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少年时代曾到檀香山,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光绪十一年(1885)回国后,在广州、香港学医。光绪十八年(1892)起,在澳门、广州行医。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爱国青年和会党人物,经常在一起抨击清廷的黑暗统治。他很倾慕太平天国的反清事业,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孙中山也受到改良思想的影响,同辛亥革命的许多领导人和骨干分子一样,他并非从一开始就主张以革命推翻清廷,而是经历了一条从改良到革命的道路。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试图通过清廷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但遭到拒绝。不久,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感到国家面临的危机严重,认识到依靠清廷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走革命的道路。
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联络华侨多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他回到香港,邀集同志,建立兴中会总会。兴中会在会章中揭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指出中国正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危机。在会员入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兴中会成立后,立即筹备武装起义,并决定于光绪二十一年九月(1895年10月)在广州发动起义。但由于计划泄露,起义还 未发动就受到镇压。孙中山遭到清廷通缉,被迫逃亡国外。他到了日本、欧美各国,接触了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也发展了革命组织,准备再次发动武装起义。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利用这个时机,于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1900年10月),在广东省惠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在半个月内曾经发展到20000余人,屡次击败清军。后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弹尽援绝,起义失败。此次起义虽然又告失败,但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却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同情。对此,孙中山曾回忆说:“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①孙中山也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探索救国道路,坚持革命斗争。
光绪末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长。风行一时的出国留学和国内新式学校的开办,为这个阶级培养出大批的知识分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日学生已有1300多人,三十一年激增至8000人,三十二年达1.2万人。与此同时,在国内由各类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数也是逐年上升,至清廷覆灭之前,学生总数已达150多万。在这些有别于旧式文人的新知识分子中,有许多人接受了变法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又受到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启发,开始逐渐感觉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走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道路。他们在国内外组织了革命团体,出版了许多报纸刊物,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东京是他们革命活动的中心。在日本,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刊的“专以编译欧美政法名著为宗旨”的《译书汇编》开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具有明显的革命倾向且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国民报》、《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等刊物,相继问世。在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宣传革命的舆论阵地主要是《苏报》、《大陆》、《童子世界》、《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等。据统计,革命党人先后在国内外创办了约一百二三十种报刊,用以“灌输最新学说”,“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发行数量,最多的达到两万多份。革命党人创办报刊的同时,还编印了大量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从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到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期间,革命党人共印发这类读物130种左右。革命书刊的大量出现,预示着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兴起。
在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方面,章太炎、邹容和陈天华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章太炎,名炳麟,浙江省余杭县人。早年受改良思想的影响,曾参与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逐渐转变了政治立场,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逃亡国外,成立了“保皇会”,继续宣扬改良的道路,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曾一度在海外华侨中得到广泛支持。光绪二十八年(1902),康有为发表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及《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两封长信,美化清廷的统治,指责革命将会导致天下大乱,以致“亡国灭种”。第二年,章太炎在上海《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全面、深刻地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主张,指出只有革命才能得到民主自由,明确表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他把被保皇派奉若神明的光绪皇帝斥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针对康有为宣扬的公理不明,民智未开,因而不可行革命的观点,提出了以革命明公理,用革命开民智的主张。他还特别撰文向国人推荐邹容所著的《革命军》一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章太炎的文章打击了保皇派的气焰,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邹容,四川巴县(今重庆)人,留日学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不满20岁的邹容在上海出版了震动一时的《革命军》。他热情地讴歌民主、鼓吹革命,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政政体”,恢复人民应有的民主权利。他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的“中华共和国”的号召,要求永远根绝君主专制政体,反对外国人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并大声疾呼“革命独立万岁!”《革命军》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先后印行20多次,销量上百万册。清廷对此十分恐惧仇视,勾结上海的帝国主义势力,于光绪二十九年查封了《苏报》。章太炎和邹容先后入狱,邹容遭受两年的监禁折磨,死于狱中。
但是,清廷的高压政策非但未能使革命思潮沉寂下去,反而加速了它的传播。正如时人所言:“前日之《苏报》与《革命军》议论虽激,然而阅此报与此书者几何人也?一般之国民国未尝知其所号呼者为何事,其鼓吹者为何事。今日《苏报》之被禁,章、邹之被锢,其势固已激荡于天下。然‘《苏报》何以被禁,章、邹何以被锢’之一问题,出诸于一般国民者必多,则必应之曰:为逐满故。何为而逐满?则又必应之曰:为汉族之受满族之荼毒已不胜其苦,满族实汉族之世仇故。以此而互相问答,互相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于是,排满之一主义,遂深入于四万万国民之脑髓中。”①陈天华,湖南新化人,曾留学日本。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出版了《猛回头》、《警世钟》两书,以通俗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号召大家起来跟帝国主义战斗,并且揭露清廷实际上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指出:“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所以,要挽救危亡,就必须发动革命,推翻清皇朝这个“洋人的朝廷”,“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这两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孙中山领导兴中会也仍在国外进行活动,在华侨中发展组织,宣传革命,跟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光绪二十九年(1903),孙中山发表了《敬告同乡书》,严格区分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揭露了梁启超假革命真保皇的面目,指出革命与保皇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孙中山旗帜鲜明的革命言论,澄清了是非,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他还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充满信心地指出:清朝统治“正迅速地走向死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②。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多次组织武装起义。
