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寇準
第一节 理政爱民,刚直不阿
寇準(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父寇相,五代后晋开运(944—946)年间为魏王记室参军。寇準晚年封莱国公,故人尊称为寇莱公。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在太夫人的严厉管教下,“由是折节从学”①,精通《春秋》三传。19岁,举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后徙大名府成安县。初入仕途寇準就显示出才干,在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征纳赋役时,官府不需出符移,只在县衙门前公布乡里姓名,百姓便主动按期交纳。不久,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又召试学士,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寇準是宋朝极言直谏的名臣。他奉诏言北方边事的利与害,直披肝胆,无所顾忌,深得宋太宗的赏识,被任为枢密院直学士。
史书记载,寇準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听下去,很生气,起身要离开。寇準竟然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再坐下来,听其陈述。事情有了结果,皇帝才得以退朝。太宗也是求治的君王,他很欣赏寇準的耿直、认真和胆识,感慨地说:“这才是真宰相。”对左右朝臣说:“朕得寇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①淳化二年(991)春,大旱,太宗召集近臣,问朝政得失,寇準借机说,天旱是因为刑法不公。寇準的话激怒了太宗,他要寇準说出刑法不公的事实。寇準要求召集中书门下与枢密两府执政人员,当着他们的面说出事实来。待二府执政到齐后,寇準说,祖吉与参政王沔的亲弟弟王淮都贪污受贿,而且王淮贪污受贿的数额远在祖吉之上。但祖吉人被诛,家产被籍没;而王淮只仗于私堂,且不久又仍复其官,用法这样不公,上苍能不发怒吗?太宗质问在场的王沔,王沔无法抵赖,只能向皇帝谢罪。据《宋史·王沔传》记载,王沔弟弟王淮任殿中丞,掌香药榷易,坐赃当弃市,由于王沔的关系,诏杖一百,降定远主簿。寇準的敢说敢为,显示他疾恶如仇的勇气。通过这件事,太宗意识到对直臣寇準应当加以重用,即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準耿直,一些臣僚为之折服,但也开罪一些同僚,“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②。淳化四年(993),寇準被贬知青州,这是遭受不白之冤。枢密院副使张逊是一个“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的小人。他与寇準观点不一致,每每奏事都遭寇準的反对,为此,张逊耿耿于怀。一日,张逊晚归私宅第,寇準与温仲舒也同出禁中,并辔而行,道遇狂人,狂人迎马首拜呼万岁。张逊嗾使与自己亲近的羽林将军王宾向太宗报告。寇準引温仲舒作证,表明此事纯系偶然;张逊则以王宾亲见事实,一定要陷寇準是犯了大逆之罪。为此,两人在太宗面前往复争论,互斥其短。太宗一气之下,寇準被贬知青州,张逊也被降为右领军卫将军。①但是太宗知道寇準对自己忠心耿耿,不可能有犯上的行径。因此,次年就召回寇準,拜为参知政事。
第二节 安邦定国,河北退兵
宋太宗晚年时,有两件大事困扰着他,并直接影响着宋朝的安危。一是西夏与辽的扰边,不断威胁北宋;二是太宗迟迟拿不定主意确定自己的继位人。寇準被召回,不完全是太宗个人感情所致,重要的因素是想起用寇準,以协助稳住宋朝江山。
至道元年(995),冯拯、黄裳和王世则等上疏,请立许王元僖为太子。太宗晚年多疑忌,容不得臣下谈立储这样的大事。太宗一怒之下,冯拯被贬知端州。从此,朝廷内外没有人再敢提继位人之事。太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对立储内心也焦急。所以,寇準回朝,太宗还责怪他为什么回来这样慢。太宗问寇準,皇子中哪一个“可以付神器?”寇準说:“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宫,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人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太宗低头仔细地考虑后,屏退左右,问立襄王元侃是否可以?寇準说,知子莫如父,这事当要果断地定下来。
在西北边事上,寇準主张要用安抚的办法解决。太宗同意寇準的意见,派他出使渭北。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死,原襄王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真宗信任寇準,不断提高寇準的地位。先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初徙河阳,改同州,后又徙凤翔府;再迁刑部,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1003),真宗对宋初的制度作调整,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寇準迁兵部,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名臣毕士安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毕士安荐寇準,赞其“秉资忠义,能断大事,臣不如也。”真宗担心寇準刚直难独任,毕士安还是力荐,说其“忘身徇国,秉道疾邪”,不为流俗所喜,在契丹人不断南下时,正应当重用这样的大臣。真宗诏寇準为集贤殿大学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列毕士安之后。
