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张采 张采(1596—1648),字受先,又字来章,号南郭,与张溥同里50000530_1761_2③。因张溥居西郊,张采居南郊,人称西张、南张,合称“娄东二张”。张溥重名义,张采尚节概,相得益彰,砥濯自励,同斋共学,关系最好,且为姻家;又两人志向相同,共倡复社,世称“复社二张”。与张溥一样,张采也是明季江南党社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其一生主要事迹,除见于前篇介绍张溥中所述,尚可记者有如下数端。
天启七年(1627),张采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春,在京应会试,及榜发得第三名,成进士,已而归里。时昆山县士民积怨魏忠贤党人顾秉谦,“聚众焚掠其家”。顾秉谦为邑人所逐,仓皇窜匿太仓。张采素恨其“庸劣无耻”,与张溥率里中诸生将其赶出太仓,人心大快①。同年十一月,授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令。张采的性格与张溥有所不同,“溥性宽,泛交博爱,采特严毅,喜甄别可否,人有过,尝面叱之。知临川,摧强扶弱,声大起”。崇祯三年秋,以疾乞假归家,“士民泣送载道”②。可见,他在临川任上颇有一番政绩。
有明一代,转输漕粮入北京和支付各卫官军粮食,是江南人民最为繁重的赋役负担。是时,仓粮以养本地之军,名曰军储。它与漕兑不同。漕兑苦于运军勒索,耗赠日多,而军储则在地方交纳,绝无耗赠,小民利之。崇祯六年秋,太仓州大风杀稼,米价腾贵,斗米值千钱,漕粮无输。知州刘士斗,“廉明仁恕,为立州以来第一人”,欲纾民,乃与张采、张溥共谋救荒之策。张采以民命为重,深入实际,广咨博访。苏州府胥吏宋文杰言:苏州府属县八,太仓、镇海两卫独隶娄卫军,军储四万九千石,分支长洲、吴县、昆山、嘉定、吴江、常熟、太仓七邑。考军储旧制,其初两卫之军原在本地支销,后来分支各邑。诚能使支独归太仓军储,越岁而收,又无增耗,即可减漕粮十分之七,此目前救荒之善策也。张采得之大喜,即著《军储说》一文,甚言散征各邑之苦,独归太仓之便,建议太仓州以军储代漕兑。张溥以为可,为作跋语于后。并与张采一起共谒刘士斗而详言之。张采的建议有益于救荒,是可行的。当时太仓州民王延等人条陈荒政亦以请复军储旧额为言,主张将各邑额派太仓、镇海两卫军储抵本州之漕兑。刘士斗也积极支持张采的意见,申文上司,认为太、镇两卫坐居本州,如以太仓州军储代漕兑,即以本州之粮给本州之军,军民两便,而官军就近支领尤乐从。而内阁首辅温体仁党、苏州府推官周之夔应监兑,得刘士斗申文,欲借此陷之,并倾两张,遂竭力加以攻击,甚至“干戈横起”,诬张采、张溥“悖违祖制,紊乱漕规”。指责刘士斗“行媚乡绅”。刘士斗为此被连降四级,改署昆山县事①。张采对此大为不平,说是“梦想不到”的怪事,表现出他强烈不满晚明黑暗统治的鲜明立场。其后,周之夔还秉承温体仁等人的旨意,多次借张采的《军储说》大做文章,于崇祯九年八月和十年二月分别到应天府和京师讦奏二张,阴谋置其死地。
崇祯十四年五月张溥殁后,与周之夔同为温体仁党的刑部侍郎蔡奕琛,以薛国观案被捕入狱,而不知张溥已死,乃讦溥“遥握朝柄”,怀疑他坐罪系出于张溥之所为,因言张采“结党乱政”。于是崇祯皇帝下诏严责二张回奏。张采以“溥实臣至交,生同砥砺,死避罗弋,负义图全,臣不出此”的明确态度,上疏辩诬,备述复社端倪,指出周之夔的《复社或问》和徐怀丹的《复社十大罪檄》都是有意陷害。疏曰:“窃维文者,昭代之所重;社者,古义所不废,推广溥志,不过楷模文体,羽翼经传耳,未尝有一毫出位跃冶之思也。至于《或问》及《罪檄》,此忌溥者罗织虚无,假名巧诋,不惟生者不闻,亦溥死者不知。若使徐怀丹果有其人,臣愿剖心与质;倘其人乌有,则事必诬构。独念溥日夜解经论史,矢心报称,曾未一日服官,怀忠入地,即今严纶之下,并不得泣血自明,良足哀悼。臣虽与世隔越,孤立杜门,而兢兢勉学,颇知省察,不欲一字自欺,岂敢一字欺皇上。谨据实回奏”①。疏上,崇祯帝以“书生文社不足究”,降旨勿问;又得首辅周延儒从中帮忙,事即得脱。
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灭亡。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起张采为礼部主事,寻进礼部员外郎。后,乞假去。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渡长江,福王出逃,南京陷落。奸人素衔张采者,群击之死,复用大锥乱刺之。已而苏。同年八月以后,曾与陈子龙一起在浙江嘉善水月庵避难。顺治五年(1648)卒,时年五十有三。其著作今存者有《西晋文》二十卷等。
③蒋逸雪:《张溥年谱》载:万历三十年张溥出生时,其“友人张采已七岁”。据此,张采当生于万历二十四年。
