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创办伊犁屯田
阿桂年轻时的飞黄腾达,主要是凭借其贵族世家的显赫地位,而他建功立业的真正起点是参与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用兵和经营。乾隆二十年(1755),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利用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发生内乱之机,决心完成康熙、雍正两朝未竟之业,命清军分两路向以达瓦齐为首的准噶尔部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同年六月,阿桂被派往西北,投身疆场。开始,阿桂奉命在乌里雅苏台管理台站,传递来往公文,供应前方所需。他办事勤慎,很得乾隆帝之宠臣靖边副将军、蒙古亲王成衮札布的信任,先后被授予参赞大臣、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和工部侍郎等职。其间,阿桂之父阿克敦于乾隆二十一年正月病故,阿桂被准回京办理丧事。为时不久,即于同年七月奉命返回西北。
在清军的打击下,准部割据势力土崩瓦解,到乾隆二十二年底,清军已基本平定准部,但仍有一些残余分子还在顽抗,于是阿桂先是率军策应清军唐喀禄部,追击图谋遁入俄国的辉特部首领舍楞,后又与副将军富德一起追捕其余人员。
就在清朝即将结束对准部的军事行动时,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地区发生了霍集占兄弟的叛乱。乾隆二十四年五月,阿桂奉命赴霍斯库鲁克,会同副将军富德追击节节败退的霍集占兄弟。同年八月,两军激战于阿勒楚尔(今帕米尔巴尔唐河北雅夫索尔西南),时叛军以数千之众,拚死顽抗,战事呈胶着状态。在激战中,阿桂一马当先,亲率精锐士兵数百名,“由山麓绕出其右冲击之”①,敌军猝不及防,阵势大乱。清军乘锐掩杀,叛军伤亡惨重,狼狈逃窜。阿桂统军与其他路清军一起紧迫不舍,于伊西洱库河(即今帕米尔西之喷赤河)再次将敌军包围。在清军的穷追猛打之下,敌兵溃不成军,纷纷投降,霍集占兄弟见势不妙,只得和其亲信数百人向巴达克山逃去。这一仗,清军俘获一万二千余人,缴获各类兵器两千余件,牛羊驼马不计其数。同年十月,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向清军献上霍集占兄弟的首级,至此,平定了天山南路。
清朝平定了准部和回部,统一天山南北后,即开始着手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乾隆二十四年九月,阿桂奉命前往刚收复不久的阿克苏,处理地方善后事务。为解决战乱后军粮不足的困难,他将当地现存的牛羊作“为伊犁驻防兵来年行粮之需,已令该管官加意牧放以济军需”②。十月,又与路经阿克苏的清定边将军兆惠共同商定伊犁驻军和迁移阿克苏等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前往伊犁屯田的具体办法。乾隆帝对伊犁屯田很重视,特下令要阿桂率军护送维吾尔人(即所谓回部)前往,并管理屯田的具体事务。乾隆二十五年初,阿桂率满洲索伦兵五百名、绿营兵一百名和三百名维吾尔族农民开赴伊犁,此为伊犁屯田之始。当然,要在伊犁驻兵和屯田实非易事。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残余的叛乱分子还在不时出来捣乱,同时持续多年的战乱又使本来就很贫瘠的这一地区遭到更大的破坏,到处是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因此,乾隆帝虽然认为清军必须在伊犁长期驻扎,以此既防止残余的叛乱分子再搞分裂割据,又能挫败早已图谋吞并伊犁的沙皇俄国的罪恶企图,但是,在这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伊犁屯田能否获得成效,能否解决驻军的军粮心中还是没有把握,于是,他“命各军营大臣等筹议如何分兵驻守”伊犁。①很多大臣“皆谓地方辽远,沙漠居多,旧时准夷马匹羊群消耗殆尽,难以为驻守计”②。在这决定清军是坚守还是从伊犁撤退的关键时刻,阿桂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坚决主张在伊犁屯田。他说:“伊犁为西域适中之地,幅员广阔,苟能悉心筹计,从容布置,可冀有成。查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臣来往军营,询问此间地势情形,伊犁海努克及固勒札等处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若开垦屯田则兵食可以渐充。”③阿桂所言打消了乾隆帝的疑虑,使他作出了伊犁驻兵屯田的决策。