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与萧太后,率领大军南下攻宋。急书一日五至,寇準却平静如常。真宗得知后,震惊不已,质问寇準。寇準说:陛下要退辽兵,不过五天时间即可。并主张真宗亲征。真宗犹豫,面带难色,要回内宫。寇準劝陛下不要动摇,力促真宗成行。真宗这才决定讨论亲征事。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曾密请真宗去金陵;佥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请真宗“幸蜀”。真宗就此事问寇準,寇準晓得此中内情,佯作不知,当着王钦若、陈尧叟的面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杀也。”指出只要皇帝亲征,人心振奋,文武大臣协作团结一致,辽军自可退去。辽军来攻,我们可出奇计骚扰,打乱其进攻计划;也可以坚守不出,使辽军疲惫不堪,再乘机打击。这样就可稳操胜券。如果退至江南或是四川,则人心动摇,辽军乘势深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王钦若、陈尧叟对寇準更加忌恨。
辽军攻岢岚军、莫州、瀛州等。十月,瀛州城下,萧太后亲自擂鼓,宋辽大战,矢集如雨,辽军死伤3万余,也无法破城,乃退师。
十一月,真宗启行亲征,军至韦城,朝臣中一些人再一次劝真宗南幸金陵,真宗又犹豫。寇準说,辽军迫近,四方危急,只可进一尺,不可退一寸。寇準并请太尉高琼进言真宗。真宗这才决心至澶州。
到了澶州城南,真宗驻跸,又不愿再进。寇準、高琼固请真宗过河。寇準说,此时不过河,则人心危。各地的赴援之师日至,不能再犹豫了。到了渡河口浮桥处,真宗又停下来。高琼以锤击驾真宗御车的辇夫的背,迫真宗渡河。当真宗登上澶州的北城门楼,城楼上飘起黄龙旗,城下宋军,大受鼓舞,齐呼万岁,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十二月,东京留守雍王元份暴疾,真宗回驾,把抗辽军事大权全部交给寇準。
宋辽两军相持十余日,辽统军萧挞凛督战,宋军的床子弩机发矢,萧挞凛中箭身死。辽军秘密派人来求和,真宗本来就无意攻打辽军。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宋辽议和,宋许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这就是“澶渊之盟”。
第三节 宦途险恶,远窜南荒
澶州一战,寇準的声望更高,景德二年(1005),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这更引起王钦若等朝中大臣的忌恨。三年三月王钦若对真宗说,寇準逼着皇帝亲征,澶州一战,订下城下之盟,这不是胜利,是君王的耻辱,寇準哪里能说是对社稷有功呢?真宗当时虽没有计较,但此后,对寇準的疑忌加重。不久,寇準罢相出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宋辽关系又紧张,真宗乃诏寇準还,以兵部尚书权东京留守。
天禧元年(1017),寇準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后又镇永兴军。时真宗大力崇道教,“百姓不服”,朱能诈言天书降,真宗访诸大臣,有人提出,只有平素不相信这种活动的寇準出面,才能使百姓折服。寇準不愿参与,但他的女婿在一些人的授意下,致书寇準。寇準门人也反对,但在时势的逼迫下,寇準陷入圈套,遂上天书。此事颇为时议所非。①上天书后,寇準被拜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禧三年(1019),进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寇準性情刚烈,行事无顾忌。早在太宗朝时,他序迁官员,“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②。得以进秩的官员,多为贤能之士,但也有平庸之辈,未得序迁者更是不满,因而引发一场争端。太宗问及此事,寇準为自己辩解,太宗已是老大不高兴,但寇準不服,“力争不已,又持中书簿,论曲直于帝前”。太宗更是不高兴,很有感慨地说:“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由此,寇準被罢,出知邓州。
真宗朝,寇準在相位,用人不拘一格。习惯于按例升迁的同列,对此颇为不满。寇準不顾这些,说,宰相的职责,就是进贤退不肖,如果墨守成规,那是一个小吏都能做的事。他厌恶丁谓、钱惟演、林特及曹利用这些佞人。
