第二军都指挥使。显德三年从世宗攻南唐,王审琦攻占舒州(今安徽潜山),以功改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四年三月,在紫金山寨(今凤台东南)战役中,王审琦率军先登,大败南唐军,转殿前司控鹤右厢都指挥使;后在濠州(今凤阳东北)、楚州(今江苏淮安)战役中均立有战功,显德五年改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一直是石守信的部属。显德六年三月,从世宗攻辽。同年六月,世宗子柴宗训即位后,王审琦任殿前都虞候。
显德七年正月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赵匡胤称为“布衣交”王审琦,与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同被安排在京城作内应。宋朝建立,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中名列第四,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兖州,今属山东)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反宋,宋太祖亲征,王审琦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宋,石守信任扬州行营都部署,王审琦任副都部署兼前军部署为先锋。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收兵权,王审琦罢殿前都指挥使,出为忠正军(寿州,今安徽凤台)节度使,在镇达八年之久,史称“为政宽简”。属县县令免除有罪录事吏的职务,王审琦的幕僚报告县令事前没有请示而擅自处理,应该按问其罪。王审琦说:“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王审琦的思想正符合宋太祖加强皇权的要求。开宝二年(969),宋太祖亲征北汉时,王审琦任御营四面都巡检。次年,改为忠武军(许州,今河南许昌)节度使,但不赴任而留住京城。王审琦本不能饮酒,宋太祖以布衣交共享富贵,每宴强令饮酒,王审琦有时连饮十杯,开宝六年(973),又加同平章事衔为使相,终于“暴疾,不能语”①,次年死,终年50岁,追封琅琊郡王。
王审琦长子王承衍,开宝三年娶宋太祖长女昭庆公主(魏国大长公主)。王承衍曾孙王师约(原名孝庄),治平三年(1066)娶宋英宗长女徐国公主(魏、楚国大长公主)。王师约子王殖,绍圣四年(1097)娶宋神宗四女惠国公主(潭国长公主)②。
韩重赟
韩重赟(?—974),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以功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后周末,升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时,韩重赟参与兵变,“以翊戴功”升为侍卫亲军司马军主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建隆元年(960)五月,从征潞州李筠,以功代张光翰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夔州,时为后蜀辖区,今重庆奉节)节度使。同年九月,从征淮南,任淮南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收兵权,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罢军职出为忠正军节度使,韩重赟继任殿前都指挥使、改领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时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已废罢,韩重赟遂成为殿前司正长官。建隆三年正月,宋太祖扩建皇城东北部,并按洛阳宫殿图修建宫殿,由韩重赟督建。乾德四年(966)八月,黄河决口于滑州,韩重赟督军士民夫修河堤。韩重赟屡负重任,为他人所妒忌,乾德五年(967)初,有人“谮(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赵匡胤大怒,也不查证就要杀韩重赟,因为赵匡胤正是这样而发展势力,终于夺取后周政权的。赵普谏说:“亲兵(指殿前司禁军),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赵匡胤虽然不杀韩重赟,但随即于同年二月解除他的军职,出为彰德军(相州,今河南安阳)节度使①。开宝二年(969),宋太祖亲征北汉,韩重赟任为北面都部署。开宝七年(974)死,子韩崇训、韩崇业。
韩崇训(955—1010),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平北汉,韩崇训从征,后以贝(今河北清河西)、冀(今冀县)都巡检权知麟州(今陕西神木北)。雍熙四年(987),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知州安守忠战败于王亭镇(夏州西北),党项李继迁追击至夏州城下,韩崇训领兵赴援,李继迁战败退兵,韩崇训改任夏州监军。不久被调离西北,咸平元年(998)又被调赴西北任石州(今陕西横山北)知州,次年改任鄜州(今富县)知州,多次击败李继迁的进攻。咸平四年六月,辽军入侵河北,王显任都部署,韩崇训调任行营钤辖,从此参与抗辽战争。咸平六年,升为枢密都承旨。景德三年(1006),韩崇训升为检校太傅、签署枢密院事成为枢密院次长官,次年八月以患眼疾恳辞而免职。
韩崇业,太平兴国六年(981),娶秦王赵廷美女云阳公主。次年,赵廷美被首相赵普陷害,降为涪陵县公,房州(今湖北房县)居住,韩崇业也被贬往房州。雍熙元年(984)赵廷美死后,才又复出任职。
第二节 李继勋刘廷让 (附 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
李继勋