乾隆帝鼓励阿桂说:“所办甚是,俱依议行。果能实心奋勉,次第办理,则屯田一事当录伊经始之功也。”④同年八月,他正式下令:“以阿桂总理伊犁事务,授为都统。”⑤皇上的信任和支持,使阿桂感恩戴德,他对伊犁驻防和屯田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九月,在给乾隆帝的奏文中,他提出了七条建议:第一,增派更多的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大力推行“回屯”。阿桂有个估计,即乾隆二十五年的三百名维族农民屯田收获量,“可敷屯田回人一千户之食”,而目前在伊犁的维吾尔人数目太少,最低还应再迁移七百名去,才能使“回屯”有所发展。
第二,增派数量更多的士兵,从事驻防屯田,即兵屯。阿桂把驻军分成两部分,满洲军队负责驻守,绿营兵专事屯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屯田发展前景的估计,阿桂建议将驻防的满洲兵再增加六百名,与此相适应的是将现有的绿营兵一百名增加到一千名,这就既能完成驻守任务,又能保证驻防兵的军粮供应。
第三,在发展屯田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驻军的数目,提出“增派官兵请随时酌量定数”①。阿桂认为如屯田的维吾尔农民和绿营兵都各达到一千名,到乾隆二十七年,就可以生产出足够五、六千名士兵食用的粮食。粮食足用,就可以相应增加驻军的数目,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第四,陆续修建城堡,保证屯田的顺利开展。阿桂经过实地调查知道,伊犁地区的要害地点,“河北则固勒札,河南则海努克”,“而地土肥饶之处则察罕乌苏”。因此他主张“应于海努克筑城,以回人三百名屯田,用兵数百名驻防……察罕乌苏筑城,以绿营兵一千名屯田并驻防……固勒札须筑大城,凡驻防大臣公署、仓库咸在,以为总汇”②。
第五,筹集马匹和骆驼,设置沿途台站,以传递文书,运输物资。阿桂认为,伊犁现有的六百匹马不敷使用,应再购买一千馀匹,再从乌鲁木齐调五百匹骆驼,这样便可设置多处台站,保证信息的传递和物资的运送。
第六,调运沿边粮食到伊犁,解决当前军队缺粮的困难。
第七,从流放到新疆的犯人中,简派能工巧匠赴伊犁,传授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
阿桂的七条建议,对清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至关紧要,因而很快得到乾隆帝的批准,并付诸实施,这就为伊犁屯田奠定了基础。同时,阿桂还组织人力制造农业器具和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屯田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伊犁屯田当年就获得丰收,“至秋丰稔,收粮皆倍,兵食以足”①。这一年,清政府褒奖平定西北的功臣,以功劳大小为序,在紫光阁悬挂画像,阿桂被排在第十七位。乾隆帝亲自撰文称赞阿桂:“心可干城,楚材继出,为国之桢”②。
屯田初见成效,使阿桂增强了信心。为了进一步发展伊犁屯田,从乾隆二十六年起,他相继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一是在伊犁牧群蕃息之时,禁止内地人到伊犁购买马匹和骆驼,以保证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招徕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乌什等地的维族民众来伊犁屯垦,以扩大屯田规模。同时,他还建议朝廷在伊犁和乌鲁木齐之间的玛斯纳、库尔喀喇乌苏和晶河等三处,“各酌派屯田兵,人各垦地十五亩,晶河以西归伊犁管辖,托克多以东归乌鲁木齐管辖”③。由于阿桂的精心筹划和组织,乾隆二十六年,伊犁兵屯垦种地达八千馀亩,收获粮食两万七千一百多石;回屯有八百户,平均每户收获粮食四十石,总产达到三万二千石左右④。
在大力发展屯田的同时,还制定和完善制度,加强对屯田的管理。乾隆二十七年正月,阿桂订立约束章程,在兵员的补充、钱粮的征收、官员的任选、产量的分配和屯军家属的养赡等五个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同年八月,固勒札和乌哈尔里克两地的城堡相继建成,乾隆帝亲自定名为“安远”城和“绥定”城。这两城完全是按照内地城市的模式建置,军营和民房以次分别。这些新城镇既是屯田管理的中心,又吸收四方商人来此交易,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数千里地来往晏然”①。