丁谓为寇準起用,官至参知政事,丁谓奉事寇準小心谨慎。史载:“尝会食中书,羹污(寇)準须,(丁)谓起,徐拂之。準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丁)谓甚愧之,由是倾构之日深。”丁谓为寇準擦去口边的汤羹,却为寇準借机奚落一顿,由此,结下深怨。丁谓权盛时,钱惟演附之,通婚姻;钱惟演又是真宗身边刘皇后的姻亲。林特为三司使时,催缴河北岁绢甚急,寇準素来讨厌林特,他帮助转运使李士衡与林特对立,因此积下了深怨。这些人相互结交,成为陷害寇準的政敌。
真宗得风疾,刘皇后预朝政于后宫。寇準乘机向真宗进言,要选择方正大臣来辅佐太子,对丁谓、钱惟演这些佞人不可委以辅佐大事。真宗同意,寇準密令杨亿草表,请太子赵祯监国,以杨忆代丁谓。寇準“性豪侈,喜剧饮”。酒后失言,泄露机密。寇準被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
内侍周怀政在朝内权势尤盛,以妖言惑众。在朝廷崇尚道教的氛围中,他无所顾忌,掠取国库钱财,托神造符,言国家休咎,评品朝廷大臣,附会者益众。朝中一些大臣不断告发周怀政,真宗却不忍加以斥逐,只是逐渐疏远;寇準在朝时,因其顺从自己,也没有追究。寇準被罢,周怀政更是惶恐不安,以其弟周怀素,召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等,谋杀丁谓,复相寇準,奉真宗为太上皇,罢皇后预政,传位太子。事泄,周怀政被诛,寇準虽未预事,但也被牵连。降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再贬道州司马。真宗不知寇準被贬出朝,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寇準,很奇怪,问左右发生了什么事情,左右不敢告知实情。真宗在离世前,还说只有寇準与李迪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的重臣。
乾兴元年(1022)二月,再贬雷州司马。仁宗天圣元年(1023),寇準在贬所雷州(今广东海康境)病卒,后归葬洛阳。仁宗朝追谥忠愍。著作有《寇莱公集》。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7。
①《宋史》卷281《寇準传》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记载的时间与细节略有不同。
②《宋史》卷281《毕士安传》。
①参见《宋史》卷281《寇準传》;卷268《张逊传》。但《张逊传》系此事于雍熙年间,误。《续资治通鉴长编》系此事于淳化四年六月壬申;《续资治通鉴》系事件发生在淳化四年六月壬申,寇準被贬在冬十月壬申。
①《宋史·寇準传》系“上天书”事于天禧元年,误。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宋史》卷466《周怀政传》等,应在天禧三年。毕沅《续资治通鉴》卷34有考论。
②《宋史》卷281《寇準传》。
第一节 理政爱民,刚直不阿
寇準(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父寇相,五代后晋开运(944—946)年间为魏王记室参军。寇準晚年封莱国公,故人尊称为寇莱公。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在太夫人的严厉管教下,“由是折节从学”①,精通《春秋》三传。19岁,举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后徙大名府成安县。初入仕途寇準就显示出才干,在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征纳赋役时,官府不需出符移,只在县衙门前公布乡里姓名,百姓便主动按期交纳。不久,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又召试学士,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寇準是宋朝极言直谏的名臣。他奉诏言北方边事的利与害,直披肝胆,无所顾忌,深得宋太宗的赏识,被任为枢密院直学士。
史书记载,寇準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听下去,很生气,起身要离开。寇準竟然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再坐下来,听其陈述。事情有了结果,皇帝才得以退朝。太宗也是求治的君王,他很欣赏寇準的耿直、认真和胆识,感慨地说:“这才是真宰相。”对左右朝臣说:“朕得寇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①淳化二年(991)春,大旱,太宗召集近臣,问朝政得失,寇準借机说,天旱是因为刑法不公。寇準的话激怒了太宗,他要寇準说出刑法不公的事实。寇準要求召集中书门下与枢密两府执政人员,当着他们的面说出事实来。待二府执政到齐后,寇準说,祖吉与参政王沔的亲弟弟王淮都贪污受贿,而且王淮贪污受贿的数额远在祖吉之上。但祖吉人被诛,家产被籍没;而王淮只仗于私堂,且不久又仍复其官,用法这样不公,上苍能不发怒吗?太宗质问在场的王沔,王沔无法抵赖,只能向皇帝谢罪。据《宋史·王沔传》记载,王沔弟弟王淮任殿中丞,掌香药榷易,坐赃当弃市,由于王沔的关系,诏杖一百,降定远主簿。寇準的敢说敢为,显示他疾恶如仇的勇气。通过这件事,太宗意识到对直臣寇準应当加以重用,即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準耿直,一些臣僚为之折服,但也开罪一些同僚,“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②。淳化四年(993),寇準被贬知青州,这是遭受不白之冤。枢密院副使张逊是一个“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的小人。他与寇準观点不一致,每每奏事都遭寇準的反对,为此,张逊耿耿于怀。一日,张逊晚归私宅第,寇準与温仲舒也同出禁中,并辔而行,道遇狂人,狂人迎马首拜呼万岁。张逊嗾使与自己亲近的羽林将军王宾向太宗报告。寇準引温仲舒作证,表明此事纯系偶然;张逊则以王宾亲见事实,一定要陷寇準是犯了大逆之罪。为此,两人在太宗面前往复争论,互斥其短。太宗一气之下,寇準被贬知青州,张逊也被降为右领军卫将军。①但是太宗知道寇準对自己忠心耿耿,不可能有犯上的行径。因此,次年就召回寇準,拜为参知政事。
