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编 综 述
第一章 国号、年代和分期 第一节 国号和年代
元朝的历史,从成吉思汗建国漠北算起,到元顺帝退出中原、大都被明朝占领为止,首尾163年(1206—1368),历14帝。
1206年,金朝封授的“诸乣总帅”①、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在兼并漠北各部后,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称帝建国。铁木真受群臣所上尊号,称“成吉思汗”(Chinggis-qan),国号为“大蒙古国”(YekeMonggholUlus)①。元朝人把这一年视为本朝肇建之始。成吉思汗建国后,就开始进行征服邻国的战争,占领了中原和西域广大地区。1229年,窝阔台继承帝位。这时,成吉思汗子、弟诸支宗王各有封国(Ulus),封国之君皆称汗(qan)号,于是共尊窝阔台为“合罕”(qaghan),即大汗。此后,元朝每代皇帝都拥有这一尊号。1235年,窝阔台在斡儿寒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旁兴建哈剌和林城(简称和林),作为大蒙古国的都城。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漠南开平城(其王府所在地,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他采用“汉法”,对蒙古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前,蒙古诸帝都未立年号,只用十二生肖纪年(汉文文书中或直译鼠儿年、牛儿年……,或改为干支),忽必烈参照“前代之定制”建元纪岁,以即位当年为中统元年。中统四年(1263),升开平城为上都,次年,以燕京为中都(1272年升为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从漠北转移到中原汉地。至元八年(1271)采纳刘秉忠等汉人文臣的建议,建国号为“大元”。《建国号诏》中说:“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表明建号是遵循中原“古制”行事,进一步确定本朝的正统地位。诏书又称,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于是取《易经》“乾元”之义,以“元”为国号。“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①元朝建号以后,大蒙古国之名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但并没有废除,蒙文文书中仍用此号,通常是与汉名国号并称,写作Dai’on yekeMonggholulus(大元大蒙古国),或Dai’onKemekuYeke Mongghol Ulus(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②。元朝建号后五年(1276年),占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宋恭帝降;又三年,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完成了全国统一。
忽必烈以后,又经过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其前有明宗,后有宁宗,但在位时间极短)、顺帝诸朝的统治。元顺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化,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后改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闰七月,明军逼近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八月,大都被明军占领。两年后,元顺帝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退到和林。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仍称大元和大蒙古国号,明人称之为“北元”。名义上,元朝还没有亡,但从全国范围看,元朝的统治已在1368年被推翻,由明朝取而代之。
①《圣武亲征录》作“察兀忽鲁”,《元朝秘史》作“札兀惕忽里”。按:察兀 (■a’ut~ja’ut)即辽、金用以概称北边诸属部人之“乣(音札,兀ut为蒙古 语复数字尾);忽鲁(quru-quri),《金史·百官志》释云“犹总帅也”。可知察兀忽鲁即“诸乣总帅”之意,当是临时授予的非正式官衔。参见蔡美彪:《乣与乣军的演变》,《元史论丛》第2辑。
①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九载:“蒙人既侵金国,乃自号大 蒙古国。”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大元辛未年(1211)下记云:“大蒙 古国号始建。”按:蒙古侵金始于1211年,在此之前,对金仍奉岁贡为属部, 金朝亦以一部族视之,故其国号不闻于中原。及大举攻金,始以敌国身份相 交涉,遂用大蒙古国号,并非此年才“始建”国号。元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 (《圭斋集》卷十一)1209年畏兀儿国相劝其主挈众“归大蒙古国”,说明1211 年之前已有此号。元初汉文史科中尚有“大朝蒙古国”、“蒙古大朝国”(或仅 称“大朝国”)等名,都是同一蒙文国号的不同汉译。参见萧启庆:《说“大朝”: 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汉文国号》,(台北)《汉学研究》,第3卷第1期,1985年。
①《经世大典叙录·帝号》,《元文类》卷四○。
