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上册)

第四节 太平军北伐和西征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四节 太平军北伐和西征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随即派兵北伐和西征,对清统治区实行了大规模的主动出击。

  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自扬州出发,开始了北伐。北伐军在浦口上岸,经安徽北上,一路连破州县,五月入河南,在归德(今商丘)毙伤清军3000余人。随后沿黄河沿岸西进,攻省城开封,不克。于是在汜水、巩县之间渡过黄河,六月进围怀庆(今沁阳)。清廷派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调集北方兵力约2万人防堵。北伐军在这里同清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围攻将近两个月,未能攻克。八月,北伐军撤围,入山西,复经河南入直隶,击溃讷尔经额所率清军,克军事重镇临洺关。九月,进占深州。咸丰帝命惠亲王绵愉和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调集军队阻挡北伐军。京中官绅逃迁者甚多,情况极为混乱。北伐军乘虚东进,前锋直抵杨柳青,进逼天津。清军决运河堤放水,北伐军进攻天津受阻。时届隆冬,北伐军粮尽衣缺,于咸丰四年正月(1854年2月),弃静海、独流南撤,四月(5月)转据山东东光县连镇待援。天京派出的援军,曾到达山东境内,不幸在临清失败。北伐军听到援军北上的消息,由李开芳分兵自连镇南下接应,被清军围于山东高唐州。北伐军被截断两地,处境更为困难。经过一年多的英勇战斗,北伐军粮尽援绝,于咸丰五年先后失败。

  为了确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发展在南中国的势力,与北伐军出发的同时,太平天国又派兵西征。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溯江西上。西征军进展极为顺利,五月即攻克安庆,进围南昌。八月,撤南昌围。此后,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率领,以安庆为基地,经略皖北,不久攻克皖北重镇庐州(今合肥)。太平天国占领安徽的广大地区,成为西征军的运输要道,也是太平天国的主要给养地和战略要地。另一支由石祥祯、韦俊率领,攻占九江,沿江西上。咸丰三年九月(1853年10月),再克汉阳、汉口,因兵力不足,退守黄州。曾天养率部来援,于四年正月(1854年2月)在黄州大败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镕自杀。西征军乘胜三克汉口、汉阳,围攻武昌,并分军进入湖南。

  攻入湖南的太平军遇到了曾国藩湘军的顽抗。曾国藩率湘军倾巢出动,并发表了《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三月,西征军在岳州大败湘军,进占靖港,分军攻取湘潭,钳制长沙。太平军在湘潭同湘军水陆激战,伤亡很大,于是弃湘潭,突围走靖港。这时,靖港的太平军几乎全歼湘军水师,曾国藩羞怒交加,投水寻死,被随从救起。太平军在靖港的胜利,并未能挽回湘潭失败所造成的局势,被迫放弃钳制长沙的打算,从而给曾国藩以喘息的机会。湘军经过休整补充,六月重新出动,攻陷岳州。八月,湘军进入湖北,直逼武昌。太平军迎击湘军,战斗一整天,武昌、汉阳相继失守,停泊在汉水的大批船只也被湘军焚毁。这时,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上也处于严重不利地位,曾国藩的气焰极为嚣张,叫嚷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①面对西征战场失利的局势,杨秀清急调石达开为统帅,率军西援,进驻江西湖口。咸丰四年十二月(1855年1、2月),太平军用诱敌深入、以少胜多的战术,在湖口和九江两次战役中痛歼湘军水师。曾国藩率残兵败将逃往南昌。太平军乘胜西进,咸丰五年正月(1855年2月)占领汉口、汉阳,二月(4月)三克武昌。

  在江西大捷的同时,太平军又在天京外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破围战。这场战斗,是从保卫镇江开始的。咸丰六年二月(1856年3月),太平军镇江守将吴如孝率部与增援的秦日纲军内外夹攻,大败清军,解镇江围。太平军随即乘胜渡江,连克扬州、浦口,大破江北大营。四月,太平军又回师镇江,大破清营七八十座,江苏巡抚吉尔杭阿自杀。太平军乘胜攻破江南大营,向荣率残军败退至丹阳毙命。太平军击溃江北、江南大营,解除了威胁天京三年之久的军事压力。

  太平天国经过三年多激烈的军事斗争,在长江中下游取得了重大成就,控制了从武昌到镇江沿岸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以及江苏部分地区都为太平天国所掌握。

  在太平天国胜利发展的鼓舞下,各地人民的反清起义蓬勃地发展起来。主要有:长江流域以南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天地会及其支派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和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陈开、李文茂起义是天地会系统中有名的起义。上海小刀会于咸丰三年(1853)八月在刘丽川领导下起义,占领上海县城及附近各县,到咸丰五年初在清军和英法侵略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失败。陈开等于咸丰四年(1854)在佛山起义,围攻广州城。第二年转入广西省,在浔州府城(今桂平县)建立“大成国”。咸丰十一年(1861)失败。

  捻军活跃在安徽、河南、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以破产农民、游民等为主要成分。咸丰元年(1851)以后,因黄河决口,大雨成灾,人民无以为生,原来以数十人、数百人为一股的捻军开始起义。咸丰三年因受太平军北伐的推动,捻军的起义有了发展。咸丰五年,各路捻军会集于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县),推张洛行为盟主。此后,捻军成为北方反清斗争的主力。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和太平军余部联合作战,一直坚持到同治七年(1868),转战八省,给清朝反动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①《请饬各路带兵大臣督抚择要防堵片》,《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4。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