第二节 安邦定国,河北退兵
宋太宗晚年时,有两件大事困扰着他,并直接影响着宋朝的安危。一是西夏与辽的扰边,不断威胁北宋;二是太宗迟迟拿不定主意确定自己的继位人。寇準被召回,不完全是太宗个人感情所致,重要的因素是想起用寇準,以协助稳住宋朝江山。
至道元年(995),冯拯、黄裳和王世则等上疏,请立许王元僖为太子。太宗晚年多疑忌,容不得臣下谈立储这样的大事。太宗一怒之下,冯拯被贬知端州。从此,朝廷内外没有人再敢提继位人之事。太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对立储内心也焦急。所以,寇準回朝,太宗还责怪他为什么回来这样慢。太宗问寇準,皇子中哪一个“可以付神器?”寇準说:“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宫,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人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太宗低头仔细地考虑后,屏退左右,问立襄王元侃是否可以?寇準说,知子莫如父,这事当要果断地定下来。
在西北边事上,寇準主张要用安抚的办法解决。太宗同意寇準的意见,派他出使渭北。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死,原襄王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真宗信任寇準,不断提高寇準的地位。先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初徙河阳,改同州,后又徙凤翔府;再迁刑部,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1003),真宗对宋初的制度作调整,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寇準迁兵部,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名臣毕士安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毕士安荐寇準,赞其“秉资忠义,能断大事,臣不如也。”真宗担心寇準刚直难独任,毕士安还是力荐,说其“忘身徇国,秉道疾邪”,不为流俗所喜,在契丹人不断南下时,正应当重用这样的大臣。真宗诏寇準为集贤殿大学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列毕士安之后。
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与萧太后,率领大军南下攻宋。急书一日五至,寇準却平静如常。真宗得知后,震惊不已,质问寇準。寇準说:陛下要退辽兵,不过五天时间即可。并主张真宗亲征。真宗犹豫,面带难色,要回内宫。寇準劝陛下不要动摇,力促真宗成行。真宗这才决定讨论亲征事。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曾密请真宗去金陵;佥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请真宗“幸蜀”。真宗就此事问寇準,寇準晓得此中内情,佯作不知,当着王钦若、陈尧叟的面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杀也。”指出只要皇帝亲征,人心振奋,文武大臣协作团结一致,辽军自可退去。辽军来攻,我们可出奇计骚扰,打乱其进攻计划;也可以坚守不出,使辽军疲惫不堪,再乘机打击。这样就可稳操胜券。如果退至江南或是四川,则人心动摇,辽军乘势深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王钦若、陈尧叟对寇準更加忌恨。
辽军攻岢岚军、莫州、瀛州等。十月,瀛州城下,萧太后亲自擂鼓,宋辽大战,矢集如雨,辽军死伤3万余,也无法破城,乃退师。
十一月,真宗启行亲征,军至韦城,朝臣中一些人再一次劝真宗南幸金陵,真宗又犹豫。寇準说,辽军迫近,四方危急,只可进一尺,不可退一寸。寇準并请太尉高琼进言真宗。真宗这才决心至澶州。
到了澶州城南,真宗驻跸,又不愿再进。寇準、高琼固请真宗过河。寇準说,此时不过河,则人心危。各地的赴援之师日至,不能再犹豫了。到了渡河口浮桥处,真宗又停下来。高琼以锤击驾真宗御车的辇夫的背,迫真宗渡河。当真宗登上澶州的北城门楼,城楼上飘起黄龙旗,城下宋军,大受鼓舞,齐呼万岁,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十二月,东京留守雍王元份暴疾,真宗回驾,把抗辽军事大权全部交给寇準。
