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程长庚 谭鑫培 第一节 程长庚 程长庚,谱名闻檄,字玉珊,也作玉山,堂号“四箴”,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程家井人,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初七日(1811年11月22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进徽调科班学戏,习老生兼净,对其他行当也很留心。由于他勤学苦练,加上悟性较高,进步很快。出科后在戏班中搭班演唱,在当地有了一点小名气。道光年间,程长庚到北京搭班演唱,其后入三庆班。当时,北京的舞台上,昆曲和京腔已经衰微,徽班称盛。其中以三庆和四喜、春台、和春名声最大,被称为“四大徽班”。徽班演员的唱腔重二黄调,在北京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秦腔、京腔、昆曲等剧种的特长。嗣又因湖北汉戏演员搭入徽班,他们擅长西皮调,使与二黄调进一步交融,为北京皮黄剧(即后来称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程长庚就是以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京剧开基创业的大师”。
程长庚的蜚声剧坛,是和他执着于戏剧艺术和勤学苦练分不开的。相传,他初到京演出,第一场打炮戏就唱砸了,观众喝了倒彩,这无疑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因而气馁,而是更加发奋,经人介绍,入保定著名的昆曲科班和盛成再次坐科。在三年的科班学习中,程长庚一丝不苟,从唱、念、表演到发音吐字,都认真对待,刻苦练习。他嗓音宏亮,音调高,但唱来发飘,不够厚重坚实。为此他用心钻研,孜孜不倦地苦练,虚心向人请教,终于练成了独具一格的“脑后音”的唱法,艺技精进。回京城演出后,一日,应某权贵堂会,在座者皆达官贵人,程长庚演《文昭关》,饰伍子胥,“冠剑雄豪,音节慷慨,奇侠之气,亢爽之容,动人肝膈,座客数百皆大惊起立”②,由此誉满京城。道光末年,他已是三庆班的班主和首席老生。咸丰年间,程长庚带三庆班进宫为咸丰帝演出,受到称赞,被赏五品顶戴,任内廷供奉,领戏曲艺人团体“精忠庙”会首,总管三庆、春台、四喜三大徽班。
艺术的发展需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程长庚融合徽调和汉调,并吸收昆曲、京腔、秦腔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经过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一种体系。不论皮黄、昆曲、文戏、武戏,他都能演,剧目丰富,戏路很宽。老生本工戏以外,还演武生戏、小生戏、花脸戏等。即如老生靠把戏,五种颜色靠把戏的角色,他都能演,红靠戏能演《战太平》的花云,黄靠戏能演《风云会》的赵匡胤,绿靠戏能演《战长沙》的关羽,白靠戏能演《镇潭州》的岳飞,黑靠戏能演《白良关》的尉迟敬德。
作为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很重视塑造人物形象,对角色的性格、身份体察入微。他对唱、做、念、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并重,善于运用这些表演技术来表现人物,一举手,一投足,都注意符合所扮角色的性格,不仅形似,而且能传神。所以“一经登场,不啻现身说法”,“为大臣则风度端凝,为正士则气象严肃,为隐者则其貌逸,为员外则其神恬”,“能令观者如对古人,油然起敬慕之心”①。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杰作是《文昭关》的伍子胥、《战长沙》的关羽、《群英会》的鲁肃。
程长庚精于唱工,注意吸收昆剧的吐字发音,讲求字正腔圆,不以花哨取巧。他的嗓音叫“脑后音”,初唱时似乎有些吃力,带有涩味,渐渐平坦甘润,抑扬吞吐,高低宽窄,一任其意。唱腔“于高亢之中,别具沉雄之致”,跟有的演员徒以调高声宏取胜,而欠缺韵味回音的唱腔迥然不同。当时有人把他的唱腔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相比,形容为“天风海涛,金钟大镛”①。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程长庚在唱腔上不单是唱声,更重要的是在于唱情,以声传情,声情交融。他生活在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时代,亲身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目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侵略活动,忧时感世,“愤欲绝”②,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民族义愤。他的唱腔也因之更加高亢雄壮,慷慨愤激,能够使“闻者泣下”。程长庚在这方面的造诣,是京剧界一致称道的。