李继勋(916—977),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后汉末,枢密使郭威镇邺都时,李继勋投入郭威部下。后周初已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5)三月,参加“高平之战”,以功升殿前都虞候,不久,改任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今湖南零陵,时在湖南割据政权境内)防御使,赵匡胤才继任殿前都虞候。同年十月,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利州,今四川广元,时在后蜀境内)节度使。赵匡胤才继李继勋之后领永州防御使。李继勋在“义社十兄弟”中不仅最年长,而且升迁速度最快,是第一个升任殿前司副长官殿前都虞候、第一个升为节度使的。“义社十兄弟”结社时也有可能原是以他为首。但当显德三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的战役中,因“怠于守御”,以致南唐守军“出城来攻”,“破栅而入”,后周军攻城之具并为所焚,“将士死者数百人”,影响后周军的士气,“军无固志,诸将议欲退军”①。但“世宗以继勋武臣,不之责也”②,所以并没有重责李继勋,只是免去其军职,出为河阳三城(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使,而从昭武军节度使改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不是降而是升,所以“议者以为失责帅之义”③,次年七月才免去其节度使而责为右武卫大将军,而赵匡胤只在此前二月才正式升为节度使,李继勋此后的名位虽降在赵匡胤之下,但仍高于石守信。李继勋以后屡建战功,官衔也不断升迁,显德六年世宗攻辽时,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已成为水路都部署赵匡胤的部属。显德六年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
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李继勋正在安国军节度使任上,没有参与兵变活动,不属于开国元勋。建隆元年(960)六月,赵匡胤平定潞州刘筠,李继勋朝见赵匡胤于潞州行营,即被移为昭义军节度使以镇守新平定的潞州地区,后在进攻北汉边境及抗击北汉中屡建功勋,乾德五年(967)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开宝元年(968)八月,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党进为副都部署、曹彬为监军,指挥宋军攻入北汉。北汉随即派侍卫都虞候刘继业(即杨业)等率军扼守团柏谷(今山西太谷西南),枢密使马峰监其军;并向辽求援,北汉马峰率军南过洞过河(今潇河,在今榆次南),与宋李继勋的先锋部署何继筠军相遇,宋军大获全胜,斩首2000,获马500匹,擒北汉将张环、石斌,夺汾河桥,直抵北汉都城太原城下,李继勋率宋军围攻太原。辽穆宗已命西南面都统、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救援北汉,辽军经雁门(今山西代县)南下,李继勋率军退回宋境。
次年二月,宋太祖又派曹彬、党进各率部先攻北汉,仍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匡胤随后亲征督战。北汉派刘继业、冯进琦仍屯团柏谷以抗宋军,派陈廷山率数百骑进行侦察,正遇李继勋所部前军,陈廷山即率部投降,刘继业等退回太原后即被罢军职。李继勋率部再次进抵太原城下,辽贺北汉刘继元即位的使臣韩知璠(一作范)也于此时到达太原,并协助北汉守卫太原,随即又向辽求援。赵匡胤在得知李继勋等已兵抵太原,遂从潞州到达太原城下,并下令征集附近民伕,筑连城围攻太原,又接受陈承昭建议,在汾河上筑坝蓄水准备以水灌城。李继勋率宋军主力于太原城南,党进、赵赞、曹彬分率所部于城东、西、北三面,围攻太原。四月,辽分兵两路南下救援北汉,西路军经石岭关(今忻州南)南下,东路辽军经定州西境进援太原,都分别为宋军击败。五月,宋军又引汾河水灌太原城,但北汉仍坚守不降,进入闰五月,夏雨连绵,宋军多病,辽再派援军前来。赵匡胤在采纳李光赞建议“屯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薛化光建议的“起其部内(北汉)人户”迁于宋境内,以削弱北汉经济及人力的政策后退兵①。李继勋于次年移镇天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后,李继勋的使相衔升为侍中。太平兴国二年(977),李继勋以病回洛阳治病,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死,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庄武。
刘廷让(光义)
刘廷让(929—987),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唐末割据者;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一作毅)入麾下,后周太祖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从征潞州李筠时任行营先锋使。次年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夔州,时为后蜀辖区)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四月,率军赴潞州守边以防北汉侵扰。同年十一月,宋军进攻后蜀,王全斌任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率主力从陕西南下;刘光义任副都部署与都监曹彬率步骑2万,自归州(今湖北兴山南)沿长江西上,在距夔州30里处舍舟登陆,先夺城东过江浮桥,然后乘舟而上,一举攻占江防重镇夔州,击破后蜀川东防御体系的枢纽。刘廷让军纪严明,后蜀万(今重庆万县)、施(今湖北恩施)、开(今重庆开县)、忠(今忠县)四州刺史皆迎降,刘廷让军遂迅速占领峡中的所有州县。乾德三年正月,刘廷让率军西进至遂州(今四川遂宁),后蜀遂州知州迎降。此时,宋军北路王全斌军已进至成都附近,后蜀降。