宋辽两军相持十余日,辽统军萧挞凛督战,宋军的床子弩机发矢,萧挞凛中箭身死。辽军秘密派人来求和,真宗本来就无意攻打辽军。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宋辽议和,宋许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这就是“澶渊之盟”。
第三节 宦途险恶,远窜南荒
澶州一战,寇準的声望更高,景德二年(1005),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这更引起王钦若等朝中大臣的忌恨。三年三月王钦若对真宗说,寇準逼着皇帝亲征,澶州一战,订下城下之盟,这不是胜利,是君王的耻辱,寇準哪里能说是对社稷有功呢?真宗当时虽没有计较,但此后,对寇準的疑忌加重。不久,寇準罢相出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宋辽关系又紧张,真宗乃诏寇準还,以兵部尚书权东京留守。
天禧元年(1017),寇準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后又镇永兴军。时真宗大力崇道教,“百姓不服”,朱能诈言天书降,真宗访诸大臣,有人提出,只有平素不相信这种活动的寇準出面,才能使百姓折服。寇準不愿参与,但他的女婿在一些人的授意下,致书寇準。寇準门人也反对,但在时势的逼迫下,寇準陷入圈套,遂上天书。此事颇为时议所非。①上天书后,寇準被拜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禧三年(1019),进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寇準性情刚烈,行事无顾忌。早在太宗朝时,他序迁官员,“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②。得以进秩的官员,多为贤能之士,但也有平庸之辈,未得序迁者更是不满,因而引发一场争端。太宗问及此事,寇準为自己辩解,太宗已是老大不高兴,但寇準不服,“力争不已,又持中书簿,论曲直于帝前”。太宗更是不高兴,很有感慨地说:“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由此,寇準被罢,出知邓州。
真宗朝,寇準在相位,用人不拘一格。习惯于按例升迁的同列,对此颇为不满。寇準不顾这些,说,宰相的职责,就是进贤退不肖,如果墨守成规,那是一个小吏都能做的事。他厌恶丁谓、钱惟演、林特及曹利用这些佞人。
丁谓为寇準起用,官至参知政事,丁谓奉事寇準小心谨慎。史载:“尝会食中书,羹污(寇)準须,(丁)谓起,徐拂之。準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丁)谓甚愧之,由是倾构之日深。”丁谓为寇準擦去口边的汤羹,却为寇準借机奚落一顿,由此,结下深怨。丁谓权盛时,钱惟演附之,通婚姻;钱惟演又是真宗身边刘皇后的姻亲。林特为三司使时,催缴河北岁绢甚急,寇準素来讨厌林特,他帮助转运使李士衡与林特对立,因此积下了深怨。这些人相互结交,成为陷害寇準的政敌。
真宗得风疾,刘皇后预朝政于后宫。寇準乘机向真宗进言,要选择方正大臣来辅佐太子,对丁谓、钱惟演这些佞人不可委以辅佐大事。真宗同意,寇準密令杨亿草表,请太子赵祯监国,以杨忆代丁谓。寇準“性豪侈,喜剧饮”。酒后失言,泄露机密。寇準被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
内侍周怀政在朝内权势尤盛,以妖言惑众。在朝廷崇尚道教的氛围中,他无所顾忌,掠取国库钱财,托神造符,言国家休咎,评品朝廷大臣,附会者益众。朝中一些大臣不断告发周怀政,真宗却不忍加以斥逐,只是逐渐疏远;寇準在朝时,因其顺从自己,也没有追究。寇準被罢,周怀政更是惶恐不安,以其弟周怀素,召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等,谋杀丁谓,复相寇準,奉真宗为太上皇,罢皇后预政,传位太子。事泄,周怀政被诛,寇準虽未预事,但也被牵连。降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再贬道州司马。真宗不知寇準被贬出朝,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寇準,很奇怪,问左右发生了什么事情,左右不敢告知实情。真宗在离世前,还说只有寇準与李迪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的重臣。
乾兴元年(1022)二月,再贬雷州司马。仁宗天圣元年(1023),寇準在贬所雷州(今广东海康境)病卒,后归葬洛阳。仁宗朝追谥忠愍。著作有《寇莱公集》。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7。
①《宋史》卷281《寇準传》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记载的时间与细节略有不同。
②《宋史》卷281《毕士安传》。
①参见《宋史》卷281《寇準传》;卷268《张逊传》。但《张逊传》系此事于雍熙年间,误。《续资治通鉴长编》系此事于淳化四年六月壬申;《续资治通鉴》系事件发生在淳化四年六月壬申,寇準被贬在冬十月壬申。
①《宋史·寇準传》系“上天书”事于天禧元年,误。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宋史》卷466《周怀政传》等,应在天禧三年。毕沅《续资治通鉴》卷34有考论。
②《宋史》卷281《寇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