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史学理论 与文学上主张复古相一致,王世贞在史学上也是古非今。他十分推崇汉以前的史书,尤其服膺司马迁的《史记》。他说:“呜呼,子长不绝也,其书绝矣。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②从这一认识出发,他对秦汉以下的史书都一笔抹杀,“《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稗官小说也;《新唐书》,赝古书也;《五代史》,学究史论也;《宋(史)》、《元史》,烂朝报也”③。与此同时,王世贞也十分严厉地批评了明人所修的史书:“国史之失职者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④与文学上的纯粹复古不完全一致,史学上,王世贞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他说:“夫士能博古固善,其弗通于今也,古则何有?我以古而诮人,人亦以今而诮我,其失究同也。今夫夏敦商彝,牺尊兽罍,窾识奥奇,文画深巧,天下之瑰器也,以烹以盛则不若敝釜瓦缶之便。何者?适于用也。由古道无变今俗,然则通今之士可少哉?”①正由于此,他才以国史自任,立志撰修当代史。
史贵实,史家贵直笔。王世贞继承了中国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同时进行了严肃的鉴别。他指出:“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②认为人们只有弄清楚每类史籍的优劣,加以综合,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在《弇山堂别集》中,王世贞为了揭发“国史”的讳笔,在被朱元璋诛杀的诸臣传记中,大胆指出其中的隐讳,以恢复事实真相。如该书卷二十《史乘考误》中对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的“暴卒”,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所谓“暴卒”,即是赐死。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史学主张。
王世贞生活的时代,是处嘉靖、万历两朝。这一时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党争剧烈,少有忠于职守的官员。对此,王世贞虽深感失望,且其家庭和他本人都曾蒙受过巨大的灾难,但他仍兢兢业业于职守,尽心竭力,努力奉行着“成则兼济天下”的古老信条。
在文学和史学上,虽有复古的一面(且是主要的一面),但他的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发进行创作的追求真艺术的文学倾向,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的史学思想,又自觉不自觉地与嘉靖、万历年间勃兴的市民文学及思想界萌生的启蒙思潮遥相呼应,透露出了些许新时代的曙光。
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③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①王世贞:《弇山堂识小录》。
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史乘考误》。
史贵实,史家贵直笔。王世贞继承了中国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同时进行了严肃的鉴别。他指出:“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②认为人们只有弄清楚每类史籍的优劣,加以综合,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在《弇山堂别集》中,王世贞为了揭发“国史”的讳笔,在被朱元璋诛杀的诸臣传记中,大胆指出其中的隐讳,以恢复事实真相。如该书卷二十《史乘考误》中对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的“暴卒”,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所谓“暴卒”,即是赐死。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史学主张。
王世贞生活的时代,是处嘉靖、万历两朝。这一时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党争剧烈,少有忠于职守的官员。对此,王世贞虽深感失望,且其家庭和他本人都曾蒙受过巨大的灾难,但他仍兢兢业业于职守,尽心竭力,努力奉行着“成则兼济天下”的古老信条。
在文学和史学上,虽有复古的一面(且是主要的一面),但他的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发进行创作的追求真艺术的文学倾向,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的史学思想,又自觉不自觉地与嘉靖、万历年间勃兴的市民文学及思想界萌生的启蒙思潮遥相呼应,透露出了些许新时代的曙光。
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③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①王世贞:《弇山堂识小录》。
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史乘考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