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两个战场
抗日战争期间存在着两个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大特点之一。抗战期间之所以存在着两个战场,是由于解放区战场的存在。它的存在是决定因素。
解放区战场的存在、两个战场的存在,是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延续和发展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点的进步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抗战期间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是我们考察抗战时期中国格局的重大因素,它也极大地影响了战争胜利后的中国政局和中国前途。
解放区战场的形成,也就是两个战场的出现,过程如下: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军部下辖一一五、一二○、一二九3个师。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红军改编命令,随即出发开赴前线。1937年10月,南方八省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12月军部在汉口成立,随即赴前线作战。
1937年10月下旬,第一一五师一部在察南、冀西、五台等地区展开。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1938年1月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4月建立了冀中军区,广泛开展平原地区的游击战。同年夏开辟了冀东游击区。
1937年9月下旬,一二○师进入晋西北地区,1938年初,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9月初,一二○师一部进入大青山地区,随后开辟了绥中、绥南、绥西3个游击区。
1937年11月,一二九师主力一部在晋冀边区开展游击战。4月下旬成立了晋冀豫军区。与此同时,一二九师一部和一一五师一部挺进冀南,8月成立冀南行政公署。晋冀豫部队还向豫北、冀西、晋南发展,开展游击战。
在山东,1938年12月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军。同月一一五师一部开赴山东,加强了该地的游击战。
新四军组建以后,第一、二支队进入苏南开展游击战,到1938年12月底初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第三支队进入皖南抗日前线。第四支队进入皖东,以藕塘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
在日军战略进攻、国民党军战略退却阶段,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000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000多人,新四军发展到25000多人,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边、山东、苏南、皖中、豫东等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末,敌后解放区战场已经形成。这样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就存在着两个战场。
两个战场的存在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不同。国民党军处在日军战略进攻的正面,负责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处于日军的后面或侧面,负责敌后战场的作战。解放区战场是独立存在的。国民党军在敌后也有游击军,但起的作用不大。
第二,两个战场是各自独立的。解放区战场形成后,两个战场在战略上互相配合,战役上的配合也是有的。两个战场的敌人是一个,作战目的相同。两个战场的命运息息相关,但主要是各自与日军作战,各有各的作战区域,总的说是一个战争的两个部分。
第三,两个战场实行不同的战略战术。国民党军作战,主要是正规战、阵地战,为此而制定了一套作战原则和战术。八路军、新四军则以游击战为主,把游击战提到战略地位,由此而产生一套作战原则和战术。国民党军事当局未尝不想扩大敌后的游击战,但由于它的军队的反人民性质,而未能长久坚持。
第四,解放区战场的独立性随国共关系的恶化而加大。国共两党关系恶化以后,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供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由解放区政府筹集和仰赖人民直接供给。这一方面增加了解放区战场的困难,但另一方面更增加了解放区战场的独立性。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有时斗争很尖锐,发生过华北的武装冲突和皖南事变。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虽有冲突,但未完全决裂。二者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进行着一个全民族的战争,而不是同时存在一个外战,一个内战。过分夸大二者的对立是不正确的。
两个战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难免要消耗一部分中国军队打日军的战斗力;但主要地是由于两个战场的存在而形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形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持久战的抗日战争,将在人类战争史中表现为光荣的特殊的一页。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①这种特殊的战争形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解放区战场的存在。由于这种情况就使敌我之间,作战的内线外线不分明,出现了几重包围与反包围。这样就使日军的作战非常困难,不论前方或后方都处于中国军队的攻击之下和困扰之中,日夜疲于奔命。这是日军失败的重大因素之一。这种犬牙交错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争形态,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大优点,是中国胜利的一个重大军事因素。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1页。
抗日战争期间存在着两个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大特点之一。抗战期间之所以存在着两个战场,是由于解放区战场的存在。它的存在是决定因素。
解放区战场的存在、两个战场的存在,是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延续和发展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点的进步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抗战期间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是我们考察抗战时期中国格局的重大因素,它也极大地影响了战争胜利后的中国政局和中国前途。
解放区战场的形成,也就是两个战场的出现,过程如下: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军部下辖一一五、一二○、一二九3个师。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红军改编命令,随即出发开赴前线。1937年10月,南方八省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12月军部在汉口成立,随即赴前线作战。
1937年10月下旬,第一一五师一部在察南、冀西、五台等地区展开。11月7日成立了晋察冀军区。1938年1月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4月建立了冀中军区,广泛开展平原地区的游击战。同年夏开辟了冀东游击区。
1937年9月下旬,一二○师进入晋西北地区,1938年初,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9月初,一二○师一部进入大青山地区,随后开辟了绥中、绥南、绥西3个游击区。
1937年11月,一二九师主力一部在晋冀边区开展游击战。4月下旬成立了晋冀豫军区。与此同时,一二九师一部和一一五师一部挺进冀南,8月成立冀南行政公署。晋冀豫部队还向豫北、冀西、晋南发展,开展游击战。
在山东,1938年12月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军。同月一一五师一部开赴山东,加强了该地的游击战。
新四军组建以后,第一、二支队进入苏南开展游击战,到1938年12月底初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第三支队进入皖南抗日前线。第四支队进入皖东,以藕塘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
在日军战略进攻、国民党军战略退却阶段,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000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000多人,新四军发展到25000多人,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边、山东、苏南、皖中、豫东等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末,敌后解放区战场已经形成。这样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就存在着两个战场。
两个战场的存在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不同。国民党军处在日军战略进攻的正面,负责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处于日军的后面或侧面,负责敌后战场的作战。解放区战场是独立存在的。国民党军在敌后也有游击军,但起的作用不大。
第二,两个战场是各自独立的。解放区战场形成后,两个战场在战略上互相配合,战役上的配合也是有的。两个战场的敌人是一个,作战目的相同。两个战场的命运息息相关,但主要是各自与日军作战,各有各的作战区域,总的说是一个战争的两个部分。
第三,两个战场实行不同的战略战术。国民党军作战,主要是正规战、阵地战,为此而制定了一套作战原则和战术。八路军、新四军则以游击战为主,把游击战提到战略地位,由此而产生一套作战原则和战术。国民党军事当局未尝不想扩大敌后的游击战,但由于它的军队的反人民性质,而未能长久坚持。
第四,解放区战场的独立性随国共关系的恶化而加大。国共两党关系恶化以后,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供给,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由解放区政府筹集和仰赖人民直接供给。这一方面增加了解放区战场的困难,但另一方面更增加了解放区战场的独立性。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有时斗争很尖锐,发生过华北的武装冲突和皖南事变。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虽有冲突,但未完全决裂。二者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进行着一个全民族的战争,而不是同时存在一个外战,一个内战。过分夸大二者的对立是不正确的。
两个战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难免要消耗一部分中国军队打日军的战斗力;但主要地是由于两个战场的存在而形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形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持久战的抗日战争,将在人类战争史中表现为光荣的特殊的一页。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①这种特殊的战争形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解放区战场的存在。由于这种情况就使敌我之间,作战的内线外线不分明,出现了几重包围与反包围。这样就使日军的作战非常困难,不论前方或后方都处于中国军队的攻击之下和困扰之中,日夜疲于奔命。这是日军失败的重大因素之一。这种犬牙交错的包围与反包围的战争形态,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大优点,是中国胜利的一个重大军事因素。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1页。