阿桂在新疆的实践活动在伊犁屯田的成功,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对于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密切西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巩固我国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而阿桂以他的远大目光和气魄,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同时,由于他在新疆屯田的功绩,也使他的地位不断上升。乾隆二十六年,他被授予内大臣、工部尚书、议政处行走和镶蓝旗汉军都统等职。第二年,又授予骑都尉世职,并返京“供职询问方略”②。乾隆二十八年正月,阿桂到北京后,被授予军机大臣,给予在紫禁城内骑马的殊荣。六月,乾隆帝颁旨:“阿桂在军营殊为出力,且在伊犁办事亦甚妥协,著加恩将阿桂一族由正蓝旗抬入上三旗。”③七月,又被补授正红旗满洲都统,晋太子太保。
①《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②《清史列传》卷26《阿桂传》。
①《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②《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③《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④《东华续录》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丁未条。
⑤《东华续录》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壬辰条。
①《东华续录》乾隆二十五年九月辛未条。
②《东华续录》乾隆二十五年九月辛未条。
①《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②《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③《清史列传》卷26《阿桂传》。
④《清朝文献通考》卷11,《田赋十一》。
①《清史稿》卷318《阿桂传》。
②《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③《东华续录》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壬寅条。
阿桂年轻时的飞黄腾达,主要是凭借其贵族世家的显赫地位,而他建功立业的真正起点是参与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用兵和经营。乾隆二十年(1755),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利用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发生内乱之机,决心完成康熙、雍正两朝未竟之业,命清军分两路向以达瓦齐为首的准噶尔部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同年六月,阿桂被派往西北,投身疆场。开始,阿桂奉命在乌里雅苏台管理台站,传递来往公文,供应前方所需。他办事勤慎,很得乾隆帝之宠臣靖边副将军、蒙古亲王成衮札布的信任,先后被授予参赞大臣、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和工部侍郎等职。其间,阿桂之父阿克敦于乾隆二十一年正月病故,阿桂被准回京办理丧事。为时不久,即于同年七月奉命返回西北。
在清军的打击下,准部割据势力土崩瓦解,到乾隆二十二年底,清军已基本平定准部,但仍有一些残余分子还在顽抗,于是阿桂先是率军策应清军唐喀禄部,追击图谋遁入俄国的辉特部首领舍楞,后又与副将军富德一起追捕其余人员。
就在清朝即将结束对准部的军事行动时,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地区发生了霍集占兄弟的叛乱。乾隆二十四年五月,阿桂奉命赴霍斯库鲁克,会同副将军富德追击节节败退的霍集占兄弟。同年八月,两军激战于阿勒楚尔(今帕米尔巴尔唐河北雅夫索尔西南),时叛军以数千之众,拚死顽抗,战事呈胶着状态。在激战中,阿桂一马当先,亲率精锐士兵数百名,“由山麓绕出其右冲击之”①,敌军猝不及防,阵势大乱。清军乘锐掩杀,叛军伤亡惨重,狼狈逃窜。阿桂统军与其他路清军一起紧迫不舍,于伊西洱库河(即今帕米尔西之喷赤河)再次将敌军包围。在清军的穷追猛打之下,敌兵溃不成军,纷纷投降,霍集占兄弟见势不妙,只得和其亲信数百人向巴达克山逃去。这一仗,清军俘获一万二千余人,缴获各类兵器两千余件,牛羊驼马不计其数。同年十月,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向清军献上霍集占兄弟的首级,至此,平定了天山南路。