同年三月,后蜀降将全师雄叛乱,迅速占领川西除成都以外的许多州县,全师雄叛军至成都西北新繁,刘光义率部击败全师雄,俘万余人。同年十二月宋军平定全师雄。次年正月,刘光义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刘光义被罢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
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十月,皇弟赵光义夺位,是为宋太宗。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被赐名廷(一作庭)让。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一批节度使被授以环卫闲职,刘光义被罢节度使改授右骁卫上将军。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五月,宋辽岐沟关(今河涿州西南)之战,宋军大败。六月,宋太宗又起用张永德等久处环卫闲职的宿将,任河北沿边诸州知州以抗辽,刘廷让被任为雄州(今雄县)知州,后移为瀛州(今河间)都部署。同年十二月,辽圣宗率南京(今北京)留守耶律休哥(逊宁)等部入侵,刘廷让以精兵付沧州(今沧州东南)都部署李继隆殿后,以备紧急时进行救援,自率数万宋军北上抗击辽军,大战于莫州(今任丘南)南,刘廷让军被围于君子馆(今河间北),部将桑赞率部激战半天多,辽援军不断,而宋援军李继隆部不但不进行救援,反而南逃,桑赞遂率部先逃,先锋雄州知州贺令图被俘,部将、高阳关(今高阳东)部署杨重进力战阵亡,李“继隆退保乐寿(今献县),(刘)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仅以数骑获免”①。因是李继隆率部南逃才导致战败,宋太宗没有责罚刘廷让。次年初,代张永德继任雄州知州兼兵马部署。此次战败的责任者李继隆虽被逮赴中书推问,但也无罪释放,可能引起刘廷让的不满,同年秋刘廷让病,宋太宗派御医前往医治,刘廷让上表要求回京城,未等宋太宗批准即擅离治所南归,因而被下御史台按问,被削夺官爵配隶商州(今属陕西)。子永德、永和亦被贬官。刘廷让在贬途中绝食,行至华州(今华县)死,终年59岁,也许宋太宗觉得对刘廷让处分太重,“太宗念之,赠太师”①。
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
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四人,史书记载不详。两宋之际的李攸记载:“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赟),解州刺史王政忠。”②这个排列顺序也许就是十兄弟的排行顺序。
刘守忠,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一作“左骁卫大将军致仕”③,大将军应是上将军之误,其经历或许与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光义)有某些近似之处,可能也任过节度使。刘守忠父刘万国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马步军都指挥使,也许是在后周时。刘守忠子刘用是宋太宗晋王府旧人,太宗末任至高阳关副都部署,真宗时历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职。
王政忠,据李焘记载:“世言太祖义社十兄弟,政忠盖其一人也”,还说“并当检讨”④,可见南宋初叶所存史料已极少。开宝八年(975)五月,王政忠以解州刺史权知晋州(今山西临汾)兼兵马钤辖。次年八月,宋太祖以党进、潘美为帅进攻北汉,又派兵分路进兵,其中一路由郝崇信与解州刺史王政忠率领,出汾州(今汾阳)进攻太原。九月,宋军击败北汉军于太原城下。十月,当宋军继续攻打太原之际,宋太祖被其弟赵光义害死,“是月,太宗即位,召诸将还”①。此后,王政忠已不见于记载。
从以上七人的最后官衔与李攸记载的相同,推测未见于其他记载的杨光义、刘庆义二人,杨光义的最后官衔当即是保静军节度使。而李攸所记刘庆义官衔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则稍有误,北宋初未设忠远军,可能是安远军(安州,今湖北安陆)之误;节度使、观察留后,可能是“节度观察留后”之误,衍“使”字,他的官衔可能是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
①李攸:《宋朝事实》卷9《勋臣·太祖义社兄弟》。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正月癸卯。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庚午。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十一月己亥。
①《宋史》卷250《石守信传》。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壬子。
①《宋史》卷250《王审琦传》。
②《东都事略》卷19《王审琦传》附《王承衍传》;《宋史》卷248《公主传》作康国公主下嫁王遇,遇或为殖改名,或为误字。
①《宋史》卷250《韩重琦传》。原作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步”字衍。
①《旧五代史》卷116《后周世宗纪》三。
②《旧五代史》卷128《王敏传》。
③《宋史》卷254《李继勋传》。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开宝二年闰五月壬子、庚申。
①《宋史》卷259《刘廷让传》。
①《东都事略》卷20《刘廷让传》。
②李攸:《宋朝事实》卷9《勋臣·太祖义社兄弟》。
③《宋史》卷279《刘用传》。上将军在大将军之上。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开宝八年五月庚寅注。
①《宋史》卷482《北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