程长庚能演的戏很多,除了演《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鱼藏剑》、《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群英会》、《华容道》、《战长沙》等经常叫座、历久不衰的戏外,且注意上演新编的连台本戏。他主持的三庆班里有一位老生演员叫卢胜奎,擅长编写剧本,全本三国戏自《马跳檀溪》至《取南郡》共40出,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在《群英会》中,程长庚饰关羽和鲁肃(有“活鲁肃”之称),小生徐小香饰周瑜(有“活公瑾”之称),卢胜奎饰诸葛亮(有“活孔明”之称),花脸黄润甫饰曹操(有“活曹操”之称),武生杨月楼饰赵云(有“活赵云”之称),其他角色也无不配搭匀称,氍毹之上,俨然三国人物斗奇争胜。清人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绝”画像中,列入的即有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杨月楼4人。
京剧在形成时期,著名的老生演员除程长庚外,还有余三胜和张二奎。这三位演员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各具特色,各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老生三种流派。程长庚高亢沉雄,肃穆凝重,唱、念多徽音,被称为徽派。余三胜圆润流利,苍凉悲壮,以汉调西皮为特长,唱、念为湖广音,被称为汉派(或余派)。张二奎实大声宏,雍容华贵,唱、念运用北京字音,被称为京派(或奎派)。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时人称之为老生“三杰”,又称“三鼎甲”。
程长庚声誉既高,演戏依然极为认真,不马虎敷衍。他对别的演员也严格要求,演出时如有失误,退场后随即指出,当面规劝。但其为人宽厚,从不当场奚落讪笑,使人难堪,故被赞誉为有戏德。他虽享有盛誉,却不拿架子、不争角色,配角也演。花脸何桂山演《白良关》,饰尉迟敬德,程长庚给配“小黑”尉迟宝林。小生徐小香演《监酒令》饰刘章,他给配陈平。他认为演剧以戏为重,主角和配角都是演戏,好比红花绿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对于三庆班,程长庚管理井井有条。他要求纪律严明,不容班里的人有所违犯,而自己也以身作则。如规定不许演员单独应“外串”③,他就严格遵守,曾说:“我若应外串之召,自谋诚为得计,其如本班众人何?”①每次演出,程长庚都提早来到戏园,亲自安排演出的各项事务,做到后台没人随便谈笑喧哗,前台除执事人外,无一人搴帘外出,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此外,他还革除梨园界的一些陋习,如废除戏开演前演员在台上“站台”①。班里的人对程长庚都很敬重,他也很爱护戏班和同人。凡同人生活上有困难,他总是慷慨相助。按封建皇朝制度,凡帝、后死,称“国丧”。在“国丧”期间,城内戏园禁止演出,只准在外城茶馆、饭庄清唱。同治帝死时,程长庚为了维持同人的生活,每日带领全班到外城清唱,所得收入归全班使用,从不多取分文。晚年,程长庚衣食丰足,但仍不时登台演出,友人劝阻,他感叹地说:“某自入主三庆部以来,于兹数年,支持至今日,亦非易易。某一旦辍演,全班必散,殊觉可惜!且同人依某为生活者,正不乏人。三庆一散,此辈谋食艰难,某之未能决然舍去者,职此故者。”②在当时人的印象里,程长庚以谨饬严正著称,一生专心戏曲事业。演戏历来被视为“贱业”,但他却不以此自贱,虽权贵亦不屈。王府、贵官曾屡次传召程长庚演堂会,他一概拒绝。有一次都察院团拜,要程长庚演堂会,他因不从而被强行绑走。当他知道点的剧目是《击鼓骂曹》时,才破例应允。他饰祢衡,肉袒击鼓,气概激昂,指堂下怒骂:“方今外患未平,内忧隐伏,你们一班奸党,尚在此饮酒作乐,好不愧也!”,“骂罢而唱,唱罢而骂,发目皆动”,使得台下达官贵人狼狈不堪。④光绪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880年1月24日),这位为京剧奠定基础作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因病辞世,享年69岁。他生前很重视京剧人才的培育,曾创办三庆科班。杨月楼是张二奎的徒弟,程长庚对他很器重,将他吸收进三庆班,传授艺术。后杨月楼继其为三庆班主。著名老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也都出自他门下。他们继承程长庚等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又加以创造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被称为京剧老生“新三派”。