清朝平定了准部和回部,统一天山南北后,即开始着手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乾隆二十四年九月,阿桂奉命前往刚收复不久的阿克苏,处理地方善后事务。为解决战乱后军粮不足的困难,他将当地现存的牛羊作“为伊犁驻防兵来年行粮之需,已令该管官加意牧放以济军需”②。十月,又与路经阿克苏的清定边将军兆惠共同商定伊犁驻军和迁移阿克苏等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前往伊犁屯田的具体办法。乾隆帝对伊犁屯田很重视,特下令要阿桂率军护送维吾尔人(即所谓回部)前往,并管理屯田的具体事务。乾隆二十五年初,阿桂率满洲索伦兵五百名、绿营兵一百名和三百名维吾尔族农民开赴伊犁,此为伊犁屯田之始。当然,要在伊犁驻兵和屯田实非易事。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残余的叛乱分子还在不时出来捣乱,同时持续多年的战乱又使本来就很贫瘠的这一地区遭到更大的破坏,到处是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因此,乾隆帝虽然认为清军必须在伊犁长期驻扎,以此既防止残余的叛乱分子再搞分裂割据,又能挫败早已图谋吞并伊犁的沙皇俄国的罪恶企图,但是,在这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伊犁屯田能否获得成效,能否解决驻军的军粮心中还是没有把握,于是,他“命各军营大臣等筹议如何分兵驻守”伊犁。①很多大臣“皆谓地方辽远,沙漠居多,旧时准夷马匹羊群消耗殆尽,难以为驻守计”②。在这决定清军是坚守还是从伊犁撤退的关键时刻,阿桂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坚决主张在伊犁屯田。他说:“伊犁为西域适中之地,幅员广阔,苟能悉心筹计,从容布置,可冀有成。查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臣来往军营,询问此间地势情形,伊犁海努克及固勒札等处水土沃衍,且有河可引灌注,若开垦屯田则兵食可以渐充。”③阿桂所言打消了乾隆帝的疑虑,使他作出了伊犁驻兵屯田的决策。乾隆帝鼓励阿桂说:“所办甚是,俱依议行。果能实心奋勉,次第办理,则屯田一事当录伊经始之功也。”④同年八月,他正式下令:“以阿桂总理伊犁事务,授为都统。”⑤皇上的信任和支持,使阿桂感恩戴德,他对伊犁驻防和屯田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九月,在给乾隆帝的奏文中,他提出了七条建议:第一,增派更多的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大力推行“回屯”。阿桂有个估计,即乾隆二十五年的三百名维族农民屯田收获量,“可敷屯田回人一千户之食”,而目前在伊犁的维吾尔人数目太少,最低还应再迁移七百名去,才能使“回屯”有所发展。
第二,增派数量更多的士兵,从事驻防屯田,即兵屯。阿桂把驻军分成两部分,满洲军队负责驻守,绿营兵专事屯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屯田发展前景的估计,阿桂建议将驻防的满洲兵再增加六百名,与此相适应的是将现有的绿营兵一百名增加到一千名,这就既能完成驻守任务,又能保证驻防兵的军粮供应。
第三,在发展屯田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驻军的数目,提出“增派官兵请随时酌量定数”①。阿桂认为如屯田的维吾尔农民和绿营兵都各达到一千名,到乾隆二十七年,就可以生产出足够五、六千名士兵食用的粮食。粮食足用,就可以相应增加驻军的数目,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第四,陆续修建城堡,保证屯田的顺利开展。阿桂经过实地调查知道,伊犁地区的要害地点,“河北则固勒札,河南则海努克”,“而地土肥饶之处则察罕乌苏”。因此他主张“应于海努克筑城,以回人三百名屯田,用兵数百名驻防……察罕乌苏筑城,以绿营兵一千名屯田并驻防……固勒札须筑大城,凡驻防大臣公署、仓库咸在,以为总汇”②。
第五,筹集马匹和骆驼,设置沿途台站,以传递文书,运输物资。阿桂认为,伊犁现有的六百匹马不敷使用,应再购买一千馀匹,再从乌鲁木齐调五百匹骆驼,这样便可设置多处台站,保证信息的传递和物资的运送。
第六,调运沿边粮食到伊犁,解决当前军队缺粮的困难。
第七,从流放到新疆的犯人中,简派能工巧匠赴伊犁,传授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