②参阅柯立夫: (FrancisW.Cleaves)《1362年的汉-蒙文忻都公碑》,《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2,1949年。
第一章 国号、年代和分期 第一节 国号和年代
元朝的历史,从成吉思汗建国漠北算起,到元顺帝退出中原、大都被明朝占领为止,首尾163年(1206—1368),历14帝。
1206年,金朝封授的“诸乣总帅”①、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在兼并漠北各部后,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称帝建国。铁木真受群臣所上尊号,称“成吉思汗”(Chinggis-qan),国号为“大蒙古国”(YekeMonggholUlus)①。元朝人把这一年视为本朝肇建之始。成吉思汗建国后,就开始进行征服邻国的战争,占领了中原和西域广大地区。1229年,窝阔台继承帝位。这时,成吉思汗子、弟诸支宗王各有封国(Ulus),封国之君皆称汗(qan)号,于是共尊窝阔台为“合罕”(qaghan),即大汗。此后,元朝每代皇帝都拥有这一尊号。1235年,窝阔台在斡儿寒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旁兴建哈剌和林城(简称和林),作为大蒙古国的都城。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漠南开平城(其王府所在地,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他采用“汉法”,对蒙古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前,蒙古诸帝都未立年号,只用十二生肖纪年(汉文文书中或直译鼠儿年、牛儿年……,或改为干支),忽必烈参照“前代之定制”建元纪岁,以即位当年为中统元年。中统四年(1263),升开平城为上都,次年,以燕京为中都(1272年升为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从漠北转移到中原汉地。至元八年(1271)采纳刘秉忠等汉人文臣的建议,建国号为“大元”。《建国号诏》中说:“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表明建号是遵循中原“古制”行事,进一步确定本朝的正统地位。诏书又称,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像汉唐那样以初起之地或始封之邑为名,都不足以显示其盛大,于是取《易经》“乾元”之义,以“元”为国号。“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①元朝建号以后,大蒙古国之名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但并没有废除,蒙文文书中仍用此号,通常是与汉名国号并称,写作Dai’on yekeMonggholulus(大元大蒙古国),或Dai’onKemekuYeke Mongghol Ulus(称为大元的大蒙古国)②。元朝建号后五年(1276年),占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宋恭帝降;又三年,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完成了全国统一。
忽必烈以后,又经过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其前有明宗,后有宁宗,但在位时间极短)、顺帝诸朝的统治。元顺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化,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后改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闰七月,明军逼近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八月,大都被明军占领。两年后,元顺帝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退到和林。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仍称大元和大蒙古国号,明人称之为“北元”。名义上,元朝还没有亡,但从全国范围看,元朝的统治已在1368年被推翻,由明朝取而代之。
①《圣武亲征录》作“察兀忽鲁”,《元朝秘史》作“札兀惕忽里”。按:察兀 (■a’ut~ja’ut)即辽、金用以概称北边诸属部人之“乣(音札,兀ut为蒙古 语复数字尾);忽鲁(quru-quri),《金史·百官志》释云“犹总帅也”。可知察兀忽鲁即“诸乣总帅”之意,当是临时授予的非正式官衔。参见蔡美彪:《乣与乣军的演变》,《元史论丛》第2辑。
①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九载:“蒙人既侵金国,乃自号大 蒙古国。”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大元辛未年(1211)下记云:“大蒙 古国号始建。”按:蒙古侵金始于1211年,在此之前,对金仍奉岁贡为属部, 金朝亦以一部族视之,故其国号不闻于中原。及大举攻金,始以敌国身份相 交涉,遂用大蒙古国号,并非此年才“始建”国号。元欧阳玄《高昌偰氏家传》 (《圭斋集》卷十一)1209年畏兀儿国相劝其主挈众“归大蒙古国”,说明1211 年之前已有此号。元初汉文史科中尚有“大朝蒙古国”、“蒙古大朝国”(或仅 称“大朝国”)等名,都是同一蒙文国号的不同汉译。参见萧启庆:《说“大朝”: 元朝建号前蒙古的汉文国号》,(台北)《汉学研究》,第3卷第1期,1985年。
①《经世大典叙录·帝号》,《元文类》卷四○。
②参阅柯立夫: (FrancisW.Cleaves)《1362年的汉-蒙文忻都公碑》,《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2,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