②《蔡松坡先生荣哀录》,联语第1页,民国石印。
①朱书绅编:《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程长庚传》;陈澹然:《异伶传》。
①陈彦衡:《旧剧丛谈》。
②吴焘:《梨园旧话》。
③陈澹然:《异伶传》。
①外串,即本班演员另在他班应活演出。
①吴焘:《梨园旧话》。
②站台:戏开演前演员在台上站立,供台下观赏,还须陪达官富豪看戏。
程长庚的蜚声剧坛,是和他执着于戏剧艺术和勤学苦练分不开的。相传,他初到京演出,第一场打炮戏就唱砸了,观众喝了倒彩,这无疑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因而气馁,而是更加发奋,经人介绍,入保定著名的昆曲科班和盛成再次坐科。在三年的科班学习中,程长庚一丝不苟,从唱、念、表演到发音吐字,都认真对待,刻苦练习。他嗓音宏亮,音调高,但唱来发飘,不够厚重坚实。为此他用心钻研,孜孜不倦地苦练,虚心向人请教,终于练成了独具一格的“脑后音”的唱法,艺技精进。回京城演出后,一日,应某权贵堂会,在座者皆达官贵人,程长庚演《文昭关》,饰伍子胥,“冠剑雄豪,音节慷慨,奇侠之气,亢爽之容,动人肝膈,座客数百皆大惊起立”②,由此誉满京城。道光末年,他已是三庆班的班主和首席老生。咸丰年间,程长庚带三庆班进宫为咸丰帝演出,受到称赞,被赏五品顶戴,任内廷供奉,领戏曲艺人团体“精忠庙”会首,总管三庆、春台、四喜三大徽班。
艺术的发展需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程长庚融合徽调和汉调,并吸收昆曲、京腔、秦腔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经过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一种体系。不论皮黄、昆曲、文戏、武戏,他都能演,剧目丰富,戏路很宽。老生本工戏以外,还演武生戏、小生戏、花脸戏等。即如老生靠把戏,五种颜色靠把戏的角色,他都能演,红靠戏能演《战太平》的花云,黄靠戏能演《风云会》的赵匡胤,绿靠戏能演《战长沙》的关羽,白靠戏能演《镇潭州》的岳飞,黑靠戏能演《白良关》的尉迟敬德。
作为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很重视塑造人物形象,对角色的性格、身份体察入微。他对唱、做、念、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并重,善于运用这些表演技术来表现人物,一举手,一投足,都注意符合所扮角色的性格,不仅形似,而且能传神。所以“一经登场,不啻现身说法”,“为大臣则风度端凝,为正士则气象严肃,为隐者则其貌逸,为员外则其神恬”,“能令观者如对古人,油然起敬慕之心”①。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杰作是《文昭关》的伍子胥、《战长沙》的关羽、《群英会》的鲁肃。
程长庚精于唱工,注意吸收昆剧的吐字发音,讲求字正腔圆,不以花哨取巧。他的嗓音叫“脑后音”,初唱时似乎有些吃力,带有涩味,渐渐平坦甘润,抑扬吞吐,高低宽窄,一任其意。唱腔“于高亢之中,别具沉雄之致”,跟有的演员徒以调高声宏取胜,而欠缺韵味回音的唱腔迥然不同。当时有人把他的唱腔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相比,形容为“天风海涛,金钟大镛”①。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程长庚在唱腔上不单是唱声,更重要的是在于唱情,以声传情,声情交融。他生活在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时代,亲身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目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侵略活动,忧时感世,“愤欲绝”②,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民族义愤。他的唱腔也因之更加高亢雄壮,慷慨愤激,能够使“闻者泣下”。程长庚在这方面的造诣,是京剧界一致称道的。