阿桂的七条建议,对清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至关紧要,因而很快得到乾隆帝的批准,并付诸实施,这就为伊犁屯田奠定了基础。同时,阿桂还组织人力制造农业器具和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屯田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伊犁屯田当年就获得丰收,“至秋丰稔,收粮皆倍,兵食以足”①。这一年,清政府褒奖平定西北的功臣,以功劳大小为序,在紫光阁悬挂画像,阿桂被排在第十七位。乾隆帝亲自撰文称赞阿桂:“心可干城,楚材继出,为国之桢”②。
屯田初见成效,使阿桂增强了信心。为了进一步发展伊犁屯田,从乾隆二十六年起,他相继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一是在伊犁牧群蕃息之时,禁止内地人到伊犁购买马匹和骆驼,以保证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招徕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乌什等地的维族民众来伊犁屯垦,以扩大屯田规模。同时,他还建议朝廷在伊犁和乌鲁木齐之间的玛斯纳、库尔喀喇乌苏和晶河等三处,“各酌派屯田兵,人各垦地十五亩,晶河以西归伊犁管辖,托克多以东归乌鲁木齐管辖”③。由于阿桂的精心筹划和组织,乾隆二十六年,伊犁兵屯垦种地达八千馀亩,收获粮食两万七千一百多石;回屯有八百户,平均每户收获粮食四十石,总产达到三万二千石左右④。
在大力发展屯田的同时,还制定和完善制度,加强对屯田的管理。乾隆二十七年正月,阿桂订立约束章程,在兵员的补充、钱粮的征收、官员的任选、产量的分配和屯军家属的养赡等五个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同年八月,固勒札和乌哈尔里克两地的城堡相继建成,乾隆帝亲自定名为“安远”城和“绥定”城。这两城完全是按照内地城市的模式建置,军营和民房以次分别。这些新城镇既是屯田管理的中心,又吸收四方商人来此交易,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数千里地来往晏然”①。阿桂在新疆的实践活动在伊犁屯田的成功,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对于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密切西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巩固我国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而阿桂以他的远大目光和气魄,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同时,由于他在新疆屯田的功绩,也使他的地位不断上升。乾隆二十六年,他被授予内大臣、工部尚书、议政处行走和镶蓝旗汉军都统等职。第二年,又授予骑都尉世职,并返京“供职询问方略”②。乾隆二十八年正月,阿桂到北京后,被授予军机大臣,给予在紫禁城内骑马的殊荣。六月,乾隆帝颁旨:“阿桂在军营殊为出力,且在伊犁办事亦甚妥协,著加恩将阿桂一族由正蓝旗抬入上三旗。”③七月,又被补授正红旗满洲都统,晋太子太保。
①《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②《清史列传》卷26《阿桂传》。
①《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②《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③《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④《东华续录》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丁未条。
⑤《东华续录》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壬辰条。
①《东华续录》乾隆二十五年九月辛未条。
②《东华续录》乾隆二十五年九月辛未条。
①《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②《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③《清史列传》卷26《阿桂传》。
④《清朝文献通考》卷11,《田赋十一》。
①《清史稿》卷318《阿桂传》。
②《碑传集》卷28《阿桂行状》。
③《东华续录》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壬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