黄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参与了《游学译编》和《湖北学生界》的创办,报名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后又在军国民教育会中担任运动员。光绪二十九年夏,黄兴受军国民教育会的派遣,回国进行革命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黄兴和湖南的革命志士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等人,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了华兴会,推举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组织武装起义。黄兴等联络会党首领马福益,商定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十月初十日,11月16日)那天,在长沙举行祝寿典礼的皇殿预埋炸弹,以便一举消灭前来参加典礼的全省高级文武官员,乘势占领长沙,并在岳州、常德、浏阳、衡州、宝庆策动响应。他们还联络了外省的革命党人,以配合这次起义。但在起义前夕计划泄漏,清廷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黄兴等华兴会骨干辗转逃亡日本。
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日(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张难先、曹亚伯等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了科学补习所,暗中进行革命活动。他们一方面在湖北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一方面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准备响应华兴会的长沙起义。华兴会起义计划泄漏后,科学补习所也随之受到了牵连而被迫停止了活动。后来,刘静庵等又在科学补习所的基础上,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组成了新的革命团体日知会,继续坚持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年十月(1904年11月),另一个重要的革命团体 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主要骨干有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当时因“苏报案”而尚在狱中的章太炎也与闻其事。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具有较为浓厚的反满色彩。光复会成立后,就着手联络江浙一带的会党,努力策划武装起义,并以此与华兴会在湖南的起义相呼应。华兴会起义失败后,光复会的起义也被迫暂时中止。
除以上比较重要的有较大影响的革命团体之外,当时在国内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革命团体,如福建的文明社、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江西的易知社、自强会,江苏的强国会,陕西的励学斋,四川的公强会,等等。这些革命团体虽然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往往是各自为战、分散活动,但是,它们大都以推翻清廷的封建统治、实现民主共和为其政治目标,努力宣传革命思想,积极策划武装暴动。这些革命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使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党的条件日趋成熟。
①《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5页。
①《江苏》第4期,《纪事》,《本省时评》。
②《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4—255页。
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少年时代曾到檀香山,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光绪十一年(1885)回国后,在广州、香港学医。光绪十八年(1892)起,在澳门、广州行医。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爱国青年和会党人物,经常在一起抨击清廷的黑暗统治。他很倾慕太平天国的反清事业,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孙中山也受到改良思想的影响,同辛亥革命的许多领导人和骨干分子一样,他并非从一开始就主张以革命推翻清廷,而是经历了一条从改良到革命的道路。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试图通过清廷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民族危亡,但遭到拒绝。不久,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感到国家面临的危机严重,认识到依靠清廷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走革命的道路。
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联络华侨多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他回到香港,邀集同志,建立兴中会总会。兴中会在会章中揭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指出中国正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危机。在会员入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兴中会成立后,立即筹备武装起义,并决定于光绪二十一年九月(1895年10月)在广州发动起义。但由于计划泄露,起义还 未发动就受到镇压。孙中山遭到清廷通缉,被迫逃亡国外。他到了日本、欧美各国,接触了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也发展了革命组织,准备再次发动武装起义。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利用这个时机,于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1900年10月),在广东省惠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在半个月内曾经发展到20000余人,屡次击败清军。后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弹尽援绝,起义失败。此次起义虽然又告失败,但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却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同情。对此,孙中山曾回忆说:“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①孙中山也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探索救国道路,坚持革命斗争。
光绪末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长。风行一时的出国留学和国内新式学校的开办,为这个阶级培养出大批的知识分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日学生已有1300多人,三十一年激增至8000人,三十二年达1.2万人。与此同时,在国内由各类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数也是逐年上升,至清廷覆灭之前,学生总数已达150多万。在这些有别于旧式文人的新知识分子中,有许多人接受了变法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又受到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启发,开始逐渐感觉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走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道路。他们在国内外组织了革命团体,出版了许多报纸刊物,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东京是他们革命活动的中心。在日本,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刊的“专以编译欧美政法名著为宗旨”的《译书汇编》开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具有明显的革命倾向且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国民报》、《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等刊物,相继问世。在上海,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宣传革命的舆论阵地主要是《苏报》、《大陆》、《童子世界》、《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等。据统计,革命党人先后在国内外创办了约一百二三十种报刊,用以“灌输最新学说”,“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发行数量,最多的达到两万多份。革命党人创办报刊的同时,还编印了大量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从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到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期间,革命党人共印发这类读物130种左右。革命书刊的大量出现,预示着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兴起。