程长庚能演的戏很多,除了演《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鱼藏剑》、《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群英会》、《华容道》、《战长沙》等经常叫座、历久不衰的戏外,且注意上演新编的连台本戏。他主持的三庆班里有一位老生演员叫卢胜奎,擅长编写剧本,全本三国戏自《马跳檀溪》至《取南郡》共40出,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在《群英会》中,程长庚饰关羽和鲁肃(有“活鲁肃”之称),小生徐小香饰周瑜(有“活公瑾”之称),卢胜奎饰诸葛亮(有“活孔明”之称),花脸黄润甫饰曹操(有“活曹操”之称),武生杨月楼饰赵云(有“活赵云”之称),其他角色也无不配搭匀称,氍毹之上,俨然三国人物斗奇争胜。清人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绝”画像中,列入的即有程长庚、徐小香、卢胜奎、杨月楼4人。
京剧在形成时期,著名的老生演员除程长庚外,还有余三胜和张二奎。这三位演员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各具特色,各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老生三种流派。程长庚高亢沉雄,肃穆凝重,唱、念多徽音,被称为徽派。余三胜圆润流利,苍凉悲壮,以汉调西皮为特长,唱、念为湖广音,被称为汉派(或余派)。张二奎实大声宏,雍容华贵,唱、念运用北京字音,被称为京派(或奎派)。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时人称之为老生“三杰”,又称“三鼎甲”。
程长庚声誉既高,演戏依然极为认真,不马虎敷衍。他对别的演员也严格要求,演出时如有失误,退场后随即指出,当面规劝。但其为人宽厚,从不当场奚落讪笑,使人难堪,故被赞誉为有戏德。他虽享有盛誉,却不拿架子、不争角色,配角也演。花脸何桂山演《白良关》,饰尉迟敬德,程长庚给配“小黑”尉迟宝林。小生徐小香演《监酒令》饰刘章,他给配陈平。他认为演剧以戏为重,主角和配角都是演戏,好比红花绿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对于三庆班,程长庚管理井井有条。他要求纪律严明,不容班里的人有所违犯,而自己也以身作则。如规定不许演员单独应“外串”③,他就严格遵守,曾说:“我若应外串之召,自谋诚为得计,其如本班众人何?”①每次演出,程长庚都提早来到戏园,亲自安排演出的各项事务,做到后台没人随便谈笑喧哗,前台除执事人外,无一人搴帘外出,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此外,他还革除梨园界的一些陋习,如废除戏开演前演员在台上“站台”①。班里的人对程长庚都很敬重,他也很爱护戏班和同人。凡同人生活上有困难,他总是慷慨相助。按封建皇朝制度,凡帝、后死,称“国丧”。在“国丧”期间,城内戏园禁止演出,只准在外城茶馆、饭庄清唱。同治帝死时,程长庚为了维持同人的生活,每日带领全班到外城清唱,所得收入归全班使用,从不多取分文。晚年,程长庚衣食丰足,但仍不时登台演出,友人劝阻,他感叹地说:“某自入主三庆部以来,于兹数年,支持至今日,亦非易易。某一旦辍演,全班必散,殊觉可惜!且同人依某为生活者,正不乏人。三庆一散,此辈谋食艰难,某之未能决然舍去者,职此故者。”②在当时人的印象里,程长庚以谨饬严正著称,一生专心戏曲事业。演戏历来被视为“贱业”,但他却不以此自贱,虽权贵亦不屈。王府、贵官曾屡次传召程长庚演堂会,他一概拒绝。有一次都察院团拜,要程长庚演堂会,他因不从而被强行绑走。当他知道点的剧目是《击鼓骂曹》时,才破例应允。他饰祢衡,肉袒击鼓,气概激昂,指堂下怒骂:“方今外患未平,内忧隐伏,你们一班奸党,尚在此饮酒作乐,好不愧也!”,“骂罢而唱,唱罢而骂,发目皆动”,使得台下达官贵人狼狈不堪。④光绪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880年1月24日),这位为京剧奠定基础作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因病辞世,享年69岁。他生前很重视京剧人才的培育,曾创办三庆科班。杨月楼是张二奎的徒弟,程长庚对他很器重,将他吸收进三庆班,传授艺术。后杨月楼继其为三庆班主。著名老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也都出自他门下。他们继承程长庚等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又加以创造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流派,被称为京剧老生“新三派”。
②《蔡松坡先生荣哀录》,联语第1页,民国石印。
①朱书绅编:《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程长庚传》;陈澹然:《异伶传》。
①陈彦衡:《旧剧丛谈》。
②吴焘:《梨园旧话》。
③陈澹然:《异伶传》。
①外串,即本班演员另在他班应活演出。
①吴焘:《梨园旧话》。
②站台:戏开演前演员在台上站立,供台下观赏,还须陪达官富豪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