①此事,《明史》卷三○六《顾秉谦传》系于崇祯二年。
②《明史》卷二八八《张溥附张采传》。
①以上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①以上见《明史》卷二八八《张溥传》和蒋逸雪《张溥年谱》四十岁条。
天启七年(1627),张采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春,在京应会试,及榜发得第三名,成进士,已而归里。时昆山县士民积怨魏忠贤党人顾秉谦,“聚众焚掠其家”。顾秉谦为邑人所逐,仓皇窜匿太仓。张采素恨其“庸劣无耻”,与张溥率里中诸生将其赶出太仓,人心大快①。同年十一月,授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令。张采的性格与张溥有所不同,“溥性宽,泛交博爱,采特严毅,喜甄别可否,人有过,尝面叱之。知临川,摧强扶弱,声大起”。崇祯三年秋,以疾乞假归家,“士民泣送载道”②。可见,他在临川任上颇有一番政绩。
有明一代,转输漕粮入北京和支付各卫官军粮食,是江南人民最为繁重的赋役负担。是时,仓粮以养本地之军,名曰军储。它与漕兑不同。漕兑苦于运军勒索,耗赠日多,而军储则在地方交纳,绝无耗赠,小民利之。崇祯六年秋,太仓州大风杀稼,米价腾贵,斗米值千钱,漕粮无输。知州刘士斗,“廉明仁恕,为立州以来第一人”,欲纾民,乃与张采、张溥共谋救荒之策。张采以民命为重,深入实际,广咨博访。苏州府胥吏宋文杰言:苏州府属县八,太仓、镇海两卫独隶娄卫军,军储四万九千石,分支长洲、吴县、昆山、嘉定、吴江、常熟、太仓七邑。考军储旧制,其初两卫之军原在本地支销,后来分支各邑。诚能使支独归太仓军储,越岁而收,又无增耗,即可减漕粮十分之七,此目前救荒之善策也。张采得之大喜,即著《军储说》一文,甚言散征各邑之苦,独归太仓之便,建议太仓州以军储代漕兑。张溥以为可,为作跋语于后。并与张采一起共谒刘士斗而详言之。张采的建议有益于救荒,是可行的。当时太仓州民王延等人条陈荒政亦以请复军储旧额为言,主张将各邑额派太仓、镇海两卫军储抵本州之漕兑。刘士斗也积极支持张采的意见,申文上司,认为太、镇两卫坐居本州,如以太仓州军储代漕兑,即以本州之粮给本州之军,军民两便,而官军就近支领尤乐从。而内阁首辅温体仁党、苏州府推官周之夔应监兑,得刘士斗申文,欲借此陷之,并倾两张,遂竭力加以攻击,甚至“干戈横起”,诬张采、张溥“悖违祖制,紊乱漕规”。指责刘士斗“行媚乡绅”。刘士斗为此被连降四级,改署昆山县事①。张采对此大为不平,说是“梦想不到”的怪事,表现出他强烈不满晚明黑暗统治的鲜明立场。其后,周之夔还秉承温体仁等人的旨意,多次借张采的《军储说》大做文章,于崇祯九年八月和十年二月分别到应天府和京师讦奏二张,阴谋置其死地。
崇祯十四年五月张溥殁后,与周之夔同为温体仁党的刑部侍郎蔡奕琛,以薛国观案被捕入狱,而不知张溥已死,乃讦溥“遥握朝柄”,怀疑他坐罪系出于张溥之所为,因言张采“结党乱政”。于是崇祯皇帝下诏严责二张回奏。张采以“溥实臣至交,生同砥砺,死避罗弋,负义图全,臣不出此”的明确态度,上疏辩诬,备述复社端倪,指出周之夔的《复社或问》和徐怀丹的《复社十大罪檄》都是有意陷害。疏曰:“窃维文者,昭代之所重;社者,古义所不废,推广溥志,不过楷模文体,羽翼经传耳,未尝有一毫出位跃冶之思也。至于《或问》及《罪檄》,此忌溥者罗织虚无,假名巧诋,不惟生者不闻,亦溥死者不知。若使徐怀丹果有其人,臣愿剖心与质;倘其人乌有,则事必诬构。独念溥日夜解经论史,矢心报称,曾未一日服官,怀忠入地,即今严纶之下,并不得泣血自明,良足哀悼。臣虽与世隔越,孤立杜门,而兢兢勉学,颇知省察,不欲一字自欺,岂敢一字欺皇上。谨据实回奏”①。疏上,崇祯帝以“书生文社不足究”,降旨勿问;又得首辅周延儒从中帮忙,事即得脱。
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灭亡。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起张采为礼部主事,寻进礼部员外郎。后,乞假去。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渡长江,福王出逃,南京陷落。奸人素衔张采者,群击之死,复用大锥乱刺之。已而苏。同年八月以后,曾与陈子龙一起在浙江嘉善水月庵避难。顺治五年(1648)卒,时年五十有三。其著作今存者有《西晋文》二十卷等。
③蒋逸雪:《张溥年谱》载:万历三十年张溥出生时,其“友人张采已七岁”。据此,张采当生于万历二十四年。
①此事,《明史》卷三○六《顾秉谦传》系于崇祯二年。
②《明史》卷二八八《张溥附张采传》。
①以上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①以上见《明史》卷二八八《张溥传》和蒋逸雪《张溥年谱》四十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