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上册)

第二节都城、两都制度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二节 都城、两都制度

  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设在怯绿连河上游的曲雕阿兰之地(今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西南)。1235年,太宗窝阔台始于鄂尔浑河上游旁建哈剌和林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为国都,并建立四季行宫于和林周围。1252年(元宪宗二年),忽必烈受命统领漠南汉地,遂南驻金莲川(滦河上源,今河北沽源县至内蒙古正兰旗一带)。其地本辽、金皇帝避暑之“凉陉”,原名曷里浒东川,因遍地生长金莲花,金世宗改名金莲川,于此建景明宫为驻夏行宫。金莲川地处蒙古草原南缘,又东近“松漠”(大兴安岭南端,西拉木伦河源之森林地带),是驻夏和狩猎的好处所。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北与游牧诸部落牧地相连,南隔重山就是燕京地区,是中原与北方民族进行物产交易的场所,辽、金均于此置有榷场①。金朝于此置桓州为边防重镇西北路招讨司的驻所。忽必烈在金莲川建立藩府,广招人才,讲求治术,奠定了立国中原的基础。1256年,命书记刘秉忠相地建城为永驻之基,遂选定桓州东、滦河北龙冈之地建造了开平城,移藩府于此。1260年三月,忽必烈于开平城召集诸王贵族选汗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开平成为临时的汗廷所在地。四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宣布即大汗位,形成南北两汗争立局面。阿里不哥虽据有国都,名分上暂占优势,但军事和经济实力完全不能与据有汉地的忽必烈相抗衡。自太宗窝阔台时代以来,每年都从汉地运送大量粮食和各种物资到哈剌和林,那里军民的生活需求赖以维持。忽必烈切断了汉地对哈剌和林的例行物资供应,立即就使阿里不哥陷入绝境②。军事连连失利,宗藩也不再听命。僻在漠北的哈剌和林地位十分脆弱,不再适合作为已统有中原和西域广大地区的蒙古国的国都。忽必烈既已在中原汉地奠下了政权的基础,当打败阿里不哥、占领哈剌和林后,就不再把汗廷迁回本土,而选择了燕京作为新都。

  早在即位之前,忽必烈就曾与亲信部属商议建都之地。霸都鲁建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①燕京是辽代五京之一的南京,自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迁都于此,改名中都,它一直是金朝的政治中心。蒙古占领后,复称燕京,成为蒙古国汉地统治机构的首府——“燕京等处行尚书省”的治所。中原汉地民丰物阜,远优于漠北本土,在蒙古国所有统治地域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以忽必烈为代表的有见识的蒙古贵族认识到,随着蒙古国从一个草原游牧的国家发展成为统有中原的“大朝”,政治重心势必要转移到中原。而以前朝政治中心燕京为新朝都城,正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必然选择。忽必烈从即位初年起就驻冬于燕京②,并设置了开平至燕京完备的驿路系统;中统二年开始修复燕京旧城,指定了中央政府——中书省的衙署,又封皇子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同时着手营造燕京宫室③。这表明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已决定定都燕京。同时,塞北草原城市开平对忽必烈联系与控御漠北本土的诸王、贵族势力,保持蒙古人的优势地位和游牧生活习惯来说,仍具有燕京不能替代的作用。于是形成了南北两都的格局。中统四年(1263)五月,正式将汗廷所在地开平定为上都;五年八月(改至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建国都诏》称:中书省奏:“开平府阙庭所在加号上都外,燕京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可称中都路。其府号大兴。

  元代的两都制度从此确定。

  定都以后,即大规模进行两都宫室、城郭的扩建、改建,由太保刘秉忠主持。至元三年(1266),拆迁汴京熙春阁建材至上都,于宫城内建大安阁,是为举行即位大典及其他重大典礼的正殿。上都城西草原中,仿漠北旧制建立宏大的帐殿失剌斡耳朵(又称棕殿),主要为举行诸王、贵戚、大臣等大宴(诈马宴,即只孙宴)之所①,上都西南和东南分别建立行宫——西凉亭(即察罕脑儿行宫,今河北沽源北小红城)②和东凉亭(即只合赤八刺哈孙,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为游猎驻跸之所。至元四年,开始中都城的全面改建,不用金中都旧城址,而于其东北另建新城,历时十年,先后建成新宫城、诸殿堂和皇城,十三年全城竣工,并先于至元九年就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

  中统四年以后,两都巡幸形成定制,元代诸帝皆遵循不变。一般是每年二月或三月从大都北上,八月或九月自上都南还。仁宗时多推迟至四月启行北巡,八月即返抵大都;到顺帝时,四月至八月成为固定的北巡时间,驻跸大都的时间延长到八个月。皇帝北巡期间,除后妃、怯薛外,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其他中央官署的主要官员也从至上都,设衙理事,而留副职若干员居守大都,重要军政事务需急驿奏报上都朝廷处理。也就是说,有元一代,朝廷中枢夏、秋季在上都,冬、春季在大都,保持着游牧民族行国的习俗。在上都期间,除通常政务外,还要举行“国俗”的祭天、祭祖,诸王贵族大朝会(忽里台 quriltai)、大宴(即诈马宴~只孙宴)和颁赐,以及大猎等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上都在联系和控御漠北本土诸王、诸千户势力方面的特殊政治作用。大都和上都各置留守司,掌守卫宫阙、都城,内府营缮、御用车帐及殿庭诸器物供应等事。大都留守司和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大都路总管府分别设置,上都留守司则兼路管府事。两路各辖若干府、州、县。

  

  ①《辽史·太祖纪》:三年(909)二月,“置羊城于炭山北,以通市易”。炭山即滦源之大马群山。《金史·地理志》载北羊城置有榷场,“以易北方牧畜”,应即辽之羊城。据王恽《中堂事记》,察罕脑儿南半日程有榷场峪,“盖金初南北互市之所”,当即此羊城榷场,应在今沽源附近。

  ②《史集》汉译本第2卷页69、296。

  ①《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附霸都鲁传》。

  ②《元典章》兵部《禁使臣条画》录中统三年三月圣旨,内有“年前为杀退阿里 不哥,大军回程燕京住冬……”语,知自漠北还师即至燕京住冬。

  ③《元史·世祖纪》载中统二年十二月“初立宫殿府,秩正四品,专职营缮”, 当为在开平和燕京营造宫室而设。中统四年三月亦黑迭儿请修琼华岛,说 明燕京宫室营建工作已在进行。

  ①参见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页100—104,120—126。

  ②参见陈得芝:《元察罕脑儿行宫今地考》,《元史论集》页669—68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