在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方面,章太炎、邹容和陈天华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章太炎,名炳麟,浙江省余杭县人。早年受改良思想的影响,曾参与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逐渐转变了政治立场,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逃亡国外,成立了“保皇会”,继续宣扬改良的道路,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曾一度在海外华侨中得到广泛支持。光绪二十八年(1902),康有为发表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及《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两封长信,美化清廷的统治,指责革命将会导致天下大乱,以致“亡国灭种”。第二年,章太炎在上海《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全面、深刻地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主张,指出只有革命才能得到民主自由,明确表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他把被保皇派奉若神明的光绪皇帝斥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针对康有为宣扬的公理不明,民智未开,因而不可行革命的观点,提出了以革命明公理,用革命开民智的主张。他还特别撰文向国人推荐邹容所著的《革命军》一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章太炎的文章打击了保皇派的气焰,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邹容,四川巴县(今重庆)人,留日学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不满20岁的邹容在上海出版了震动一时的《革命军》。他热情地讴歌民主、鼓吹革命,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政政体”,恢复人民应有的民主权利。他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的“中华共和国”的号召,要求永远根绝君主专制政体,反对外国人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并大声疾呼“革命独立万岁!”《革命军》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先后印行20多次,销量上百万册。清廷对此十分恐惧仇视,勾结上海的帝国主义势力,于光绪二十九年查封了《苏报》。章太炎和邹容先后入狱,邹容遭受两年的监禁折磨,死于狱中。
但是,清廷的高压政策非但未能使革命思潮沉寂下去,反而加速了它的传播。正如时人所言:“前日之《苏报》与《革命军》议论虽激,然而阅此报与此书者几何人也?一般之国民国未尝知其所号呼者为何事,其鼓吹者为何事。今日《苏报》之被禁,章、邹之被锢,其势固已激荡于天下。然‘《苏报》何以被禁,章、邹何以被锢’之一问题,出诸于一般国民者必多,则必应之曰:为逐满故。何为而逐满?则又必应之曰:为汉族之受满族之荼毒已不胜其苦,满族实汉族之世仇故。以此而互相问答,互相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于是,排满之一主义,遂深入于四万万国民之脑髓中。”①陈天华,湖南新化人,曾留学日本。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出版了《猛回头》、《警世钟》两书,以通俗的语言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号召大家起来跟帝国主义战斗,并且揭露清廷实际上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指出:“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所以,要挽救危亡,就必须发动革命,推翻清皇朝这个“洋人的朝廷”,“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这两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孙中山领导兴中会也仍在国外进行活动,在华侨中发展组织,宣传革命,跟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光绪二十九年(1903),孙中山发表了《敬告同乡书》,严格区分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揭露了梁启超假革命真保皇的面目,指出革命与保皇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孙中山旗帜鲜明的革命言论,澄清了是非,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他还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充满信心地指出:清朝统治“正迅速地走向死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②。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多次组织武装起义。
黄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参与了《游学译编》和《湖北学生界》的创办,报名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后又在军国民教育会中担任运动员。光绪二十九年夏,黄兴受军国民教育会的派遣,回国进行革命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黄兴和湖南的革命志士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等人,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了华兴会,推举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华兴会成立后,立即着手组织武装起义。黄兴等联络会党首领马福益,商定在慈禧太后70岁生日(十月初十日,11月16日)那天,在长沙举行祝寿典礼的皇殿预埋炸弹,以便一举消灭前来参加典礼的全省高级文武官员,乘势占领长沙,并在岳州、常德、浏阳、衡州、宝庆策动响应。他们还联络了外省的革命党人,以配合这次起义。但在起义前夕计划泄漏,清廷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黄兴等华兴会骨干辗转逃亡日本。
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日(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张难先、曹亚伯等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了科学补习所,暗中进行革命活动。他们一方面在湖北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一方面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准备响应华兴会的长沙起义。华兴会起义计划泄漏后,科学补习所也随之受到了牵连而被迫停止了活动。后来,刘静庵等又在科学补习所的基础上,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组成了新的革命团体日知会,继续坚持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年十月(1904年11月),另一个重要的革命团体 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主要骨干有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人,当时因“苏报案”而尚在狱中的章太炎也与闻其事。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具有较为浓厚的反满色彩。光复会成立后,就着手联络江浙一带的会党,努力策划武装起义,并以此与华兴会在湖南的起义相呼应。华兴会起义失败后,光复会的起义也被迫暂时中止。
除以上比较重要的有较大影响的革命团体之外,当时在国内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革命团体,如福建的文明社、汉族独立会,安徽的岳王会,江西的易知社、自强会,江苏的强国会,陕西的励学斋,四川的公强会,等等。这些革命团体虽然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往往是各自为战、分散活动,但是,它们大都以推翻清廷的封建统治、实现民主共和为其政治目标,努力宣传革命思想,积极策划武装暴动。这些革命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使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党的条件日趋成熟。
①《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5页。
①《江苏》第4期,《纪事》,《本省时评》。
②《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4—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