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北元的覆灭
元顺帝逃往上都后,于明洪武元年七月,又被赶出上都,逃往应昌(今辽宁克什克腾旗西达米诺尔附近)。洪武三年(1370)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为左副将军,冯胜、汤和为右副将军,统领大军兵分两路往征沙漠,明军取得了沙儿峪(今甘肃定西以北)和应昌两大战役的胜利,迫使元朝残余势力北撤。这时元顺帝已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奔和林旧都,蒙古尊号称必力克图可汗,仍奉“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元势力虽退居塞北,但对中原地区“犹有觊觎之志”①,企图重新入主中原,恢复元朝的统治。因此,为了解除蒙古贵族对北方的压力,统一大漠南北,明朝几次派兵北征。
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发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远征岭北,号为“清沙漠”。徐达率领中路军出雁门直捣和林,李文忠领东路军经应昌赴岭北,冯胜西路军进兵甘肃。明军此次远征岭北,只有西路获胜,中路主力惨败,兵力大损。经过这一次战役,朱元璋也感到蒙古军事力量一时难以全部平定,就改变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此后十余年间,明朝与岭北的元廷,暂时处于对峙状态。在北方边境,明朝与蒙古虽仍有战争,但规模都不大。
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命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大举征讨盘踞在金山的纳哈出。纳哈出见明朝强兵压境,遂向蓝玉投降,部下诸将也相继降明。纳哈出降明后,北元失去了辽东兵力,意欲西迁。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蓝玉奉明太祖之命,率十万大军再入漠北,从大宁至庆州(今内蒙古林西)追击,至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直捣元营,杀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西逃。行至土剌河畔,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部帅纷挈,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①。建文三年(1401),鬼力赤杀坤帖木儿,自称可汗,废北元国号,称鞑靼。蒙古分裂为三部势力,各自为政。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今在吉林、辽宁一带)为兀良哈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为瓦剌部,处于兀良哈部和瓦剌之间的是鞑靼部,它以和林为中心,活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
①徐祯卿:《翦胜野闻》。
①《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元顺帝逃往上都后,于明洪武元年七月,又被赶出上都,逃往应昌(今辽宁克什克腾旗西达米诺尔附近)。洪武三年(1370)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为左副将军,冯胜、汤和为右副将军,统领大军兵分两路往征沙漠,明军取得了沙儿峪(今甘肃定西以北)和应昌两大战役的胜利,迫使元朝残余势力北撤。这时元顺帝已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奔和林旧都,蒙古尊号称必力克图可汗,仍奉“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元势力虽退居塞北,但对中原地区“犹有觊觎之志”①,企图重新入主中原,恢复元朝的统治。因此,为了解除蒙古贵族对北方的压力,统一大漠南北,明朝几次派兵北征。
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发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远征岭北,号为“清沙漠”。徐达率领中路军出雁门直捣和林,李文忠领东路军经应昌赴岭北,冯胜西路军进兵甘肃。明军此次远征岭北,只有西路获胜,中路主力惨败,兵力大损。经过这一次战役,朱元璋也感到蒙古军事力量一时难以全部平定,就改变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此后十余年间,明朝与岭北的元廷,暂时处于对峙状态。在北方边境,明朝与蒙古虽仍有战争,但规模都不大。
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命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大举征讨盘踞在金山的纳哈出。纳哈出见明朝强兵压境,遂向蓝玉投降,部下诸将也相继降明。纳哈出降明后,北元失去了辽东兵力,意欲西迁。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蓝玉奉明太祖之命,率十万大军再入漠北,从大宁至庆州(今内蒙古林西)追击,至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直捣元营,杀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西逃。行至土剌河畔,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部帅纷挈,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①。建文三年(1401),鬼力赤杀坤帖木儿,自称可汗,废北元国号,称鞑靼。蒙古分裂为三部势力,各自为政。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今在吉林、辽宁一带)为兀良哈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为瓦剌部,处于兀良哈部和瓦剌之间的是鞑靼部,它以和林为中心,活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
①徐祯卿:《翦胜野闻》。
①《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